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深入钻研“课标”教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深入钻研“课标”教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深入钻研“课标”教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深入钻研“课标”教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深入钻研“课标”教材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作为实验区的教师,深感任务之艰巨。在新课标教材的实验过程中,切实感到在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形式下,再沿用老的教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的需要,而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学生也得到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使我们感到惊讶。以下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对创新教育方面的一点体会。1注重启发性、趣味性,缔造创造力发展的先决条件我校使用课程标准生物学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教材的注人式写法,在引言和正文中都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引言中,从学生未知的问题出发,“大多数植物的根生活在土壤中,茎和叶生活在空气中,你知道根从土壤中获得什么?茎和叶从空气中获得什么吗?”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趣味性的设疑,也是本书的一个编写特点,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先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植物叶片的上表面呈深绿色,而下表面呈浅绿色呢?在光合作用过程中,O2和CO2从哪里出入叶片?”等等,来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特征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积极设计有启发性和趣味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必要条件。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的创设情境的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你们是否听说过有人到菜窖中取菜,结果却死在了窖中之事?学生的反应是有的知道,有的则不知道。教师请知道此事的学生为大家讲述事件的经过。由于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其他学生听得非常认真也非常信服。听完故事后,马上就有人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死在其中呢?有的说菜窖中没了O2,有的说窖中有许多CO2。教师紧接着问到:窖中的O2到哪儿去了呢?真的是CO2增多了吗?让我们做个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吧。经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急于想知道实验的结果。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2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新教材编排的学生活动形式有多种多样,如探究、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研究计算、验证等,但每种活动之中,都有讨论这一项。当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如“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讨论题:立方体的体积增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进行讨论时教师发现,学生都能根据边长的数值计算出表面积、体积、表面积体积的结果,但对于规律却不会总结。这使讨论陷入困境之中。教师提醒他们再重新观察表面积的增长数与体积的增长数值,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呢?很快学生就发现了表面积的增长没有体积增长得快,这就说明虽然同是在增长,表面积却要比体积增长得慢,也就是表面积体积之比随着立方体的体积增大,反而越来越小。讨论到此,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提出能否用数学课上学过的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来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想到用字母a来表示边长,通过计算,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是6/a。这个规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得出:当边长在逐渐增大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却在减小。那么就是说与外界的接触面在减小,假如这个立方体是细胞的话,也就是说体积越大的细胞与外界的接触面越小。经过教师与学生的逐步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活动,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畅所欲言,思维活跃,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有时虽然产生了争议,但这正说明了学生在进行思考,在争论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这是最突出的表现。3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中国青少年缺乏创新精神的三大主要原因是:崇尚权威,不敢对书本、教师等提出质疑;思维定势化,对很多事物墨守成规;从众心理,不敢做出头鸟等。实验教材,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教材内容的编写许多是开放式的。如“生物的特征”,先介绍了生物具有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繁殖等特征后,接着提出“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形成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即从鼓励学生产生问题开始,以学生产生新的问题结束。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而有的教师,对学生还是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判断,仍沿用应试教育下的老办法,把课后思考题的参考答案抄录下来,让学生去背。结果第2天就有学生提出了意见:“老师,您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敬佩,但您这样做,会束缚我们的思想,限制我们的思维,希望老师能让我们自己去动脑思考”读到这儿,我们不禁为这位教师的做法感到惊讶,同时也为学生的“勇气”感到惊叹,学生敢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而且署上真名实姓,这在以前是不敢的。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不正是学生的一种创新精神、质疑精神的表现吗?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4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创造思维的灵活性我校使用实验教材,有探究性实验共14个,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情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对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自己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即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这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教材在探究性实验的编写上也不采用定性的写法,而是只作为建议,提倡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能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选择出更好的实验材料,如“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教材提供的材料“最好是长出第1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学生自己选择的则是北方地区常见的大蒜作为材料。再有,在此类实验设计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不要照搬教材,自己进行思考,这才是真本领。设计出的方案要选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其他学生注意听而且要指出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纠正补充。通过这样的交流合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在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试写一段短文说明水分子由土壤经过植物到达大气的路线。短文内应包含下列名词:导管、气孔、土壤里的水、叶肉细胞、根毛。有不少学生在写法上与教参的答案有很大的不同,没有采用平铺直叙,他们的短文中充满了想象、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在一片肥沃的、充满阳光的土地上,生长着许许多多茂盛的植物,它们组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为了让海洋更有波浪、更有光亮,每天每一种植物的根毛努力地吸收着土壤里的水,然后导管又不辞劳苦地把水分送到植物的各部分,直至到了叶脉。有的进入叶肉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有的进入叶肉细胞的孔隙。然后轮到可爱的气孔了,这些小精灵们把多余的水通过气孔蒸腾到大气中,大气变为云,下了雨,水又渗到土里,植物们又开心地喝着水。教师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