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我国固体无机化学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我国固体无机化学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我国固体无机化学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我国固体无机化学的研究进展.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我国固体无机化学的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我国固体无机化学的研究进展摘要综合介绍了建国50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固体化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阐述了该领域在合成方法上的更新以及不断向信息、能源、环保等应用领域提供的各种新材料。关键词固相化学无机合成无机材料应用AbstractDevelopmentsinthelastfiftyyears(19491999),especiallyinthelasttwodecadesonthesolidstateinorganicchemistryinChinahavebeenreviewed.KeywordsSolidstatechemistry,Inorganicsynthesis,Inorganicmaterials,Application固体无机化学是跨越无机化学、固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尤如一个以固体无机物的“结构”、“物理性能”、“化学反应性能”及“材料”为顶点的四面体,是当前无机化学学科十分活跃的新兴分支学科。近些年来,该领域不断发现具有特异性能及新结构的化合物,如高温超导材料、纳米相材料、C60等,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整个国际学术界。中国化学会于20世纪70年代末成立了固体无机化学和合成化学专业组,从此在有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内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向信息、能源等各个应用领域提供了各种新材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许多高校相应开设了“固体化学”选修课,出版了编著或翻译的教材;1998年,出版了韩万书主编的中国固体无机化学十年进展一书;自从1986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固体无机化学和合成化学学术讨论会以来,迄今已召开了6次,这些活跃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推动了固体无机化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的发展。1固体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固体无机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大多是利用高温固相反应,这些反应难以控制,能耗大,成本高。为此,发展了其它各种合成方法,如前体法、置换法、共沉淀法、熔化法、水热法、微波法、气相输运法、软化学法、自蔓延法、力化学法、分子固体反应法(包括固相有机反应和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等。其中,近年来提出的软化学合成方法最为突出,它力求在中低温或溶液中使起始反应物在分子态尺寸上均匀混合,进行可控的一步步反应,经过生成前驱物或中间体,最后生成具有指定组成、结构和形貌的材料。1.1光学材料的研究苏勉曾等1用均相沉淀法在水溶液中合成了氟氯化钡铕(),经过处理后制得无余辉、发光性能良好的多晶体。用这种多晶体制成的高速增感屏,其增感因素是钨酸钙中速屏的45倍,已被全国2000所医院使用。1983年,苏勉曾等在系统研究氟卤化物的X-射线发光及紫外发光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了BaFX:Eu2+晶体经X-射线辐射后着色的现象,开始注意到晶体中色心生成,并于1984年开始研究晶体的X-射线诱导的光激励发光现象及发光机理,用光激励发光材料制成了图像板,作为X-射线的面探测器。他们还设计制作了一台由光学精密机械和计算机组成的计算X-射线图像仪,已可以获得清晰的X-射线透视图象和粉末晶体衍射图像。苏镪等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的稀土硅酸盐和铝酸盐等固体纯相发光材料,使合成温度降低了1503002;用燃烧法合成了发蓝光的多铝酸盐BaMgAl10O17:Eu2+和发绿光的Ce0.67Tb0.33MgAl12O20.5荧光体,该法具有反应时间很短,不需要还原性气氛保护,使用炉温从1500降到600,节能效果显著等优点2;他们首次发现,在空气中当以3价离子Sm3+,Eu3+和Yb3+不等价部分取代碱土硼酸盐SrB4O7中的Sr2+时,可使掺入的3价稀土离子还原为2价3,此项工作于1993年发表后,立即引起国际同行的注意。苏镪等还根据观察到的有关Dy3+的发光规律和敏化方式,合成出一些掺Dy3+的发白光的材料,制成光通量超过我国部颁标准的汞灯。石春山等4研究出一种组成为BaLiF3:Eu2+、具有存储X-射线辐射能以及热释发光和光激励发光性质的氟化物晶体,很有希望成为一种性能更加优越的新型X-射线存储材料。王世华、赵新华等5发现EuI2和CsSmI3在高压下皆有相变化,并已将此研究成果用于电光源材料。1.2多孔晶体材料的研究徐如人、庞文琴等在水热法合成各种类型分子筛的基础上,发展了溶剂热合成法,利用前驱体和模板剂,制备了一系列水热技术无法合成的新型磷酸盐及砷酸盐微孔晶体,所合成的JDF-20是目前世界上孔口最大的微孔磷酸铝6;1989年,徐如人、冯守华等首次报道了微孔硼铝酸盐的合成和性质7,之后,又获得了一系列新型微孔硼铝氯氧化物。其中硼的配位数可取4也可取3,但不会高于4;铝、镓、铟的配位数大多超过4,有的甚至达到6。所有这些都突破了传统分子筛纯粹由四面体结构基元构成的概念,为开发新型结构特征的微孔材料提供了丰富的实验依据。庞文琴等8还系统研究了介孔分子筛的不同合成途径,首创了湿凝胶加热合成法9及干粉前驱体灼烧合成法合成MCM-41。她们还开发了双硅源法并成功合成了丝光沸石大单晶体;在非碱性介质中利用F-离子作矿化剂,成功合成了一系列高硅沸石分子筛大单晶体及一些笼形氧化硅大单晶。1.3纳米相功能材料及超微粒的研究近几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管和其它功能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影响的7项成果,引起国际科技界的很大关注。范守善等首次利用碳纳米管成功地制备出GaN一维纳米棒,并提出了碳纳米管限制反应的概念,该项成果成为1997年Science杂志评选出的十大科学突破之一;他们还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硅衬底上的碳纳米管阵列的自组装生长,推进了碳纳米管在场发射和纳米器件方面的应用研究。解思深等利用化学气相法制备纯净碳纳米管技术,合成了大面积定向纳米碳管阵列,该项工作发表于1996年的Science上;他们还利用改进后的基底,成功地控制了碳纳米管的生长模式,大批量地制备出长度为23mm的超长定向纳米碳管,该项工作发表于1998年的Nature上。张立德等应用溶胶-凝胶与碳热还原相结合的方法及纳米液滴外延等新技术,首次合成了准一维纳米丝和纳米电缆,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重视。钱逸泰等用-射线辐射法或水热法及两者的结合,成功地制备出各种纳米粉;用溶剂热合成技术首次在300左右制得30nmGaN10,此外,他们还利用溶剂热法制得了InP及CrN、Co2P、Ni2P、In2S3等纳米相化合物;用催化热分解法从CCl4制得纳米金刚石,该项成果发表于1998年的Science上,成为人们推崇的“稻草变黄金”的范例。洪广言等应用醇盐法制备了十几种稀土氢氧化物、氧化物的超微粉;用络合-沉淀法制备了超微Y2O3粉;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eO2纳米晶及多种稀土复合氧化物超微粉;运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铝酸镧超微粉;采用乙二醇为溶剂和络合剂制备的PbTiO3超微粉,比传统固相反应合成温度降低了约23013。1.4无机膜与敏感材料的研究孟广耀等12利用高温熔盐离子交换法获得固体电解质Ag+-Al2O3,设计并发展了全固态SOx传感器;中国科技大学气敏传感器实验室还研制了CO、C2H2、C2H4等多种气敏传感器,有的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彭定坤等13建立了先进而有效的溶胶-凝胶工艺,制得了-Al2O3超微粉及Y2O3稳定的ZrO2膜;通过不同溶剂中的溶胶-凝胶过程,研制了有支撑体和无支撑体的TiO2膜。彭定坤、孟广耀等发展了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和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MOCVD),合成了高温超导体YBa2Cu3O7-x薄膜和透氢的Pd-Ni、Pd-Y膜。1.5电、磁功能材料的研究苏勉曾、林建华等用软化学方法合成一系列稀土-过渡金属间化合物14,制得了10余种满足制备稀土永磁粘结磁体要求的金属间化合物。任玉芳等合成了300多种不同组成的稀土与Ti、V、Mn、Fe、Co、Ni、Cu、Mo、W、Ir、In、Sn的复合氧化物及稀土复合硫化物,稀土复合氟化物,稀土磷化物;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光电、热电、气敏、热敏、磁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