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绩效关系的研究_第1页
机械设计与绩效关系的研究_第2页
机械设计与绩效关系的研究_第3页
机械设计与绩效关系的研究_第4页
机械设计与绩效关系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科技產業新產品開發之控制機制設計與績效關係之研究刊登日期:2003/09/01作者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博士班邱世寬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確認新產品開發(NPD)專案中,跨組織間交易控制機制設計的影響因素,及控制機制的設計對NPD績效的影響,我們採用情境觀點的配適概念,整合交易成本理論、資源依賴理論,及社會網絡理論對於組織間交易關係的相關論點,發展出一個簡明的整合性架構,以瞭解組織間控制機制設計的配適性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效果。本研究認為交易複雜性和社會鑲嵌性所形成的四種環境條件類型是影響控制機制設計的關鍵構面,當產品開發廠商面對複雜性低而鑲嵌性弱的環境條件,理想的控制機制是以經濟性機制為主;在複雜性高而鑲嵌性強的環境條件,則是以社會性機制為主;其餘二種環境條件則需要由不同經濟性和社會性機制組合而成的控制機制相因應,最後,當產品開發廠商實際採行的控制機制組合與理想類型的配適性愈高,則NPD績效愈好;反之,則NPD愈壞。關鍵字配適性;組織間關係;控制機制;理想類型;社會性鑲嵌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trol Mechanisms Design and Performance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within 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AbstractThe objective in 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the dominant influence factors of control mechanisms for a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 and the impact of control mechanisms design for the performances of NPD. Adopting the contingency framework of fit, this paper integrates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nd social network theories to develop a framework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fitness of control mechanisms employed by product developing compan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NPD context can be differentiat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joint conditions of its (1)exchange complexity levels and (2)social embeddedness levels. The fit of control mechanisms among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for NPD is a differentiated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echanisms. When the mechanisms employed matches to the ideal type of mechanisms propsed by theories, it will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PD, in contrast to be negative.KeywordsFit;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Control Mechanism;Ideal Profile;Social Embeddedness緒論組織做為資源交換、整合,及價值再創造的單位,並透過產品和服務的創造與實踐,以具體呈現廠商存在的價值;而產品和服務做為經濟成員間交易的主體,那麼以持續的新產品開發(new product development)做為廠商經濟活動的主軸之一則具有資源取得和使用上的正當性。新產品開發(以下簡稱NPD)的議題之所以重要,其原因在於:(1)NPD活動是科技廠商維持生存和追求成長的重要經濟活動,(2)NPD涉及組織間豐富的資源交換、整合,及價值再創造的交易關係可資探討,(3)組織間交易行為所產生的管理問題為經濟性與社會性控制機制提供足夠的對話空間。當產品開發工作漸趨複雜、產品生命週期逐漸縮短,而市場不確定性卻日益升高時,廠商在新產品上市的問題上(time to market)承受極大的時間壓力,因此,除了產品開發廠商本身所擁有的資源和核心能力之外,關鍵技術/零組件或互補性資產的取得問題(Teece,2000),及產品開發廠商和工作環境(Thompson,1967)中其他廠商間的依賴關係和社會鑲嵌結構,就成為影響NDP專案進行的關鍵要素,如何藉由組織間控制機制的設計,來解決合作廠商間的交易管理問題,以協助新產品開發的進行,正逐漸變成廠商間競爭的核心議題。本研究以高科技廠商的NPD專案為對象,採用權變的配適觀點(Venkatraman,1989),嘗試整合交易成本理論、資源依賴理論,及社會網絡理論對於組織間交易關係中有關控制機制的相關論點,發展出一個簡明的整合性架構,以瞭解高科技廠商在NPD專案中,影響合作組織間控制機制設計的關鍵因素,及合作組織間控制機制設計的配適性對NPD績效的影響效果。我們認為組織間控制機制的設計,必須與關鍵技術/零組件的交易屬性和產品開發廠商間彼此的社會鑲嵌性相配合,才能有效提高新產品的開發績效,本研究的目的即是要發展此一配適性的相關條件(conditions of fit)並推演此一命題(Drazin and Van de Ven,1985;Ghoshal and Nohria,1989)。根據交易屬性的複雜性和產品開發廠商間的社會鑲嵌性這二個構面,可以構建出四個新產品開發的條件類型,每一個開發條件類型,會有配適的控制機制設計相對應,當產品開發廠商實際使用的控制機制設計與理論所推演的理想性(規範性)控制機制的配適性愈高,則新產品開發的績效愈高,由於組織間管理問題的來源和性質對各式控制機制的使用時機影響重大(Dimaggio and Louch,1998),加上經濟性或社會性控制機制很少單獨使用(Bradach and Eccles,1989;Gulati,1998),所以此一設計同時納入經濟性和社會性機制的考慮。本研究對以下章節的安排,首先進行NPD流程和關鍵議題說明,然後以此為基礎,探討NPD的環境條件類型,第二部份則是針對控制機制類型和使用條件進行討論,第三部份的討論重點在控制機制的配適程度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關係,最後,則是結論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高科技產業新產品開發關鍵議題與環境條件類型對於高科技產業的界定,有以技術密集程度、或技術生命週期階段,或以研究發展支出(R&D)佔營業額比例(例如大於4%)等具體指標做為劃分基礎,但Bleicher & Paul(1983)認為有關高科技的定義,至今尚無為專家學者一致接受的標準,而依照楊丁元和陳慧玲(民85)的看法,則認為以技術不斷在(快速)進步中的產業來描述較為恰當,本研究採用楊和陳二位的論點,而以一般俗稱的高科技產業類別做為研究對象。以下內容包括新產品開發流程和關鍵議題說明,及由關鍵技術/零組件的交易複雜性和產品開發廠商間的社會鑲嵌性二個構面所構成的產品開發交易類型。(一) 新產品開發流程和關鍵議題Eisenhardt & Tabrizi(1995)認為在電腦產業研究產品創新的調適過程問題時,對於專案起始終結時間點的衡量是一個關鍵,而想要衡量產品開發的相關時程,將產品開發流程區分為不同階段就有其必要性,依照他們的分法新產品開發過程可以分成:(1)前置發展或規劃階段(predevelopment or the planning phase):開始於專案開始,結束於基礎產品要求的完成(basic product requirements);(2)概念設計(conceptual design):開始於基礎產品要求完成,結束於產品最終規格的產生;(3)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包含真正的工程工作以取得規格以完成產品設計工作,其終點時間在於系統測試版本的發佈;(4)測試(testing):開始於元件和系統測試二部份,而以產品生產版本的發佈為終止;(5)製程發展(process development):開始於第一次的製程設計(process design),而以第一次試產(pilot run)做結束;(6)生產(production):包括生產數量的增加,而以生產的穩定性為期間終了。張俊彥和游伯龍(民90)根據Acer的產品開發標準把產品研發階段區分為從C0到C6的七個階段,C0建議書階段的主要活動在提出專案需求書,內容包括產品規程、預估銷售量、產品生命週期,C1規劃階段的主要活動是強調製造工程樣本的細部產品開發排程,C2研發設計階段的主要考量是降低成本或是提升功能,對於代工買主經常會要求價格時程以確保未來採購成本的下降,而不確定性主要來自新的主要元件、特殊應用積體電路與製程,C3研發設計驗證測試階段的主要工作在對製造雛型進行功性能測試,C4製造驗證測試階段則著重於大量生產製造的能力,C5品質驗證階段代表先導運轉階段以顯示出在產品製造上所有可能缺失,C6大量生產製造階段則著重在零件價格和運作績效好壞的比較。上述流程說明固然有助於NPD過程工作內容的瞭若指掌,卻未完整說明在廠商在此過程可能面臨的困難點,針對此議題,Kocaoglu(2002)則認為技術發展的步驟,必須進行技術評估(evaluation)、技術選擇(selection)、技術取得(acquisition)、技術調適(adaptation)、技術執行(implementation)等步驟;Teece(2000)認為關鍵技術/零組件或互補性資產的取得問題,會影響創新廠商的獲利能力;而Robert and Kathy Liu(2001)則以Utterback技術生命週期(1994)的論點為基礎,提出創新廠商的執行者必須清楚瞭解公司產品所處的技術生命週期階段,並擅用外部資源以協助新產品的快速開發需求;而Eisenhardt & Tabrizi(1995)提出有二種調適策略可以加速組織的調適過程,首先是壓縮性模式(compressing model),適合在步驟順序清楚明白的開發程序,即所謂的成熟產業,第二個策略則是經驗性模式(experiential model),其前提假設是當面臨不確定的程序,需要彈性、即時且即興式的經驗作用時。以上述學者的論點為基礎,本研究把NPD專案的組織間管理問題歸納成以下三點:(1)瞭解市場需求、發展產品規格並進行技術需求評估,(2)贏得關鍵資源廠商的信任與支持,順利取得關鍵技術/零組件或相關互補性資源以進行產品設計,(3)因應客製化需求或特定情境進行技術整合和組織調適以利產品的順利開發。而這些組織間管理問題則是源自於關鍵技術/零組件或相關互補性資源的交易複雜性和產品開發廠商間彼此的社會性鑲嵌因素。(二) 關鍵技術或零組件整體交易屬性複雜度效果關鍵技術/零組件的交易複雜性是包含市場不確定性、技術不確定性、技術專享性、工作複雜度、交易期間,及技術相依性等六個變數的構念,六個變數對NPD的影響性分列如下。1. 市場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挑戰理性的主要因素(Thompson, 1967),需求的不確定性來自於顧客偏好的改變、需求的波動和難以預測性(Teece,2000; Robertson and Gatignon, 1998;Walker and Weber, 1984),對於市場不確定因素的處理,上述學者認為當市場不確定因素升高時,廠商比較可能採行內部發展而不是以建立聯盟的模式發展相關技術,也就是聯盟的效率將會降低,而內部化會成為較為有效的交易控管結構。然而Harrigan(1985b, 1986)發現需求不確定性和垂直整合存有負向關係,但是Robertson and Gatignon(1998)認為在資產專屬性一定的條件下,廠商仍會偏向採行內部化的方式進行技術開發。依據TCE的效率觀點,當交易雙方需要大量、持續、反覆溝通協調以回應市場不確定性的存在所導致的交易問題時,由於缺乏適當有效的仲裁機制,會對交易的完成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層級式會是較有效率的控管結構,只是此一結論的前提是在交易雙方的生產成本相當的條件下,如果不然,則內部化未必會是較有效率的解決方案,例如台灣廠商基本上屬於創新接受者或技術輸入者的角色,以IC設計公司、個人電腦OEM/ODM系統廠商,及主機板業者的成長過程觀察,顯然台灣廠商的優勢在於接受創新或技術移轉後附加價值的創造或使用成本的降低,而不在技術或產品的原創能力上,因此對重要或關鍵的互補性技術/資源而言,交易雙方的生產成本是不同的。從此一觀點出發,控管結構的討論對交易雙方關係的管理固然具有整體觀和重要性,卻對上述的交易情形有解釋不足之處,如此,則進入具體的交易控制的安排似乎對解決交易上的管理問題較有幫助。本研究認為市場不確定性對於交易行為的影響,主要顯現在對關鍵技術或零組件的有效性和適用性的評估。由於關鍵技術或零組件對開發系統的影響既廣且深,若顧客的偏好游移不定而市場需求又難預測,會使得產品開發廠商對市場上現有的關鍵技術或零組件的評估和選擇造成困難,因為不同廠商所提供得技術或零組件在功性能上的表現和應用彈性二個方面,對整體產品所能帶給客戶的價值和對客戶品味的迎合會有不同的影響,這樣一來,單純的經濟性控制機制的考量,例如價格因素,對產品開發廠商在關鍵技術或零組件選擇上的影響力不大,也就是說對交易的促成助益不大,反而是社會性控制機制,例如交易雙方的聲譽或過去的信用記錄,例如品牌優勢或者口碑的好壞,甚至重要關係人的推薦和介紹,會成為影響交易選擇的重要工具,而能協助交易的進行。2. 技術不確定性:主導性設計是否存在與技術標準化程度技術和環境是組織不確定性的二個主要來源。主導性設計是否形成(Teece, 2000)和技術標準化程度的高低與否,會對創新產品的市場進入策略產生影響;而主導性設計的出現則是與創新的發展週期(Utterback, 1994)有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在技術生命週期的早期階段,即使有領導廠商存在,但在產業標準或規格尚未確定之際,廠商在技術或技術配對的選擇上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例如IA產業在個人數位助理(PDA)部份,有Palm OS、Pocket PC,和Linux在作業系統(OS)上的競爭,在微處理器方面則有X86 v.s RISC的選擇問題。雖然,有些學者是以技術過時的可能性或年限(Balakrishnan and Wernerfelt, 1986;Harrigan, 1986)來說明技術的不確定性,但本研究認為,當技術的標準化程度低,而單一技術或技術集群的有效性把握程度偏低、技術有效週期縮短,且替代性偏高時,則整個技術的不確定性增高。僅管Walker and Weber(1984)認為當技術不確定性增加,外購決策會變少,還有學者(Balakrishnan and Wernerfelt,1986; Harrigan, 1986; Robertson and Gatignon, 1998)認為現有技術被淘汰的可能性和對環境改變快速回應的需要性會影響廠商垂直整合的意願,而使得建立聯盟的機會隨之增加。另有學者(Pisano, 1990;Teece, 1992)表示技術典範的轉移會鼓勵聯盟關係的使用。這樣的論點固然有助於瞭解產品開發過程廠商所面臨的技術問題,但仍未足以反映台灣廠商所身處的技術環境特性,首先幾乎國內廠商都屬於創新接收者或技術輸入者,無論是從RCA所引進的CMOS半導體技術,或經由設備廠商或關鍵零組件廠商取得相關技術來源,例如資訊產業的CPU(Intel)或無線通訊DSP(TI、Motorola)等,絕大部份廠商的產品開發或製程創新的技術來源皆來自國外大廠商的技術移轉或授權,其次,以台灣廠商在R&D金額的投入和佔營業額比率皆遠低於競爭者的情形下,廠商在技術來源選擇方面的自由度其實是很低的,在未能參與規格制定,而長期研發資源投入又不足的先天限制下,自行開發很不容易成為比較分析後的選項。在技術或創新發展早期,面對主流設計尚未形成,而技術標準化程度偏低的情形,台灣廠商的新產品開發在相關技術搜尋、技術適合性確認上都面對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此在標準和規格上採行跟隨者策略,對於降低技術不確定性和技術交易的道德風險,會成為重要的考慮因素,因此以跟隨者策略為基礎,進而搭配技術授權/轉移取得必要的核心技術或互補型技術,則成為解決技術來源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認為,由於關鍵技術或關鍵零組件的影響深遠且評估期較長,而在技術發展早期,技術擴散速度較慢,相對在技術蒐尋和評估方面會產生資訊不對稱的情形,一般市場資訊管道和買賣機制並不能滿足產品開發對技術來源和評估問題上的需求,反而透過對供應廠商聲譽和以往記錄的瞭解或者顯現自己公司的信用承諾等非經濟性手段,較能解決交易雙方因為技術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問題。反之,當技術成熟度高,主流設計形成,而技術標準化程度升高,則技術不確定性隨著專業人力資源的流動、專業刊物,及各式技術論壇或研討會的舉辦所產生的基礎技術擴散而降低,此時採取社會性機制以降低技術不確定性和技術交易道德風險已不再成為重要關鍵,而透過經濟性機制,例如價格折讓或年終銷售回饋等誘因系統,和專屬支援系統的資源投入承諾對於交易的完成更有效率。3. 技術專享性的強弱一般認為創新者對創新利益的取得與法律上對專利、商標、營業柲密,及複製權的保障機制密切相關,但Teece(2000)認為產業知識本身的被模仿性的難易程度也是一項重要關鍵,這二個條件意味著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不全然是外在因素,還包括創新事物的本質。一般而言,產業價值鏈上游廠商產品/服務的專享性較弱,具有較強的技術交易特性,此情形正如Arrow(1974)所言,在高科技產業交易具有困難性是一普遍的情形,因為資訊處理本身就具有基本的矛盾性(fundamental paradox of information),甚至在克服此一矛盾性和評價問題之後,還需面臨技術轉換的挑戰(Teece , 2000);而較下游的商品可以將其技術或know-how鑲嵌進產品或設備之中,一方面功性能測試較具客觀標準,一方面技術或知識的揭露程度也較易掌握,使得模仿難易程度、相關成本,和風險性都較為提高,相對而言,創新者對其創新的專享程度也就轉強。以半導體產業中關鍵零組件IP關鍵零組件(ASIC、CPU、SOC)嵌入式軟體(應用軟體)終端產品(Pocket PC、Smart Phone、PDA/Palm PC)的產業價值鏈為觀察對象,則SIP交易對SIP擁有者和晶片供應商之間就存在Arrow(1974)所說交易矛盾性的問題,除此之外技術交易還面臨技術支援和功性能測試/驗證問題,像ARM提供業界16/32位元嵌入式RISC微處理器解決方案而獲致成長的例子尚不多見,目前國內則以智原為較著名的例子;相對而言,關鍵零組件廠商創新利潤的專擅性強度顯然是高出許多,無論是CPU廠商中的Intel、TI、Motorola或AMD,晶片組中的VIA、SiS或其他的控制IC設計廠商,在與客戶進行產品交易時,則所謂的交易矛盾性和驗證問題的困擾程度顯然是降低不少,若再往終端產品廠商與其目標客戶(例如國際品牌大廠)間的交易進行觀察,則此一問題點對交易進行的影響程度將會持續下降。4. 工作複雜度資訊硬體產業的發展因為功能性和整合性需求的提高而變得更加複雜化和大型化,最具體的事例是系統單晶片(SOC) 的趨勢演變和製程技術的突破。SOC的發展使得晶片上電晶體/元件數目激增,促使IC大型化且設計複雜度大幅提高,客製化的ASIC和RISC發展則使得供應者和購買者的溝通協調需求性大幅增加;伴隨而來的矽智產(SIP)產業發展,則是典型的技術交易類型,Arrow(1974)所言,資訊處理本身的矛盾性和技術轉移的困難性,在高科技產業交易裡是一普遍的情形。然而此一特性並不是只存在於IC或其他關鍵零組件的開發,以個人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的代工業務為例,當產品生命週期縮短、上市時間愈緊迫,加上客製化趨勢愈趨明顯的情況下,為求快速有效的溝通協調,甚至專屬資訊系統的建立都成為解決溝通效率的必要專屬性投資。當交易物具有不易具體化和明文化特質時,買方經常無法單憑技術資料或使用手冊而自行解決使用方面的相關問題,而需要賣方進行教育訓練和持續性的技術支援服務,此種情形則如Teece(2000)所言,在克服技術交易矛盾性和評價問題之後,還需面臨技術轉換的挑戰,因此對評估期間長、重視技術服務的交易,經常需要投入專屬人力進行較長期的支援服務,所以賣方在交易前或進行中的交易都會對買方進行較長期的多方面評估作業以判定對方的潛力或重要性,及投入程度,再決定對此客戶的支援和配合程度,因此對彼此關係的建立或定位就比較不以單一訂單的多寡、獲利的高低或是否有契約保證為依據。相對買方而言,在新產品發展階段,因應工作的複雜程度,任一關鍵技術或資源的取得都必須進行審慎的可行性評估,尤其是發展初期的產品或技術引進,需要投入專屬的人力和設備以茲銜接並整合進新產品的開發作業,所以大量的技術服務,甚至除錯(de-bug)的互動,即賣方對買方的支持和承諾,都將影響買方新產品開發的時效性和成功率,因此一旦採用了特定的關鍵零組件或解決方案,除非產生功性能無法滿足或需要大幅度調整架構的問題時,否則轉換成本和轉換期間將大幅提高,此一情形不僅出現在國外品牌大廠選擇OEM/ODM代工廠商之時,在台灣廠商發展GSM手機或後續無線行動通訊產品時有關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的採購和通信協定(protocol)的選擇或電腦產業新興產品USB系列產品所需的關鍵技術選購上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所以價格的高低或有無契約保障或是否存在替代方案,就不是最核心的考慮因素,如果賣方的產品具可驗證性,則買方的專業性或專屬資產的投入程度,即對產品的承諾程度,將是取得對方信任,驅使對方強力支援服務的重要因素。而工作複雜程度的提高所引發的另一重要要素則是會使交易關係從二二對耦變成多邊關係的架構,例如在PC和NB的OEM/ODM業務,所牽涉到的品牌大廠、中央微處理器(CPU)和關鍵零組件廠商、作業系統,及代工廠之間的多邊關係就使而組織間調適行為的困難度和複雜性顯著提高。5. 交易期間對廠商新產品開發活動而言,影響交易機制安排的因素還包括交易期間的長短問題,當每次交易期間愈短,即使雙方交易頻繁且交易期間持續多年,網絡型態的控管結構卻未必會較市場(market)控管結構具有更高的效率,因為採用重複性的契約方式(recurrent contracts)即可解決此一問題(Ring and Van De Ven,1992),單一交易期間的長短,事實上是直接反映交易標的物內容屬性,當交易構成單元愈多,互動關係愈複雜且愈偏向於內隱知識時,則組織間的相依性升高,交易完成的過程顯現出時間不可壓縮性,此時網絡較其他控管結構才會具有更好的經濟效率,因此交易期間長短的重要性,在於他們提供了社會網絡和廠商經濟活動連結的基礎。Powell(1990)認為網絡型式的要件包括know-how、速度要求,及信任,其中強調的是需要橫向溝通、具內隱性的know-how條件,對資訊的傳播和解讀,及適應的改變上有快速回應的能力,而且成員間互惠互動、重複交易,由於彼此有依賴、共同利益、互惠關係,因此對於處理不易衡量價值的交易特別有效。當其他條件不變但交易風險增加時,Ring and Van De Ven(1992)認為由於風險增加使得交易的管理結構愈趨複雜,此時若是依賴信任機制進行交易則會傾向出現重複交易的情形,而愈依賴信任機制就愈能降低交易的風險。如此則對控制機制的選擇焦點會從經濟控制轉移到使社會控制。6. 技術相依和技術鑲嵌依照Thompson的論點,一個組織雖然可以同時操作數個核心技術,但它所涵蓋的範圍卻會低於整個技術矩陣,此意謂著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在技術的需求上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張苙雲和譚康榮(民88)則認為技術特質與市場環境是影響組織間合作關係或長期穩定的交換關係的重要條件之一。Teece(2000)認為有幾個技術特性會影響廠商新產品和新製程的發展,包括技術典範的演化路徑相依、技術程序的累積本質,以及次系統之間的技術相關性,這些特性構建出技術結構鑲嵌的特性。正如Teece所言,隨著產品/技術複雜度的提高,新產品已很少是獨自存在的單一項目,此種現象無論是從PDA到附加無線通訊技術的無線PDA,或從以語音處理為主的GSM手機到附加多媒體運用或數位相機的GPRS手機,甚至智慧型手機等新產品的發展,都顯現出技術複雜化、累積化,及相關化的特性,當技術相依性愈高,技術累積性愈明顯,而原本交易之初,產品開發廠商所面臨的技術蒐尋、評估、議價,包括後續的技術支援和溝通協調等問題,都因為彼此對技術特性的瞭解和雙方互動的學習效果而降低,因此就此次新產品開發活動而言,對於社會控制的需求也會降低,而經濟控制的需求則會增加。依據Jones等學者(1997)的看法,單一關鍵屬性的存在並不足以提供網絡控管結構的基礎,我們同意此一觀點,基本上,在營利事業組織裡,經濟理性的規範終究是引導組織行為最關鍵的因素,所有交易控管結構的設計或安排仍需從經濟效率觀點出發(Williamson,1985),只是當交易條件離傳統市場經濟的運作環境愈遠,單純市場經濟的法則的效用也就逐漸下降,而產生所謂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的情形,Coase(1937)和Williamson(1979,1985)的主要關心點也在於此。交易屬性的操作化(Williamson,1979)提供研究者比較交易條件差異的基礎,而當差異愈大,愈需借助其他機制以補價格機制的不足,當個別屬性同時存在而且相互作用時,則會出現Bradach and Eccles(1989)所說經濟性或社會性控制機制很少單獨使用的情形。本研究認為社會控制固然對解決協調和防衛機制的交易問題有所助益,但社會機制的單獨運用是否已經足夠處理商業組織的交易問題,則不無討論的空間。因為對於愈複雜多元的交易行為,單一關鍵屬性存在的影響力不再具絕對性,而是相關屬性的整體效果對控制機制的設計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所以當市場和技術不確性同時存在,使得廠商在技術蒐尋、評估、議價時面臨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和選擇的高度風險,而協調溝通等互動性需求提升,交易期間又長等因素,又使交易雙方無法單憑價格機制或以完全契約在法律上的強制力排除默契和配合度的影響力,而使得雙方忠誠履行契約並促使交易服務品質的提升,最後又面臨技術專享性不足和技術相依程度偏低的交易情形時,經濟控制的效果已然明顯不足,而社會控制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則明顯提升。命題1: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形下,當關鍵技術/零組件的交易屬性複雜度愈高,則社會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愈高;反之,則經濟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愈高。(三) 產品開發廠商間的社會性鑲嵌效果Barber(1995)認為所有的經濟交換,無論是互惠型交換(reciprocal type of exchange)、重分配型交換(redistributive type of exchange)或市場交換(market exchange)都是具有鑲嵌性,三者共同存在且相互動,Zukin and DiMaggio(1990)則以機制為分析重點,提出經濟活動鑲嵌的四種機制,包括結構、認知、文化,及政治等四項;Granovetter(1985)則將鑲嵌效果區分為兩種型態,即結構性鑲嵌和關係性鑲嵌。本研究試圖將鑲嵌結構的概念具體化,探討的鑲嵌結構則包括新產品發展廠商在價值鏈的結構位置和聲譽、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和目標客戶間之關係、與交易對象交易前之關係,及生產配合廠商與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間之關係等項目。1. 價值鏈的結構位置產業網絡成員間的社會互動與其所在結構中的位置有關,位置鑲嵌之所以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因為集中位置使組織擁有信心和信任,而且可以獲得較多的資訊(Gulati,1998)。有關網絡結構位置的界定,Astly and Sachdeva(1984)與Brass(1992)認為網絡集中度是個重要的指標,而張苙雲和譚康榮(民88) 則認為結構位置指的是廠商在產業中的位置,包括廠商在產製流程中與上、下游廠商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包括在相關廠商中的地位和市場佔有率。根據Burt(1992)的看法,成員在社會網絡互動模式中所處的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會決定組織接近和控制有效資源的程度,而Gulati(1995;1998)認為由公司間直接和間接連帶所構建的鑲嵌網絡是聯盟關係的動態累積,而一個公司在新聯盟或網絡中的位置,是其在過去聯盟中與其餘公司互動的結果,依據第四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民90年)有關電子資訊工業發展策略則特別提出誰掌握了關鍵零組件,誰就掌握了市場與技術的論點。本研究認為廠商在產製流程中的位置和聲譽,可以顯現廠商在資訊流、技術/知識流,及其餘資源流動路徑上的必要性和控制力,其中聲譽可用來判斷交易對象的特性、可靠性和可信任性等屬性,聲譽愈好,可使交易對象愈放心進行交易,所需要搭配的防衛性設計愈少(Williamson,1991,1991b;Shapiro,Sheppard,and Chersakm,1992),聲譽高低的基礎在於公司過去在業界的表現,或許是在技術或知識的獨到之處,或許是在行為的不投機性,也或許在配合度或彈性所獲得的高度評價,這些方面接近Zucker(1986)所說的過程性因素,即因為事前的經驗而建立的可信任性,導致對可能交易對象未來交易的期望,而使得建立專屬性控管結構的需求性下降,在此情形下,價格誘因不是主要考慮因素,專屬性機制的建置一方面效用不高,另一方面卻又導致較高的成本,因此也不具有必要性,最後,聲譽既能成事,則不好的聲譽對廠商的負面影響也就極大,自我克制的效用顯然高過動用法律的仲裁權,因而經濟控制的重要性就降低了。2. 關鍵技術/零組件和目標客戶間之關係鑲嵌具有持續的發展特性(Granovettor,1992),Jones等三位學者(1997)認為在交易屬性交互影響之下,會促成交易對象間的結構鑲嵌,而Granovettor(1992)則認為結構性鑲嵌強調網絡連帶所形成的關係結構。如果,我們嘗試將上述的概念操作化,則產業價值鏈上擁有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產品開發廠商,以及客戶間的關係結構無疑是最值得觀察的重點之一。在現行以OEM/ODM為主要製造模式的個人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產業裡,台灣系統廠商的新產品開發,幾乎都同時受到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在技術方面(例如Wintel架構),以及國外品牌大廠在產品規格和關鍵零組件選擇上的強力制約。而在無線行動通訊產業,例如手機製造商,若採通路銷售、貼牌或自我品牌的行銷模式,則除在技術方面受到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影響之外,廠商在產品規格和關鍵零組件選擇上就具有較高的自由度,因此本研究認為關鍵技術/零組件和廠商目標客戶間之關係是塑造關鍵技術廠商、目標客戶,及產品發展廠商間關係結構的重要因素之一,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和廠商目標客戶間之關係強度愈強,則產品開發廠商在技術蒐尋、評估和選擇愈需要以目標客戶所偏好或選擇的對象為依規,價格誘因或法律上的契約保障等經濟性手段所能發揮的效果有限。無論在發展與目標客戶的關係或與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關係時,由於對方彼此關係密切,資訊流通快速且可信度高,因此對破壞行規或過去表現不佳的廠商會遭受排擠或懲罰,所以接近或進入兩者關係的評估選擇系統是必要手段,而公司過去的表現或聲譽,將會發揮加分效果,因此社會控制的重要性將會愈形提高。3. 產品開發廠商與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或目標客戶之間交易前之關係或生產配合廠商與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或廠商目標客戶之間共同第三者之關係依據Granovettor(1992)關係性鑲嵌的看法,兩造所擁有的個人關係,可能由過去關係所決定,其認為關係強度愈強代表吸引或主導知識或資源交流的能力愈強,Gulati(1995)也認同這樣的說法,而認為公司早期的聯盟關係有助於新聯盟關係的建立,其原因在於聯盟成員之間所存在的關係資本(包括mutual trust. respect, and friendship)除了可以增加成員未來形成聯盟的機率,也可以允許成員與其他成員形成新的聯盟,如此一來,則能清楚解釋屬於PC陣營的台灣資訊廠商,例如仁寶、明碁等,在智慧型手機作業平台的選擇上,為何會投入微軟和國外資訊品牌大廠所支持的Stinger而不是Nokia、Ericsson和Motorola等手機大廠所支持的Symbian系統。而Canon和HP在laser engine供應和印表機技術發展上的合作關係也是一具體例證(Figueiredo & Teece, 1999)。Zukin and Dimaggio(1990)強調成員間的互動連帶所形成的社會關係會對組織和個人的行為產生影響。至於組織間是否可能像個人之間存有信任關係?雖然一般而言,對信任的期望都是附著於個人之上,但在經濟交易中它可以是公司間的信任(Macaulay 1963;Zucker 1986;Gulati 1995a等),Dore(1983)的看法是以個人關係為基礎的信任是可以存在於公司之間的,而信任的存在則有助於投機行為的抑制(Gualti, 1995)。因此當產品開發廠商與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間或者與目標客戶間的關係強度愈強,則彼此之間交易行為愈不會以自我交易利益極大化為主要考量,價格誘因和其他經濟性手段的吸引力將會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以共同利益極大化或共同成本極小化為優先考量,雙方資訊流通的速度愈快而正確性愈高,內部重覆性交易變成常態,交易對象的更替現象降低,而由於關係資本的不斷累積,信任取代了價格和層級的控制效果,正如Arrow(1974)所認為聯盟關係中信任的利益是極被強調的,信任對經濟交易來說或許是最有效率的機制。而產品開發廠商和習慣性生產配合廠商的關係一般都較為密切,甚至形成中心-協力廠商的關係(陳介玄,民83),雖然合格供應廠商不在少數,但對新產品開發而言,除非新的特性要求原有廠商無法做到,否則主要協力廠商仍不會隨意更改或以價格為選取標準,因為配合度和溝通默契對產品開發時程的掌握影響很大,因此彼此關係較為密切。然而對協力廠商而言,由於精密度和技術層次的提升,廠商必須持續進行設備投資和工程人員技術的加強,使得業界中廠商數有下降趨勢,而另一方面廠商規模則日益大型化。也因為如此,但光靠公司的訂單,模具廠、射出廠很難滿足其產能,所以公司不會限制他們不可以接其他客戶的單子,因此生產配合廠商對產品開發廠商而言,一方面是緊密的夥伴關係,另一方面,若其具有良好的接單能力,而能提供業界相關廠商訊息,則能扮演如Burt(1992,2000)所稱的結構洞的角色,具有架橋(bridging)功能,而能產生Granovettor(1972)所稱弱連帶的效果,所以當生產配合廠商或存在共同第三者與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或目標客戶間的關係強度愈強,則社會控制的重要性愈高;反之,則經濟控制的重要性愈高。工作環境中個別成員間的關係強弱和聲譽高低既然影響產品開發廠商與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目標客戶和生產配合廠商間控制機制的設計,則整體關係結構所產生的整體效果也會對組織間控制機制的安排產生影響。當產品開發廠商在業界的聲譽愈好,與關鍵技術/零組件廠商和目標客戶之間彼此的關係愈趨緊密,甚至生產配合廠商或共同第三者與關鍵技術/零組件或目標客戶之關係也愈緊密時,則整體鑲嵌結構所構建的社會性網絡,不僅容易產生自我克制或共同的行事規範和價值觀,同時也提供例如集體制裁或選擇性交易等更多社會控制運作的基礎,相較下經濟控制的無效率則表現在較高的成本和較低效用。命題 2: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形下,當社會性鑲嵌關係強度愈緊密,則社會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愈高;反之,則經濟性控制機制重要性愈高。(四) NPD之環境條件類型本節所要討論的議題集中在關鍵技術/零組件交易屬性複雜性與社會性鑲嵌結構強度的交互效果上,一般而言,影響廠商NPD工作的因素具有複雜性的高低問題,而不是有無複雜性存在的問題,交易屬性的複雜性由不確定性、協調需求、技術專享性、技術相依性與交易期間長短所構成;至於交易對象彼此間的社會鑲嵌關係,也不全然是存在與否的問題,而是程度上的區別。本研究根據交易複雜性和社會鑲嵌性二個構面可以分類出四個NPD條件類型,如,內容分述如下:(1)C1:低的交易複雜性和弱的社會鑲嵌性,(2)C2:低的交易複雜性和強的社會鑲嵌性,(3)C3:高的交易複雜性和強的社會鑲嵌性,(4)C4:高的交易複雜性和弱的社會鑲嵌性。依據情境觀點,此四個條件分類任何一個都代表一種不同的情境條件,當產品開發廠商處在特定情境下時,將會面對不同程度的組織間管理問題,控制機制的設計將要能有效解決這些管理問題,才能進一步提高產品開發的績效。產品開發環境條件類型和控制機制理想類型本節內容主要是說明控制機制類別和內涵,並依據產品開發條件類型發展控制機制理想類型。(一) 控制機制類型基本上,不同理論對控制機制的精神和內涵各有不同,交易成本經濟學(TCE)認為解決組織間交易問題主要是靠協調機制和防衛機制的配合,而把社會性機制,例如聲譽視為潤滑劑,而在market-hybrid-hierarchy控管結構的連續帶下,價格、寬容自制、命令/職權是主要的交易控制機制;資源依賴理論(RDT),則是以不對稱性所產生的權力做為運作基礎;而在社會網絡部份,則強調社會性控制的重要性,例如規範、集體自裁、凝聚力等,重視自我克制和衝突和諧化,視信任為價格和職權之外的第三選擇(Powell and Smith-Doerr, 1994)。經濟性和社會性控制機制的類別,詳見經濟性與社會性控制機制摘要表。對於經濟性和社會性控制機制的關係,經濟性觀點認為社會性機制只是潤滑劑或者是控制機制連續帶的二端;社會性觀點則認為在某種社會條件下,社會性機制甚至比經濟性機制具有更高的效率,然而,正如Bradach and Eccles(1998)和Gulati(1998)的看法,價格、層級、信任此三種控制機制其實很少單獨使用,本研究則認為,經濟性機制和社會性機制不具有替代性,但卻有互補性,所謂不具替代性是指在適用經濟性機制的條件下,社會性機制能發揮的效益極少,例如未具專屬性且產出衡量極為容易的交易;而在需要專屬性投入,產出不易衡量,而且監督查核困難的交易,經濟性誘因不足以促進交易,反倒是社會性機制的效用極高,而互補性則是意味除卻這二種類型,當面對交易複雜性和社會關係相交錯的環境條件,經濟性和社會性機制甚至可同時使用以同時解決在產品開發過程組織間所產生的各種可能管理問題組合。Nohria and Ghoshal(1989)的實証研究即支持經濟性和社會性機制二者具有相等性和同時性二種特性。後續有關控制機制理想類型的討論也顯現出此種特性。(二) 控制機制的理想類型本研究在觀念架構的安排採用情境觀點,強調因應特定的環境特性,組織會有相對應的理想類型(ideal profile),當組織實際採行以因應環境特性的活動與此理想類型的一致性愈高,對活動效果愈有正面影響,反之,則有負面影響,這是Venkatraman(1989)對類型偏移(profile deviation)的論點,類似於Drazin and Van de Ven(1985)模式分析(pattern analysis)的概念。1. 理想類型(ideal profile)理想類型,依據Venkatraman(1989)的看法,相當於benchmark的概念,它有二個來源,(1)理論性的:從特定環境的一組維度所發展而得,例如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所謂理想策略(ideal strategy)存在一樣;(2)實證性的:例如Drazin and Van de Ven(1985)採取績效最優的前10%在不同條件或環境下的作法為理想類型。前者的優點是可以做理論推演,缺點是很難以數值分數構建理想點;後者則較容易建構數值化理想點(Ghoshal & Nohria,1989;Nohria & Ghoshal,1994)。由實証性而得的理論類型還具有後續性的好處,即可以進行理想類型和績效關係的檢視,甚至進行理論性的預測性比較,由於本研究採行理論推演和命題發展,與實証研究有所不同,所以採用理論性的方式建構理想類型,並進行命題推演,見。2. 新產品開發條件類型與控制機制理想類型 針對DPD條件類型建構控制機制的理想類型,內容如后,而控制機制理想類型摘要表見:(1) 交易屬性複雜程度低、社會鑲嵌性弱對控制機制設計的影響:在交易屬性複雜度較低時,交易問題較輕微,導致經濟性控制機制的影響力增加,社會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降低;而社會鑲嵌程度弱時,交易問題較為嚴重,此時社會性控制機制的影響力降低,而經濟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增加;當交易屬性複雜度低而社會鑲嵌程度也低時,交易雙方面臨的交易問題相互調節,在經濟理性的規範下,為使交易能順利進行,則以經濟性工具為主的控制機制具有較佳的控管效果。命題3-1:當交易複雜性低而社會鑲嵌性弱時,則經濟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愈高而社會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愈低。(2) 交易屬性複雜程度低、社會鑲嵌性強對控制機制設計的影響:由於交易屬性複雜度低時,交易問題較輕微,導致經濟性控制機制的影響力增加,社會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降低;而社會鑲嵌程度強時,交易問題亦較輕微,此時社會性控制機制的影響力增加,而經濟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降低;當交易屬性複雜度低而社會鑲嵌程度較高時,在經濟理性的規範下,為使交易能順利進行,則以經濟性機制為主,社會性機制為輔的組合機制具有較佳的控管效果。命題3-2:當交易複雜性低而社會鑲嵌性強時,則經濟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愈高而社會性控制機制的重要性次之。(3) 交易屬性複雜程度高、社會鑲嵌性強對控制機制設計的影響:在交易屬性複雜度高時,交易問題較嚴重,導致經濟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