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版高中物理刷题首选卷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对点练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docx_第1页
2019_2020版高中物理刷题首选卷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对点练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docx_第2页
2019_2020版高中物理刷题首选卷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对点练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docx_第3页
2019_2020版高中物理刷题首选卷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对点练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docx_第4页
2019_2020版高中物理刷题首选卷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对点练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力的合成一、选择题1(求合力)(多选)当两共点力F1和F2的大小为以下哪组数据时,其合力大小可能是2 N()AF16 N,F23 NBF13 N,F23 NCF12 N,F24 NDF15 N,F21 N答案BC解析由|F1F2|FF1F2可知,B、C正确。2(求分力)有两个共点力,一个是F140 N,一个是F2,它们的合力是F100 N,则F2的大小可能是()A20 NB40 NC80 ND160 N答案C解析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是|F1F2|FF1F2。根据以上关系,可以求得F2大小的取值范围是60 NF2140 N。故C正确。3(求合力)某物体在n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若把其中一个力F1的方向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而保持其大小不变,其余力保持不变,则此时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为()AF1B.F1C2F1D0答案B解析物体受n个力处于静止状态,则其中(n1)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剩余的那个力等大反向,故除F1以外的其他各力的合力大小等于F1,方向与F1的方向相反,故当F1转过90后,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应为F1,B正确。4(求合力)如图所示,质量为6 kg的物体在水平向右、大小为20 N的推力F的作用下向右运动,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则物体所受的合力为()A20 N,水平向右B12 N,水平向左C32 N,水平向右D8 N,水平向右答案D解析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水平推力四个力的作用,其中重力、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所以物体所受合力即为滑动摩擦力与水平推力的合力。滑动摩擦力fFNmg12 N,水平向左,故合力F合Ff8 N,方向与F方向相同,即水平向右。故D正确。5(合力分力关系)一根轻质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G,现把一重力为G的物体系在绳的中点,两手先并拢分别握住绳的两端提物体,然后缓慢并左右对称地分开,若想绳不断,两绳间的夹角不能超过()A45 B60 C120 D135答案C解析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它共受三个力作用,其中两绳拉力的合力必竖直向上,且大小等于重力G。由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可知,当细绳拉力为G时,两绳间的夹角最大,此时合力与两分力大小相等,则两绳间夹角为120。故C正确。6(求合力)某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作用,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中(坐标纸中每格边长表示1 N的大小的力),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正确的是()A甲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4 NB乙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2 NC丙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0D丁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0答案D解析用作图法可得甲图中合力等于5 N,乙图中合力等于5 N,丙图中合力等于6 N,丁图中合力等于0,故D正确。7(合力分力关系)如图所示的水平面上,橡皮绳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两根弹簧,连接点P在F1、F2和F3三力作用下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F1F2F3BF3F1F2CF2F3F1DF3F2F1答案B解析由连接点P在三个力作用下静止知,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即F1、F2二力的合力F3与F3等大反向。三力构成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数学知识可知F3F1F2,B正确。8(合力分力关系)一运动员双手对称地握住单杠,使身体悬空。设每只手臂所受的拉力都是T,它们的合力是F,若两臂之间的夹角增大,则()AT和F都增大BT和F都减小CT增大,F不变DT不变,F增大答案C解析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两臂所受拉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重力的大小相等,当两臂之间的夹角增大时,合力F不变,T增大。故C正确。9(合力分力关系)(多选)在研究共点力合成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合力与两力夹角的关系曲线,关于合力F的范围及两个分力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 NF14 NB2 NF10 NC两力大小分别为2 N、8 ND两力大小分别为6 N、8 N答案AD解析由图象得:时,两分力F1、F2垂直,合力为10 N,即10;时,两分力方向相反,即两分力相减,|F1F2|2,联立解得:F18 N,F26 N,合力的范围F1F2FF1F2,即2 NF14 N。故A、D正确,B、C错误。10(实验误差)(多选)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下列哪些方法可减小实验误差()A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要尽量大些B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尽量大些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长一些D描点作图时的铅笔尖一些,并使图尽量大些答案BCD解析作图时比例大些,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些,可以减小相对误差,B正确;使拉橡皮条的细绳长些,可使记录绳的方向时,确定的点与结点O距离大些,减小连线时的相对误差,C正确;使铅笔尖一些,作图大一些,可使作图产生的误差减小,D正确。因此B、C、D所说的要求都能起到减小实验误差的作用。在实验中,两个分力F1、F2的夹角太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到的合力F的误差较大,所以在实验中不要把角取得太大,A错误。11(合力分力关系)(多选)如图所示是骨折病人的牵引装置示意图,绳的一端固定,绕过定滑轮和动滑轮后挂着一个重物,与动滑轮相连的帆布带拉着病人的脚,整个装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为了使脚所受的拉力增大,可采取的方法是()A只增加绳的长度B只增加重物的质量C只将病人的脚向左移动D只将两定滑轮的间距变大答案BC解析脚受到的拉力等于两侧绳拉力的合力,只增加绳的长度,绳的拉力和角均不变,所以脚受到的拉力不变,A错误;只增加重物的质量,绳的拉力增大,所以合力增大,B正确;只将病人的脚向左移动,角减小,合力将增大,C正确;只将两定滑轮间距变大,角变大,合力将减小,D错误。二、非选择题(按照题目要求作答,计算题须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注明单位)12(实验综合)某同学在学完“力的合成”后,想在家里做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他从学校的实验室里借来两个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A在墙上贴一张白纸用来记录弹簧测力计弹力的大小和方向B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杯,记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C将一根大约30 cm长的细线从杯带中穿过,再将细线两端分别拴在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在靠近白纸处用手对称地拉开细线,使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在白纸上记下细线的方向,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D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弹力的图示,如图乙所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F(1)在步骤C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 N。(2)在步骤D中,合力F_ N。(3)若_,就可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答案(1)3.00(2)5.20.2(3)F在竖直方向且数值与F近似相等解析(1)弹簧测力计读数时需要估读,最终的读数要以保留几位小数的形式给出,根据图甲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可读出力的大小为3.00 N。(2)根据力的大小可以用线段的长度来表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在图上由已知的两个力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测量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长度,与标度1 N的长度进行比较,可求出F的大小为(5.20.2) N。(3)若F在竖直方向且数值与F近似相等,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3.(综合)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放一质量为1.0 kg的木块,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在水平方向上对木块同时施加相互垂直的两个拉力F1、F2,已知F13.0 N,F24.0 N,g取10 N/kg,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若将F2顺时针旋转90,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为多大?(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答案5.0 N1.0 N解析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图中F1和F2的合力F5.0 N。木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FmaxFNmg6.0 N。由于F6.0 N。此时木块运动,受滑动摩擦力作用,因此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为1.0 N。14(合力分力计算)如图所示,一条小船在河中向正东方向行驶,船上挂起一风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