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doc_第1页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doc_第2页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doc_第3页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doc_第4页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JHJ 04.2320072010-实施2010-发布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1前 言本标准代替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本标准与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常用钢原材料牌号变更为按GB713-2008标准的相应牌号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停止使用。标准起草人: 标准化审查:审 核: 批 准:I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设备、测量、检验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制造的、有焊后热处理要求的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热处理。2 热处理工艺2.1 整体热处理工艺2.1.1 装炉容器或零部件必须放置在有效加热区内。装炉量、装炉方式及堆放形式均应确保加热、冷却均匀一致,且不致造成畸变及其它缺陷。2.1.2 容器或零部件的装、出炉温度不大于400。2.1.3 容器或零部件在炉内升温至400后,再继续升温,升温速度限制在55/h220/h之间,一般升温速度按V升=5500/S /h(S为焊后热处理厚度,mm)控制;升温过程中要求加热均匀,被加热容器或零部件任意5米距离内温差不大于120。2.1.4 炉温达到退火温度后进行保温,保温时间按(S/25)小时计算;但不得少于0.5小时;保温期间被加热容器或零部件的全部受热段,最大温差不超过65。2.1.5 保温阶段完成后炉冷至400以下出炉在空气中冷却;炉冷速度控制在55/h280/h之间,一般炉冷速度按V降=7000/S /h控制,炉冷过程温差要求与加热升温过程相同。2.1.6 焊后热处理允许在炉内分段进行,分段热处理时,其重复热处理长度应不小于1500mm,炉外部分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其它与整体热处理要求相同。2.1.7 我公司常用钢材的压力容器焊后退火温度按表1执行,其它钢种按专用热处理工艺卡执行。表1主体材料最低保温温度Q235-A Q235-B Q245R Q345R 16MnDR60015CrMoR6302.1.8 焊后热处理通用工艺曲线 图1注 1:50/hV升=5000/S /h200/h 50/hV降=6500/S /h260/h注 2:同炉处理两种以上容器或零部件时,S应选取最大厚度者。2.1.9 容器或零部件在炉内加热、保温期间,应控制炉内气氛,防止容器和零部件过分氧化。用火焰加热时,砌好挡火墙,火焰不得直接接触容器和零部件表面;用电阻丝加热时,电阻丝不能直接接触容器和零部件表面。2.1.10 炉温测量应用热电偶测量,如果积累了炉温与被加热件温度的关系值,一般允许利用炉温推算加热件温度,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容器应以放置在容器上热电偶为准。2.1.11 焊接试板应与工件同炉处理,并放在容器及零部件上或靠近工件用砖、工装架垫起至少300mm高,试板不得放在火焰口及炉门口附近,重要和特殊容器的试板上应放置热电偶。2.1.12 与容器直接焊接的零件,热处理前必须焊完。2.2 局部热处理2.2.1 B、C、D类焊接接头、球形封头与筒体连接的A类焊接接头及缺陷修补焊缝,允许采用局部热处理方法,焊缝每侧加热宽度不得小于壳体名义厚度S的两倍,且总加热宽度不小于260mm;接管与壳体相焊时加热宽度不得小于壳体名义厚度的S的6倍,且总加热宽度不小于260mm;靠近加热区的壳体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2.2.2 局部加热要保证温度均匀,并满足2.2.1条的要求。3 设备与测量仪表3.1 热处理所用设备(含辅助设备)必须能够满足本标准和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的工艺技术要求。3.1.1 整体加热可采用火焰、电加热等加热方式的退火炉,退火炉应能保证被加热件均匀加热,每个加热区应配有温度测定及温度控制自动记录装置。3.1.2 局部焊缝热处理可采用履带电加热器加热,但必须满足加热部位温度均匀的要求。3.2 测量仪表(含辅助件)应能满足热处理工艺要求,能准确测量和控制温度,并能自动记录温度。局部加热测量可采用热电偶测温或其它能方便测量表面温度的方法。3.3 设备与测量仪表应精心维护保养,定期检定和检修,保证设备和测量仪表经常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3.4 各种辅助材料、设施如水、电、油、风、防氧化涂料、垫架应齐备、完好、能保证热处理工艺要求。4 热处理操作4.1 操作人员接到手续齐全的“容器设备热处理申请单”后按申请单核对实物及热处理工艺。4.2 开炉前操作人员要全面检查设备(包括炉壁、炉门、挡火墙、燃烧室台车、供油系统、烧嘴、供电系统等)和测温仪表、热电偶等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并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允许设备和仪表带病工作。4.3 装炉及热处理操作4.3.1 被热处理的容器或零部件应整齐地安置于热处理炉的有效加热区内,炉内热量均匀、流通,为防止约束力及变形的产生,应合理安置被加热件的垫架。按容器的重量和尺寸选择垫架,垫架应避开火口摆放,两相邻垫架间距不大于4000mm,容器端伸出支座部分长度不超过2000mm,容器外壁与垫架应曲面接触均匀,各支座相对应点应在同一直线上。 4.3.2 容器在台车上摆放时,应保证容器两侧与炉膛内侧墙等距。4.3.3 容器或零部件的螺栓孔要塞紧石棉绳,密封面涂氧化涂料、石墨机油混合物或用耐火纤维毡加以保护,防止表面氧化。该序由设备入库车间完成。4.3.4 台车进炉后安装测温热电偶,热电偶应与容器表面接触,利用焊有螺母的钢板(材料与设备主体材料相同)点焊在设备上(按焊接工艺执行),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将热电偶固定在设备上。热电偶测温点应能代表该区域容器或部件的真实温度;单件装炉时,至少有两个测温点。4.3.5 关炉门前必须进行炉内全面检查。关炉门后应采取措施使炉门密封。4.3.6 上述工作就绪后,方可点火加热升温,并按第二章要求执行热处理工艺。4.3.7 在升温、保温、炉冷过程中,操作人员应经常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温度仪表指示,并随时调整各加热段烧嘴及电加热器技术参数,以满足热处理工艺要求。4.3.8 保温阶段完成后,按3.1.4条要求在炉内冷却至400,然后打开炉门,开出台车使容器在空气中冷却。5 检查及资料归档5.1 容器或零部件出炉后,操作者首先自检,并按“施工工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