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科学技术局小康社会发展规划_第1页
会宁县科学技术局小康社会发展规划_第2页
会宁县科学技术局小康社会发展规划_第3页
会宁县科学技术局小康社会发展规划_第4页
会宁县科学技术局小康社会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宁县科学技术局小康社会科技发展规划 (20122020 年) 2012 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继续深入推进国家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各项战略部署的落实、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 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通知和中共会 宁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 施意见 (县委发20125 号)精神,结合我县小康社会 科技发展实际,现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机遇与基础现状 (一)发展机遇 1、开展自主创新的要求,为科技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 的良好氛围。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今后一个时 期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县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创新 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创新人 才的培养和引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与再创新等是会 - 2 - 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依靠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 来,将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行为。 2、经济转型的“黄金时期” ,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关 键性重要因素。 2011 年,全县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达到 331233 万元。居民对消费品的要求,由量的增 加转向质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加速推动产业结构的调 整与升级。工、农业发展将更多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及 其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 益递减,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六盘山连片是会宁 经济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关键的 核心要素与主要的支撑力量,决定着科技成果能否快速转 化,新产品能否成功开发,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否有效吸收 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能否拥有等,对自主创 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会 宁的科技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区域环境和资源约束,对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提出了 新的要求。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随着“兰白 都市经济圈” 、工业化和城镇一体化的推进,愈加突出。会 宁是能源与资源的引入县,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瓶颈制约效应进一步显现, - 3 -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推广循环经济、清 洁生产、绿色产品等将会成为今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 然选择,这一发展模式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 要求。 4、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决定高质量资源 聚集的关键。 “兰白都市经济圈”已成为甘肃最具活力、最具潜力和 竞争力的地区,也是国际国内资本、人才和产业转移的首 选之地。接轨兰州,融入中心,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重 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绿色食品, 增强与周边县市主导产业的关联度和互补性,实现与其共 同发展,从而有效地汇集人才、资金、平台等技术要素, 努力增强高质量资源聚集的区域创新能力。 (二)基础现状 2011 年,会宁县经济、科技、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获“20092010 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 进县” 。 1、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11 年全社会科技投入 1100 万元, 2011 年全县人才资源数达到 9453 人,财政科技投 入达到 300 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了 1.5%。科 技资产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到 2011 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 达到 8000 万元。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 年专利 - 4 - 授权数达到 61 件,一批专利示范企业正在形成。一批高新 技术成果在县内成功产业化。 2、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以科技型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 为载体,加快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全 县拥有各级企业研发中心 3 家,其中省级 1 家、市级 2 家; 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建成“甘肃省中小企业孵化基地”1 家, 已有 160 家科技型企业入孵,总注册资本 6000 万元。通过 实施引进大院名校的战略,共建创新载体,引进了国内优 质科技资源。中川乡甘肃省农科院(会宁)基地、甘肃农 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甘肃省农科院 会宁实验站、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基地等各类创 新载体落户会宁。 3、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 科技公共服务和人才支撑,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战略 性新兴产业兴起。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全县共培育技 术创新示范企业 11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2 家、市级民 营科技企业 5 家、专利示范企业 1 家。企业通过创建研发 机构,积极跟踪行业前沿技术,开展技术研发、示范、培 训,成为技术研发、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2011 年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3000 万元,用先进设备与先 进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科技进步,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新度系数达 67%(净值/原值) 。 - 5 - 2011 年新产品产值完成 4.86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 1.07 亿元。 4、成果转化环境优化。发展技术市场,促进技术、资 本、人才的有机融合。落实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 的相关政策,增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创 新合力,有 12 家民营科技企业与全国 8 家高等院校和科研 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了三级科技服务体 系和以民办科研推广机构为主体的群众性农技推广网络。 5、科技惠民成效显著。围绕全县“四个百万”工程 和战略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加大农业先进适用 技术推广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重点提升农畜产品的质量 和档次,努力提升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增效水平,共计推广 20 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其中国家级项目 2 项,市级项目 12 项。按照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带动相关产业和塑造现代企业的思路,以项目拉动、资金 支撑、技术创新和落实政策为重点,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和 工业新型化的进程,拉动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 5 个科技示范乡镇、30 个科技示范村和 60 个科技示范户,培 育 1 个农村科技文化信息服务示范基地、10 个科技特派员 示范基地、各种专业技术协会 10 个,发展中介服务组织 24 个。 - 6 - 6、科技支撑效果明显。科技进步带动企业创新,推动 经济发展。2006-2011 年间,全县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36 项,其中国家级 4 项、省级 19 项。有 4 个科研成果获市 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一系列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提高了 优势特色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推进了特色产业 块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依托科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开 发项目,特色、绿色、加工 “三大农业”取得成效,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绿化、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农业、 种子种苗等大工程,创办了鸡儿嘴农业科技示范区。实施 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绿化 “五大工程” ,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极创建全国 科普示范县,科技创新文化氛围逐渐形成。 面对新时期的发展,会宁县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源性创新仍然是区域创新的主要模式,技术创新开 放性不足。技术创新主要源于高校、科研院所,常见于外 商投资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引进技术等。企业技术改造、技 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创新活动,往往局限于传统产业的 改造提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应用技术的集成创新, 行业间的科技合作,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协作攻关少, - 7 - 内源性、原创性创新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产 品附加值不高,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科技资源与科技投入不足。高质量科技资源储备不适 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高级科研人才及高级技术 工人缺乏,科技投入总量严重偏少,高新技术企业很少, 有一两家还处于初创期,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研发 经费投入及研发经费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较低,研发能 力明显不强。 高层次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企业受功利因素制约,急 功近利,对人才期望过高,展示人才能力的磨合期不足, 限制了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创业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发。 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产业技术层次较低,高新 技术企业大都是本地企业培育提升发展起来的,引进的高 新技术产业项目少,且引进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受外部影响 较大,自身研发能力不强。县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数量较 少,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不高,研发中心的技 术力量、经费投入、科研设备等研发要素,主要是投向生 产一线的适应性研究,自主创新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 农业生产企业化程度不高。截止到 2011 年底,全县仍 没有一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龙头型高新技术农业企业的 缺乏,导致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制约了优良品种 - 8 - 的培育和推广,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影响了农业产业 化进程。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12-2020)期间,全县小康社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 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 主线,抢抓跨越式发展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重大 机遇,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 发展”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 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牢固树 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积极组织实施“五 大科技支撑工程”、 “六个重点科技专项”,加快建设 “三大基地”,全面落实“四项根本任务”,科学发展 “五大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六个跨越”,着力建设 “三区一带两支撑”,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主题,以 提高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努 力提高科技进步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使我县 科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必须切实把握好六个原则: 1、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相结合。在大 力推进工业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服务 业的科技进步;在科技继续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同时, - 9 - 实施一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科研成果由 “论文成果型”向“经济效益型”导向转变,突出企业在 产学研互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提升 产业技术水平。 2、坚持把资源开发与利民富民相结合。要充分发挥资 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地区整体经济实力。 同时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资源开发中坚持富民优先, 做到帮扶村实现小康目标和科技整体工作上台阶相结合。 通过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让人民 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共享开发成果。 3、坚持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原则。把产 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县之本,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 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 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 进区域发展的良性模式。 4、坚持发挥市场与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科 技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 加快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完善,鼓励市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 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 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 - 10 - 5、坚持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营造人才 兴业战略的体制环境,培养、吸收和用好各类人才,建设 以专业化、产业化人才为重点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科 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 而出和人尽其材的制度政策环境,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 新精神。 6、坚持特色产业与优势带动相结合的原则。特色就是 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在加快推进我县科技进步进程中, 要坚持立足全县的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 向,以促进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 形成具有会宁县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 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12-2020)期间,全县小康社会科技工作的总体目 标是:到 2020 年,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综合 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 强,基础设施骨架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生 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小康社会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 11 - 1、科技进步。到 2020 年,科技进步对全县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由现在的 35%提高到 45%,科技进步对农业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0%以上。 2、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到 2020 年, “四大产业体系” 逐步完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 均增长 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5%,一般预算 收入年均增长 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城 镇化率达到 38%。 3、扶贫攻坚实现新突破。到 2020 年,农民人均纯收 入年均增长 12%,贫困人口数量减少 30%,绝对贫困现象基 本消除,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贫困人口 素质得到基本提高,贫困户基本都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或致富项目。 4、农业科技。到 2020,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 24000 人,熟练掌握 1 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100000;引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 30-50 个,主要大宗粮 食良种推广率 95%以上;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 20 个以上, 主要畜禽优良品种推广率 90%以上;推广运用先进成熟的农 业科技成果和农村实用技术 80 项,推广面达 90%;农业科 技示范户达到 2560 户,科技示范村 182 个,科技示范乡镇 10 个。 - 12 - 5、技术创新。到 2020 年,培育技术要素市场,使 90%的 企业得到系统改造,主要生产技术和工业设备达到先进水 平,8 个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科技型企业达到 10 家以上,开发新产品 30 个,申请国家专利 200 项,获得 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24 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20 项;建 立产学研结合基地 10 个,企业科技战略联盟 6 个;建立小 杂粮、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 10 个、实验室 15 个。 6、社会事业。到 2020 年,建成以生态旅游为基础的 科普文化教育基地 3 个,推广应用人口、环保、文化旅游、 教育、医药卫生、广播电视、交通、通信、气象、防灾减 灾、公安消防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 50 项。 7、科技投入。到 2020 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0.1%以上,企业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 入的 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 4%以 上;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争达到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 1%, 科普经费达到人均 0.3 元。 8、科技人才。到 2020 年,全县各类中高级职称科技 人员由现在 1036 人增加到 1900 人,高、中、初级科技人 员的比例、结构趋于合理,万人拥有各类中高级职称科技 人员达到 90 人。 三、小康社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科技支撑工程 - 13 - 1、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聚科技创新资源。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 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产业的集 聚。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次各个突破:积极组织有 能力的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推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 立研发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科技创业服务 中心的孵化器功能,引进科技含量高、效益突出的优质项 目,不断提升区域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在公众营养食品、马铃薯、畜产品加工、凹凸棒等产 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创建技术研究中心,为行业共性、关键 技术的攻关提供载体。组建一批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 科技中介组织,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的机制。 2、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加快构建以优化高素质人才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创新文化环境、投融资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等为主要内容 的科技支撑工程,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建立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建设高水平区域研发和 人才服务机构,大力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和紧缺人才;依 托孵化器、行业协会及知识型中介机构加强区域内多层次 人才再培训,提升整个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的综合实力和整 体水平。 - 14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专利执法和维权工作,将专 利纳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市场 环境。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提高全 社会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加强科普经费投入与科普基 地建设;通过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弘扬科学精神,鼓励 科技创新,营造“崇尚创新”的创新文化环境。 3、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企业主体行为,促进技术、 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政府通过实施项目引导带动,促 进技术成果转化。通过技术合作,解决关键项目的工程化 和产业化,着重抓好小杂粮、公众营养食品、马铃薯组培 繁育、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选择若干针对区 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专项攻关,突破一点, 带动全局;选择节能、环保等专项技术项目,通过招标等 方式解决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中的共性绿色技术,通过特色 产业与绿色产业的互动,推进绿色环保技术产业化。 积极组织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大院名校”共建 创新载体,逐步实现以引进项目为主向以共建技术合作平 台和重大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为主转变。有目标地选择民营 科技企业与省级重大攻关科技成果的对接与转化。积极营 - 15 - 造良好创业环境,吸引和扶持科技人员携成果来产业化。 提高现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4、实施农业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农业科技示范体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大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和信息 网络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 建设,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战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探索与大院名校合作共建特色农业基地的新模式。抓 好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及现代农 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提高区域农业整体科技水平, 着力建设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农 业。 提高农业生态质量和效益,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 达到 90以上,重点培育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的农 业龙头企业 12 家。在瓜果蔬菜、种植、养殖、食用菌及食 品加工等方面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展农业现代化示 范项目,促进高科技农业、工厂化农业的发展。 5、实施可持续发展推广工程,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 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治污和生能两不误。围绕能源再生 和污水治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引导有条件的 企业积极运用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再生。在能源综合利用、 - 16 - 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在资源综合利 用、发展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高效生态农业等 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 以及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测、预防、预警与调查处置 方面的关键技术引进应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预警 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为实现“以人 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 科技保障。 (二)重点科技专项 为有效实施上述科技工程,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集 中力量办大事,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 现科技发展中的新跨越和新突破,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水 平整体提升和发展。 (2012-2020)期间实施以下重点科技 专项: 1、科技富民强县专项。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和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旨在以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中 的主要技术问题为切入点,以项目为载体,实施一把手工 程,引导和协调地方建立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国 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形成有竞争力的区域性支柱产业, 有效带动县(市)依靠科技实现富民强县;通过技术的二 - 17 - 次开发和组装配套,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创建产品名牌,提高特色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效益,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 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重点支持方向和要求,在认真组织 实施好科技部“会宁县绿色小杂粮标准种植及产业开发示 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同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部和省 科技厅科技富民强县专项 2 个,培育发展有潜力的特色产 业 2 个,发展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2 个,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12 个,不断延伸特色产业链条, 提高特色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财政增收、企业 增效和农民增收,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2、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 为 加 快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 评 比 、 筛 选 一 批 对 会 宁 县 新 农 村 建 设 有 突 出 贡 献 的 、 有 较 强 区 域 示 范 作 用 、 辐 射 性 强 的 农 村 专 业 技 术 协 会 、 科 普 示 范 基 地 、 农 村 科 普 带 头 人 等 先 进 集 体 和 个 人 , 争 取 和 实 施 中 国 科 协 、 财 政 部 “科 普 惠 农 兴 村 计 划 ”4 个 , 培 育 科 普 示 范 基 地 4 个 , 科 普 示 范 村 8 个 , 科 普 示 范 户 126 个 。 通 过 “以 点 带 面 、 榜 样 示 范 ”的 方 式 , 带 动 更 多 的 农 民 提 高 科 学 文 化 素 养 , 掌 握 生 产 劳 动 技 能 , 引 导 广 大 农 民 建 立 科 学 、 文 明 、 健 康 的 生 产 生 活 方 式 。 - 18 - 3、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专项。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合作,或产学研合作多种方式, 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起一批服务全县行业 发展需要的技术研发中心、测试中心等科研机构。积极拓 展会宁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功能,使之成为科技型中小企 业创业的摇篮。选择优势行业,建设行业科技创新平台, 纳入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范畴。加强农村科技服务和科学普 及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创新平台建设资金和科技合作资 金等专项资金,组建 10 家左右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 科技中介组织,选择 6 家重点企业、5 个镇,进行科技创新 试点工作。 4、高附加值农业科技专项。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实现两大转变,即单体性农产品生 产向规模化工厂化农产品生产转变、规模数量型向规模效 益型转变。 着力构建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培育符合经 济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 业建立农业技术中心。联合创建一批农业类科技研发中心, 加快农业科技产业集聚发展。加速技术跨越,推进传统种 养业的改造提升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和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瓜菜、小 杂粮、马铃薯、草畜产业等特色产业,继续建设好“中国 - 19 - 小杂粮之乡” 、 “中国肉羊之乡”专业特色基地。积极开展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品种等的良种技术和栽培技术进行项 目研究;加快农业特色园区建设,孵育一批种养科技专业 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镇,推进优势产业、优势农产品向优 势区域集聚,提升区域块状特色农业基地的农产品科技含 量,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 5、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专项。 围绕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 健康成长为目标,积极组织申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 创新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项目,培育 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基金等, 有效地推进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培育造就一大 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 企业。 建立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发展机制及其激励机制,吸引 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到会宁创业,有效推进高技术科技成果 来会宁转化。发挥民营科技型企业产权清晰、机制灵活,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 外在压力下,产生出强大的技术创新动力。通过专项的实 施,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实 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鼓励行 业龙头企业瞄准行业前沿,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成为拥有 - 20 - 自主知识产权、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 业集团、或“小型巨人”企业。 6、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 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成果 转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快发展方式转 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为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业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和开放性的专 业化技术服务,培育一批运行规范、服务能力强、业绩突 出、公信度高的优秀服务机构开展示范服务,形成一支具 有开放性的专业化、规模化、效率高的稳定服务队伍,为 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支撑,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组 织申报中 小 企 业 公 共 技 术 服 务 机 构 补 助 资 金 项 目 2 项 积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行为,设立科技成果产业化 专项,为产学研紧密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 条件。在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提供 技术服务的同时,引导企业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资助。 通过资金扶持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新产 品开发,工艺、技术、装备改造提升,积极开展面向“兰 白都市经济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接活动,利用外源性 的科技活动为会宁的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促进科研成果 转化与产业化。 - 21 - 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设立农业成果转 化和农业特色产业专项资金,积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 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农副产品精、 深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申 报专利,对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资金补助。 四、小康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措施和支撑条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有关精神,各级领导 干部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树立和落实“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 建立健全县、乡镇科技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相应工作制度 和目标考核办法,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