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学科教育论文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出色的诵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声音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能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在入其境、体其味中陶冶情性,增长知识,提高审美的素养。然而笔者发现,当今课堂,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中,在诵读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问题一朗读成为公开课的必要环节,流于形式。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诵读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快速阅读”“浏览全文”“默读”“齐读”“分角色读”“自由阅读”等等可谓花样翻新,但很多时候诵读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还没有诵读完,教师就急匆匆的叫停,匆忙地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布置学生诵读,到底每一遍诵读有什么目的,有时候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目的性的缺乏,导致学生诵读起来索然无味或无所适从。聆听或者阅读一篇从未见过的新文章,出于对内容的好奇,学生可能注意力比较集中。然而,课本上的文章,教材一发下来,学生大体都已翻过,内容上已经引不起他们聆听、阅读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听录音,还是让学生自由诵读,教师都必须有明确的诵读目的通过诵读你想干什么。曾聆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公开课赤壁赋,上课伊始,在简单的介绍苏轼及“乌台诗案”背景后,播放鲍国安诵读的赤壁赋。学生听着那演绎得淋漓尽致的诵读,感受到苏轼那超然物外、旷达淡然的情怀,顿生一种跃跃欲试的萌动,很多学生已经不自觉地小声跟读起来。听完诵读之后,教师乘势而上,布置学生高声自由诵读,充分体味作者的情感。这遍诵读,调动情绪把握情感的目的就这样悄然达成。处理开篇“苏子月夜泛舟”一段时,教师采用自己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的方法,听完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这样处理,既把握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表达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问题二诵读的范围、方式选择不当新课标高扬起了“诵读教学”的大旗,但并不是任何课文都可以诵读,一篇文章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诵读,也并不是诵读的花样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文章适合诵读,应该读什么地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诵读方式,这些问题不能太随意,都应该经过认真的考虑。一般说来,文学色彩浓的文章,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都适合诵读,而一些说明文、逻辑性比较强的议论文就不太适合诵读。一些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课堂上也不宜整篇诵读,应该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富有美感的片断。教师慎重选择好诵读的范围后,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