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概述.ppt_第1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概述.ppt_第2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概述.ppt_第3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概述.ppt_第4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概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概述,林 涛,毫针刺法 穴位贴敷 灸法 耳压疗法 拔罐疗法 熏洗疗法 刮痧疗法,提 纲,基本操作方法 常见病应用 禁忌症 注意事项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提 纲,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毫针刺法,毫针刺法,一、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一)消毒 (二)进针法 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爪切进针法 2、舒张进针法 3、提捏进针法 4、夹持进针法,(三)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人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2、捻转法 (四)留针与出针 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二、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 (一)中风病 1、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 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随证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 特别提示: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1.5寸。,2、口角歪斜 治 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取 穴:颊车、地仓。 随证配穴:按病情酌情配取牵正、下关、水沟、四白等穴。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特别提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二)头痛 针灸治疗主要应用于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需根据病因进行诊治。 1、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 取 穴: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 少阳头痛,率谷、悬颅、外关;阳明头痛,上星、印堂、合谷; 厥阴头痛,百会、前顶、太冲。,2、按外感、内伤辨证治疗 (1)外感头痛,足少阳、手太阴经穴为主。取 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2)内伤头痛,督脉、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取 穴:百会、头维、风池。 随证配穴:肝阳头痛加太冲;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瘀血头痛加阿是穴;血虚头痛加血海、足三里;肾虚头痛加肾俞、太溪。 特别提示: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三)面瘫病 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 疹等。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四)肩凝症 治法:分部近取与远取穴相结合。泻法。 取 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 随证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五)腰痛病 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炎等。 治法: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据证候虚实酌用补泻。 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劳损者加次髎;肾虚者加命门。,三、针刺禁忌症 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四、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潴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五、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 汗出、晕厥等。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急救穴,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 滞针: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感觉疼痛。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 的方向,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应停止行针,将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 断针:由于针具质量不佳,或行针时过于用力,使针折断在 人体内。用左手拇食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 右手用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血肿: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或 包块,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之法。 气胸: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 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 休息,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对于 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灸 法,灸法是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 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具有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常用于寒湿痹痛、脏腑虚 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等证及亚健康调理。,一、基本方法 常用的有隔物灸、悬灸两大类。 (一)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一般锥体高1厘米左右,锥体直径0.8厘米左右)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 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2、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3、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0.5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炷放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直至灸完应灸壮数。,(二)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一般灸至皮肤潮红为度。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1、温和灸: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施灸时间10分钟15分钟。 2、雀啄灸:5-10分钟。 3、回旋灸:10分钟15分钟。 4、温盒灸:20-30分钟。,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一)感冒(常用于风寒型) 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曰气虚加足三里曰身痛加大 抒;腹痛、腹泻加神阙。 3、悬灸法: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2次,至痊愈。 4、隔姜灸法: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 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二)面瘫病 治 则: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曰气虚者加灸足三里。 3、悬灸法: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2次,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面瘫早期,应重灸翳风穴,悬灸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为佳。面瘫恢复期,可增加悬灸神阙穴以补益正气。面部皮肤娇嫩,应避免灼伤皮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风寒。,(三)泄泻病 治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盛者加上巨虚、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冲。 3、悬灸法:每次选取2-4穴,每穴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四)痛经 治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曰气滞加肝俞、太冲。 3、悬灸法:方法同上。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4、隔姜灸法:方法同上。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特别提示:灸法具有温肾暖宫、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月经前后和行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忌劳累。,(五)膝痹病 治则:通痹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局部压痛点。 2、配穴:血海、梁丘、犊鼻、膝眼,寒湿重者加足三里、阴陵泉。 特别提示:注意膝关节的防寒保暖,增强体质,肥胖者应适 当减轻体重,避免久行、久立。,(六)项痹病 治则:活血通经。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颈部压痛点、颈夹脊、大椎、肩井。 2、配穴:督脉劳损者加命门、腰阳关曰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 神阙曰风寒盛者加风门、肺俞;气滞血瘀者加膈俞。 温盒灸法:20-30分钟,7-10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灸法对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疗效较好。同时要劳逸适合,减少颈部劳损,防风寒,适当颈项功能锻炼。,(七)腰痛 治则:补益肝肾,温通经脉。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腰部压痛点、腰夹脊穴。 2、配穴:肝肾不足者加肾俞、志室;阳虚者加命门、腰阳关; 寒湿重者加大肠俞、气海俞。 特别提示:腰部压痛点要重灸。,三、忌症证,1、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忌用艾灸 疗法。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四、注意事项,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持疮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拔罐疗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感冒、头痛、不寐、肩凝症、腰痛 病、项痹病、胃脘痛病、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基本技术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 罐等。拔罐方法有火罐法、煮罐法、抽气罐法等,其中火罐法最为常用。操作时用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 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1、留罐: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位5-10分钟,然后将罐起下。,2、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3、闪罐: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4、刺络拔罐: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5-10分钟。,二、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 (一)感冒 治法: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均匀涂润滑剂,用闪火法拔罐,将火罐扣在督脉上,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上下往返推罐 3-5次,待皮肤潮红,再将火罐分别移至两侧的膀胱经,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上各走罐3-5次,最后将火罐停于大椎、风 门、肺俞等穴,留罐10分钟后起罐。起罐后,擦净润滑剂。 特别提示:此法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操作时应注意轻吸,勿刺激过强,皮肤潮红即可。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注意覆盖背部, 勿使背部受寒。,(二)腰痛病 治法:取腰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先在背腰部正中均匀涂抹润滑剂,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扣在督脉上,医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住火罐,缓慢沿督脉 推进或拉回,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深红或紫色为度。然后于腰部脊柱两侧同法操作。起罐后,擦净润滑剂。1周1-次,5次为一疗程。,(三)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的病毒性皮肤病。患部有束带状刺痛,皮疹呈簇集状水疱,水疱如绿豆或黄豆大小,中间夹以血疱或脓疱,排列如带状,多发生在单侧。疱疹在2-3周后渐见干燥结痂,最后痂退而愈。 治法:局部取穴为主。刺络拔罐法。 操作步骤:用75%的酒精消毒患处,在疱疹聚集处用三棱针或粗毫针进行围刺,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皮肤,迅速以闪火法拔火罐,留罐5-10分钟,酌情每罐令出血5-10毫升,至疹色渐成暗红色后起罐,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局部。隔日1次,一般治疗2-4次。 特别提示:操作完毕后嘱患者穿宽松衣服避免摩擦,患处勿洗浴。此法应特别注意火罐的清洁与消毒。,三、禁忌症 1、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2、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3、肿瘤患者。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 5、孕妇。 6、高热抽搐者。,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动作必须迅速,才能使罐吸附有力。 3、拔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用特制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调节免疫能力,理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尤其对外感性疾病、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刮痧器具的选择 根据病症和刮痧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刮痧板和刮痧介质。 1、刮痧板的选择 (1)椭圆形刮痧板:宜用于人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丰满部位刮痧。 (2)方形刮痧板:宜用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刮痧。 (3)缺口形刮痧板:宜用于手指、足趾、脊柱部位刮痧。 (4)三角形刮痧板: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四肢末端部位刮痧。 (5)梳形刮痧板:宜用于头部刮痧。,2、刮痧介质的选择 (1)刮痧油:是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的油剂,具有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缓解疼痛、帮助透痧,以及润滑护肤增效等作用。宜用于成人刮痧,或刮痧面积大者,或皮肤干燥者。 (2)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 进新陈代谢、润滑护肤增效的作用。宜用于儿童刮痧,或面部刮痧,或拔罐进行走罐时。,(二)握持刮痧板方法 根据所选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 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度为宜。,(三)刮痧的次序 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四)刮痧的方向 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五)刮痧的补泻方法 1、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2、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3、平补平泻法: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此法宜用于虚实夹杂体质的患者,尤其适宜于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刮痧。,(六)刮痧的时间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 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曰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七)刮痧的程度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1、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 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二、常见病症的刮痧疗法 (一)感冒 刮痧治疗感冒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头部、颈肩部和上肢。 刮头部:1、刮头侧部刮拭头侧部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从头前侧太阳穴附近开始,绕耳上,向头侧后部乳 突和风池穴方向刮拭,先轻刮,然后力量逐渐加重,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最后再逐渐减力轻刮。每一侧刮拭10-20次为宜。 2刮前头部:首先刮拭头顶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头顶部的百会穴向前额方向刮拭,每一侧刮拭10-20次为宜, 然后刮拭头顶部双侧膀胱经循行区域,刮拭的力量和次数同正中部位。,3、刮头后部:首先刮拭头后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 从百会穴向头后部至颈项过风府穴方向刮拭,每一侧刮拭10-20次为宜,然后刮拭头后部双侧,从头顶部向头后部至颈项过风池穴方向刮拭,刮拭力量和次数同头后部正中部位。注意头部 刮痧不需涂抹刮痧介质,并且不强求出痧。,刮颈肩部:1、刮颈部:用直线刮法刮颈部督脉循行区域,从哑门至大椎进行刮拭,重点刮拭大椎穴,刮10-20次为宜。 2、刮肩部:用弧线刮法刮两侧肩部,由风池及乳突根部从上向下,经过肩井,刮向肩端,每侧刮10-20次为宜,并在风池、肩井穴加点压按揉手法,增强效果。 3、刮上肢:用直线重刮法刮拭前臂手太阴肺经循行区域,从尺泽经孔最、列缺、经渠刮至太(,每侧 刮10-20次。在手少阳三焦经支沟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处可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3-5次。,(二)项痹病 1、刮头部:梳刮法,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使头部放松。注意:重点刮拭太阳、百会和风池穴。 2、刮颈肩部: (1)刮颈部正中:用直线刮法轻刮颈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风府穴向下刮过大椎穴下至陶道穴,刮10-20次为宜;身体消瘦、颈椎棘突明显突出者,宜用刮痧板的边角由上向下依次点压按揉每一个椎间隙3-5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2)刮颈部脊柱两侧:用直线刮法重刮颈部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区域,从天柱穴向下刮至风门穴,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风门穴可采用点压法、按揉法。,(3)刮颈部外侧:用轻刮法、弧线刮法刮拭颈部左右两侧胆 经循行区域,从风池过肩井并延长至肩头,每侧刮拭20-30次为 宜,肩井穴可采用点压法、按揉法。 (4)刮上肢:刮拭上肢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区域,由肩上的肩髁向下刮过曲池至合谷,每侧刮10-20次,在肩髁、曲池穴位处可稍加力重刮,其他部位轻手法相连,合谷穴处宜用刮 板棱角点压按揉3-5次。,(三)肩凝症 刮痧治疗肩凝症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颈肩部、上肢和下肢。 1、刮颈肩部:患者取坐位。 (1)刮颈部正中:用轻手法直线刮拭颈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风府到大椎穴,刮10-20次即可。 (2)刮肩上部:用弧线刮法从后发际风池穴向肩井穴、肩髁穴方向刮拭,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风池穴、肩井穴可采用点压法、按揉法。 (3)刮肩胛内侧:用直线重刮法从后发际天柱穴向大抒穴、 膈俞穴方向刮拭,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4)刮肩后部:先用直线轻刮法由内向外刮拭肩胛冈上下,然后用弧线刮法刮拭肩关节后缘的腋后线,每一部位刮拭20-30 次为宜。 (5)肩刮前部:用弧线刮法刮拭腋前线,每侧从上向下刮拭20-30次为宜。 (6)肩外侧:重刮法、直线刮法刮拭肩关节外侧的三角肌正中及两 侧缘,每侧刮拭10-20次为宜。 2、刮上肢:刮拭上肢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区域,由肩上的肩髁向下刮过曲池至合谷穴,每侧刮10-20次,在肩髁、曲池穴位处可稍加力重刮,其他部位轻手法相连,合谷穴处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3-5次。 3、刮下肢:用直线刮法刮拭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从足三里刮至条口穴,每侧刮10-20次,在条口穴可稍加力重刮。,(四)腰痛病 刮痧治疗腰痛病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背腰部和下肢。 1、刮背腰部:(1)刮背腰部正中:用轻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背腰部正中督脉循区域,刮拭10-20次为宜。身体消瘦者,宜用刮痧板的边角,由上向下依次点压按揉每一个椎间隙3-5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2)刮背腰部脊柱两侧:用直线重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背腰部 脊柱旁开1.5-3寸的区域,也可以分别刮拭背部膀胱经的两条侧行线,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 (3)刮腰骶部:用直线轻刮法刮拭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到会阳,每侧刮10-20次为宜。,2、刮下肢:患者取俯卧位。 (1)刮下肢后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后侧膀胱经循行区 域,以膝关节为界分上下两段分别刮拭,先从承扶开始,经过殷 门到委中,从委中经过承筋到承山,每段刮拭10-20次为宜,委 中穴可用点压按揉法,承山穴应重刮。 (2)刮下肢外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外侧胆经循行区域, 以膝关节为界分上下两段分别刮拭,先从环跳开始,经过风市到 膝阳关,然后从阳陵泉刮到悬钟,每一部位刮拭10-20次为宜。 环跳可加用点压法、按揉法。,(五)痤疮 刮痧治疗痤疮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背部、上肢和下肢。 1、刮背部:(1)刮背腰部正中:用直线泻刮法刮拭背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大椎穴刮至命门穴,刮拭10-20次为宜。 (2)刮背腰部脊柱两侧:用直线重刮法刮拭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区域,从肺俞开始,经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刮至肾俞,每侧刮10-20次为宜。 2、刮上肢:刮拭前臂外侧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区域,重点刮拭曲池穴,可加点压、按揉手法,每侧刮拭10-20次为宜。,3、刮下肢:(1)刮下肢外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外侧的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从足三里穴到丰隆穴,每侧刮拭20-30次。 (2)刮下肢内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内侧的足太阴脾经循行区域,从阴陵泉穴到三阴交穴,每侧刮拭20-30次。 (3)点压、按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穴、足太阴脾经的厉兑穴, 每穴点压按揉3-5次。,三、禁忌症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极度虚弱或消瘦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烧伤、体表肿瘤、皮肤溃烂,或急性外伤创伤部位。 4、精神分裂症、抽搐等不配合进行刮痧者。 5、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 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7、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 大血管显现处等部位。,四、注意事项 1、刮痧时以经脉循行和病变部位为主,刮痧部位应行清洁或消毒,然后取适量刮痧介质,置于清洁后的拟刮拭部位,用刮痧板涂抹均匀。刮痧后将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2、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刮拭部位。 3、刮痧过程中产生的酸、麻、胀、痛、沉重等感觉,均属正常反应。刮痧后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 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都是刮痧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即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进行特殊处理。,4、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 恶心欲吐,甚至神昏仆倒等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平卧位,饮用一杯温开水或温糖水,并注意保温,或用刮痧板点按患者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 5、刮痧结束后,最好饮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宜洗冷水澡。 6、年迈体弱、儿童、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 7、凡肌肉丰满处(如背部、臀部、胸部、腹部、四肢)宜用刮痧板的横面(薄面、厚面均可)刮拭。对一些关节处、四肢末端、头 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的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8、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肿胀者,宜由下向上刮拭,采用逆刮法。,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采 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具有一定 的“发疱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喑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穴位贴敷,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取穴: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2、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药一致,针对所患病证辨证用药,多选气味倶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 丁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 汁、酒、米醋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盘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覆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 剂的腧穴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 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 1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一)发作日久的虚寒型咳嗽、喘证、哮病等肺系疾病 治 法:温经散寒。 操作步骤:材料可自制或购买。 贴敷时机:每年农历三伏期间使用。每两次之间间隔7-10天,三或四次为一个疗程(与当年伏天次数一致);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3年为一个治疗周期。如有效本疗法也可长年使用。(三九贴) 贴敷方法:取俞、心俞、膈俞3对背腧穴。穴位加减:喘息严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复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咳嗽 遗尿者加肾俞,喉中痰鸣难以咯出者加天突。每个穴位贴敷一个药丸,直接贴压于局部,按压成饼状,并用脱敏胶布固定,表层可再覆以橡皮膏,以防药物外渗污染衣物。每次贴3-6小时,局部刺痛反映明显者应提前取下。,皮肤反应:药物贴敷于穴位后,多数患者局部会出现麻木、 温热、烧灼感、疼痛、微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如果感觉特别剧烈、难以忍受,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用药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属于该疗法的正常皮肤反应。出现适度的皮肤反应疗效会更好。本疗法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轻微,但有有的患者会起疱 ,个别患者敷药处皮肤会遗留色素沉着。 特别提示: 1、具有虚寒型特点的鼻鼽(变应性鼻炎)也适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 2、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贪凉,避免食用生冷、寒 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二)感冒 治法:解表疏风。 操作步骤: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阳穴、迎香、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日2-4次, 1-3天为1疗程。 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穴,将大蒜(最好是紫皮独头蒜)10克,去皮洗净,捣烂如泥状。每次取3-5克贴穴位上,一般贴1-3小时,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起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5天为1疗程。 特别提示:贴蒜泥法还可以用于以下病证,贴患侧合谷穴治 疗乳蛾(急性扁桃体炎),贴双侧鱼际穴治疗喉痹、喑哑(急性咽喉炎),贴双侧涌泉穴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腹泻(急慢性肠炎)等。,(三)口疮 治 法:导热下行。 操作步骤:吴茱萸贴敷法。取吴茱萸12克,烘干或焙干后研 细末,陈醋调糊适量贴敷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一次,也可睡前贴敷晨起后取下,7日为一疗程。此外,本法对对咽喉作痛亦有效。也可以用吴茱萸9克,胆南星3克,共研细末,醋调适量贴敷涌泉治疗小儿口角流涎。 特别提示:吴茱萸醋调糊贴敷涌泉穴法还可以治疗头晕头痛(高血压病)、小儿遗尿、小儿流涎症;敷脐中治疗脘腹冷痛、胃虚呕吐、日久腹泻(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三、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四、注意事项 1、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 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 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 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 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 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 体质者,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 :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进行敷药。小 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 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 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耳压疗法是指使用丸状物贴压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压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三叉神经 痛、坐骨神经痛等曰炎症性疾病如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等功能紊乱性病症如肠功能紊乱、神经衰 弱、癔症等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 结肠炎、荨麻疹等。,耳压疗法,一、基本操作方法 耳压治疗 1、治疗工具:王不留行籽、胶布、镊子、碘伏、棉球。 2、操作步骤:在选用耳穴部位进行擦拭消毒,将王不留行籽 粘附在0.6*0.6厘米大小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于耳穴上,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即“得气”)。双侧耳穴轮流使用,2-3日1换。,3、常用耳压方法: (1)强刺激按压法: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复操作2-3遍,每天3-5次。本法适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对内脏痉挛性疼 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 (2)弱刺激按压法:一压一松地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感到胀、酸、轻微刺痛为度,每次压3秒,停3秒。每次每穴按压2分钟左右,每天3-5次。本法是一种弱刺激手法,不宜用力过 重,适用于各种虚证、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敏感者。,二、常见病、多发病的耳压疗法 (一)牙痛 治 则:清热止痛。常用强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口、屏尖、颌、牙、神门。 2、配穴:牙痛兼有口臭、牙龈红肿、嗳腐可加用胃、大肠;兼 有发热、恶寒、咽喉痛加用耳尖、轮1、轮2、轮3;牙痛兼有反复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加用肾。,(二)肝胆管结石 治则:疏肝理气止痛。常用强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 1、取穴:肝、胆、交感、内分泌、皮质下。 2、配穴:伴有恶心不欲饮食、口苦加用腹、脾;厌油、发热、黄 疸加用十二指肠、耳迷根。 特别提示:嘱患者饮食清淡,忌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严重 者建议手术治疗。,(三)胃脘痛病 治则:理气和胃止痛。常用强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 1、取穴:胃、十二指肠、大肠、小肠、神门。 2、配穴:平素食欲不振、气虚加用脾;反复发作伴呕吐脘闷 加用交感、皮质下、三焦。 特别提示:嘱患者平时注意饮食有节、忌食寒冷辛辣刺激性 食物。,熏洗疗法,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后,先用蒸气熏疗,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适用于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外科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周围血管疾病;软组织损伤等骨科疾病;带状疱疹、银屑病、湿疹、寻常疣、手足癣、发癣、股癣等皮肤科疾病及某些内脏疾如失眠、高血压等。,一、基本技术 淋洗法 将药物放在沙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去渣后,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不断地淋洗患处。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这种淋洗方法多用于疖、痈破溃流脓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疡等,尤其是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在淋洗时,并可轻捺按伤口四周,并用镊子持消毒棉球拭蘸伤口脓液,使脓液坏死组织淋洗干净。淋洗后,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常规换药。,二、熏洗法 1、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2、局部熏洗法 (1)手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2)足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3)坐浴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药汤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特别提示:老人及身体虚弱者应坐稳,以免跌倒摔伤曰应用熏洗法如果无条件熏蒸时,可直接泡洗患处。,3、热罨(yan)法 热罨法类似现代的热湿敷法,由于患病部位不同,治疗应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 层或干净软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 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热罨。,(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在盆内,用消毒纱布或软布蘸药汤,稍微拧一下(不要太干),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 (3)将药物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搪瓷盆内加水煎汤,乘热熏洗,并取出药袋,带汤乘热在患处进行湿热敷,这样汤洗与热罨连续交替使用。热罨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但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二常见病熏洗疗法 (一)湿疮 治则:清热利湿,养血润肤。 操作步骤:应用淋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使用。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苦参百部汤:苦参、蛇床子、生百部、益母草各30克,生大黄、青蒿、石菖蒲、黄柏、地肤子、徐长卿各20克。,(二)脚湿气 治则: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操作步骤:应用足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放入盆内使用。每次15-20分钟。每日早、晚各熏洗1 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足熏洗方: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川黄柏、红花、防风、大枫子各20克。渗出液多者加枯矾15克。,(三)踝缝伤筋 治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操作步骤:应用热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