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_第1页
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_第2页
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_第3页
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_第4页
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如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转变 摘要对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历史演变到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经济发展高能高耗、观念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技术应用不足、产品 附加值不高等缺陷,面对日益科技化、资本化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应该通过 转变观念、加大经济制度改革、形成市场主体平等竞争机制、加强反垄断与不 正当竞争的规范、实行技术创新、品牌输出等措施来提高经济总量,形成核心 竞争力,从而使得整体经济水平达到先进程度,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创新、平等竞争、品牌输出 内容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师宏宇) 1.1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 1)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贫困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年均增长速度,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2008 年至今,国际金融形势严峻,贸易 堡垒增加,资源越来越缺乏,人口红利减少,环境恶劣,高通胀等问题 1.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中国制造”的出现,中国成为 “世界工厂” 1.2.1 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奠定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1.2.2 制造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变成现实 1.3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对比分析 略述美、德、日、英等国在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效果,举例说明应向国 外学习的方面,如:1、品牌策略;2、科技的应用;3、生产方式的创新 二、为什么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许泽 杨) (1 )国内状况 2.1.1 企业家眼光短视,急于收回投资成本 2.1.2 地方政府讲究 GDP 贡献,急于出政绩 2.1.3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形成滞后力 (2)国际形势 2.2.1 国际贸易堡垒森严,民族主义保护抬头 2.2.2 中国经济的初步发展与加入 WTO 后与世界的融合程度要求。提出向自主 产权经济转变的需求。 (包括科育文教水平的提高和劳动着素质的提高,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 三、向“中国创造”发展的途径(重点) (林慧敏) 3.1 加大研发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产研结合 中国目前研发费用占 GDP 的比例只有 1%,相对而言日本和韩国则在 2%以上, 有的国 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种战略选择,因此需要一种 长期眼光。 强调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并不等于企业关起门来,并不排斥科研院所和 高等院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众多,广大科研人员多年拼搏,创造了一系列辉 煌成果,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功不可没。加快自主创新,不仅要建立企业为主 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也要建立以高校和国家重点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 系。高校和科研院所既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也要积极面向 经济主战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研经费、科技人员、研发设备和科技成果 等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现实,决定了产学研合作仍是今 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如何?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 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的发言语惊四座: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 在 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 5%,与发达国家 80%的转化率相距甚远。 产学研结合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一是论文崇拜的评价导向,使科研院所 和高等院校的许多应用类研究成果局限于纸上谈兵,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二 是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不顺,导致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难以利益共享、风险共 担,合作成功者不多。 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把各种创新要素向企 业集聚,使企业尽快成为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 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既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也是 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 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关键在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关键也在体制机 制。体制机制事关全局和长远,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远比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更 毕业论文大纲设计 3 为紧要。加大改革力度,尽快扫清创新道路上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培育有利 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调动起更多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3.2 形成品牌输出规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拥有多少知名品牌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 重要标志。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共有名牌商品约 8.5 万种,其中 90%以上的名 牌归属于工业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这些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 量不到 3%,销售额却占到 50%左右。 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已稳居世界第一,但所出口的商品中 90%是贴牌产品, 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 10%。2010 年,中国有 54 家企业进入了全球财富 500 强, 甚至拥有了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却很难找到几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 贴牌和品牌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利润上。一个苹果手机,使苹果公司成为 世界上盈利能力最强,市值最高的公司,而为其代工的富士康中国工厂每生产 一部苹果手机只得到区区几十元人民币的利润。(由于待遇低等原因,富士康 员工的十几连跳更在代工行业中引起震动。) 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 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辛辛苦苦“为他人作嫁衣”。 要摆脱“为人作嫁衣”的境况,中国必须树立起自己的品牌,逐步从代工 角色淡出,代之以由品牌带来的利润纳入囊中,由其他发展中国家去接手代工 的产业。 中国企业除了打造自主品牌之外,还要利用在中国市场获取的利润并购一些 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高端品牌,这种并购行为也能让中国企业家更快地学习品 牌国际经营经验。 3.3 淘汰落后生产资料,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2009 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 8.6%,却消耗了世界 46.9%的煤炭和 10.4%的石油,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 19.5%。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给全球贡献 物美价廉产品的同时,也大量消耗着宝贵的资源能源,损害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一些发达国家却把节能减排作为遏制我国发展的一张牌,一方面要求我国负担 超过承受能力的节能减排任务,另一方面却在节能、环保、低碳技术方面对我 国实行垄断。我国必须加快自主创造创新步伐,开发利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淘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落后技术,依靠自己的技术达 到最大的节能减排效果,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自动化升级。 3.4 培育核心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竞相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国际经济技术 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更倚重知识产权、更倾力技术研发,加大对新能源等 战略新兴产业的开发力度,以维护在全球分工中的既得利益和绝对优势。跨国 公司坐拥主要技术资源,控制着全球 90%的技术发明、80%的技术转让、50%的 研发支出,有些单个大跨国公司的研发经费就超过了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 总和。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 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 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都与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密切相关。贯穿“五个坚持”的红线、统筹“五个坚持”的纲,就是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启始点要靠体制创新来实现。通过对经 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获得企 业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机制,获得企业内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有可持续 发展的能力。 3.5 建立制度政策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创造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当前急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假 冒侵权行为,依法保护创造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你创新,我仿冒, 成了某些人的生财之道。创造企业的新产品刚上市、甚至尚未上市,就遭仿冒。 当受害者打官司时,一些部门却从地方保护出发,和起了稀泥:大家都是乡里 乡亲,有福共享嘛。“共享”的结果,就是谁也不愿意再下本钱搞创新! 创造须创环境,环境支撑创新。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政策环 境、市场环境,培育创新文化,落实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企业长远发展,激励 企业自主创新,确是当务之急。 4、向“中国创造”道路推进应注意事项(牛海彬) 4.1 战略模式创新、发展、共赢 中国要走向“中国创造”的道路,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共赢”的战略 模式。创新就是坚持新思维、努力新发明。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 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 “中国创造”的 前提首先就是坚持创新,鼓励发明。 发展是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创造”的过程就是要摒弃“中国制造”单纯追 求发展数量和短期利益的传统模式,逐步调整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共赢即是创新与发展同步进行、和谐统一。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毕业论文大纲设计 5 4.2 不能完全抛弃“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不能完全抛弃“中国制造” 。 首先,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中国只有先通过世界工厂的模式,才能吸引更 多外资进驻。只有密切和发达国家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才能学习和借鉴先 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不是凭空想象,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先通 过学习和借鉴,然后进行改变和衍化,继而赋予新的元素,最终才能创造出新 的产品。 “中国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恰恰是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宝 贵的“实验室”土壤。 另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角度,中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这一阶段。 “中国制造”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先解决了基本的就业问题,保证了基本的民生 和社会稳定。因此即使将来我们能够发明和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我们仍然需要 衣食等基本物资。中国创造不是单纯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而是多种生产方式 并存的有机结合。 4.3 建立智能化产业链 科学技术引领世界走上向智能化,电脑和网络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 一体化的进度。中国实现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 转变必须把握时代命脉, “中国创造”将为世界提供“一站式” 体验: 销售 服务研发 生产 4.4 注重服务业发展 开启“中国创造”模式,需要开创自己的品牌。好品牌的建立来源于优秀 的品质和良好的服务。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新产品、服务、品牌缺一不可。 国内企业通过世界工厂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制作优良品质产品的素质,因此未来 的“中国创造”欠缺的是服务环节。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