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第三章 教育目的.ppt_第1页
[高等教育]第三章 教育目的.ppt_第2页
[高等教育]第三章 教育目的.ppt_第3页
[高等教育]第三章 教育目的.ppt_第4页
[高等教育]第三章 教育目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教育 方针)、意义、功能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解 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3、掌握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观 4、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观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五、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社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它规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反映对教育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要求。,1、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它确定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教育工作的性质 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比较: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二)相关概念辨析,目的与手段的关系,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一般与特殊的关系,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关系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结构(内涵),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构成:,1、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规定 即对受教育者应形成的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和规定。 (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2、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的规定 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的规定。 (为谁培养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的类型,(一)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 策的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一)定向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评价功能,(一)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路标),对教育的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对教育对象的发展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定向作用。,(二) 对教育活动的选择功能(筛选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对教育内容具有选择功能。,(三) 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发动机),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特点。,(四)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标尺),学校办学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教育教学的督导作用或评估。 教育质量的评价。 学校管理的评价。,教育目的,依据,结 论,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与归宿。,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主体有关理想人格的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和状况,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和文化传统,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五、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二、人格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三、伦理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四、生活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五、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六、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一、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一)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1、重视人的价值,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 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2、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 到自然发展,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3、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及其自身完善的天然 需要选择确定教育目的。,(二)代表人物:卢梭,卢梭的教育思想:,不能同时把人教育成人(自然人)与公民(社会人),而要在人(自然人)与公民 (社会人)之间作出的选择。 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身心和谐、发达的人,具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哲学家的头脑,身体健康,感觉灵敏,理性发达,不曾受过社会传播的摧残,没被旧有的模型铸成固定形式,有发展成各种人才的条件、可能。,二、人格本位教育目的观 (一)人格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 这是一种界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 。 (二)代表人物: (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 ( 日) 小原国芳(1887-1977),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思想,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 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人的内在力量,不得不利用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教育办法,从而使其得到人的品德、家庭幸福、工作能力,直到实现社会上的需要。”,小原国芳(1887-1977),提倡 “全人教育 , 即教育要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三、伦理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一)伦理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注重教育的社会伦理的作用。 “伦理本位论”也是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它更偏向于社会本位论。 (二)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福禄贝尔,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四、生活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一)生活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二)代表人物:斯宾塞、杜威,“为我们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生活预备说,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作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来生活的准备: 认为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必然需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地位。 主张教育即生活。 教育无目的论。,康德的教育目的观, 开创了从自然与人、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中来认识和把握教育目的的新道路。 他揭示了人的双重本性。 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而变得富有教养,从而塑造出“文化道德”人来。,五、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一)文化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1、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 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2、主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个人的文化陶冶。 3、教育从社会文化中选择文化材,作为陶冶材来 教育个体,个人才能成为社会成员。 (二)代表人物: 斯普朗格(18821963 ),六、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一)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人是社会的产物, 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 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二)代表人物:涂尔干(法国) 凯兴斯泰纳(德国),涂尔干的教育思想,教育就是要造就社会化的人,应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凯兴斯泰纳, 公立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进行公民教 育。 他说:“我以为国家公立学校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费希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主张依靠教育的力量把人民团结起来。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国民。,教育目的观演变轨迹,卢梭,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斯宾塞,费希特,裴斯泰洛奇,康德,涂尔干,杜威,伦理本位,生活本位,社会本位,斯普朗格,文化本位,个人本位,人格本位,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回顾,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四、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几个问题的思考,(一)第一阶段(建国初-1956年):改造旧的教育目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目的 1951: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新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1954:中学教育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成员。,一、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二)第二阶段(19571966):提出了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1957: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三)第三阶段(19661978):实际操作背离既定要求 沿用毛泽东1957年的提法: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把劳动者片面理解为体力劳动者,而大肆地对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进行批判。,(四)第四阶段(1978):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日益完善 1982: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1986: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1995: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 1999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教育质量标准: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一)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1995年这个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 精 神 实 质,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1818-1883),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第一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 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 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3、人的片面发展是旧式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 4、人的全面发展是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要求,大工业生产 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5、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 途径和唯一方法。 6、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 才能得以实现。,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1)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3)人的自由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2、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3、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与“建设者”问题。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中倾向于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教育的外在和工具价值, 而没有凸显教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三)理论与实践的悖离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五、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四)实现我国教育目的应处理的关系,1、正确理解和处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理 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向灵魂动力,知识智力之基础,体质和物质保障,催 化 作 用,辅德,危险品,次 品,废 品,益智,促体,健美,半成品,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