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脏腑经穴按摩.ppt_第1页
课件:脏腑经穴按摩.ppt_第2页
课件:脏腑经穴按摩.ppt_第3页
课件:脏腑经穴按摩.ppt_第4页
课件:脏腑经穴按摩.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按摩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 薛卫国 ,中学生脊柱保健 颈腰痛 教育与养生的相似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对身心认识的基础上,测评-干预-生活与工作 教育与养生的困惑与理念 怎么养生是适宜的?养什么?如何养?如何评价效果?,中医养生原则及思路,稳态,平衡,平和(细胞-组织液-神经免疫系统-精神) 人之三宝:精气神(物质、功能、精神意识) (饮食-锻炼-冥想;性命双修) 中医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四诊:望问闻切(脉诊、经脉触诊) 中医治疗原则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亢则降之;陷则升之 体质辨证与养生 补益与规避;自然与追求;与疾病共存,中医对人体的认识,脏腑经络理论 一、形成基础 古代解剖知识:灵枢经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详尽观察:“有诸内,必形诸外” ,体现于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哲学理论,对解剖、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的阐释,二、核心内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观,五脏配属自然之五行,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脏腑一阴一阳相为表里,内在之腑归于脏 脏腑居于内,其形见于外,五脏各有外候 五体:体筋、脉、肉、皮、骨 五官 五脏的生理活动也化为外在之精神情志表现,体现物质与意识精神的统一性。,三、脏腑的功能 仿五行,五脏各有特性,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用于解释五脏的功能及关系 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内在之脏腑-经络系统-外在之五体五官,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外在体腔、四肢与内在的脏腑联系为统一的整体。 同时,通过经络在人体内部的脏腑络属,使五脏六腑之间产生相互的复杂联系。,经络系统的构成 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经络: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径路。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通常称“十四正经”;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通常称“十五络脉”。 经脉所供养的筋肉、皮肤即经筋、皮部,与经脉形成统一的整体。,经络的功用,联络脏腑,平衡五脏阴阳(脏腑失衡) 五脏六腑之气既各司其职,又相生相克,维持人体的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状态。 连通内外,濡养全身(传导病邪,病邪外显)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素问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合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合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经脉组成及分布,躯干的四条重要经脉(奇经八脉) 前后正中为任督二脉 冲脉前循任脉行 腰腹横行有带脉 上肢、下肢各有6条经脉,外为阳,内为阴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经气的运行,泉溪河海(四海) 如环无端,阴升阳降,溢则入任督,穴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它是经脉气血的会聚点,又是经脉上的敏感点。 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按摩的施术部位。 当外邪侵袭人体或人体内部功能出现不协调时,就会在人体体表出现一些疼痛、酸困的点或线;古人在按摩自身或他人的过程中,会逐渐进行总结,从而产生中医特有的经络腧穴理论。这些线就是所谓的“经络”,而这些疾病的反应点就是“穴位”。,以经络穴位察病,内在脏腑及气血的变化,都会使经络的状态产生变化,使内在的疾病显现于外在的体表。特别是腧穴作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更是疾病在体表的敏感反应点。 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些经络、腧穴的诊察来协助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按摩推拿,以手触摸体表、肢节,既是诊察又是治疗。,一、背俞穴与腹募穴,背俞穴、腹募穴是脏腑病症的常见反应点。 背俞穴位于腰背部,腹募穴位于胸腹部。 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腹募穴分别是: 肺肺俞穴、中府穴;心心俞穴、巨阙穴 肝肝俞穴、期门穴,脾脾俞穴、章门穴 肾肾俞穴、京门穴,心包厥阴俞穴、膻中穴 胆胆俞穴、日月穴,胃胃俞穴、中脘穴 大肠大肠俞穴、天枢穴 小肠小肠俞穴、关元穴 膀胱膀胱俞穴、中极穴 三焦三焦俞穴、石门穴。,下合穴,灵枢邪客记载:“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明确指出脏腑病变会在体表特定部位出现气的留止,在局部有酸、麻、胀、痛等异常感觉,与现代针灸按摩临床所观察的临床表现非常吻合。 六腑下合穴是六腑病症的常见反应点。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胆合于阳陵泉,膀胱合于委中,三焦合于委阳。,三、原穴,诊察十二经脉的原穴所发生的变化,则有助于诊断疾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肺原太渊络列缺,大肠合谷偏历穴,经穴诊察方法,诊察经络腧穴异常有各种诊断方法,但以望诊、触诊为最常用。在询问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初步判定可能属于什么脏腑、经脉的病症,可能与哪几个脏腑、哪几条经脉有关。然后循着相关经脉、腧穴进行望诊、触诊。 望诊可能见到皮肤色泽的变化、瘀斑、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 触诊可感到局部压痛、硬结、条索、凉热温度变化及肌肉的坚实虚软等变化。 这样就可以判断人体的经络气血失衡状况和相关脏腑经脉的病情变化,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参考。正如灵枢官能所言“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以经络穴位治病,经络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当人体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邪气所客之处,在防治疾病时又是针灸按摩的刺激点。通过针刺、按摩等对腧穴的刺激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调和,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1、穴位的近治作用,穴位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 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穴均能治疗眼病 胃脘部及其周围的中脘、梁门穴均能治疗胃痛 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鹤顶、膝眼、梁丘、血海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 按摩针灸阿是穴是穴位近治作用的最好体现。,2、穴位的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 “四总穴歌”有:“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 素问咳论曰:“治腑者,治其合。” 用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上巨虚治疗阑尾炎,下巨虚治疗泄泻,阳陵泉治疗胆囊炎,委中、委阳治疗膀胱排尿异常,如小便癃闭、遗尿等。,3. 穴位的整体作用,针灸按摩腧穴不仅能对腧穴局部功能产生影响,能对腧穴所在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产生调节作用,而且还能对人体整体产生调治作用。 如合谷穴、曲池穴、大椎穴治疗外感发热,足三里、关元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 针灸按摩腧穴可通过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产生广泛、多层次、多系统的生理效应和治疗作用。,经筋刺法及经筋按摩,经筋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归属于十二经脉。 经脉是包裹在经筋、皮肤中的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筋是包裹其外的肌肉、肌腱。 从现代医学解剖知识而言,经脉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明明确确的、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是分布于经脉之外的肌肉、肌腱、韧带,还有肌肉深层的血管与神经干。 因此,通过针刺、按摩经筋,可达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舒展经筋的作用。,如何以经穴刺激来维护人体的状态?,经穴刺激以调整体 经筋刺激以调局部,经穴按摩的总则:循经脉,点穴道 穴位是脏腑气血输注之处,是经络上的敏感点,按压时应该有酸麻胀痛等得气感。因此,以常用取穴方法找到位置后,应沿经络循行线路上下、左右寻找触摸敏感点,即便有点偏离原来所定的位置,也应该取比较敏感的地方。用敏感穴位会有较好的按摩效果。通过多次按摩经验的积累,你一定会找准穴位,取得满意的疗效。 触诊与治疗的完美结合,背腰部经穴,背腰部的主要经脉 背部正中的督脉 背部棘突两旁,督脉旁开0.5寸夹脊线 背部棘突两旁,督脉旁开1.5寸膀胱经1线 背部棘突两旁,督脉旁开3寸膀胱经2线,背俞穴定位,三肺五心 九肝十胆 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 气海十五大肠六 七八关元小肠分 十九膀胱,腹部经脉及诊治,腹部经脉 整体望诊、触诊 腹部点穴 中脘 下脘 天枢 气海 关元 水道 维道,上肢经脉及诊治,肩髃 肩髎 天宗 极泉 臂臑 曲池 手三里 内关 外关 合谷,下肢经穴及诊治,血海 内外膝眼 委中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太溪 太冲,脏腑证治,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阴阳。 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人体产生调节作用。 各科疾病取穴原则:阴阳互配 前后配伍:胸前要取心的募穴巨阙穴,位于心窝部位;在背部取心的背俞穴心俞。 上下配伍:上肢取内关穴、神门穴,下肢取三阴交、公孙穴。 远近配伍:胸前穴位、背部穴位与心的距离较近,为局部取穴;而四肢的穴位与心的距离较远,为远端取穴。 在按摩中,往往以局部的就近按摩为主,以远端按摩为辅,心血管疾病按摩提要,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冠心病在非发作期或轻度心脏缺血的情况下,可实行按摩治疗。 局部前方沿胸部任脉循行部位按揉,点按膻中穴、巨阙穴,并横推胸部。 局部后方背部沿督脉、膀胱经循行部位按揉,点按心俞穴、厥阴俞、督俞穴,并直推背部。 远端上肢取内关穴,下肢可取三阴交穴。,胃肠疾病按摩提要,腹部按摩程序是胃肠疾病按摩的局部前方按摩。在这个程序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先通降再升补。胃肠以通降为顺,通降主要是胃肠的正常方向的蠕动及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在摩腹、揉腹的基础上,点按下脘穴、天枢穴、水道穴以通胃肠;搓摩胁肋,斜推少腹可疏肝理气,助脾胃运化。升补主要是补脾升阳。操作以点按气海穴、关元穴及振腹为主。对于胃脘痛、恶心更应通降,在胃肠通降的基础上,以腹部分推法、直推法通降胃气,以大鱼际揉法舒缓胃气上冲。 局部后方按摩以点按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并横推下背部为主。 远端下肢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上肢取手三里、巨虚上廉、巨虚下廉。,肺脏疾病按摩提要,感冒是常见病,中医认为是“上受风邪”。 鼻咽部受邪出现流涕、鼻塞、头痛,治疗应以头面部为主,按摩程序大致与头面部按摩程序相仿。如开天门、推坎宫,点按攒竹穴、鱼腰穴、太阳穴、迎香穴。 感冒有项背部不适,可在项、背部按揉,以拿颈项为主,并点按、拿捏风府穴、风池穴、肩井穴。 如果外邪侵犯气管等引发咳嗽、咯痰,则除了头面、颈项部按摩外,应按摩胸背部。胸部以宽胸理气,调理肺气的升降。可分推胸部、指揉肋间,点按中府穴、云门穴、天突穴、膻中穴。背部点按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并以捏脊方式,提拿颈背部膀胱经皮肤,或推擦背部督脉、膀胱经,以促进在表之邪外散。 四肢部操作,上肢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为主,可点揉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曲池穴、合谷穴,并推擦前臂桡侧两经循行部位。,肝胆疾病按摩提要,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血。肝郁气滞则情志抑郁,出现失眠、抑郁等情志功能异常,主要属肝系疾病。疏肝理气是按摩推拿的作用之一。 肝募期门穴,可点揉位于乳头下六肋间的期门穴。 可搓摩胁肋,左右掌分贴于胁肋部,环形摩动,使局部有温热感。 可沿肝经循行斜推少腹,左右掌同时从同侧的肋弓部推向腹股沟部,梳理肝经之气。 分推腹阴阳,从上向下直推腹部,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胃脘胀满。 肝气通于背部的肝俞穴,按揉背部的肝俞穴、胆俞穴,调理肝胆之气。 现代医学的肝胆疾患,如胆囊炎、胆结石,从中医讲,也是肝失疏泄的表现。除按摩背部的肝俞穴、胆俞穴,还可按摩胁肋部的章门穴、期门穴,以及下肢的阳陵泉、太冲穴。,肾系疾病按摩提要,中医认为肾为一身之本,储存先天精气,经后天充养,主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 腰为肾之府,肾俞穴为肾气输注于腰背之处。可通过按揉腰部、点按肾俞穴、志室穴、擦命门穴、肾俞穴,起到调动肾气、温补肾阳的目的。也可掌拍腰骶部,振奋肾阳。 从经络而言,任脉、督脉为人身阴、阳之本。下焦小腹部为任、督二脉的共同起源,肾阴肾阳为人体之本,与经络理论的任督二脉为阴阳之本是统一的。因此,补养肾阴肾阳可从通调任督二脉入手。除腰背的手法按摩推拿,需要充养腹气。可通过摩腹、揉腹、点揉气海、关元穴,振腹,起到充养下焦元气、振奋元气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