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word版.doc_第1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word版.doc_第2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word版.doc_第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word版.doc_第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 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填空、选择】(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具有教育作用。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1) 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简单题】形式化教育形态,他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点:a教育主体确定;b教育对象相对稳定;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e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2) 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Ps:钦定学堂章程是具有近代意义的第一个学制1922年中国开始实行“六三三制”解放后第一个学制是“1951学制”(3)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在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库姆斯等人的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简答题】:现代教育发展趋势。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时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7月1日开始执行)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只是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f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二) 教育发展的过程(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界教育以后的教育)1. 古代教育(学校教育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1) 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p5-7)(2)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选择题、填空题】a阶级性、b道统性、c专制性、d刻板性e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3.近代教育【简答题】:教育的巨大变化的表现: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B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C 教育的世俗化;D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简答题】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A 教育的终身化B 教育的全民化C 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D 教育的多元化E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题】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最早提出终身教育1919年英国;大力倡导法国 保罗*朗格朗】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一) 历史上的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学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后天形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仁爱。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行动相结合,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道德实践中去。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传习。有“亲知、闻知、说知”重视硕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人绝义”。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世界最早的教育理论,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教学方面,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开而弗达”,主张开到学生,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高要求,但不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不教节而矢(这个好像写错了)”2、 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古希腊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法分为三步: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住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柏拉图: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中。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主张一部分人可以教育,一部分人不可受教育(即奴隶),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大量反映。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F.拉伯雷和蒙田。(二)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强调教育自然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法国.卢梭爱弥尔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英国.洛克“白板说”漫画教育,主张绅士教育,是绅士教育的代表之一。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是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传统教育特点:以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很大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的代表。(2) 杜威与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 “在做中学”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三)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2.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杨贤几,中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学的人】3.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重点】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题】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PS: A、【简答题】控制教育的领导权的手段:1行政手段;2经济手段;3议论手段。】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力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简答题】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4、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只有影响作用。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题】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Ps:(1.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2.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简答题】1、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人的劳动能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负担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2、 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简答题】(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简答题】(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简答题】(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这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偶记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与不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论述题】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与不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网络教育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与教育教学之中。另外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可以可进行协同式教学,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育模式。 【简答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界说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二是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备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 【简答题】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地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三)学生文化1. 【简单题】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2. 【简答题】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另外,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想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显示个性的过程。(身心发展的实质)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性善论,是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传世人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荀子:性恶论,是古代外铄论的代表洛克:英国哲学家,“白板说”是典型的外铄论。代表著漫话教育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学家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把时间、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三)【简答题】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遍性)(若问教育如何适应一般规律则各加红字部分)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可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