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_第1页
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_第2页
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_第3页
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_第4页
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探析(2007-7-13)来源:摘自旅游调研2007年第1期 农民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参与者,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旅游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分析我国农民旅游开展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民旅游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总体上讲,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将大有可为。一、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可行性分析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3亿人口中农民就占了8亿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会为我国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农民旅游市场成为旅游企业关注的商机。改革开放后许多勤劳能干的农民便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们购买力的增长,为旅游产品面向农民的销售提供了可能。已经富裕或者他们的收入水平大约等于或大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农民朋友越来越多,他们当中许多人已经具有了外出旅游的意识。并且他们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旅游消费层次低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参加旅游团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少数,绝大多数是以自助形式出游。在消费水平方面,3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3。相对较低的消费水平,使农民旅游并不太被看好。(二)市场供给不足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农民出门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或者参观考察农业工作先进单位,但这样的旅游,较少有旅游企业办理。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农民除了自助游外较少有别的选择。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三)出游群体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我们在较多地认为农民朋友出游率低、消费不高、旅游意识不强的同时,也应该而且必须看到不少富裕起来的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旅游意识、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城镇居民的现实,他们是农民出游群体的高端市场,比如华西村、航民村等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朋友。(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一)高度认识发展农民旅游的重要性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将其做大、做强、做全,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把它作为促进全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二)培养农民朋友的旅游意识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完善人生”、“外出见世面,学知识”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目的地都是全国性的著名景点,甚至出国旅游,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要准确分析农民旅游的现状及特点,找准农民旅游的需求点,开辟一种适合他们的旅游市场、发展空间。随着旅游竞争加剧和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旅行社在开发常规线路的同时,应主动降低市场门槛,量身定制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如城市观光游、宗教游等。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在浙江横店举办的农民旅游节很好。它集采购、农村商贸洽谈、娱乐、趣味体育竞赛等于一体,吸引了众多农民兄弟的参与。(四)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当然,这种“帮助”未必是直接的或立竿见影的,可能是一种观念上、信息上的收获,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和了解到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教育、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推出样板农村、明星乡镇企业、高产出副业等项目,以满足农民的这种急切的“致富欲”。(五)旅游与产品开发相结合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进城乐等,并在科技旅游上大做文章,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针对农村居民旅游低价、实用性强的特点,专门设计线路,联合各地旅行社收集客源,采取“一路走一路收”的办法来解决农民出游难的方式也可以探索推行。(六)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其实,良好的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无声但很奏效的宣传方式。做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服务工作,需要为农民外出旅游报名提供方便的条件。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假如旅行社没有设在农村)和旅游产品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和农村团体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此外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业务培训,使他们能为农村居民外出旅游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参谋意见。(七)针对农民旅游的特点,培养“农民导游”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导游培养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导游的培养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细分的要求,定期邀请熟悉农民心理及要求的专家学者对年轻导游员进行系统的农民旅游服务知识培训,以使他们能了解农民游客的心理,增进导游与农民游客之间的沟通,在服务中倾注更多的情感因素,从而提高导游服务质量,更好地适应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因为许多导游员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思想意识有较大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总之,我国农民旅游既有可开发潜力,又有可开发的现实可能性,只要我们努力解决掉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将大有可为。【作者:仪孝法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1月18日)(2007-6-11)来源:摘自旅游调研2007年第2期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扶贫攻坚,解决温饱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到现在仍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贵州旅游业起步的早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意识到:从贵州的实际出发,旅游工作必须担负起促进脱贫致富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责任。经历了二十多年“旅游扶贫”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贵州旅游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富民强省;贵州旅游的主战场在农村;旅游业是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产业,是贵州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我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所形成的民族村寨旅游的基础上,于1991年提出了“旅游扶贫”的理念,有意识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旅游扶贫”的实践与理论探讨,并逐步调整旅游业结构,把“旅游扶贫”的概念转化为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服务大局,以旅促农,切实把发展旅游业的主战场摆在了农村。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从感性向理性升华,从资源向产品转化,在贵州旅游产品体系中逐渐成为特色产品之一,努力走出一条兴旅富民、可持续发展的贵州乡村旅游之路。按照国家旅游局的安排,现把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向大家作一个简要汇报:一、贵州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贵州是一个内陆山区多民族省份,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全省97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其中73%为喀斯特地形。全省395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乡村人口2874.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3%,农村剩余劳动力约300多万人;全省88个县(市、区)中,现有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943个贫困乡镇;低收入贫困人口710万人(年均收入865元以下),其中极贫人口255万人(年均收入625元以下);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仅068亩。由于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较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但是,正是由于喀斯特山区环境的封闭性,形成并保留了众多独具魅力的喀斯特自然风光、丹霞地貌景观和浓郁古朴、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神秘悠远、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贵州特有的“文化千岛”现象,成为发展旅游业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220号),明确提出“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在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联合编制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内容,按照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的要求,把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立足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精品。从“旅游扶贫”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到“乡村旅游”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为我省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探索了一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近几年来,贵州省旅游局根据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编制完成了贵州省乡村旅游规划。探讨了乡村旅游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规律和技术标准体系,为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理清了思路。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相关部门和专家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我省专门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为顾问,省旅游局、省民宗委、建设厅、文化厅、林业厅、农业厅、扶贫办、质监局等8部门组成的省乡村旅游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建立了由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省乡村旅游专家组,指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我省积极加强与国外、境外旅游机构的合作,努力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利用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机会,积极参与国际间有关旅游发展理论的研讨与交流合作,向世界各国介绍贵州,使“贵州乡村旅游”逐步引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世界银行(WB)、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等国际机构以及国内外旅游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旅游局2006年将我省列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联系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也把贵州列为“旅游消除贫困观察点”,长期跟踪观察,帮助、支持,有力地推动着我省乡村旅游的纵深发展。为了更好地借鉴国际、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2004年10月和2005年10月,我省先期举办了两届“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为我省发展乡村旅游献计献策;2006年9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以“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为中心内容,在贵阳联合举办了“2006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吴仪副总理给本次论坛发来了贺信,石宗源书记会见了与会代表,林树森代省长、王富玉副书记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秘书长、世界银行等联办方代表,以及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以及香港、澳门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旅行商、投资商等200余人出席了论坛。中外专家一致认为,贵州乡村旅游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对生态、文化、环境等多方面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整合性。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以特取胜,以质取胜”、“保护第一”、“原真性”、“促进人类公平发展”等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论坛发表的贵阳宣言充分肯定了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弗朗加利秘书长认为这次论坛的举办对世界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在2006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指出:“旅游产业是带动我省广大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惠民产业。三农工作是我省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我省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也就无从谈起。实践表明,大力繁荣发展旅游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发展旅游业,既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又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卫生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能够加强群众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各族群众的基本素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这些年,我省天龙屯堡、贵定音寨、雷山朗德上寨等一批通过发展旅游业走上小康道路的典型例子,充分说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一条卓有成效地帮助广大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通过实践,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共识,各地纷纷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从实际出发,以民族村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山地农业为资源依托,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抓手,依托资源特点,积极发展以体验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据统计,2006年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景区(点)有3192个,同比增长20.01%,接待旅游人数1683.69万人次,同比增长55.26%,占全省接待旅游人数的35.82%,旅游收入33.58亿元,同比增长59.98%,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67%,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7.85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就业人数的41.23%。二、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体会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发展乡村旅游,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参与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贵州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产业大省转变的需要,也是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的需要,同时更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需要。在“为什么”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搞清楚“是什么”和“怎么做”,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关键。经过实践和探索,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1、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把“乡村旅游”建设成为贵州旅游的特色品牌贵州是个旅游资源富省,特别是分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山川河流峡谷、历史民族文化、清新宜人气候等自然、文化资源独具特色。我省农村山寨特别是民族村寨大多保持着原风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广阔空间。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我们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五个围绕”: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其他特种旅游结合起来,实现贵州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五个围绕”:围绕乡村环境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体验型乡村旅游;围绕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发展生态型和度假型乡村旅游;围绕交通环境改善拓展乡村旅游;围绕城市发展做大乡村旅游;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强乡村旅游。注重引导乡村旅游向产业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搭建国际平台,最大限度地开展国际合作为借鉴国际上开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我省先后与法国、爱尔兰、新西兰、奥地利、美国、日本、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乡村旅游规划、示范项目、人才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采取“专家请进来,农民走出去”等方式进行培训;与新西兰政府合作,在巴拉河流域开展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继续与世界银行合作,贷款6000万美元用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为加大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我省与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签订了海外旅游高级人才培训协议;香港邢李原基金会已确定将无偿捐赠5000万元,用于旅游职业教育学校建设;香港妇女协进会、斯图特基金会等机构都将积极参与我们的乡村旅游“妇女援助”及“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这些都将对我省高起点开展乡村旅游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解决贵州旅游投入不足,提高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近几年来,我省在不断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对乡村旅游发展投入的同时,在乡村旅游投融资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吸引社会资本、改善经营管理、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几年来,我们对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不同模式,特别是不同模式的利益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村支两委+村民”的朗德、南花模式、“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平坝天龙模式、“政府+村委会+农户”的铜仁云舍模式、“外来企业经营”的地扪模式、“公司+农民旅游协会(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的下白岩模式等等。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整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力量,省旅游局指导成立了乡村旅游的非政府组织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心。4、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乡土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为城市游客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农村人民提供一种新的劳动生产方式。因此,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也是旅游业服务农村发展大局的主要任务。贵州省的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乡村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为此,我省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创新乡村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搭建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良好平台。一是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和文化站点建设,建立现代化旅游教育培训网络平台,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重点,抓好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二是要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通过选聘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到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农村工作,选派旅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优秀青年干部到旅游村寨挂职,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旅游院校学习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三是按照教育培训适度超前的要求,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引进先进教育融资及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分担旅游教育培训费用的路子,鼓励、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土旅游人才开发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加快发展提供门类全、数量足、质量高、用得上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5、制定标准,分类指导,全面提升贵州乡村旅游的质量和档次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规范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的管理,是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几年来,我省已编制了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与管理、以社区为单位的乡村旅游标准、贵州省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试行)、贵州省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等标准。当前,在进一步贯彻实施这些旅游标准的基础上,我们还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抓紧启动包括乡村旅游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完善乡村旅游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内容,转变服务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提升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6、多元发展,扩大宣传,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乡村旅游的市场领域突破乡村旅游单一的“农家乐”经营方式,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通过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使贵州成为特色旅游商品的批发市场和生产、出口基地。要通过调查、了解、挖掘、整理,采取公司+农户、政府+市场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引进资金,发展多种门类、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要按照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的要求,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创新宣传手段,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和国内高端客源市场,拓展和深化乡村旅游的市场领域,提高乡村旅游在我省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中所占的比重。7、示范带动,扩大规模,努力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渠道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工作抓手,围绕贯彻实施贵州省乡村旅游规划,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全省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齐心协力抓乡村旅游的工作局面。在2010年前,要全面完成150个省级乡村旅游村寨的规划和建设;同时,按照分级、分类指导的原则,完成和启动一批市、州、地和县级乡村旅游村寨的建设。要通过发挥示范村寨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我省乡村旅游规模,使乡村旅游收入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明显提高,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参与发展旅游业实现就地转移就业;更多的农民通过旅游业发展得到实惠,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三、贵州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原则和工作重点贵州发展乡村旅游,还面临许多瓶颈和挑战,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一是大量受教育程度低的村民与游客对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服务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二是落后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与通达、安全、舒适的游客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三是数量众多而高度分散的民族村寨与远距离的游客市场之间存在交通迅捷和信息沟通之间的巨大差距;四是依托珍贵而脆弱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的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着观念与技术上的许多挑战和难题;五是在积极有效保护乡村珍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他们对现代物质生活的追求之间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难题;六是如何在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以及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得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方面存在许多挑战和难题;七是如何通过乡村旅游促进贵州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目标等方面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难题。为使贵州省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我们将在贵州省乡村旅游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体系和发展战略,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下三条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增长方式,实施精品战略,科学、合理、有序地加快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乡村旅游的主体是村民,旅游给他们带来的首先是经济利益,是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自尊与自信,促进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也使旅游者体验、感受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修养,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应共同承担义务,促进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促进当地人参与旅游业并平等地分享收益。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考虑当前的现实利益,又要考虑乡村建设和资源保护的长远利益。切忌急功近利、浮躁心态;在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或村寨群落的活动中,既要考虑村寨中经济效益的高质量实现,又不要损害村民、村寨(包括周边其他村寨)和游客的利益。要特别注意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增强村民对自身文化和自然遗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