《实用心理学》2011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_第1页
《实用心理学》2011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_第2页
《实用心理学》2011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_第3页
《实用心理学》2011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_第4页
《实用心理学》2011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心理学2011 年 1 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 ) 。 A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B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 C社会交换和社会促进 D社会影响和社会懈怠 2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如果把人格当作一座冰山,则占体积最大的是( ) 。 A超我 B自我 C本我 D三者体积近似 3个案研究的主要缺点是( ) 。 A不能作为理论概括的基础 B无法应用于临床治疗 C缺乏私密性 D缺乏可靠的一般性理论 4下列体现了角色扮演对改变人们某些顽固态度的作用因素是( ) 。 A被说服者的人格 B被说服者的心情 C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 D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 5如果人们重视自己所属的团体,它就是一个可信度极高的信息来源,这个团体就是( ) 。 A内群体 B外群体 C参照群体 D非正式群体 6下列可以考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是( )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个案研究法 D观察法 附: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A C D C C A 二、多项选择题 1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有( ABD ) 。 A强化原则 B联结原则 1 C相似原则 D社会交换原则 E互补原则 2对有计划行为理论的批评主要有( ) 。 A人类的行为有时候是自发的、无意识的 B人们不一定能清晰地知觉到控制感的大小 C习惯性行为不受理性因素影响 D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可能会发生变化 E主观规范是因人而异的 3下列属于间接态度测量的有( ) 。 A利克特量表 B投射技术 C瑟斯顿量表 D生理指标测量 E反应时测量 4关于提升控制感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长期的控制感提升对个体健康是有益的 B短期的控制感提升对个体健康是有益的 C长期的控制感提升对个体健康是有害的 D短期的控制感提升对个体健康是有害的 E长期和短期的控制感提升对个体健康无关 5奥尔波特的人格问卷,可以测量哪些价值观取向( ) 。 A经济的 B政治的 C理论的 D实践的 E艺术的 6关于心身疾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属于躯体疾病 B属于精神疾病 C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D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 E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 附: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ABD AC BDE AD ABCE ACDE 三、判断题 1采用投射技术等间接测量时,被试容易出现社会赞许性的反应偏差。 2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的过 程称为对他人的知觉。 3在家庭内部,对孩子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孩子所面临的特殊环境而不是一般性的家庭因素。 2 4行为遗传学认为遗传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并直接决定行为。 5当创伤事件发生时,最好的策略是敞开心胸,倾吐心事。 6Wright 把男性交友的倾向称为肩并肩方式。 附:参考答案(A 表示正确,B 表示错误)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B A B A B 四、名词解释 1. 摆观点(perspective-taking) 2. 社会生物学 3. 侵犯行为 4. 社会促进 5. 零总和冲突 6. 相貌换地位 附:参考答案 1. 摆观点(perspective-taking) 解答: 幸福的夫妻常常通过与对方的争论来理解对方的观点,心理学家Davis把这种心理状态 叫做摆观点,它对维持这种关系的健康极为重要。 2. 社会生物学 解答: 由美国生物和心理学家Wilson等人提出的一种解释生物因素在行为发展中重要作用的 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动物与人类行为总是 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3. 侵犯行为 解答: 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它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人类社会行为之一。 4. 社会促进 解答: 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5. 零总和冲突 解答: 是指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交换双方完全是竞争性的。 6. 相貌换地位 解答: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比如Buss对37个 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人。 Davis把这种现象叫做相貌换地位(looks-for-status ) 。 五、简答题 1.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生活事件 “。 2. 简述旁观者效应的原因。 3 3. 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4.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5. 简述图式化处理的重要性以及不足。 6. 请简要说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附:参考答案 1.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生活事件 “。 解答: 生活事件指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遇 到的丧偶、生病、背井离乡等。生活事件通常以应激的模式加以分类,根据个体对紧张和 挑战产生的反应(包括社会、生理和心理反应) ,来评价生活事件的影响大小。生活事件反 映了世界变化对个体健康的影响,而生活事件之所以影响健康,是因为它给个体带来了压 力或者应激。 2. 简述旁观者效应的原因。 解答: 心理学家Latan和Darley认为,旁观者的存在成了助人行为缺乏的原因,当有其他人存 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时 间延迟越长。这种现象叫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责任扩散。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就越少,这可以降低个体的助人行 为。 (2)情境的不明确性。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其他旁观 者的行为就会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其他人的漠视行为使得 人们认为没有什么紧急的事件发生。 (3)评价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注视着自己,就 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试图避免社会 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3. 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 基本归因错误(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 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Ross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犯这 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 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 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4.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解答: 卡特尔用分类学的方法研究人格结构,认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就是特质。在他看来, 特质就是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一致的行为型式。他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众多的人格 特质合并为35个特质群,并称之为表面特质。之后又进一步分析出了16种根源特质,根源 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代表行为属性和功能。这些特质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 定性、支配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 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 5. 简述图式化处理的重要性以及不足。 解答: 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它能帮助我们:(1) 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2)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3)对 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但是图式化的处理也有不足 4 之处,它使人们觉得不需要去详细分析与解释特质。 6. 请简要说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解答: 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体自己为最终目的、认识到自我和自己的决断以及不能容忍社会 压力之下的从众的信念,它包括重视个人尊严与自我发展、自主与个人隐私,同时强调个 体是社会的基础。集体主义是一种以强调内团体为核心的信念,它关注内团体的目标与需 要胜于个体自己,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不是个体自身的快乐,并且乐于接受他人。 六、论述题 1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 2Thomas 提出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有哪些?结合 Thomas 的观点,谈谈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 组织冲突? 3试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论述 HAPA 模型(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 Model) 。 4结合有关研究说明不当理由与认知失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管理中激励的看法。 5什么是偏见?试从不同理论角度论述偏见产生的原因。 6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附:参考答案 1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 解答: 答案要点: (1)社会认知与寂寞; (2)社会认知与焦虑; (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 2Thomas 提出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有哪些?结合 Thomas 的观点,谈谈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 组织冲突? 解答: 组织心理学家KWThomas从个体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们解决冲突的方式,他从人 们关注自己与关注他人两个维度对一个人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人们对待冲突的五种方式。 对峙:利用此方式解决冲突的人比较关心自己的需求,而对他人漠不关心,比如有些 人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当利益上产生冲突的时候,他只管自己的收益,不管别人的死活。 采取对峙方式解决冲突的人常常是在某些方面实力较强的人。 逃避:逃避的人常常拒绝承认冲突的存在,他们尽可能地避免与他人接触,这些人既 不关心自己的需求,也漠视他人的存在。 顺应:用这种方式处理冲突的人比较关注他人的感受与需求,不关心自己的需求,他 们常常会向对方做出让步,即使自己没有过错他们也可能这样做。 妥协: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他人进行协商,直到达成一种妥协。尽管这种方法比较 合理,但也包含着许多风险。妥协双方对自己与他人的关注均处于中等水平。 合作:双方将冲突作为需要双方共同来处理的问题,这是解决冲突的最佳处理模式。 合作的双方既关心自己,也很关心他人。 解决组织冲突时我们应该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尽量采取合作的态度,达到 双赢的目的。 5 3试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论述 HAPA 模型(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 Model) 。 解答: 要点(1):HAPA模型主要强调社会认知因素在健康关联行为改变方面的重要性。改 变健康行为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有基于信念的改变意图,二是这些改变必须在一 个有计划的框架之中进行:风险意识,行为信念,自我效能。 要点(2):“两步走“ ,该模型的理论框架借鉴了有计划行为理论的思路。第一步:计 划把目标转化为意图以及对执行意图的评价。第二步:坚持。 4结合有关研究说明不当理由与认知失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管理中激励的看法。 答案要点: (1)认知失调理论是由Festinger(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Festinger看来,所 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Festinger认 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 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 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 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 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2)Festinger和Carlsmith的报酬对态度改变的影响的实验。 (3)小的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 (4)较轻的惩罚也可以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不当理由。 5什么是偏见?试从不同理论角度论述偏见产生的原因。 解答: 要点:(1)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 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2)团体冲突理论 (Group Conflict):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 从这一点上来看,偏见实际上是团体冲突的表现。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 者的学习经验,如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 (4)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和认知构 建等解释偏见的产生。 (5)心理动力理论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 状态引起的。其中最有名的理论为“权威性人格“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它是Adorno在 5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发现30年代德国人的反犹太情绪是由权威性人格中发展起来的, 这一人格的特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绝对固执;认同并夸大权威;将对某些 人的敌意扩大到一般人身上;具有神秘及迷信的心理倾向。 6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解答: 印象形成就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 的特性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集相关 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 样那样的偏差。 (1)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 要、最有力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 6 印象中我们评价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评 价: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 力 量: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活动性: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2)整体印象形成的模型 人们在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有关他人的信息,信息加工处理的模型在一定 程度上表现了对他人印象的认知。 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 他人的信息。 累加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加以平均。 加权平均模型: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 给予较大的权重。 (3)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 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 慈悲效应:也称正性偏差,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 倾向。 负性效应:指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时,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的权重,即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正性特质大。 七、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材料一:戴恩1972年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女大学生分别看容貌美丑不同的两 个7岁女孩的照片。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完全相同,都说照片中的女孩曾有某些过失行为, 要求大学生们评价这两个女孩平常的行为是否经常越轨。结果发现:对容貌美的女孩的评 语偏向于有礼貌,肯合作,行为纵有过失,也是偶然的,可以原谅的;而对容貌丑的女孩 的评语,多认为她会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儿童“ 。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被试者阅 读附有作者照片的一些文章,文章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作者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 让对照组的被试看不附照片的文章。看完后,让两组被试评价文章水平的高低。结果表明, 对作者外貌好的文章评价高,对作者外貌差的文章评价低些。在多数情况下,和外貌漂亮 的人打交道,心情比较舒畅,而与外貌不漂亮的人打交道,心里容易产生不太舒服的感觉。 材料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莱于1950年用现场实验法进行了一个经典而有趣的实验。 他以经济学系的大学生为被试,宣布经济学教授因事请假,由一位研究生代课。同时,给 每位被试发一份有关该研究生的资料,并要求课后填写一份问卷,描述对代课教师的印象。 所发资料有两种:一种是柏兰克先生是本校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曾有一年半的教学 经验,现年26岁,服过兵役,已婚;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忱、勤奋、敏锐、实际而 又果断的人;另一种资料,只是把“热忱“ 二字换成“冷淡“ ,其它文字完全一样。 调查结果表明:凡是看过前一种资料的大学生,答卷上多选用“体谅人“ 、“不拘小节 “、 “富幽默感“ 、“ 好脾气“等字眼,而且在课堂上也愿意主动参加问题讨论,与教师合作; 而看到后一种资料的大学生,所作的回答与前面的结果差别很大,多选用带贬义的词汇。 戴恩等亦做过实验,给被试呈现外表美、丑、一般的三种不同形象的照片,然后要求 7 被试评定几项与其外表无关的特征,如职业地位、做父母资格、社会职业、快乐程度等。 结果,美的得分最高,一般的得分居中,丑的得分最低。 问题:(1)读过材料以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外貌能影响人际吸引力呢? (8分) (2)结合两段材料谈谈晕轮效应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比如谈谈在管 理领域或教育领域的应用) 。 (12分) 案例二: Mike是一家跨国公司驻华分公司的总裁,他本人喜欢就事论事,针对项目的本身特征 分派下属讨论。公司运营不久,他发现他下属的部门经理们(都是中国人)都会提出各种 项目之外的问题,虽然或多或少这些问题都和项目本身有关系,但是这些他认为的“细节问 题“的争议往往拖累了项目进度,影响了公司业绩,使他烦恼不已。 根据你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人思维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个案例中有哪些?(10分) (2)思维特性对认知活动有什么影响?(10 分) 案例三: 材料一:我们经常遇到或者亲自做过这样的事:当在商店看到别人排队时,自己也跟 着排队,排上队之后,才问为什么排队,是买何种商品;一些人为自己有乐感的孩子买钢 琴,培养孩子的特殊能力。社会上就曾掀起了盲目买钢琴的热潮,致使某市钢琴一度脱销。 材料二: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在班级、宿舍内随意安排的学生,经过一年 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 不同步“ 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 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 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 “,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 好“ 、 “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 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 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有当 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众目睽睽之下,俊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 景。“ 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 “一男生幽默地对笔者说。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 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 ,有的寝室全在 “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 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 点化“ 。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 “不看白不看 “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 生反而被讥笑为“ 傻瓜“ ,“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 ?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 为自己辩解。 问题:(1)什么是从众?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8分) (2)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校园从众现象的看法。 (12分) 案例四:中国人的团体决策 8 侯玉波等人(1991)通过对三个国有企业中团体决策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在这些企 业中高层团体决策实际上是由一把手决定的,同层次的其他人只参加讨论,而不是真正参 与决策。这就是说,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与领导不同时,领导有权否决大家的意见。不仅 如此,在同一层次的领导之间,人们的影响力也不一样,而是出现了一种叫做“权力极化“ 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在一个团体中,主要领导与同级的其他领导在职位上差别不大,但 在决策中的权力却差别很大的现象。比如在一个车间里,一把手与二把手的职位差别并不 显著,但在决策当中,主要还是由一把手说了算,二把手的影响力与一般成员没有太大的 区别。这种决策中的权力极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尤其需要研究 和注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 另外,从决策的过程与方式来看,领导的作用也往往被突出出来。美国心理学家 Lindsay(1985)研究了中国人通过开会讨论决策问题的情境,她发现与美国人处理同类决 策问题的情况相比,中国人在位置安排、发言顺序等许多方面人为地突出领导的作用:领 导总是坐在最显眼、最中心的位置上,人们发言的顺序也是由重要到不重要。还有,在大 多数情况下,大家只参加讨论而非决策,并且尽量避免公开冲突。也许你经常能碰到这样 的事情:领导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告诉大家说我们需要做出一项团体决策,希望大家提意 见,畅所欲言。于是大家开始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但最终决策还是由领导说了 算。领导会对大家说你们的意见很好、值得考虑,并且宣布说:“在对大家的建议做了分析 之后,我们决定如何如何做。“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成员的意见体现在最终的决策中,领 导的决策是早就做好了的。正是基于这些原因,Lindsay认为中国人的团体决策实际上并非 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她还分析了这些现象的文化根源,她认为这一切源于中国的传统: 人们太看重权威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所以不愿意与权威和他人对抗。 问题:(1)为什么Lindsay认为中国人的团体决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8分) (2)少数人是怎样的人时才对决策有影响?(12分) 案例五:社会支持对产妇的影响 Sosa等人1980年关于社会支持对产妇影响的研究被看成是这方面研究的典型代表。这 项研究是在美国瓜特马拉(Guatemala)的一所医院的妇产科进行的,在研究中研究者把将 要生产的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实验组有33人,控制组有163名产妇。 对实验组的被试,在她们进到产房以后,在她们的旁边坐着一名不懂医术的妇女(被称为 doula) ,她的任务是向产妇提供社会支持,具体方式是与产妇谈话或者抚摸产妇;而控制 组的产妇只接受来自医生的检查,比如量血压、测脉搏等。实验的因变量有两个:一是产 妇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二是产后的母婴关系。结果令人震惊:实验组的产妇生孩子平均花 了8.8个小时,而控制组的产妇平均花了19.3个小时,并且实验组的产妇在产后大多数很清 醒,常常微笑着对自己的孩子说话,约37%的人有一些抱怨,控制组抱怨的比例高达 79%。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观念的变迁,社会支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为了保证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我们有必要去寻求和利用生活中的种种支持。 问题:(1)结合案例说明社会支持的含义。 (6分) (2)如何利用社会支持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14分) 案例六: 小张今年升到大二,大一时他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排名在班上前十名之内,平时积极 参加春游、远足等集体活动。但是这次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班主任发现他总是闷闷不 乐,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不合群。班主任经过了解后知道了他父母双双下岗,家里经济状 9 况突然恶化的情况。 根据你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应对方式?(8分) (2)如果你是小张的班主任,你会建议他采取哪些应对方式?为什么?(12分) 附:参考答案 案例一: 材料一:戴恩1972年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女大学生分别看容貌美丑不同的两 个7岁女孩的照片。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完全相同,都说照片中的女孩曾有某些过失行为, 要求大学生们评价这两个女孩平常的行为是否经常越轨。结果发现:对容貌美的女孩的评 语偏向于有礼貌,肯合作,行为纵有过失,也是偶然的,可以原谅的;而对容貌丑的女孩 的评语,多认为她会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儿童“ 。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被试者阅 读附有作者照片的一些文章,文章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作者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 让对照组的被试看不附照片的文章。看完后,让两组被试评价文章水平的高低。结果表明, 对作者外貌好的文章评价高,对作者外貌差的文章评价低些。在多数情况下,和外貌漂亮 的人打交道,心情比较舒畅,而与外貌不漂亮的人打交道,心里容易产生不太舒服的感觉。 材料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莱于1950年用现场实验法进行了一个经典而有趣的实验。 他以经济学系的大学生为被试,宣布经济学教授因事请假,由一位研究生代课。同时,给 每位被试发一份有关该研究生的资料,并要求课后填写一份问卷,描述对代课教师的印象。 所发资料有两种:一种是柏兰克先生是本校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曾有一年半的教学 经验,现年26岁,服过兵役,已婚;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忱、勤奋、敏锐、实际而 又果断的人;另一种资料,只是把“热忱“ 二字换成“冷淡“ ,其它文字完全一样。 调查结果表明:凡是看过前一种资料的大学生,答卷上多选用“体谅人“ 、“不拘小节 “、 “富幽默感“ 、“ 好脾气“等字眼,而且在课堂上也愿意主动参加问题讨论,与教师合作; 而看到后一种资料的大学生,所作的回答与前面的结果差别很大,多选用带贬义的词汇。 戴恩等亦做过实验,给被试呈现外表美、丑、一般的三种不同形象的照片,然后要求 被试评定几项与其外表无关的特征,如职业地位、做父母资格、社会职业、快乐程度等。 结果,美的得分最高,一般的得分居中,丑的得分最低。 问题:(1)读过材料以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外貌能影响人际吸引力呢? (8分) (2)结合两段材料谈谈晕轮效应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比如谈谈在管 理领域或教育领域的应用) 。 (12分) 解答: (1)我们知道,爱美是人的一种天性,人类就是在不断地追求美、探索美、创造美的 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外貌能产生晕轮效应。特别是对不熟悉的人,这 种效应容易使人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不正确认知。 (举例略)然而,事实上,相貌美 与心灵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且随着交往的深入,容貌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将会逐步 减弱直至消失。交往越深入,人们越会忽略相貌的因素,而更重视内在的美。当然,除了 相貌之外,仪表因素还包括穿着、体态、风度等因素,它们都对人际吸引力有影响,因此, 为了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花功夫“ 包装“ 一下,使自己变得更漂亮、 更得体、更有风度是很有必要的,是无可非议的。 10 (2)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 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 用一样。 (举例略) 晕轮效应在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者要注意克服感情色彩的干扰,避免过分受他人某一特质影响而产生片面的评 价,达到冷静、客观地评价他人。 学会利用这一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注重人际沟通, 联络感情,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案例二: Mike是一家跨国公司驻华分公司的总裁,他本人喜欢就事论事,针对项目的本身特征 分派下属讨论。公司运营不久,他发现他下属的部门经理们(都是中国人)都会提出各种 项目之外的问题,虽然或多或少这些问题都和项目本身有关系,但是这些他认为的“细节问 题“的争议往往拖累了项目进度,影响了公司业绩,使他烦恼不已。 根据你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人思维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个案例中有哪些?(10分) (2)思维特性对认知活动有什么影响?(10 分) 解答: (1)中国人思维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联系性:中国人习惯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性。 2变化性: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人和事物。 3矛盾性:承认矛盾是中国人认识论的基础,矛盾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4折中性:折中是中国人处理矛盾时常用的方法,中国人总是避免极端选择。 5和谐性:中国人不愿意与人冲突,尽可能与人在表面上一致。 在本案例中,部门经理们表现出了中国人思维特性中的联系性与和谐性。将项目本身 与其他“细节问题“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加以分析,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一 种整体思维。而Mike这样的外国人却往往把问题从一个大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加以考虑,看 中他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是一种分析思维。正是这两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才使Mike 认为部门经理拖累了项目进度。 同时,在这个案例中,部门经理们都会提出“细节问题“也表现出中国人思维特性中的 和谐性,喜欢与其他人保持一致,避免发生冲突,因此大家都这样去做。 (2)A认知判断: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导致中国人在认知事物时往往不能把个别事物 从它所处情境中分离出来,而是把背景和判断目标当成整体看待,对目标的判断很容易受 背景的影响。 B认知内容:中国人联系性的思维特性使他们在认知事物时将认知内容与外部环境 及背景作为一个整体框架,而西方人则把认知的重点放在事物本身的特性上。 C决策行为:中国人的思维强调环境的作用,不善于使用分类和逻辑推理,对事物 的认识遵循辩证分析,以情境为中心,西方则是以个人为中心,这就导致中西方人在决策 行为上的差异。 案例三: 材料一:我们经常遇到或者亲自做过这样的事:当在商店看到别人排队时,自己也跟 着排队,排上队之后,才问为什么排队,是买何种商品;一些人为自己有乐感的孩子买钢 琴,培养孩子的特殊能力。社会上就曾掀起了盲目买钢琴的热潮,致使某市钢琴一度脱销。 11 材料二: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在班级、宿舍内随意安排的学生,经过一年 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 不同步“ 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 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 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 “,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 好“ 、 “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 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 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有当 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众目睽睽之下,俊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 景。“ 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 “一男生幽默地对笔者说。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 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 ,有的寝室全在 “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 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 点化“ 。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 “不看白不看 “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 生反而被讥笑为“ 傻瓜“ ,“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 ?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 为自己辩解。 问题:(1)什么是从众?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8分) (2)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校园从众现象的看法。 (12分) 解答: (1)从众(conformity):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 为与信念的倾向。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有: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情境因素有:团体的规模和团体的凝聚力 个人因素有:自我;个体保持自独特性的需求;个人的控制愿望(需要展开) (2)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 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 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 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走向社会后的迷惘、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齐 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 (举例略)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 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 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 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 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 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 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举例略) 12 案例四:中国人的团体决策 侯玉波等人(1991)通过对三个国有企业中团体决策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在这些企 业中高层团体决策实际上是由一把手决定的,同层次的其他人只参加讨论,而不是真正参 与决策。这就是说,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与领导不同时,领导有权否决大家的意见。不仅 如此,在同一层次的领导之间,人们的影响力也不一样,而是出现了一种叫做“权力极化“ 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在一个团体中,主要领导与同级的其他领导在职位上差别不大,但 在决策中的权力却差别很大的现象。比如在一个车间里,一把手与二把手的职位差别并不 显著,但在决策当中,主要还是由一把手说了算,二把手的影响力与一般成员没有太大的 区别。这种决策中的权力极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尤其需要研究 和注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 另外,从决策的过程与方式来看,领导的作用也往往被突出出来。美国心理学家 Lindsay(1985)研究了中国人通过开会讨论决策问题的情境,她发现与美国人处理同类决 策问题的情况相比,中国人在位置安排、发言顺序等许多方面人为地突出领导的作用:领 导总是坐在最显眼、最中心的位置上,人们发言的顺序也是由重要到不重要。还有,在大 多数情况下,大家只参加讨论而非决策,并且尽量避免公开冲突。也许你经常能碰到这样 的事情:领导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告诉大家说我们需要做出一项团体决策,希望大家提意 见,畅所欲言。于是大家开始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但最终决策还是由领导说了 算。领导会对大家说你们的意见很好、值得考虑,并且宣布说:“在对大家的建议做了分析 之后,我们决定如何如何做。“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成员的意见体现在最终的决策中,领 导的决策是早就做好了的。正是基于这些原因,Lindsay认为中国人的团体决策实际上并非 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她还分析了这些现象的文化根源,她认为这一切源于中国的传统: 人们太看重权威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所以不愿意与权威和他人对抗。 问题:(1)为什么Lindsay认为中国人的团体决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8分) (2)少数人是怎样的人时才对决策有影响?(12分) 解答: (1)因为在决策过程中,大多数人只是参加讨论,而不是真正参与决策,当大多数成 员的意见与领导不同时,领导有权否决大家的意见,出现了“权力极化“ 的现象。正是基于 这些原因,Lindsay认为中国人的团体决策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