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创新办学体制_第1页
21世纪教育创新办学体制_第2页
21世纪教育创新办学体制_第3页
21世纪教育创新办学体制_第4页
21世纪教育创新办学体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办学篇 中国教师报: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盖雁 中国教师报:白城一中教育产业观念下的发展轨迹与思考盖雁 尹钟祥 21 世纪教育:创新办学体制 名校集团发展盖雁 尹钟祥 中小学管理:名校办民校完全可行盖雁 尹钟祥 教书育人:办学经费从哪里来?盖雁 尹钟祥 中小学管理:创新: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腾飞尹钟祥 现代教育科学:被誉为领头雁的校长盖雁 人民日报:雄起瀚海的白城一中刘克力 王絮 中国教育报: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一次交锋(节选)李曜明 吉林工人报:盖雁,教育战线的领头雁苑秋莉 尹钟祥 郭忱 吉林日报:我们的产品就是人才杨晓燕 电视片解说词:瀚海猎猎大旗红吉林省白城一中科研先导发展纪实尹钟祥 2 办学篇 求实创新,与 时 俱进 吉林省白城一中 盖 雁 面对 21 世纪和进入 WTO 的严峻挑战,如何与时俱进办好学校,对任何一位校长而言都是必须认真 研究的新鲜大课题。作为一所地处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省级重点高中的校长,我愿结合我校近年发展中的 一些具体情况,谈谈我对现在办学理念中有较深体会的一些认识,以求继续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首先,在当前情况下,在校长的办学理念里,既要有求实又要有创新,尤其是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求实,在学校就是要对本校硬件、软件及队伍建设的现状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尤其对学校的发展潜 力和无形资产价值要有不断的动态分析研究,力争做到随时心中有数。但是,仅仅如此还是不够,还必须 有勇气从本校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出发,从尽快与国际接轨的实际需要出发,打破常规,追求创新, 实现跨越式发展。我觉得,这种精神和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三个代表”在当前学校建设中的具体化。 这些,在理论上似乎是老生常谈,然而实行起来却并非易事。 我是 1998 年受命担任白城一中校长的。白城一中 1954 年建校以来素以教育教学质量高而闻名遐迩, 被誉为八百里瀚海的一颗璀璨明珠。对这所名校的近况,我做了调查了解,发觉历届校长大都有一种不甘 寂寞,勇于创新的精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蒋鸿达校长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技术,大刀阔斧开展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实施“一制两法”,开始遏制平均主义大锅饭带来的种种弊端。这些 做法成效显著,使白城一中的“量化管理”经验享誉省内外,蒋校长也因此当选全国首届优秀中学校长。 其后,王志臣校长继往开来,力排众议,加大了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力度,进一步完善“以评促改”的 发展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内部管理改革的深入开展。同时,他还在正确评估学校自身潜力的前提下,独出 心裁,扩大办学规模,拓宽了学校赖以持续发展的自筹资金渠道,为学校的进一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资 基础。正是他们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和事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更坚定了我也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的决心和信心。 我任一中校长之时,正值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竞争意识,推行全员聘任制,实行末位淘汰制的 经验时见报端之际。我调研后发现,白城一中的内部竞争机制虽然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正如人 们所说,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时至今日,运行了十多年的“一制两法”已经开始暴露出它的负面效应。 其表现主要是,由于学校按照当时有关的常规要求规定,全校考核奖金总数固定,不得突破;而依据“奖 金不得平均发放”的有关规定,学校的考核办法又是以个人为考核单位制定的。就是说,每年里,本校每 位老师所得奖金数额的多少,取决于其与教研组别的老师之间考核成绩对比的结果。换句话说,学校每年 奖金的发放已经逐渐形成了类似“一碗肉大家分,你多我必少”的尴尬局面。这样做的结果,平均主义是 打破了,竞争是强化了,老师的干劲是提高了,可个人利益驱动却越来越占上风,合作却淡化了,老师的 精力越来越多的浪费在毫无价值的“内耗”上了。什么“以老带新”,什么集体备课“优势互补”等等行 之有效的教研方式方法都几乎被彻底搁置起来了。面对这因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的管理所带来的阻碍教学 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种种弊端,我们求实创新,当机立断,大幅度修改考核办法。实行老师个人利益和学校 整体发展挂钩的考核办法。在奖金总数的规定上,打破常规,改“奖金总数固定”为“上不封顶,下不保 底”;在“考试成绩”考核单位的制定上,改个人为学科备课组作最小考核单位;在考试成绩评价的依据 上,改校内比为校际间的对比。继续运用评价的调控功能,发挥经济杠杆的激励作用,大力倡导精诚团结, 推行合作教研,最大限度地遏制“内耗”。新法施行后,教师非常欢迎,学校教研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 量稳步提高。我们这种从本校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勇于“标新立异”的做法,得到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3 专业委员会唐山会议的充分肯定,与会同志认为,在当前,白城一中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管理改革经验, 总结得很及时,很有价值。中小学管理刊物在 2001 年连续发表我校两篇论文,省内外兄弟学校的热 情关注,都给我们以巨大的鼓励和支持,使我们在教学管理上饱尝求实创新的甜头。 我体会,在校内管理上的求实创新是需要勇气的,而在学校整体发展的实践中,则需要我们做校长的 拿出更大的勇气。 就在我任校长的那一年,全国骤然掀起“普高热”,我市报考普高人数暴涨,单报考我校的考生一下 子就比往年多出了几百人。社会需求召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扩大招生,满足更多学子要得到 高质量高中教育的愿望。这无疑是给我们这所国办高中提出了一个难题我们无权自行扩大招生。怎么 办?当时我想,因循守旧不予理睬,说得出口,工作也会照样有成绩有表彰,但总觉得心有不安;创办民 营分校,一无资金二无师资三无经验等,困难和风险不少,但却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名校的校长责无 旁贷!我再度分析论证学校潜力,评估学校无形资产价值,勾画办分校的蓝图,并广泛征求意见后决定, 当年就创办一所“国有民办”24 个班级编制的高中分校。四年多来,这所分校和校本部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良性循环,运行良好。去年,这所分校作为一般高中,首次参加高考就取得不俗的成绩,有两名学生 考入清华大学!今年高考,全校成绩辉煌,有两名同学位居全省理科个人总分前三名,有两名同学跻身全 省文科个人总分前五名,有六人升入清华大学,有三人考进北大。这种依托名校办分校的发展模式带给我 们十分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校的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成绩是喜人的,而这成绩取得的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更为珍贵。经验告诉我们,求实创新和与时俱 进是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有务虚和务实之分,但都要有求实之心。务虚的创新能提高我们的理论认识,务 实的创新则可使我们的建设事业产生更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是缘于不断的求实和创新,我们的 学校才能够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而这种发展又会对求实创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日渐加 深的体会和认识,正是受益于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在求实创新的实践中确立了“走产业之路,奔集团化办 学目标”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奋斗目标,四年里实现了学校建设“6 个成倍增长”, 还以控股单位的身 份在北京合股创办了一所外语短训学校求博园,并创办了一所“国有民办”的初中,到目前为止,由 校本部和 6 个新创分部组成的“吉鹤学府白城一中集团”已见雏形。对我们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大幅度 发展,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媒体也多有报道,党和政府多次予以表彰,给了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的荣誉。 以上列举了我们学校的一些成绩,实事求是地说,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也不乏校长的 办学理念,诸如校长的现代教育观念,现代知识产业经营管理思想等。但我认为,在当前,在世纪更迭之 际,在我国入世之时,我们最为需要的还是这样一种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原载中国教师报2002 年 12 月 28 日创刊庆典特刊) 白城一中教育产业观念下的 发展轨迹与思考 吉林省白城一中 盖雁 尹钟祥 学校教育具有事业特点,这个观念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早已是根深蒂固。而对学校教育同时还具有基 础知识产业特点的认识,却始于我们学校发生“经济危机”之时,成于我校“雄起瀚海”之际,经历了一 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我们白城一中隶属于吉林省西北边陲资源贫乏的白城市,地处“八百里瀚海”,下辖一个省级贫困县 和三个国级贫困县共五个市县区。正式招生范围仅限于只有 30 多万人口的洮北区,是一所完全依靠“吃 4 公粮”维系运行的公办独立高中。受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这所省首批办好重点高中学校的 历届领导都曾怀着一颗颗火热的“事业心”带领师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也不断有成绩见诸报端,被誉 为本市的“龙头校”。但实质上,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办学效益等各个方面和省内先进校相比都存有相当 大的差距。 1993 年,正当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建一座宿舍楼时,国家对建材和工程计费标准等进行调价,致使 这一事前经过反复论证的计划工程一下子就开始负债运行。其间又适逢校长调转外地,这逐渐显露面目的 天文数字般的百万元“饥荒”,对白城一中犹如雪上加霜。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教师开始出现外流等不 良现象,一些计划内的发展项目也不得不搁浅,上级达半年之久也没能派进一名正式的校长。就在此时, 白城一中人对非国家财政拨款的“预算外经费”的渴望油然而生。1994 年,新任校长力排众议,利用学 校隶属关系改变之机,呈请市教委批准,按照全省各重点中学择校生的最低收费标准,开始招收每生 3 学 年共收费 5000 元的两个择校生班。顿时,生源踊跃,给学校还债带来了希望。其后,学校随本市市场经 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和大众投资教育的意识、能力的上涨,呈请上级批准,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学校逐 步由原来的 24 个教学班发展为 30 个,其中的择校生人数由 100 人变为 200 人,收费标准也均取全省同级 学校收费的最低值,随物价的上浮而先后升为三年共收 8000 元、1 万元和现在的 1.2 万元,使学校的进 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曙光。 到 1998 年初,我们自筹资金建了一座当时引以为豪的实验楼,局部改善了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也相 应地得以提高,并有胆量提出要在 5 年内争创省内高中办学水平的“四个一流”的奋斗目标。这些变化说 明,白城一中人此时已经比较清醒地意识到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形势下的财政拨款之外的“自筹 经费”在发展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加深了对“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理解。当然这还是对教育产业特 点的一种比较肤浅的、感性的朦胧认识。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的“1X”的多体制发展模式,现已初步形成由校本部和一分校、二分校、求博园 (以白城一中为控股单位在首都北京合股创办的一所外语培训学校)、“吉鹤春城”(劳动基地)和职业 技术学院(正在运筹中的以学校新购的 11 号教学楼为校址)等四个分部组成的白城一中集团框架,并决 定将校本部“办精办强”,将各个分部“办活办大”。2000 年,在为我市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时, 我校招收了韩国投资者的两名子女为留学生,当年的这个机遇,使我们今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具备了 招收外国学生的资格,并且已招收了 26 名韩国学生。我们预感到,在加入 WTO 之后的新的国际机遇和挑 战面前,我们这种教育产业观念下的发展思路,必将增添国际化办学的新内涵。 笔者是白城一中的成员,在此项行动研究中很可能存有认识误区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但当我们听 到看到国内许多兄弟学校从具体的国情、省情、市情甚至县情出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时,我们体会到, 白城一中的发展案例,肯定能从一个独具个性的层面上证明了:教育是事业也是基础知识产业,高中办学 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校长应是教育家也要做企业家,治校善管理又要会经营;而重点高中学校 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优质高中的扩招,坚持教育产业观念下的多体制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适合在当前 我国教育资源有限但还要办好大教育的具体国情,不失为一个遵循全民教育的国策、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的十分明智的选择。 (原载中国教师报2002 年 12 月 28 日创刊庆典特刊) 创新办学体制 名校集团发展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 盖雁 尹钟祥 当前,制约我国教育 发展的“瓶颈”是高中,那么,制约高中发展,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又是什么, 怎样解决?文章认为,国有体制的学校在未来相当 时期内仍将处于主体地位,阻碍其发展的“瓶颈”,表面上 5 看是办学经费的“钱从哪里来?” 实质 上仍是观念问题,我 们需要进 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公办学校单一的办 学体制,创新公办 学校的发展模式。 当前,高校的“扩招”,标志着我国已步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的重要阶段,是中央 “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但是,现实中,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结合的高中,却发展迟缓,首当其冲 的被认为是制约当前全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所在,其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前提下的“扩招”,已成当务 之急,自然也就成为目前评价学校是否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硬性指标。 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历史、地理以及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阻遏高中学校发展的症结所在 也不尽相同,然而,有两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一是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主导办学 观念,曾经是制约我国普教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其阴影至今还在不同程度上继续束缚着许多地方教育 行政领导与校长们的手脚;其二是多年来,普教战线办学体制单一,素以“财政拨款办学”为绝对主流模 式,被誉为“穷国办大教育”,然而受综合国力所限,许多学校办学经费经常是“捉襟见肘”,学校的基 本建设“硬件”不硬“软件”颇软,曾经严重的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 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也理应“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然而,财政投资却不能够“与时俱增”,无论是高 质量的办学,还是“扩招”都离不开的血脉“钱”,“从哪里来?”仍然是困扰众多县市主管教育的 领导和校长们的难题。 因此,我们感觉,在一定意义上说,无论是过去致使基础教育发展缓慢,还是今天制约高中扩招的 “瓶颈”所在,都离不开办学经费的问题,离不开经费来自何方所涉及到的办学体制问题,也可以说,表 面上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实质上是办学理念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高中学校的发展高度重视,媒体多次报道北京等地投巨资于优质高中以促进“扩招”, 这体现了政府的战略意图,但是,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却因财政拮据,满足不了学校教育发展所需。甚至, 许多地方对中小学校的拨款仍局限在“人头费”即教师工资以及北方地区的部分冬季取暖费上。学校如果 不另寻“谋钱之道”,维系“生计”尚且举步维艰,更何谈“扩招”发展,因此,高中学校以至基础教育 发展的“瓶颈”所在离不开“钱”,不能讳言“经济问题”,而要寻求新的教育经费来源,就不能不改革 多年一贯制的中小学公办体制。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步伐,人们已经开始对民办教育形式 予以关注,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为了解决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支 持和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许多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给高中扩招乃至基础教育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从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整体上来看,私立学校仍然数量有限,公办学校在 未来相当时期内仍将位居中小学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在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和继续不断加大公办学 校发展力度的同时,还要谋求创新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高中学校扩招不外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办学体制不变原校扩招,所需之“钱”主要是靠政府 拨款,政府既在教育均衡观念下普遍增加投资,又对优质高中的扩招加大投入,这是当前我国公办中小学 发展的重要形式。二是近年各地涌现的“依托名校办民校”的发展模式,犹如异军突起,日益受到群众的 欢迎,显现很强的生命力,所需之钱,均非财政拨款。笔者认为,这两种形式都共同承担着目前国内“公 办”高中扩招乃至公办中小学校的发展重任。比较而言,我们认为,前者受政府投资教育的能力和学校自 身发展潜力与规模等多重限制,虽属正规传统行为,已有的经验与教训均可“前见古人”,“后警来者”, 但难以独立支撑高中扩招以至基础教育整体的与时俱进;而后者,办学体制有所改革,发展模式有所创新, 不仅利于高中的持续“扩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能大力促进基础教育的整体快速发展。这种“名 校集团化发展”的模式,堪称“公办学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 据我们从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术委员会等多方信息渠道了解,各地“依托名校办民校”的实例, 虽然同时反映了地方政府领导与学校校长以及广大教师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其启动缘由与运行模式却 因时、因人、因地而迥然有异,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校企联合型,企业或社会 其他力量出“钱”提供校舍等资源,名校出“名”,出教师,出管理;二是国企办学型,国有企业或独立 或合股投资并聘用名校长办学,滚动发展;三是实力发展型,大城市重点校中的名校资金雄厚或能够贷得 6 巨款,先行建成校舍,配备足够的教育教学资源,再行招生;四是转制股份型,“公办”名校转制为“股 份制学校”后,再继续发展;五是资源引进型,地方政府引进外地民营企业,主动让其对当地公办名校 “蛇吞象”似的兼并,实行改制办学;六是无形资产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名校,迫于当地群众对优 质教育日益强烈的需求,“穷则思变”,挖掘自身“无形资产”,借助社会闲散教育资金,创“国有民办” 分校,实现学校国有教育资产的可持续增值;此外,还有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诸多形式,可谓姹紫嫣红, 百花齐放。 穷源溯流,以上“依托名校办民校”各种“流派”有其相同点,一是办学经费来源打破了多少年一贯 制的财政拨款,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二是办学形式灵活,打破了过去单一 的公办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国有民办”崭露头角;三是追求优质教育的规模发展,其启动、发展以至 于生存都取决于市场需求,适应加入 WTO 之后的新形势。其不同点也不一而足,但其中仅靠自身无形资 产“白手起家”者,与另几种相比,有两点明显区别,一是创办新学校的启动“资金”不同,二是“依托” 的表现与内涵有异。这第一点恰恰就是“瓶颈”“教育经费”的问题之所在,第二点恰是这种新办学 体制发展模式特点之所在,其仅靠无形资产创业与“滚动式”发展的特色,更具有办学体制创新的典型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至于更大范围内都更具有认识价值与实践价值,因此,理应予以更大的关注。 吉林省白城一中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的案例。白城市所辖五个县(市、区)中至今 仍有四个分属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白城一中为市属省首批办好重点高中。1998 年前,这所学校在校生 1800 多人,每年高考升入本科院校的人数仅在 300 左右徘徊,1997 年已出现教师外流到经济发达地区的 现象,综合办学实力与省内同级学校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就是这样一所公办学校,从 1998 年全国“普高 热”波及该地之时起,“不要国家一分钱”,接连创办“国有民办”分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了体育 馆,有了塑胶跑道,宽带网终端进入每个教研室和教室,学校发展目标实现多个成倍增长,五年里在校生 人数增加到 4400 多,高考连年捷报频传,2002 年本科进线近千人,6 人入清华,3 人进北大,2 人名列全 省理科个人总分前 3 名,2 人跻身全省个人总分前 5 名,声震全省,办学经验不胫而走,人民日报、新华 社等媒体多有报道,被誉为“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多次受到党和政府表彰。 促使这所学校获得成功的因素很多,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仍然是关键。去年以来国内关于教 育产业问题的论争,实质也涉及“钱”的问题,毋庸讳言,这个敏感的问题直接关乎学校办学体制改革, 关乎高中扩招以至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更新。发人深思的是,正当我们在沸沸扬扬讨 论教育产业是否可行之时,据报道,美国教育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点, 也正在开发海外市场,拓展营业空间,积极谋求在服务国的商业存在,阿波罗国际已成功地在巴西、德国 开办了大学,还积极地筹备在中国、印度的合作办学方式的商业存在。同时,国内一些学校也在这一片争 议声中,受各地教育发展形势的推动,开始大胆的探索教育产业规律,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的学校发展 模式,“依托名校”“国有民办”就在此时应运而生,而白城一中就是这批教育产业较早探秘者之一。 “启动产业,发展事业”,是白城一中人对“钱”的认识与体会。早在 1992 年,学校因建宿舍楼意 外欠债达百万元,当时,在这“天文数字”的重压下,全校人心惶惶,办学情势急转直下,举步维艰。 1994 年,学校获准扩招两个择校生班,适当收取费用以还债,这一举措受到群众的欢迎,给学校的复苏 带来了希望,此后连年得到的这笔“预算外资金”,有力的缓解了学校的困窘,严峻的现实触发了他们对 教育产业规律的认识与思考。1998 年,全市掀起“普高热”,本市仅有 30 多万人口的洮北区属该校招生 范围,报考该校的学生数一下子就比常年增加 900 多,按当时有关部门预测,即使在洮北区招生的现有 5 所高中都达到“满负荷”,也难免有大量的学生失学!这令白城一中人作了艰难的选择:一是由本校增加 招生人数,但学校不具备扩招条件,上级也不批准;二是靠社会解决,但穷乡僻壤,群众经济承受能力有 限,当地还没有私立高中,如果这些初中毕业生无学可上,势必流入社会成为新的社会问题;三是创办民 营分校,一无资金二无师资三无经验等等,颇多困难和风险,但却是人民群众的殷切企盼,是优质高中不 可推卸的责任!当时已是临近中考,形势逼人,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往受益于“预算外资金”的“认识 与思考”,使他们终于下了决心,并得到时任市长的支持。6 月 24 日,“国有民办”的白城一中分校正 式成立,其“适当收费”的“大众化”性质和特点受到欢迎,当月内就招满 5 个教学班如期开学,第二年 7 招收 6 个班,第三年开始每年招 8 个班,现已稳定拥有 24 个教学班了。2001 年高考,校本部和分校进入 本科线的考生总人数首次逼近千人;校本部有新起色,作为一般高中的分校也首战告捷,这些当年个个低 于重点高中录取线、中考成绩参差不齐的学子,整体成绩逼近省级重点高中,有两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 人们感叹名校的优质教育,也感悟到“启动产业”对“发展事业”的推动作用。成功,触发了白城一中人 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更深一步的认识灵感,使其一发而不可收,又接连在北京市朝阳区合作办了外语 培训学校“求博园”,在本地办了“国有民办”的二分校,钱预算外办学经费也稳步增长,学校 步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轨道。 白城一中的发展轨迹启示我们,当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学校发展所需时,就不能“等”、“靠”,应该 另辟蹊径。“人民教育人民办”,既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又能促进神圣的教育事业持续发 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教育所具有的事业性与产业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看事业无视产业或者只谈产 业不论事业都是片面的。其实,财政所拨教育经费又何尝不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呢?只要是人民 群众的需要,是教育事业的需要,只要我们一心为公,不是中饱私囊,我们难道不该大胆的去改革办学体 制,去创新发展模式吗?因此,可以说,承认教育的产业特点并在实践中大胆利用以推进事业的发展,无 论在当前进行的高中扩招,还是今后的学校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托名校,资源共享”是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的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另一特点。名校有众望所归的优 质教育资源,在当前的高中扩招中也备受青睐。今年北京扩招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直接拨款给优质高中, 各地所以有“依托名校办民校”的创新也是因为她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名校的优质资源 大致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个是有形的资产,一个是无形的资产,后者尤为重要,只有将二者合在一 起“依托办校”才可能产生理想的发展力量。 白城一中当初创办“国有民办”分校时,颇有些“逼上梁山”的味道,虽然当时各地也有“国有民办” 的学校,但多是先有一定规模的投资,具备较完善的校舍等基本资源独立办学,而白城一中创办分校时却 是只有每生每年 3000 多元的学费作“投资”,走的是一条“不得已而为之”的“依托”校本部之路,虽 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教育的实验不允许失败”,这“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使这所省 级重点高中为新生的分校承担了“保驾护航”的重任。1998 年夏天,白城一中分校就要开学了,由于新 建独立校园校舍加上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最少也要几千万元,当时学校根本不敢奢望,“急中生智”,才 决定采用在校本部教学楼的顶上再增建一层楼,实验室等也统统借用校本部资源的权宜之计。暑假当月就 施工完毕,新生如期上学,学生每人缴三年学费总计一万元,总计 200 多万元,其中 80 多万用于建楼, 一部分用于支付聘任教师工资,剩余部分用于实验楼增添设备,并积极筹备资金在校园西侧建二号教学楼 以备分校第二年使用。就这样“依托”“滚动”,先后置换了毗邻的三个单位增加校园面积 4 万多平米, 到 2002 年末,分校的校舍等建设已告完成,校本部的基本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学校管理及其常 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面,校本部作为吉林省首批办好重点高中办学水平 A 等校和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 拥有比较雄厚的教育教学无形资产,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会员校资历,加上分 校全新的内部管理体制与聘自各地教师所带来的新鲜活力,在这“依托办学”的“共享”与“互补”历程 中,校本部与分校都如虎添翼,不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佳绩。人民日报在雄起瀚海的白城一中长篇 报道里,盛赞“白城一中办分校的成功,不仅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就学机会,而且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 何更好发挥名校效应、如何有效利用名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当地多渠道办学的教育体制改革树立了榜样。 ”“集团建制,提升品牌”,这也几乎是这一体制下学校发展模式的共性。目前,在许多省市都可以看到 一些集优质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为一体的新型教育集团,笔者考察过的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就拥有 从幼儿到高中各部。海南中学是省属重点高中,其“国有民办”的初中部新址占地面积 40662 平米,总建 筑面积 38462 平米,办学条件优越,两座优美的校园隔路相望;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异地办学,在宝应县一 地就拥有高中、初中与小学各部;长春 108 中学等也是从小学到高中的“一贯制”。今年 5 月中国教育 报发表的教学,在开放中创新一文中,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拥有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集团化 办学模式也可让人窥见一斑。但,同是集团建制,内涵也略有差异,白城一中仍具一定的典型性。白城一 中校本部是公办学校,一分校和二分校均属“国有民办”学校,其间是隶属关系。1998 年,学校就成立 8 了董事会,由校长出任董事长,董事会负责任免分校校长并决策各分校发展事宜,各分校实行董事会领导 下的分校校长负责制。这样,就形成了董事长即校长向政府负责、分校校长向董事会负责的管理层次,所 有各部的党团工青妇等项工作,均统一由上级委派到校本部的干部专门负责。在实践中,由教育科学研究 所、外事办公室、保卫科等组成的校部也日臻成形,集团统一制定实施各种规章制度和评价奖励办法,自 办的校报、网页也都已成为各部公用“平台”,尤其是体育馆等硬件建设还要继续实行各部的“资源共享” ,还有诸多优良的体现合作精神的“优势互补”内容,都无不焕发着集团发展的强劲势头。所以,我们认 为,称其为“1X”集团发展模式比较合适。所谓“1”即校本部,所谓“X”即“依托”校本部而创办 的各个分部,所谓“集团”,就是说各个分部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校舍、独立核算、独立法人、独立办学” 特点,在大事决策上统统“唯”公办的校本部“马首是瞻”。很明显,具有白城一中这种特点的新体制, 新模式与以往单纯的“公办”、“民办”以及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刚刚诞生就“另起炉灶”的“依托名校办 民校”模式都不尽相同。而这种模式的发展,又十分明显的是公办学校“国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崭新 的增值方式,是一种于国于民于教育大计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办学体制的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 事实胜于雄辩。白城一中以至于目前各地许多公办学校的“依托名校办民校”举措,所以能有如此石 破天惊似的发展,固然有极为宝贵的人为因素在内,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时势发展所致。我们常说,如何尽 快的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品牌,是中国名校面临新世纪与加入 WTO 后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是 否可以说,我国的基础教育既要有均衡发展的战略眼光,又要有“登陆”世界教育改革“滩头阵地”雄心 壮志,也就是说,一定要兼顾“普及与提高”,而“创新办学体制,名校集团化发展”,恰恰是既扩大了 办学规模又提高了质量,既提升了名校的品牌,又打造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既满足了国人对优质教育资 源的强烈需求,又适应了国际教育竞争的严峻挑战,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加紧研究,予以规范并加速推而 广之、扩而大之呢? (原载21 世纪教育2003.7 总第四期) 名校办民校完全可行 经济欠发达地区优质高中做大做强的一种探索实践 吉林省白城一中 盖 雁 尹钟祥 公办名校办民校,这是个颇受非议的办学模式。但是,我校迅速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证 明,这个办学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我们白城一中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吉林省首批办好重点高中。1998 年以来,我校先后创办了两 所“国有民办”分校,因而迅速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启动产业发展事业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具有基础知识产业的特点。这一认识来自于我们的实践。 我校所在的白城市,其所辖的 5 个县(市、区)中就有 4 个属于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我校的国拨办 学经费只够支付教师工资和部分冬季取暖费。虽然我校是当地的“龙头校”,但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办学 效益,都与省内名校有相当大的差距。从 1994 年起,经市教委批准,开始招收择校生。随着招生规模的 扩大,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学质量也相应地得到提高。于是,在 1998 年初,我们提出,要在 5 年达到省内高中一流办学水平。应当说,当时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产业特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如何才 能筹集办一流名校所需的资金呢?巧的是,这时有一个历史机遇来了。 9 1998 年 6 月,全国范围的“普高热”也波及到了我们这里。当时据有关部门统计,即使全市所有高 中学校都满负荷招生,也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入学需求,而且,这还仅仅是“普高热”热潮的开始。这 不是我校发展的机遇吗?但如何“扩招”,却有多种选择:(1)原校“扩招”。这种方式最理想,但学 校缺少“扩招”所需的校舍和教师,上级也不给拨款增加人员编制,而且学校还欠着外债。显然,此路不 通。(2)像经济发达地区那样建立高标准的民办高中。由于我们地处贫困地区,群众难以承受高收费, 而且也没有人愿意来这里投资合作办民办学校,所以这条路也走不通。(3)创办面向大众的“国有民办” 分校。依托学校现有资产和声誉,创建适当收费的“国有民办”分校。当时,也只有这一种扩招方式是可 行的。 1998 年 6 月,经上级审批,我们创办了“国有民办”的第一分校(高中)。在分校,收费标准为全 省同级同类学校的最低值3 年共收 1 万元,对教师实行全员聘任。2001 年,这所生源为“二类苗”的 学校,首届毕业生在高考中旗开得胜,有两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90%升入本科院校。一时间分校声名鹊 起,生源大增,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亚重点高中”。2002 年,我校又创办了“国有民办”的第二分校 (初中)。 从创办第一所“国有民办”分校以来,学校在这 4 年间有了超常的整体发展,不少“硬件”和“软件” 已达到省级一流学校的水平。 事实证明,我校运用产业观念创办“国有民办”分校,既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又使学校实 现了超常发展。 依托本校 滚动发展 办分校没用国家一分钱,靠的完全是本校的名气和收取的不多学费,所以,分校就不得不与本校“资 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共同经历一个滚动式发展过程。 (1)分校成立伊始,无力自建校舍,于是贷款在本校教学楼的楼顶盖了一层临时的教室,并共享本 校教学设备设施等资源。分校的干部与教师,由本校离退休人员、社会招聘人员和本校个别骨干教师组成, 管理思想、规章制度等均仿照本校。(2)第二年,分校建造独立的教学办公综合楼,但仍然与本校共享 实验室等部分资源,在人员上与本校实行小部分的、交换式的互补。 此时, 分校的“民办”运行机制 已日趋成形。(3)第三年,本校买下了毗邻的白城聋校校园与校舍划归分校使用,并继续对分校基本建 设进行投资。此时,分校的教师队伍日趋稳定成形。(4)第四年,本校买下了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院 落和房产,创建了第二分校(初中)。 随着分校竞争力的增强和品牌的提升,分校生源扩大到了邻近省市县区,慕名来应聘教师络绎不绝。 在与分校实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过程中,本校也得到了促进和 发展。在这期间,本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学校多次受到省委省政 府表彰。 相对独立 集团建制 “国有民办”的体制及其依托本校的现实,决定了分校只能与本校保持相对的独立,即“独立校舍、 独立核算、独立法人、独立办学”等“4 个独立”都是相对的。分校接受白城一中集团董事会的领导。董 事会由我校校长出任董事长,董事会负责任免分校校长并决策各分校发展事宜。分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在管理模式和硬件(如体育馆等)上,分校与本校资源共享。这样,就实现了学校资源的最 佳配置和发挥了学校资源的最大效益,形成了集团式、规模化的发展模式。 超常发展 做大做强 10 在 1998 年创办“国有民办”分校以前,我校只有 24 个教学班、1200 名学生、150 名教职工;如今, 本校和分校共有 76 个教学班、4400 余名学生、370 名教职工,在校生人数增加近 3 倍,教职工人数增加 了 1.5 倍。我校还自筹资金 2000 余万元,增加校园面积 1 倍。2002 年,我校收入超千万,为学校的可持 续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 4 年来,我校被授予国家“九五”规划课题先进实验学校称号,被评为吉林省模范集体、精神文明建 设先进单位、美化绿化红旗单位、教育学会工作先进单位和首批绿色学校。今年,我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 授予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十五”期间,我校要继续走产业之路,攀登集团办学高峰,把白城一中集团“办精办强”、“办活 办大”,并进一步探索校企联合、强校联合、名校与薄弱校联手的学校发展新途径。我校计划:近期创办 一所优质小学,继续扩大对外国学生的招生规模,争取与外国合作办学,将来力争创办一所优质大学,同 时,要在“办精办强”本校的同时,“办活办大”各个“国有民办”的分校,从而使白城一中集团继续做 大做强。 现在,我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 4 年前提出的达到省内高中一流办学水平的目标。回首 4 年的历程,我 们认为,采取国有与“国有民办”并存的办学模式和滚动式发展的战略,是我校获得超常发展的关键所在。 今后,我们还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原载中小学管理2003 年 8 期) 办学经费从哪里来? 记发展中的吉林省白城一中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 盖雁 尹钟祥 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也理应“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然而,财政投资 却不能够“与时俱增”,无论是高质量的办学,还是“扩招”都离不开的血脉“钱”,“从哪里来? ”仍然是困扰众多县市主管教育的领导和校长们的难题。 因此,我们感觉,在一定意义上说,无论是过去致使基础教育发展缓慢,还是今天制约高中扩招的 “瓶颈”所在,都离不开办学经费的问题,离不开经费来自何方所涉及到的办学体制问题,也可以说,表 面上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实质上是办学理念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的问题。 吉林省白城一中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的案例。白城市所辖五个县(市、区)中至今 仍有四个分属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白城一中为市属省首批办好重点高中。1998 年前,这所学校在校生 1800 多人,每年高考升入本科院校的人数仅在 300 左右徘徊,1997 年已出现教师外流到经济发达地区的 现象,综合办学实力与省内同级学校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就是这样一所公办学校,从 1998 年全国“普高 热”波及该地之时起,“不要国家一分钱”,接连创办“国有民办”分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了体育 馆,有了塑胶跑道,宽带网终端进入每个教研室和教室,学校发展目标实现多个成倍增长,五年里在校生 人数增加到 4400 多,高考连年捷报频传,2002 年本科进线近千人,6 人入清华,3 人进北大,2 人名列全 省理科个人总分前 3 名,2 人跻身全省个人总分前 5 名,声震全省,办学经验不胫而走,人民日报、新华 社等媒体多有报道,被誉为“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多次受到党和政府表彰。 促使这所学校获得成功的因素很多,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仍然是关键。去年以来国内关于教 育产业问题的论争,实质也涉及“钱”的问题,毋庸讳言,这个敏感的问题直接关乎学校办学体制改革, 关乎高中扩招以至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更新。发人深思的是,正当我们在沸沸扬扬讨 论教育产业是否可行之时,据报道,美国教育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点, 11 也正在开发海外市场,拓展营业空间,积极谋求在服务国的商业存在,阿波罗国际已成功地在巴西、德国 开办了大学,还积极地筹备在中国、印度的合作办学方式的商业存在。同时,国内一些学校也在这一片争 议声中,受各地教育发展形势的推动,开始大胆的探索教育产业规律,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的学校发展 模式,“依托名校”“国有民办”就在此时应运而生,而白城一中就是这批教育产业较早探秘者之一。 “启动产业,发展事业”,是白城一中人对“钱”的认识与体会。早在 1992 年,学校因建宿舍楼意 外欠债达百万元,当时,在这“天文数字”的重压下,全校人心惶惶,办学情势急转直下,举步维艰。 1994 年,学校获准扩招两个择校生班,适当收取费用以还债,这一举措受到群众的欢迎,给学校的复苏 带来了希望,此后连年得到的这笔“预算外资金”,有力的缓解了学校的困窘,严峻的现实触发了他们对 教育产业规律的认识与思考。1998 年,全市掀起“普高热”,本市仅有 30 多万人口的洮北区属该校招生 范围,报考该校的学生数一下子就比常年增加 900 多,按当时有关部门预测,即使在洮北区招生的现有 5 所高中都达到“满负荷”,也难免有大量的学生失学!这令白城一中人作了艰难的选择:一是由本校增加 招生人数,但学校不具备扩招条件,上级也不批准;二是靠社会解决,但穷乡僻壤,群众经济承受能力有 限,当地还没有私立高中,如果这些初中毕业生无学可上,势必流入社会成为新的社会问题;三是创办民 营分校,一无资金二无师资三无经验等等,颇多困难和风险,但却是人民群众的殷切企盼,是优质高中不 可推卸的责任!当时已是临近中考,形势逼人,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往受益于“预算外资金”的“认识 与思考”,使他们终于下了决心,并得到时任市长的支持。6 月 24 日,“国有民办”的白城一中分校正 式成立,其“适当收费”的“大众化”性质和特点受到欢迎,当月内就招满 5 个教学班如期开学,第二年 招收 6 个班,第三年开始每年招 8 个班,现已稳定拥有 24 个教学班了。2001 年高考,校本部和分校进入 本科线的考生总人数首次逼近千人;校本部有新起色,作为一般高中的分校也首战告捷,这些当年个个低 于重点高中录取线、中考成绩参差不齐的学子,整体成绩逼近省级重点高中,有两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 人们感叹名校的优质教育,也感悟到“启动产业”对“发展事业”的推动作用。成功,触发了白城一中人 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更深一步的认识灵感,使其一发而不可收,又接连在北京市朝阳区合作办了外语 培训学校“求博园”,在本地办了“国有民办”的二分校,钱预算外办学经费也稳步增长,学校 步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轨道。 白城一中的发展轨迹启示我们,当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学校发展所需时,就不能“等”、“靠”,应该 另辟蹊径。“人民教育人民办”,既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又能促进神圣的教育事业持续发 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教育所具有的事业性与产业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看事业无视产业或者只谈产 业不论事业都是片面的。其实,财政所拨教育经费又何尝不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呢?只要是人民 群众的需要,是教育事业的需要,只要我们一心为公,不是中饱私囊,我们难道不该大胆的去改革办学体 制,去创新发展模式吗?因此,可以说,承认教育的产业特点并在实践中大胆利用以推进事业的发展,无 论在当前进行的高中扩招,还是今后的学校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托名校,资源共享”是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的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另一特点。名校有众望所归的优 质教育资源,在当前的高中扩招中也备受青睐。今年北京扩招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直接拨款给优质高中, 各地所以有“依托名校办民校”的创新也是因为她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名校的优质资源 大致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个是有形的资产,一个是无形的资产,后者尤为重要,只有将二者合在一 起“依托办校”才可能产生理想的发展力量。 白城一中当初创办“国有民办”分校时,颇有些“逼上梁山”的味道,虽然当时各地也有“国有民办” 的学校,但多是先有一定规模的投资,具备较完善的校舍等基本资源独立办学,而白城一中创办分校时却 是只有每生每年 3000 多元的学费作“投资”,走的是一条“不得已而为之”的“依托”校本部之路,虽 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教育的实验不允许失败”,这“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使这所省 级重点高中为新生的分校承担了“保驾护航”的重任。1998 年夏天,白城一中分校就要开学了,由于新 建独立校园校舍加上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最少也要几千万元,当时学校根本不敢奢望,“急中生智”,才 决定采用在校本部教学楼的顶上再增建一层楼,实验室等也统统借用校本部资源的权宜之计。暑假当月就 施工完毕,新生如期上学,学生每人缴三年学费总计一万元,总计 200 多万元,其中 80 多万用于建楼, 12 一部分用于支付聘任教师工资,剩余部分用于实验楼增添设备,并积极筹备资金在校园西侧建二号教学楼 以备分校第二年使用。就这样“依托”“滚动”,先后置换了毗邻的三个单位增加校园面积 4 万多平米, 到 2002 年末,分校的校舍等建设已告完成,校本部的基本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学校管理及其常 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面,校本部作为吉林省首批办好重点高中办学水平 A 等校和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 拥有比较雄厚的教育教学无形资产,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会员校资历,加上分 校全新的内部管理体制与聘自各地教师所带来的新鲜活力,在这“依托办学”的“共享”与“互补”历程 中,校本部与分校都如虎添翼,不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佳绩。人民日报在雄起瀚海的白城一中长篇 报道里,盛赞“白城一中办分校的成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