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讲讲义.doc_第1页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讲讲义.doc_第2页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讲讲义.doc_第3页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讲讲义.doc_第4页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讲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2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2讲讲义 城市性状态理论、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3.城市性状态理论 (1)城市性状态( Urbanism) 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Louis Wi由) 1938年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都 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的,是指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 式。沃思是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的学生,他潜心研究芝加哥学派多年积累的研究成 果,把欧洲古典城市思想与芝加哥学派的理论揉和在一起,第一次把它们综合成严密的城 市社会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芝加哥学派偏重描述性研究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对 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根据沃斯的定义,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永久性居民点。沃斯认为:人口 众多、居住稠密和异质性是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由此决定了城市居民的其他社会 心理特征及生活方式的特点。他从社会性、多样性、流动性及异质性等方面分析城市居民 生活方式的特征和人格模式,并提出了形成城市性状态的三个重要变量:人口规模、人口 密度和人口异质性。这三个变量的相互结合形成了城市性状态,产生了城市特有的生活方 式和人格模式,由此沃斯对城市生活方式产生忧患,认为城市生活吞噬了传统上有意义的 价值观,要通过城市规划实施有力的社会控制,才能创造出人和环境协调的城市环境。 (2)城市性状态的主要特征 城市性状态的主要特征为: 1)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 2)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 3)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 4)人际接触上有较强的匿名性; 5)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 6)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民容忍意识较强。 4.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1)新城市社会学派 城市社会学产生后,人类生态学派一直占统治地位,各种对人文生态学派的批评只是对其理论的一种完善、补充,其主流学派的地位并未受到动摇。20世纪70年代,新城 市社会学的崛起,使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受到挑战,城市社会学形成多种学派、观点 并存的格局。 新城市社会学派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城市危机。在西方发达 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由于城市化水平提高、大城市生活费用上升、私人交通工具普 及,人们有能力而且也愿意选择环境质量更好的区域居住。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和 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净迁出的现象,逆城市化的出现,使中心城 市税收下降,城市的公用设施元财力更新改造,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另一方面, 70年代 后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迁居郊区的人口开始返城运动,为了节省花费在交 通上的时间,减少开支,这一过程影响到城市中心低收入和贫困阶层的生活就业。新城市 主义学派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演变可以自动达到和谐、平衡的观 点无法解释城市危机,城市现象并不只是城市空间所能决定的,城市空间受财富和权力的 支配,受资本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秩序的支配。 新城市社会学派又分为以法国的曼努尔卡斯泰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 派,美国的戴维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及以英国的雷克斯和帕尔为代表的新韦伯主 义派。 (2)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 1)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派 卡斯泰尔在其代表作城市问题一一马克思主义思路一书中,用结构马克思主义 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是由经济、政治和意 识形态系统组成,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经济系统是由劳动力、资本家和劳动工具三 要素构成的。他还认为,城市社会运动有三个主要目标:抵制以获取利润为目标,坚持 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城市规划;社区文化的创造与认同;自制管理与市民组织参与决 策权力的获取。 2)政治经济学派 哈维同意卡斯泰尔关于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但更关注资本集中与循环在城市 变迁中的作用。他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周期性原理,提出资本运动三 级环程理论,来解释资本运动和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资本三级环程包括:初级环程,即 资本向产业和消费性生产的投入;次级环程,即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物质结构的投人; 第三级环程,即资本向科教、文卫、社会福利事业的技人。 在初级环程,私人资本在价值规律支配下,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 扩大生产,结果造成生产过剩,形成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急于为过剩资本寻求出 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产生回报低,私人资本无力进入也不愿意投资,政府采取 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投资,私人资本进入次级环程。同样第三级环程投资也不能直接产 生利润,同样需要政府从中采取措施引导私人资本进入。 哈维认为:资本在次级环程投资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主要决定因素。私人资本在次级 环程中投资获利,吸引了更多私人资本的进入,当中心商业区基础设施等投资饱和时,资 本便向郊区移动,这样造成城市中心或中心城市的空洞化和衰落。在哈维看来,私人资本 在三次环程中发挥作用与国家主动干预是分不开的。 3)新韦伯主义派 雷克斯和帕尔继承韦伯的科层制、市场情景理论,被人们称为新韦伯主义。雷克斯认 为,城市中质量等级不同住宅的获取,不仅仅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也是一个由市场机制 和科层制共同运作的过程。政府、私人资本对住宅上的技资使住宅产业兴起,对于不同住 宅的拥有,使不同住宅阶层形成。收入不同者有的自己购买豪华住宅,有的则住在政府提 供的廉价住宅中。整个城市中,会因有住宅与元住宅,住宅质量高低及价格差异等原因引 发社会冲突。 帕尔则认为,城市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他的城市管理 者理论认为,城市资源的分配并不是由生态过程或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而是由拥有权 利的科层制官僚所决定的;城市是一种社会和空间体系,城市空间资源拥有中不平等现象 的存在使社会冲突不可避免。 新城市社会学几位代表人物的理论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同,批评者认为他们的观点是经 济决定论的产物,从经济因素解释社会冲突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城市社会变迁的作用。对城 市社会的研究,应实现从只关注宏观理论的研究到关注具体社区微观研究的转变。 例题: 1.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点在于( C )。 A它是一下门综合性的科学 B它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C它把社会作为个整体来看待 D它的研究经常结合和利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 2.社会运行中的社会调节是依赖( C)来实现的。 A社会需要 B社会互动 C社会管理与控制 D社会变迁与进步 城市社会问题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确定研究问题 首先,欲研究的问题的范围不能过于广泛。 2.研究前的准备 在初步选定了题目以后,必须查找有关的资料。文献评价的任务就是: ( 1 )尽可能多地从他人的研究和工作中学习,避免元根据的研究和对以前做过的研 究的过度重复; (2)确定新的前沿领域,有助于确定所进行的研究怎样,在哪儿和以什么方式才能 增加已有的知识; (3)指出以前分析途径中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成功的,或者可以指出哪一种途 径己尝试或还没有尝试过。 通过文献评价,使研究者和读者了解以前的研究与目前的研究有何联系,包括了解以 前研究的优点和不足,帮助设计研究方案。 3.设计研究方案 完成研究前的准备以后,下一步就是选择研究方案。虽然城市社会研究中的研究方案 类别不少,常见的还是只有三种:实验( experiment)、问卷调查( survey)、实地观察 (field study) 。 4.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资料的收集 收集资料是调查研究者按照调查提纲、调查表或问卷向被调查者全面收集有关资料的 过程,也是双方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 (2)资料的整理 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到的资料是原始资料,必须经过整理才能用来分析研究。原始资料 可分为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两种资料的整理应完成下列一些工作:文字资料的整理。 文字资料包括座谈会的记录、开放式问卷的答案等。整理文字资料时要做以下工作:第 一,审查补充;第二,摘要;第三,归纳分类,作出初步总结。总之,文字资料的整理是 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其基本要求是真实、具体、简明、扼要。数字 资料的整理。现代化调查研究得到的将是大量数字资料。在整理数字资料时要做好以下工 作:第一,校订;第二,编码;第三,登录,即将数字化了的资料按照顺序,一一登录在 登录表上。 (3)资料分析 一方面是应用统计手段对研究对象(或样本总体)进行数量分析,揭示它们的数量 特征,并以此去推论研究总体的各种数量特征。另一方面是运用比较、归纳、推理或统计 方法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数量特征和资料本身所反映的意义。 (4)检验假设 调查研究是从提出研究假设开始的,现在则要用调查得来的资料来验证假设是否成 立,将经验资料上升为理论。在检验假设时要客观地从资料出发,而不管假设是否成立都 要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 5.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研究报告是整个研究过程的最后环节,不仅标志着研究过程的完成,而且也是对 研究成果做最后加工的过程。没有研究报告,研究的成果就常常不能以成品的形态出现, 其社会价值也往往无法实现。研究报告一般采用三段式结构,分序论、本论和结论三部 分。有的研究报告在正文之后还有附录部分,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统计数字和参考文献 目录等。 二、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 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等几种。 1.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有目的谈话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它是城市社会学 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访问按双方接触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两种,直 接访谈即面谈,间接访谈则以电话等为媒介。面谈是访谈法的主要方式。 2.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填写问卷(或调查表)宋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是现代社会调查使 用得最多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调查得来的资料标准化,易于 进行定量分析,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适用于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使用问 卷法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是否有一个好的问卷或调查表。 三、城市社会学经验研究法 城市社会学研究中运用的经验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实验法和社会调查法。 1.社会实验法 社会实验法可以说是观察法的进一步发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验研究 法。它是把研究对象置于人为设计的条件控制中进行观察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法相 同的是,实验研究者也靠自己的感受去搜集对象的信息。但是,实验法又和观察法有根本 的不同。首先,实验的观察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而是在人工环境中,在人为控制中 进行的观察;其次,自然观察的内容是难以重复的,而实验的内容却可以不断反复。实验 法的基本模式是设置一个人为控制的实验环境,使某种待研究现象得以发生,然后将实验 对象分成若干实验组和控制组,并置于同样的实验环境中,再对实验组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变量的剌激,观察其变化与结果,并与控制组的观察相对照,从中获得各种观察比较的资 料。 一般说来,社会实验需要对研究课题中的自变量进行干预,如果我们不能对一个研究 课题中的自变量进行干预,那么,这个课题就不适于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因此,当自变 量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种族背景或者家庭出身这类变量时,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案就 相当是实验。 2.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是采取客观态度、运用科学方法、有步骤地去考察社会现象、搜集资料并分 析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掌握社会实际情况的过程。在这里,所谓客观态度是指不 依个人好恶去收集和对待资料,如实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状况。所谓科学方法是指客观反 映被研究对象的状况。所谓科学方法是指客观反映被研究对象的状况的手段。这种科学方 法本身内部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它对所有正常的研究者来说都具有同等效力;对社会现象 有正确的分类,对其因果关系有正确的观察。借助于这种方法以及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可 以揭示社会运动的规律。根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社会调查可分为全 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等。 第三节 城市社会问题 一、社会学与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究竟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问题 与一般社会上所谓的社会问题可能是不同的。一般社会上理解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日常生 活中所谓的社会问题,往往强调的是问题,即把问题理解为一个题目、一个 事件或一个项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社会问题,就是属于社会的一些题目、 事件、项目,它是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教育问题等并列的。可是社会学的 所谓社会问题,则是认为社会的正常运转出了问题,出了毛病,是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 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活,而必 须以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进行改进的问题。据此,所谓社会问题,不是指个别人、个别家庭 或团体的问题,而是必须依靠社会中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的问题。每一个社会在一定的时期 内部有其特殊的社会问题。我国最严重、最基本、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口问题,这个问题 又直接地衍生出或即将衍生出例如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老龄问题、贫穷问题 等。再加上其他的所谓知识分子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问题、城乡发展 和建设问题、官僚主义问题等,这就构成了当前所谓的最为主要的十大社会问题。 二、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问题将会首先出现在大城市,然后出现在农村,最后发展到小城 镇,也可以说首先出现在沿海,然后扩大到内地。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或65岁) 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增大的问题。按联合国的规定,凡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 人口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就属于老年型人口O由于人口老龄化 给社会、政治、经济、人口、规划等带来一系列影响而产生的问题称之为老龄问题。 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全世界44亿人口时, 65岁及以上人口占6% 左右,但发达国家都已达到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多属于老年型的国家。在正常的情况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在总人口构成中的绝对数和相对比重都会继续增大。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与出生率迅速下降密切相关。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龄化 进展越快;反之,出生率提高,人口就会向年轻化转化。我国近些年来严格控制出生人数, 促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虽然就全国来看,我国尚属于成年型人口,短期内还达不到老年 型人口标准。可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各省、市t自治区中具体情况极不一样。 我国老年人口群体的绝对数大,由于个人生理上逐步衰老产生的健康保健、疾病治 疗、离休、退休人员逐年增加,带来了经济问题,如受瞻养人口比重日益增加,对社会生产、消费、城乡规划、老年住宅等也带来新的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大部分老年人都和自己 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互相依靠,互相照顾,共享天伦之乐。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亲 属网络关系的简单化,会给赌养老年人的方式带来新的问题。 三、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而且日益严重的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也可以说,当今世 界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就业问题。 1.就业 究竟什么叫就业。从广义看,就业就是指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的状态,即劳动者能 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劳动。但如果以比较狭义的理解,从事劳动活动的人 并不一定都是就业者,这就说明了就业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已这主要指要具备社会的条 件,也就是说只有当从事某种劳动与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被认 为是就业。因此,就业不仅表现为劳动力的一个实际活动,而且表现为是一种社会生活中 的谋生手段。 2.失业 那么什么是失业呢?如前所说的所谓就业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以获得一定报 酬为生,这就牵涉到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时,可能产生三种情况:劳动力的供给大 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部分劳动力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力未 得到充分利用,这就出现失业现象。劳动力的供给小于社会经济对劳动力的需要。这时 一部分生产资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互相适应, 失业现象消失。 虽然失业是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也就是说经济的不发展是造成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 的根本原因。但即令经济发展,也会出现失业现象,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这就 表明,就业还要受到一些经济因素以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的进步、 季节性工作、人口发展控制程度和劳动力流动等因素。由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不 好,经济因素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失业可以叫做经济性失业;而由于经济因素以外的更加复 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失业,可叫做社会性失业。当然,从失业的社会影响看,失 业总是社会性的,没有纯经济性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地会引起生产和劳动结构的变动。使用新的生产设备、生产方 法、新的材料或组织新的生产过程,改善经营管理,都会更加节约劳动力而引起一部分劳 动力的失业。这就引起经济结构,甚至社会结构的变动,这类失业也可叫做结构性失业。 开辟一个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虽然一方面能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但也不可避免地要挤 垮一部分老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或单位,析离出一部分富余人员。 其次,由于自然界的条件变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也会产生就业的波动,至少会 有季节性的失业。这种现象将更多地出现在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业生产劳动和许 多以农产品作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工业,以及有些受自然条件影响而不能常年进行生产的行 业。由于在进行生产劳动时,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越是在初级生产过程或落后的 生产过程中,越是表现得距离大,就自然会引起季节性的失业。当然这种失业,政府、企 业或劳动者个体可以采取相应的计划或措施,以减少其对就业的压力。 第三种更为重要的因素,即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人口过度增长对就业水平的影响, 这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而我国的人口问题尤其严重。如不采取适当对 策,就会耗尽大量本来可以用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使国家、社会由 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长期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从上述这些因素可以理解,就业、失业决不单纯的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 的、联系广泛的社会问题。因为不论在经济发展或停滞的年代,这些因素都会以各种方式 影响就业水平,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某种程度的失业都是不可避免的。 四、贫穷问题 贫穷是一种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所谓贫穷就是当人们缺少满足 他们生活基本需要的手段的状况存在时的现象。 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自19世纪开始,对贫穷进行了比较认真的、严谨的调查研究。 一些研究者企图制定一个比较固定的标尺以衡量贫穷。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所谓贫穷 线。在这条线之下,就开始有了贫穷;在这条线之上,贫穷就到此为止。这个关于贫穷 的概念,在资产阶级社会学与经济学里,一般称作绝对的贫穷。贫穷经常包括了关于人类 基本物质需要的判断。所谓基本物质需要,看法有所不同,计量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有 的学者着重从质量考虑,他们认为营养方面,可以营养成分来衡量,如摄取多少卡热量和 蛋白质等;在住房方面,则以居住的质量和拥挤的程度来衡量:在健康方面,则以婴儿死亡率以及有效的医疗设备的质量来衡量等。也有些学者对绝对贫穷的考虑,超出了物质贫穷的概念,而引进所谓基本文化需要这样一些因素。他们认为,所谓基本文化需 要包含了诸如教育、安全、闲暇和娱乐等项目。儿童入学的比例是教育设施水平的一 个指标,相对于总人口的意外死亡人数则是安全的指标之一。相对于劳动时间的闲暇时间 总量是闲暇和娱乐水平度量的标准之一。 绝对贫穷的概念曾广泛地流行,但也遭到不少批评。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所有社会 中的人都有一些最低基本需要这一假定之上的,而忽视了因时、因地、因人、因民族而异 的情形。因此,有人提出了相对贫穷的概念,所谓相对贫穷,就是一个特定社会成员的生 活标准,即在这个特定的社会里,依靠当时的常态情况而考虑的一个较客观而可接受的生 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作标准。 五、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各种破坏作 用。工业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源。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全球性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生态 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 众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过大,又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污染严重而治 理能力不足。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又使工业污染分散化,进一步增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由于人类自身的破坏所造成的生态 环境恶化,必然反过来严重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状况。由于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特别是森 林覆盖率的急剧减少,导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百年不遇的旱灾、水灾连年出现, 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所以生态环境问题也具有社会问题的性质。 例题: 1人口老龄化与( A )关系最为密切相关。 A出生率迅速下降 B死亡率下降 C人均寿命提高 D经济水平提高 2. 下面哪些是影响就业的社会因素( BCD )。(多选) A经济的不发展 B季节性工作 C劳动力流动 D科学技术的进步 城市社区研究 第四节城市社区研究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 1.社区概念的涵义 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是城市社会学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最初将社区这个词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始于德国社会学家F .腾尼斯于1887年出版的社区 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的人群组合;人们为 了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劳动,把人们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家庭与邻 里关系。以后许多西方社会学家继承了这种观点,但随着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许多社区研 究者们发现,这样的社区概念并不能完全说明现代社区的状况,现代社区的许多特质无法 包容在这种社区的概念中,认为应从一定地域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来研究社区。美国社会 学家RM马克鲍尔于1917年首次将腾尼斯的社区概念翻译成英语community时就强调 了它的地域性,并强调要研究城市或乡村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关于对社区含义的界定,尽管由于国内外的社会学家们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还存在 分歧,但对这个范畴的基本要素还是有共识的。美国社会学家CH希莱里1955年曾 对94种社区定义作了分类分析,结果发现有69种(2/3以上)定义提到了以下三个构成 要素,即社会关联(social interaction)、地域( area)和共同的纽带(common tie) 0因此 可以认为,所谓社区就是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以多种社会关 系的结合,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实体。换 句话说,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互相关 联的社会实体。但是,社区这种实体与一般的行政区不同,其边界常常是模糊的。因为社 区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行政区则是为了实施社会管理, 依据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人为划定的,一般它的边界是清楚的。 2.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社区的构成要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1 )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这是构成社区的第一要素。 (2)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它是社区存在的基本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为一个相对独 立的地域社会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和生存的资源。 (3)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这是指社区的基本生活与生产活动。 (4)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社区的设施是社区成员的生产与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包括生活设施、生产设施、交通通讯设施、教育设施、医疗保健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 社区设施的完善程度往往是一个社区发达程度的物质标尺。 (5)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不同 特征的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与另一个社区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社区内在凝聚 力和认同感的基础。 3.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社区类型。城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工商业及其 他非农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相对于广 大农村社区是一种在人口密度、社会分工及制度组织上都更加复杂的社区类型,在异质 性、相互依赖性等方面也与农村社区的特点不同。 二、社区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1.社区研究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社区是认识社会的窗口。社会是一个抽象、总体的概念,而社区则是个具体、 局部的概念,要正确认识社会必须从研究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单位入手。与其他社会单 位相比,社区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意义的社会单位,能更多地反映人类社会的一般 特征。同社会整体相比,社区又是个具体直观的社会实体,剖析一个社区的结构与功能, 研究一个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比研究剖析社会整体容易得多。 (2)社区的研究在实践上可以直接为城乡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服务。正确认识社区的 结构、功能及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把握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规律,可以为提高社区的功能 效率、规划社区的发展远景、加强社区的管理、探索新型社区的模式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 据,从而有力地促进城乡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2.社区研究的方法 社区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地调查方法,另一类是分析方法。社会学早 期关于社区的研究就是以调查为主的。社区研究的分析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分析理论。不 同的分析方法是用不同的研究观点对同一对象一一社区进行剖析。 ( 1 )人类生态学的方法。它主要着眼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城乡环境合理布局与 利用,更好地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这一研究方法的核心。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邓肯又提出了新生态学,认为应从人口、组织、环境和技术四个变量(简称POET)组 成的生态复合体上加以研究。 (2)人类学的方法。它重在对文化和社会形态的考察。不同社区的文化特质和生活 方式是有不少差异的,进行比较,有助于全面了解社会的多样性。 (3)社会体系(系统)的方法。它首先把社区看做一个互动系统,而后分成三方面 进行研究。一是研究系统本身的结构与功能,如社区的群体组织、主次体系等结构,以及 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福利等多种功能的研究;二是研究互动关系,如同化、合作、 竞争等,特别是社区冲突的研究,是互动研究的重要内容;三是研究社会场域(空间) , 社会场域是社区互动的场所,这种研究方法主要从人们活动的社会范围(组织网等)来 考察人们的社区互动。 此外,还有学者运用人口学、政治学(研究社区权利结构)以及人文地理学等方法分析社区。 三、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与社会网络研究 这主要是对社区居民归属感、成员共同情感或邻里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有三种 不同的理论: 1.社区失落论 社区失落论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经过大规模城市化后,居民的社区观念失落,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再具有一种团聚共享的社区邻里的情感,社区中的人变成一群陌生 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冷淡,毫无群体感,个人心理上疏离感严重。人与人之间以高 度分化的社会角色交往,情感与交往相当表面化、粗浅化。 2.社区继存论 社区继存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对人类社区的影响,并不如失落论者认 为的那样走向失落灭亡之途。相反,他们认为人性具有群居的特质,人类社会中社区的情 感与关系继续存在。 3.社区解放论 社区解放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费希尔(c. S. Fischer)、韦尔曼和雷顿(B. Wellman and B. Leighton)提出来的。社区解放论观点的主张者认为城市人口众多与城市社会 问题有关,但这并不是由于人口众多造成的过度神经刺激、高密度和高度异质化带来的。 认为任何人在社会上生活,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关心,这种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性若得 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个体心理上的孤独与疏离感。 为了描述和研究这种跨社区际交往,应该用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作为研究 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分析工具。所谓社会网络,就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群体、组织、 朋友和亲属关系中,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个人可看成是点,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可用线来表 示,这种点与线的结构和动态变化就是社会网络。 四、我国城市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组织与社区建设 1.城市体制改革对城市基层社区的影响 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模式始创于新中国成立初 年,并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而进一步得以普及和确立。尽管这种城市基层社 区组织始终是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以单位制为核心的 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下,它也始终是单位制的一种附属物或补充物,带有一种边缘性 制度的性质。 单位是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它主要指人们就业于其中的社 会组织或机构,如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团体、党政机关等。单位 制则是对国家以每个具体单位为中介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管理这样一种 社会管理体制的简称,它是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传统的计 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各个单位都程度不同地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 是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小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基层社区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而只能成为各个单位下属的结构部分或环节之一。 1980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社会 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我国城市居民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变 化,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与现象。这些新的问题与现象对既存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提出了 一系列重大的挑战: (1)城市居民中单位外人员增加。这部分人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显然要依 靠基层社区组织来加以管理。 (2) 单位制的改革,使许多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渐外移。单位的社 会职能弱化以后,职工的相关社会需求只能到单位之外的社会上去获取满足,另一方面, 职工生活与行为的有关方面也只能通过单位外的其他机构来加以管理与控制。在这两个方 面,将更多地依赖城市基层社区。 (3)人口的老龄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国正迅速步入老龄 化社会,在城市社区尤其如此。大量离、退休老人的出现,为单位和城市基层社区带来 了服务与管理上的巨大压力。在单位社会功能趋于弱化的情况下,这些压力将更多地向基 层社区倾斜。 (4)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等制度的弱化和变革,我 国人口的地域性流动率尤其是城乡流动率大为提高,且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 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大量的外来人口,从环境卫生、治安秩序、居住交通、计划生育、就 业安置、人际关系、子女教育以及日常生活服务等多方面向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提出了新的 问题,原有的那套以城市固定居民为对象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需要改革与创新。 2.城市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 (1)社区建设的社会发展目标 在西方社会,社区建设即建设社区(building community) ,它指的是政府和社会机构 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活动。社区建设与社 区规划、社区内外资源的发掘、社区力量的凝聚相联系,是社区工作和发展领域的重要内 容。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是十分相近的两个概念。联合国1950年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是 指社区居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