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三生物试题1.在细胞中有许多相似的膜结构。下列关于膜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蓝藻细胞内含有色素和光合酶B. 神经肌肉接点处肌细胞膜折叠,其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膜上含有全部的呼吸酶D. 细胞内单位膜折叠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内质网,其膜上有合成磷脂的酶【答案】C【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因此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2、滑面型内质网有多种功能:既参与糖原的合成,又能合成磷脂、糖脂以及糖蛋白中的糖成分。【详解】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具膜细胞器,蓝藻细胞膜向内折叠成为光合膜,其膜中含有色素和光合酶,从而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乙酰胆碱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神经肌肉接点处肌细胞膜折叠,其膜上有乙酰胆碱的受体,B正确;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膜上含有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C错误;内质网是细胞内单位膜折叠成囊腔和细管组成的,其功能多种多样,既参与糖原的合成,又能合成磷脂、糖脂以及糖蛋白中的糖成分,有些内质网中还有合成磷脂的酶,D正确。2.8的盐酸会杀死细胞,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润在8的盐酸中,发现部分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部分细胞未发生,对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光学显微镜下始终能观察到染色体B. 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H2O、HC1都能通过细胞膜和液泡膜C. 发生质壁分离一段时间后,细胞置于清水中将可以复原D. 若未发生质壁分离,则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大于8的盐酸【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如果过长或者外界的溶液浓度过大,都会造成死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2、盐酸会杀死细胞,死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详解】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不能观察到染色体(染色质状态存在),A错误;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H2O、HC1都能通过细胞膜和液泡膜,B正确;8的盐酸会杀死细胞,所以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润在8的盐酸中发生质壁分离一段时间后,细胞会死亡,再将细胞置于清水中不可以复原,C错误;若未发生质壁分离,则说明细胞液的浓度等于或大于8的盐酸,D错误。3.下列有关酶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A. ATP一定含磷元素,酶一定没有磷元素B. 细胞中吸能反应往往需要消耗ATP,放能反应往往产生ATPC. ATP中的A被称为腺苷,含有的五碳糖为核糖D. ATP的合成和分解都需要酶【答案】A【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3、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详解】组成ATP的元素有C、H、O、N、P,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组成元素C、H、O、N),极少数酶是RNA(组成元素C、H、O、N、P),A错误;细胞中吸能反应往往与ATP的水解相联系,需要消耗ATP,放能反应往往与ATP的合成相联系,产生ATP,B正确;ATP中的A被称为腺苷,含有的五碳糖为核糖,C正确;ATP的合成和分解都是酶促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D正确。4.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G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来说法错误的是A. GFAJ1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B. 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替代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C. 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糖类、ATP、DNA和RNA等物质中D. 该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寻找生命的思路【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体内的元素、化合物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详解】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根据题干可知,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说明体内含量较多的是碳、氢、氧、氮、砷、硫,A正确;由于题干信息“砷可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因此对多数生物来说,砷之所以有毒,是因为砷与磷化学性质相似,它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B正确;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ATP、DNA和RNA等物质,糖类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故砷元素不可能在糖类中代替磷元素,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本材料“颠覆”了教材的个别说法,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D正确。【点睛】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磷、硫;糖类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有的含有硫,DNA、RNA、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磷,另外需要抓住题干信息中 “利用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破伤风杆菌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为避免其在有氧时大量繁殖需要及时处理伤口B. 利用麦芽糖、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产生各种酒C. 马拉松比赛时,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和CO2,会使肌肉酸胀乏力D. 种子、果蔬储存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小【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相关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详解】破伤风杆菌属于厌氧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酵母菌在发酵罐中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而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利用麦芽糖、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发酵罐等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各种酒,B正确;马拉松比赛时,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会使肌肉酸胀乏力,但不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完全无氧的环境中,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较多,无氧呼吸的特点是有氧时无氧呼吸受抑制,在低氧的环境中,有氧呼吸因氧气浓度低而很弱,无氧呼吸因氧气存在而受抑制,细胞总呼吸低消耗的有机物少,可以将损失减小到最低,D错误。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不都存在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 在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无差异C. 细胞癌变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DNA分子中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D. 成熟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是由基因调控的【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分化、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特征,能与癌细胞的特征进行区别,同时掌握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之间的关系;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并能与细胞坏死进行区分。【详解】在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细胞分裂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在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有差异,B错误;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NA分子中基因排列顺序不会变,C错误;成熟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由基因调控,D正确。7.图甲和图乙分别代表细胞中某一生理过程,图丙和图丁分别代表与此有关物质的局部结构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丙图中的虚线不会出现在乙图的中B. 乙图和丙图中的含义不同,乙图和丁图中的含义也不同C. 若甲图代表的过程与形成有关,则A代表的物质是通过乙图过程合成的D. 如果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35S会出现在乙图和丁图中所对应的结构中【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脱水缩合过程,乙图表示翻译过程,丙图表示DNA分子结构中的一对脱氧核苷酸,丁图表示多肽链的一部分。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丙图中的虚线表示碱基对形成的氢键,在乙图的tRNA中也会出现,A错误;乙图中的分别是mRNA、核糖体和tRNA,而丙图中的分别是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乙图和丁图中的含义也不同,分别是多肽和R基,B正确;由于是肽键,若甲图代表的过程与形成有关,则A是酶,属于蛋白质,因而A代表的物质是通过乙图过程合成的,C正确;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又因为S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团中,所以如果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35S会出现在乙图和丁图中所对应的结构中,D正确。8.秋季枫树等植物的叶片变为红色,主要是由于花青素增多而一些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所致,实验小组对此进行实验验证: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色素,用层析液进行分离,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靠近层析液的两条色素带非常窄,有关推断合理的是A. 低温类胡萝卜素容易被破坏B. 变窄的是叶黄素和叶绿素aC. 叶绿素难溶于无水乙醇D. 滤纸条未显现花青素的原因可能是其为水溶性色素【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对一些现象进行解释。【详解】叶绿体中色素分离实验中色素带由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因此变窄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A错误;B错误;提取色素的依据是相关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C错误;提取光合色素用的有机溶剂,如果花青素溶于有机溶剂,则滤纸条上会有花青素,所以滤纸条未显现花青素的原因可能是花青素为水溶性色素,D正确。【点睛】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9.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中染色体上出现基因A、a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B. 图乙中的ab段和图丙中的gh段对应于同种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C. 图乙中的bc段可对应于图甲或图丙中的fg段D. 图乙中的cd段和图丙中的jk段形成都与着丝点的分裂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图形的能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图,乙图表示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甲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图,则基因A、a位于一条常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A错误;图乙的ab段代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图丙中的gh段染色体组数加倍,属于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图乙中的bc段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图丙中的fg段代表的是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C正确;图乙中的cd段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图丙中jk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膜凹陷形成子细胞,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错误。【点睛】分析甲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丙图: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同步,丙图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fg段代表的是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hj段代表的是有丝分裂后期,gh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jk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膜凹陷形成子细胞。10.在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演绎推理”过程指的是A. 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B. 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提出“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 根据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推断出F1有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D. 根据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设计测交实验并推断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是指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实验验证是做测交实验。【详解】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提出“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也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在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另外,孟德尔没有提出基因型的说法,C错误;演绎是指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D正确。11.动物的昼夜节律与周期基因密切相关,该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如下图所示,其编码的蛋白PER在夜间累积而在白天降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B. 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只能翻译出一个PER蛋白C. 周期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可能发生在下丘脑某些细胞中D. TIM与PER的结合物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过程表示转录,是以周期基因为模板合成相应的mRNA的过程;过程表示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PER的过程,过程表示TIM与PER的结合物,抑制了周期基因的表达过程。【详解】过程表示转录,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互连接,A错误;过程表示翻译,该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翻译出多个PER蛋白,B错误;下丘脑与动物的节律有关,因此周期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可能发生在下丘脑某些细胞中,C正确;由图中可看出,TIM与PER的结合物通过影响周期基因的转录来抑制周期基因的表达,而不是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D错误。12.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Cc控制。A、B和C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和c决定白色。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A. 164 B. 1564 C. 664 D. 116【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要求掌握和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通过3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详解】根据题意: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就是AABBCC与aabbcc杂交,则F1为AaBbCc。又因为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据叠加性,所以后代表现型与AaBbcc相同的个体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让F1自交,将三对基因分别考虑,AaAa后代是Aa的概率为1/2, 后代是AA或aa概率为1/4, BbBb和CcCc后代同理,所以后代表现型与AaBbcc相同的概率为:AaBbcc(1/21/21/4)AAbbcc(1/41/41/4)aaBBcc(1/41/41/4)aabbCC(1/41/41/4)AabbCc(1/21/41/2)aaBbCc(1/41/21/2)15/64,B正确。【点睛】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因而可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且解题过程更简单易行。基本策略如下:1、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2、将每个分离定律问题的结果相乘。(1)配子类型的问题:例:某生物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这三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它产生的精子的种类有:AaBbcc 2 2 1 4(种)(2)基因型类型的问题:例:AaBbCc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先将问题分解为分离定律问题:AaAa 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 后代有2种基因型(1BB1Bb);CcCc 后代有3种基因型(1CC2Cc1cc)。因而AaBbCc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32318(种)基因型。(3)表现型类型的问题:例:AaBbCc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多少种表现型?先将问题分解为分离定律问题:AaAa 后代有2种表现型;Bbbb 后代有2种表现型;CcCc 后代有2种表现型。因而AaBbCc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2228(种)表现型。13.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实验的方法,以下实验的对照设置正确的是A. 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的两部分B. 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时,设置保留尖端和去除尖端的两组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设置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的两组D. 验证H2O2酶具有高效性时,设置加酶处理和加热处理的两组【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研究细胞核的功能,自变量是有无细胞核,可以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二部分,A正确;验证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是否接受光照的刺激,因此一组用锡帽罩住尖端,另一组不作处理,B错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酵母菌自身前后作对照,C错误;探究酶具有高效性时,可以设置无机催化剂催化和酶催化的两组实验,D错误。【点睛】题考查研究细胞核的功能、验证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等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解题的关键。14.最新研究发现白癜风的致病根源与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减小或丧失有关。当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中某些碱基改变时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A。下表显示酶A与酪氨酸酶相比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中碱基的改变导致染色体变异B. 可能是因为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C. 使tRNA种类增多,使tRNA数量减少,中tRNA的数量没有变化D. 中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对应的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也不会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进而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碱基对替换往往引起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变化,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往往引起多个密码子的变化。【详解】中碱基的改变,可能是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造成的,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基因突变导致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改变,因此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了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B正确;基因突变改变的是mRNA上的密码子,不改变tRNA的种类,C错误;中氨基酸数目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种类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转录细胞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D错误。15.现有基因型ttrr与TTRR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单倍体育种可获得TTrr,其育种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B. 将ttrr人工诱变可获得ttRr,其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重组C. 杂交育种可获得TTrr,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 多倍体育种获得的TTttRRrr,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答案】D【解析】A亲本ttrr与TTRR杂交产生F1,将F1的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从中可筛选出TTrr的植株,此过程为单倍体育种,所用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B将ttrr人工诱变可获得ttRr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C杂交育种可获得TTrr,其原理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的基因重组,C错误;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TTttRRrr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D正确;答案选D。点睛:考查生物变异和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用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易错点是:1.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2.染色体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16.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并加速了生物进化B.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长期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的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 不同的物种及其所包含的基因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17.下列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1-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B. 人体血浆中K+进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C. 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D. Na+和C1-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无机盐的作用,知识点包括兴奋的传导、渗透压的维持,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其实有着很大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无论神经细胞还是血细胞,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都是细胞内高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这种联系,就可以将知识融合到一起。【详解】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表现为内负外正,A正确;K+主要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所以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低,血浆中K+进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神经细胞的兴奋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C正确;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D正确。18.下列与动物激素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 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共同调节B. 利用昆虫性外激素影响性别比例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C. 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而神经递质可以持续发挥作用D. 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神经调节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昆虫的性外激素的应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等知识的考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详解】下丘脑通过产生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可见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共同调节,A正确;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药剂 (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鼠剂等)来防治病虫、杂草和鼠类的危害,利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关的酶分解或转运回突触前膜,不可以持续发挥作用,C错误;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不能证明与神经无关,D错误。【点睛】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2、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神经递质、激素、酶的比较项目神经递质激素酶来源突触前膜神经元合成、释放内分泌腺细胞合成、释放所有活细胞都能合成化学本质乙酰胆碱、单胺类化合物、氨基酸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等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生理功能引起兴奋或抑制调节生命活动催化化学反应作用部位或器官突触后膜靶器官或靶细胞细胞内和细胞外,体外共同点高效性19.下列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 体内失水过多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C.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D.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液pH显著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着重考查了内环境稳态、激素的作用、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详解】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正确;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加强,B错误;由于体温调节中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分泌从而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故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C正确;剧烈运动后,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降低,D正确。20.图甲中,曲线I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该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甲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该段鼠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图甲中a时期引入的某种生物与田鼠最可能是竞争关系C. 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相对应D.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乙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是某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S型曲线,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图乙是该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甲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从迁入时G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之间的差值逐渐增大,因此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G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从G点I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之间的差值逐渐减小,因此种群增长速率逐渐降低;I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由图可知,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该段鼠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错误;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又增加,可见引入动物的关系最可能是捕食关系,B错误;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即K/2)相对应,C正确;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点睛】1、各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1)决定(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2)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21.下列关于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相关抗体、B细胞和记忆细胞B. 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C. 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D. 某些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答案】D【解析】【分析】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相比较,首次感染抗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详解】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可知,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的产生与接种疫苗无关,A错误;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可以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B错误;健康人的T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错误;异体器官移植由于免疫排斥而成活率较低,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因此某些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明确二次免疫应答过程中记忆细胞的重要作用。22.大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产生的赤霉素可诱导胚乳的糊粉层大量合成-淀粉酶,此过程会受到脱落酸的抑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赤霉素与生长素作用机理相同,可以互相代替B. 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和脱落酸是拮抗关系C. 若要验证赤霉素是诱导淀粉酶合成的必要条件,实验组应选择去胚的大麦种子,再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检测糊粉层是否产生淀粉酶D. 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提高脱落酸含量【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察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明确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赤霉素与生长素作用机理不完全相同,不可以互相代替,A错误;大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可诱导胚乳的糊粉层大量合成-淀粉酶,脱落酸抑制此过程,二者是拮抗关系,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产生的赤霉素(GA)转运到糊粉层后,诱导淀粉酶的合成,验证赤霉素是诱导淀粉酶合成的必要条件,自变量为赤霉素,为了排除内源赤霉素的影响需要去掉大麦种子中的胚,再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检测糊粉层是否产生淀粉酶,C正确;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提高脱落酸含量,D正确。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B.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C. 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D. 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2、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3、能量的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4、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流向下一营养级;遗体、残骸、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5、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C正确;兔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D错误。24.石莼是烟台海边常见的一种大型海藻,能将合成的酶分泌到细胞外,催化HCO3-形成CO2,然后CO2被细胞吸收。图1表示该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甲丁表示物质,表示过程。图2表示将生长状态一致的石莼分别培养在两种无机碳(HCO3-)浓度下:2.2 mo1L(正常海水)、8.8 mo1L(高无机碳海水),然后在20、30条件下分别测定其在这两种环境中的光合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表示的过程中,能为细胞吸收K+、NO3-等矿质离子提供ATP的过程包括_(填数字标号),物质乙为_。该植物缺乏氮元素时会影响光合作用,原因是:_。(2)据图分析,在无机碳浓度为2.2mo1L,温度从20升至30时,石莼的最大光合速率_(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时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判断依据是_。(3)在无机碳浓度为8.8mo1L的环境中,30条件下的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时的最小光照强度)高于20条件下的,原因是_。【答案】 (1). (2). 丙酮酸 (3). 氮是叶绿素和多种酶的组成元素 (4). 升高 (5). 无机碳浓度(CO2浓度) (6). 升高无机碳浓度后,石莼的最大光合速率升高 (7). 随着温度升高,酶活性升高,石莼固定C02产生的C3更多,需要光反应产物ATP、H多,所以光强要求更高【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表示光反应阶段,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表示暗反应阶段,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甲表示ATP,乙表示丙酮酸,丙表示二氧化碳,丁表示氧气。图2中曲线表示不同温度和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详解】(1)细胞吸收K+、NO3-等矿质离子属于主动运输,其能量可以由有氧呼吸提供,图中都能产生能量,为该过程供能;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所以物质乙是丙酮酸;氮是叶绿素和多种酶的组成元素,植物缺乏氮元素时,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就会受影响。(2)由图2可以看出,在无机碳浓度为2.2mo1L,温度为20时,石莼的最大光合速率为400,温度升为30时,石莼的最大光合速率为600,在这个过程中,石莼的最大光合速率升高;从图中可以看出,升高无机碳浓度(8.8 mo1L)后,石莼的最大光合速率升高,所以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时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无机碳浓度(CO2浓度)。(3)在无机碳浓度为8.8 mo1L的环境中,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时,石莼固定二氧化碳产生的C3更多,需要光反应产物ATP、H也随着增多,所以对光照强度要求更高,导致30条件下的光饱和点高于20条件下的光饱和点。【点睛】1、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因而叶片发黄。(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3)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 N、Mg 等必需元素,缺乏 N、Mg 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另外,Fe 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辅助成分,缺 Fe 也将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叶变黄。2、光合作用只在部分细胞中进行(如植物含叶绿体的细胞和光合细菌等),但细胞呼吸则是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的。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只供暗反应利用,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供各项生命活动利用。25.如图为血糖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和过程,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_(用图中汉字、数字及箭头表示)。据图可推测,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_。(2)分析图示可推测,丙能接受的刺激有_。C和D之间通过_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3)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利用大鼠为实验材料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_。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大鼠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_(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答案】 (1). 感受器乙7下丘脑8丁 (2). 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A、B细胞(丁和丙)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及胰高血糖素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3). 神经递质、血糖浓度(升高)变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4). 相互拮抗 (5). 将若干生理状况相同的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对照组施加等体积(量)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6). 稍低【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丙)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丁)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2、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详解】(1)由图可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涉及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乙7下丘脑8丁”, 据图可知,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A、B细胞(丁和丙)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及胰高血糖素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2)由图可知,C的分泌是由血糖浓度升高引起的,所以,丙代表胰岛B细胞,C代表胰岛素,同理,丁代表胰岛A细胞,D代表胰高血糖素;分析图示可推测,丙能接受的刺激有神经递质(A)、血糖浓度(升高)变化(3途径)、胰高血糖素(9途径)的作用。C代表胰岛素,D代表胰高血糖素,二者通过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4) 根据题意,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因变量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故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该实验的测量指标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浓度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水平。另外,选取的大鼠生理状况要相同。【点睛】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血糖的调节及实验分析,意在考查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对照原则、等量原则,明确实验目的,找准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是解题的关键。26.螺旋蝇是家畜的毁灭性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的原因_。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其最主要的原因是_。(2)螺旋蝇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则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_。(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蝇,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答案】 (1). 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在杀虫剂作用下,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2). 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 (3). AA36%、Aa48%、aa16%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