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计划_第1页
大学语文教学计划_第2页
大学语文教学计划_第3页
大学语文教学计划_第4页
大学语文教学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 的终身教育;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具 体到课程和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格 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 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其目 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大学语文教材为文学作 品蓝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对作品经典性的讲解以达到对学生 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二、课程基础理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同 21 世纪我国杜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 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或健全的人格)的直接从事服 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人才” , “使受教育者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接受高等 (职业)教育的潜质 ”。在这一培养目标关照下,语文教育在高职学校教育中的功 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 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的素质, 2 大体可分为两类: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莫定基础。 这与企业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上移化、终生化的发展趋势是相 一致的,语文教育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 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入 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第二部分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一) 注重与中学语文的衔接 大学语文课程不再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 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 理、激活,是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1、 语言知识的传播来看,须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利用大学语文教材 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 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 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 2、 阅读鉴赏教学而言,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关于 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 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3、 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看;高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赏类文 章的创作,而是指针对专业、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写作实践,如应用写作。 大学写作应以普通中学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 拓展学生写作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 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 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的写作上。 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 (二) 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 “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 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 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在课程中,这种功能从实现的途径来看有四种情况:第一是通过大学语文教材 的内容以及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对它们做出的阐释、评价;第二是通过语言本 身;第三,技能中也包含着“德育” 、 “思想” 、 “人文” 、 “态度” ;第四就是黏附 在“思想” “人文” “工具”上的特定的价值观。 (三) 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 “大学语文”应当让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即使对文学 精品,也从多角度去认识它。 其次,大学语文还应围绕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仔细研究情况,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并能议论聚合证据来支持自己 的观点,有条理地讨论自己的看法。 第三,批判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的工作概念 上的,也就是说,介绍给学生相应的文学理论的知识是让学生达到阅读目标的 先行条件。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在教 学中进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渗透 教学,从而,为学生迅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奠定思想基础。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必须是权威的阐释。 选入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以古典经典为主。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 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使人见识经典一番。 ”(朱自清, 经 典常谈 )因此进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对经典的阐释必须是“权威解释” ,表 现为注释、评论和习题的指令。学生的任务是侵入这些诗文,并按权威的指示, 内化这些被阐释的诗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文化、文学等专家研究者对该作品 的权威解说提供给学生。这个权威说法,也就是当前学术界所推崇、认可的。 (二) “大学语文”应具有“梳理”与“激活”的功能。 4 教学中注重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 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 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朝、各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 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 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将学过的作家(流 派)从宏观上加以审视。 1、教师要讲授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文学评论和 分析作品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思考、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对教材中作家 作品部分的讲述,应分别主次,突出重点,不必平均分配课时。 2、 、教师扼要简要介绍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对某些文艺思想论争的问题, 或对某些作品的评价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答辩,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作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好学深思的学风,提高学 生对文学前沿问题的关注。 3、教师在讲完课程内容后,应针对教材课后所附的“思考题” 布置学生复习, 同时适当提供可供学生参阅研究的资料名目,以便学生课后查找、阅读。课程 讲完一个段落后,教师可布置部分思考题,让学生写作一些小论文,以加深对 课程的学习,也可培养和提高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 4、本大纲后面所附有学生必读与选读书目,教师应结合教学进度,指导学 生有计划地阅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力图在最基本、普遍的意义上来 探讨人文经典,在这种氛围中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结合各自的特点、需求,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加深对文学的理解,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文学历史常 识。 合作学习利于鼓励个人在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宽容与沟通,在智 慧的相互激励中,精神、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多元选择 高职大学语文不应该是“一纲一本” ,也不能只存在一种课程形态,为了实 现课程目标,教师应积极主动研制动态的课程具体形态,包括课程结构的方式 5 与课程内容的确定与组织两方面。高职语文课程的具体形态主要是选择什么样 的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高职大学语文课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形 成一定文学、文化素养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 第二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坐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 态度、价值观等。围绕课程内容可设计开发多种具体形态的课程。如,可以开 设经典赏析课,着重培养学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可以开设语言 艺术、口才训练课程,训练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开设影视欣赏、美学基 础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原则 1、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大学语文主要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 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提高语文能力,完善知 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2、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反思,另一方面鼓 励同伴、学校、社会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等多 元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的活动。 3、评价要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中表现。 注重使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尽可能从“真实的世界”中 选择挑战的问题,并在评价时关注学生在实际任务中所表现出的提问的能力, 寻求答案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评价 的能力。评价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上,而不仅仅 是判断学生的能力如何上。 4、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破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使评 价更富实效。 6 第四部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大学语文授课计划与内容 表一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考核方式 闭卷 授课班级 高职各专业一年级 课程标准 自编 使用教材 大学语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2005 年 6 月版 本课程总课时数 学期计划课时数 理论课时 周数 18 周 周课时 2 节 总课时数 实践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措施与建议 7 表二 计划课时数周 节 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理论 实践 备注 1 2 前言(古诗概貌) 1 1 指导阅读 2 2 诗经 2 3 2 蒹葭 2 4 2 湘夫人屈原 2 5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