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了三种角色:一种是传声筒,一种是解剖师,还有一种就是保姆。传声筒是指把课堂变为讲堂,书上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甚至当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时,老师也要千方百计地将其引导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上来。解剖师,是指把精美的充满了生命力的文章,当作花一样撕碎,像解剖师解剖尸体时一样,将一根骨头,一颗眼球,甚至毛细血管都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一位老师在讲老王时,就把这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让学生无法感受作者炽热的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美。这样的例子在实际教学中举不胜举。像保姆一样的老师也不少,特别是初中低段的语文老师,教学时总是不放心,把教材嚼得又细又碎,一篇自读课文上了两三课时,还担心自己没有讲全讲到位。语文怎样教,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谈论得最多的话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就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不当传声筒而做崔永元,不做解剖师而做引路人,不当小保姆要做搀扶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以固定的问题,固定的答案去评述,那就是对学生主体人格的不尊重,就是对学生灵性和创造性的戕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没有任何好处。我们语文老师应穿针引线,引导学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诱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作客观的叙述,理性的思考。语文老师怎样实现角色的转换呢?首先,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还应有源源不断的鲜活的水源。魏书生老师在课堂上的从容自若,胜似闲庭信步,不就是以他那渊博的知识为基础的吗?我们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方能与时代同步向前。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所谓习惯就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吕叔湘老师说过:“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吃亏。”(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吕老师的话点明了好习惯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习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要求学生不望文生义,不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而应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同时,对一些学生不清楚,而学生参考书中又有的问题,老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我的学生在问我有些问题时,我一般不会给他讲,而是让他亲自去查阅。如教石壕吏,预习时,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写出杜甫的三吏三别”。我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学生在历史书上找到了之后,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培养学生发问的习惯。善问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教学中,我们应千方百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以前在教荔枝蜜一文时,让学生发问,学生先后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荔枝树?为什么要写黄蜂?为什么用“割”问题共有二十几个。当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问,师生商讨,很快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习惯。由于个性的不同或其它原因,有的同学喜欢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不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老师就要保护善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的积极性,而对那些沉默寡言,不善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我们应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打开自己的心扉,畅所欲言。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就是学生在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同时,学生要把自己的这一观点表述出来,让别人清楚、明白,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宋定伯捉鬼一课时,最后在引导学生分析宋定伯这个形象时,就有学生和我唱起了“对台戏”,认为宋定伯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不如鬼坦诚磊落。顿时教室里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老师,一派反对老师。这时我就让他们讨论发表看法,最后老师小结,这样的效果非同寻常。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用渊博的知识穿针引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老师成为课堂的主持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任何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与事,都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簇心理体验”。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命运、遭遇以及作者作品所流露的情感态度的把握,都需要抓住语言这一要素。教学生学会抓住语言要素,对文章进行“按文入情”的真切体验,不是要老师将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文章肢解,由老师嚼碎后吐哺学生,而是要求老师像导游一样,用贴切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游兴”,让学生自己走入作品那优美的艺术境界。吕叔湘老师说:“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事实确实如此。要学生由被动的体会作者感情,到主动去感受、领悟,我们语文老师可从这几方面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加强朗读训练。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传统方法,它符合汉字汉语的特点。现在有很多老师已丢弃了这一传统,光注重分析而忽视了对学生朗诵的训练,忽视对语感的培养训练,这是欠妥的。在上春这一课时,第一次教的时候以分析为主,结果一篇优美的文章在学生看来,不过是一个个冷冰冰文字的组合,完全没有品味到其中的“美”;在教第二遍时,就主要采用了诵读教学,加强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并像导游一样,在诵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语言节奏,并辅以重点词语的点拨,这样既实在又富有情趣,效果颇佳。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语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要想学生自己进入作者描绘的艺术境界,我们老师就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或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由解剖师变为导游。在上社戏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看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MTV,让学生感受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创设了很好的感情氛围,为学生理解本文打下了基础。一句话,教师像导游一样,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激发学生游览艺术的殿堂,徜徉其中,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一本静默的教材,一堵冰冷的墙壁,而是丰富多彩的景观长江大河,松涛流岚让学生在“导游”的带领下自己去领略,去感悟,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语文能力的取得固然需要老师的讲授,需要系统的课堂教学,但无数的事例和经验都证明,学生语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课外训练,因为课堂教学无论时间还是内容都是有限的,课堂教学的任务主要也只能是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由课堂上的保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在老师指导的前提下,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去学习。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这门学科和数学等其它学科不同,头绪繁多,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不知如何下手,不知从何处找准突破口,如果老师不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即使到课外学习,也只能重视那些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而已。其实,学习一篇文章,我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鉴赏的环节。我们老师就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不同的文章在不同的阶段应感知理解的内容。如小说,我们就要让学生知道在感知阶段应感知这些方面的内容:如小说的主人翁、故事情节、环境等等这样,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他才知道怎样去学。引导学生读报。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应把报纸作为第二教材,报纸是浓缩的百科全书,上面的内容大有时事政治小有百姓琐事。学生通过报纸既了解了社会,又提高了阅读能力。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让一个班每周举行两次读报活动,而另一个班则按部就班。通过一学年的试验,我发现看报那个班的同学无论是在写作还是阅读能力都好于另一个班。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学习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