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1页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2页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3页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4页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district ):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是由中心县和外围县构成。中心县:中心市所在的县城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关系,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其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庞大:2500万人为标准(5)国家的核心区域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和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都市圈:日本经济意义上指的是以物资依存关系为中心的城市势力圈。城镇密集区:这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集合城市(Conurbation):拥有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作用于生产活动和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着手即分析区位条件。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3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与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伴随着城市中上层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市回流的现象。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P79) (郊区化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类型:中心市区衰落,郊区迅猛发展; 中心市区停滞,郊区急速发展;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共同点:郊区在发 因素: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8、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发生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疹,乡村人口数量增多的现象。后果:两种观点: 导致城市衰退和危机:城市财政危机,城市经济萧条,社会问题增多。 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财政收入类型改变,城市职能更新,经济基础转换。9、再城市化(P78) 概念: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开发政策:优化城市环境,扶持新兴主导产业,提高住房质量,控制郊区发展,改善交通设施,均衡财政,刺激就业,提供更优越的文化娱乐设施。效果:中高收入阶层人口回迁,城市中心区人口增加。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位序规模律:(P165)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 ,城市数量就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就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P164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信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集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集点,称为节点。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称为结节区域。不同规模的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城镇体系:也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空间相互作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总是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1)邻里(neighborhood):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群汇集地。(2)社区(community):由邻里构成的占据一定地域,且相互作用的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3)社会区(social area):是由数个社区构成,具有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汇集地域。(4)社会空间(social space)地理学所指的社会空间,是指具有不同特征人群的活动地域及其结构。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中心商务区:它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三大原则模型(P204)基本概念: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中心性(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他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即中心职能的大小。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点)。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网)。4) 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1)市场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这种情况下, 中心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层分别是l、3、9、27、81 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三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这样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辖有三个(一个完整的K级区和6个1/3K级区)完整的低级中心地。(2)交通最优原则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地网络,应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级中心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两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一个中心地的地区单位,将由其他6个低级中心地的一半服务范围,加上自身范围,也即是6*1/2+1)的4个低一级的单位组成,这时K4。 (3)行政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克氏认为,上级中心地应位于六边形的中心下级中心地应均匀地、彼此距离相等地分布于六边形内。 在这个模型中, 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城市化定义,当前城市化,城市发展因素,发展趋势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主要有四个涵义,1.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 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中国当前的城市化主要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在中国,农村的推力是城市化动力的主导因素,1.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2,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的推力作用,3,在特定条件下农业破产农民流入城中,4,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城市化发展趋势主要是制造业转为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转为垂直型,产生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30年缓慢的城市化过程后,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一样,进入了全面迅速增长的阶段,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都要有大的发展,它们的发展不应该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和互相联系的。 3、 小城市的发展就包含了成为中等城市的因素,中等城市的发展也包含了成为大城市的因素,大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中小城市。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那么他们的道理都不足以说服人。 生长极理论解释城镇规划体系的流程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而城镇规划流程中最主要的是前期调查和城镇发展的条件分析,从而才能对他们的发展和规划有透彻的理解,建立正确的规划目标,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在这个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则应该用生长极理论去看待,找出那些可以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产生高度的空间集聚性的点,从而才能对城镇的发展模式有一个良好的定位。城中村问题“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严重影响,。“城中村”演变成为从农村移植到城市的一块块聚居地,外来租住人口增多,治安混乱等等这些现象已影响到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