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农民工培训与转移的实证分析.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农民工培训与转移的实证分析.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农民工培训与转移的实证分析.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农民工培训与转移的实证分析.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农民工培训与转移的实证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农民工培训与转移的实证分析摘要2004年以来,广州增城市政府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他们一系列的举措被人们誉为“增城模式”。“增城模式”的特点是: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职业培训网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劳动力信息网;鉴定工作服务上门,推荐就业“送一程”;打通就业门路,降低就业成本,等等。关键词农民工;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以“三农”问题开篇,由起初对农民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到2006年1月1日,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被正式废止。农业、农村的经济形势出现好转,据统计2005年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达702.4亿元,而2006年农业税的废止更被视为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的一个标志。然而,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制约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成为影响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一大瓶颈。由于生存及经济的需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富余劳动力涌向沿海发达地区,春节前后,“民工潮”潮涨潮落,劳动力的迁徙成为中国令人瞩目的现象。农民工何以谋生,他们又是如何组织就业的?又有谁为他们代言?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走访了增城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2006年8月整合为“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增城市劳动保障局及其辖区内派潭镇等地。一、背景分析资料增城位于广州东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部、广州东部,下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户籍人口89.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0.05%。2003年底全市在册登记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6637人,2004年底达到114507人,成为增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增城市政府一抓交通、二抓流通、三抓科技、四抓外出打工,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基础工程。以职业技术培训为突破,架设农民工就业之桥,成为增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个亮点。2001-2003年,增城市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就业的18至45周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6.9万人,转移途径如下表:以2003年增城市农村劳动力状况及转移情况为例:全市农业人口54.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0.05%,其中33万人为劳动力33万人人口,富余劳动力约为9万人。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2003年前增城市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仅占33%,在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自谋职业的占一半,组织输出及乡情群带也是输出的重要端口。从地域上看,增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的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派潭镇是增城北部最大的山区镇,全镇面积289平方公里,人口7.5多万人,农村劳动力总人数31378人,至2004年6月,全镇富余劳动力人数达18796人。2004年初,派潭镇曾“一鼓作气”大量组织劳务输出,但这批农民大多只有初中文化,身无一技之长,结果超过40%的人员又回流。可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要顺利转移,职业技能培训是当务之急。二、“增城模式”:突出技能培训,铺就转移之路;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平等就业增城市地处珠三角,隶属大都市广州,就业与择业的机会相对较多,但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外出务工经商在增城当地不少的农民观念中曾经是“背井离乡”,实践中不少农民存在外出就业后回流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无技术,怕苦又怕累,加上信息不灵,找不到好工种而自暴自弃。为了解决农民不愿外出和回流的问题,市政府除了做好宣传发动和引导工作的同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及观念问题,农民自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市财政拔出培训专款,完善服务平台,促进平等就业。(一)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职业培训网络。增城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拨出288万元在增城市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原有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建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设有美容美发、电工、服装裁剪、裁缝、电脑培训实操室、汽车维修检测等9个专业技能培训场所。增城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现已成为农民培训、交流的重要基地。2006年8月整合成立了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指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服务工作。在广东省及广州市劳动保障部门指导下,新塘、石滩、中新、派潭6个镇均完善、建立完善了镇一级的培训基地,将培训基础重点向镇街下移,形成市与镇互补的职业培训网络。(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劳动力信息网。增城市在319个村居会建立了劳动力就业服务站,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台账。同时,财政拨出专款,对参加初级技能培训的低保户和特困户给予免费培训,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农民,也可给予免费培训。程序是: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所在村居民委员会(319个村居会)出具证明后,由所在镇(街)民政办审核,统一由市劳动社保局与学员签订免费培训或借款(针对中高级培训)培训协议。各镇(街)劳动管理所组织学员到市劳动社保局指定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同时,增城市劳动社保局统一做好学员的造册登记和档案管理工作。(三)鉴定工作服务上门,推荐就业“送一程”。各培训中心或基地在完成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联络组织当地鉴定机构及专家上门鉴定。2005年全市培训农民工2190人,其中女性985人,占45%;按年龄组划分,男性50岁以下的男性及女性40岁以下的女性所占比例为96.07%;贫困地区人数占49.22%。同年全市鉴定农民工1850人,其中1735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合格率达到93.8%。特别是派潭镇2004、2005年累计培训人数456人,88.9%的培训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地帮助了贫困山区的农民转移就业和脱贫致富。(四)打通就业门路,降低就业成本。增城市劳动保障局组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网及用工需求信息网。一方面对市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对18至45岁的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能特长、就业情况与就业意向等个人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入网。另一方面组织专人收集用工信息,与广东省和广州市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及时发布有效的市场就业信息。积极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发展职业中介组织,和联系站点以减少外出求职的盲目性。通过搭建技能培训平台,或对劳动力进行“订单式”培训(如2006年下半年为派潭镇高滩温泉酒店和高山温泉酒店开展定向式培训),组织劳动力与市场对接,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农民增收。2005年增城市劳动力市场现场招聘会累计进场招聘企业826个,进场人数33828,招聘职位33101,达成招聘意向人数达79.87%。三、“增城模式”的几点思考(一)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在农民收入增加最快的“十五”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长率高出农民平均增长率4.63个百分点,而“九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只相差1个百分点(蔡盬,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所所长)。农民增收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这是新时期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重大创新。增城市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架设农民就业之桥,引导农民“转移就业”或实施“自主创业”,以地方发展特色促进地方就业特色,走出了一条引导农民就业致富的新路子。调查中农民对包括土地制度、教育体制、户籍制度、农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满意程度有所改善。通过此次调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提。近三年来,增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