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docx_第1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docx_第2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docx_第3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docx_第4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以统计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2.以区域图、等温线图为材料,考查气温时空变化。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命题形式均有,难度中等3.本节内容属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众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值得关注一、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二、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2.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作用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特别提醒(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2.受热过程(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代号名称起作用的大气成分特点吸收作用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有选择性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部分选择性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尘埃无选择性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C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5.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差值变化差异日变化约14时日出前后日较差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年变化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年较差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年较差小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四、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形成过程3.图示【深度思考1】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提示(1)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2)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3)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4)由高压流向低压。五、大气的水平运动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2.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理想状态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高空风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左低右高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而立,左前低,右后高【深度思考2】摩擦力大小对风向和等压线夹角有何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如何变化?提示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来越小。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017课标全国,910)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 B. C. D.(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审题指导第(1)题,要求分析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的地理事物,解题思路:先分析覆膜与不覆膜气温的差异,再分析丰雪年与枯雪年气温的差异。第(2)题,需要根据不同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结合选项内容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要注意最低气温与日平均气温的区别,两者概念不同。尝试自解(1)_(2)_解析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答案(1)B(2)C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考法一气温日较差分析1.(2016北京文综,78)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A.1月 B.4月C.7月 D.10月(2)该山地()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 000米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7月份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2 以上,最低气温在8 以下,气温日较差最大,所以C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一年四季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所以应该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项错误;赤道附近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无法形成台风,B项错误;赤道地区山脉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C项正确;热带最低气温在15 以上,该地最低气温在8 以下,气温降低幅度超过了6 ,所以山顶海拔超过1 000米。答案(1)C(2)C考法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2.(经典高考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解析第(1)题,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容易吸收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导致近地面大气增温;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气浓度增大,也会增强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借此起到了保温作用。第(2)题,由于大棚技术对太阳辐射这一短波辐射几乎是无阻碍的,但对地面辐射却起到了阻隔的作用。致使冬季大棚内光照条件优越,太阳光得以充分利用,还可以提升大棚内的气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等,较好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考点二气温的水平分布与等温线1.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如上图)。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如上图)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同纬度地带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降低;暖流经过气温升高温馨提示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20N30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上。2.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2018连云港五校联考)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最可能出现图示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为()A.8月22时 B.8月13时C.1月22时 D.1月13时(2)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大气环流 B.海陆分布、地形C.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D.地形、洋流析图过程尝试自解(1)_(2)_答案(1)A(2)B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判读方法等温线走向示意图影响因素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因纬度而不同)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洋影响程度不同(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递变)1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相反7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相反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A、B、C同纬度,B地夏温高于A、C两地,冬温低于A、C两地)与等高线平行(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地形(等温线延伸到高地,急转弯曲)暖流:向高纬方向凸出寒流:向低纬方向凸出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盆地闭合曲线(夏季是炎热中心,冬季是温暖中心)地形闭塞,四周山岭屏障(夏季不易散热,下沉气流增温,冬季山岭屏障)山地闭合曲线(冬季,夏季均为低温)地势高(气温垂直递减,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考法一两地气温差异比较1.2015新课标,3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 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 2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解析本题考查冻土的成因。结合材料中多年冻土的介绍,可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的特点回答。答案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 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 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考法二气温影响因素分析2.(2015海南地理,23,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平方千米。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 ,最高曾达57 ,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10分)解析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使气温升高;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散失,造成夏季炎热。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限时规范专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盐城六校联考)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右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1.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是()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2.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解析第1题,大棚内阳光可以照射进来,使棚内温度升高,太阳辐射转化为大气辐射后穿透能力下降,热量得到保持,这就是保温作用的原理,水分和湿度也得到保持,而对光照强度没有影响。选B。第2题,大棚内温度较高,气压较低,所以当大棚的门打开时,下层空气流进,上层空气流出,A符合。答案1.B2.A(2017扬州一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北坡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34题。3.该山地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的最大值出现在()A.1月的山麓 B.1月的山顶C.7月的山麓 D.7月的山顶4.导致该山地1 500 m以下1月气温垂直变化小的主要原因是()A.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B.近地面大气逆辐射强C.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 D.近地面受冷空气影响解析第3题,读图中的数值,1月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相减可以得到1月气温差,1月的山麓温差为8 ,1月的山顶温差为20 ;同样,7月的山麓温差为8 ,7月的山顶温差为10 。第4题,1月份,近地面受冬季风的影响,气温低,由于冷空气的密度大,对高空的影响小,导致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减小。答案3.B4.D(2017无锡一模)冻雨是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0 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并成云致雨,雨滴落到低于0 的物体上,立刻结成冰并附着在这个物体上的一种现象。下图中曲线是等温面分布图(等值距为2 ),据此完成56题。5.图示时刻正在发生冻雨的地点是()A. B. C. D.6.关于此时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气压较地高 B.地光照较地强C.地风力较地弱 D.地受暖气团控制解析第5题,根据近地面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平方向上随纬度降低温度升高推断:冻雨发生在0 以下的地表,地大于0 ;地地表温度在0 以下,空气湿度高,正在经历降水过程;两地空气湿度低,降水概率较低。第6题,地气温较高,气压较地低;地正处于降水过程,云层厚,光照较地弱;地等温面和地面接近平行,说明水平方向上的温差小,地面受热均匀,不易形成水平气压差,且位于山谷中,因此风力较弱;地位于北方冷气团一侧。 答案5.B6.C(2018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回答78题。7.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A. B. C. D.8.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大小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大小有关解析第7题,近地面大气(主要指对流层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面辐射,对应的箭头是。第8题,甲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乙地强,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小,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气温降低较慢,故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答案7.B8.C(2015浙江文综,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读图完成910题。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第9题,仔细读图,根据逆温上界和强逆温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A项正确。图中显示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B项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消失,C项错;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有段时间仍是增速,日出后快速下降,D项排除。答案为A。第10题,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逆温上界高于强逆温上界,造成逆温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C项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答案9.A10.C(2018湖南长沙第二次模拟)“枸杞、蔬菜、羊”是格尔木的三大主导产业,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回答1112题。11.格尔木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原因是()A.1月份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B.3月份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C.7月份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D.10月份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势力增强12.关于气温对格尔木三大主导产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高温多雨,利于蔬菜生长B.年均气温高,利于牧草生长C.气温日较差小,枸杞品质优良D.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解析第11题,根据图中数据可算出,1月份气温日较差约为13 ,3月份约为17 ,7月份约为13 ,10月份约为15 ,所以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是3月,B正确;3月份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格尔木白天气温回升快,春季气候干旱,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晚上气温低。第12题,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较少;牧草生长受降水影响大,受年均温的影响较小,且青藏高原海拔高,年均温不高;气温日较差大,枸杞品质优良;冬季气温低,羊毛细密,品质优良,D正确。答案11.B12.D(2015四川文综,3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1314题。13.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14.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解析第13题,根据图例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故选D。第14题,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降温、增湿和凝结核。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故选D。答案13.D14.D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漏选、错选皆不得分)(2018苏北检测)大棚产野菜已成为时下某些城郊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据此回答1516题。 15.大棚中生产出来的野菜质量要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野菜,原因是大棚中()A.日温差较小 B.热量不足 C.光照太强 D.有机质积累少 16.关于温室大棚对野菜生长的有利方面,说法正确的是()A.改善了光照条件 B.改善了热量条件 C.改善了地形条件 D.有利于野菜增产 解析第15题,大棚里日温差较小,野菜夜晚呼吸作用相对较强,消耗多,有机质积累少。第16题,采用温室大棚主要是为了改善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答案15.AD 16.BD(2018江苏信息卷)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17.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 B. C. D.18.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受热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大小有关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大小有关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大小有关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大小有关解析第17题,图中表示地面辐射的热量被大气吸收,表示地面辐射,表示大气逆辐射,表示太阳辐射。大气保温作用与、直接相关。第18题,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有关;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有关;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有关;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大气逆辐射()强有关。答案17.AC 18.CD三、综合题(共24分)19.(2018连云港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20世纪90年代,某国政府在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使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图甲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乙是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图。(1)从甲图和乙图可以看出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与全球气温两者基本呈现_(正或负)相关关系。(2分)(2)从乙图可以看出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这种现象称为二氧化碳的_效应。(4分)(3)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双选)()(2分)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过度砍伐森林C.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D.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4)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4分)解析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