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ppt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ppt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ppt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ppt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肖庆延 X,新课程背景下的 心理学,2,绪 论,第一节 心理学与生活和工作 一、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1、自我意识 2、家庭心理 3、心理咨询 4、商业心理 5、劳动心理 6、医学心理,3,二、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1、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育的对象 2、有助于加强和提高未来教育工作 的自觉性、针对性、技巧性 3、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4,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研究对象 (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 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有机体活着时候的精神 现象,(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个体心理现象和社 会(团体)心理现象。,5,心 理 现 象,心理过程,个性,认识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 思维.注意),心理倾向 ( 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心理特征 ( 气质.能力.性格),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调控),1、个体心理现象的内容,6,2、社会心理,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由于社会团体的 客观存在和压力,便产生社会心理和团体心理。 (二)科学的心理观 关于人类的心理现象,长期以来,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 唯心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依附与人体之上物质,即灵魂。是游离的。 唯物主义心理学通过对人体机能的考察及科学实验,得出了科学的心理观。,7,科学心理的实质,1、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有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过程:刺激物 感官 传入神经 感官 传出神经 中枢神经 2)脑与心理的发展 # 脑重量的变化 # 大脑病变与心理变化,8,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客观现实的重要特征: 1)主观能动性 2)社会制约性,9,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探讨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实现对心理 和行为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5、运用,10,第四节 心理学的发展,一、心理学的创立与现代心理学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冯特(Wilhelm Wundt,)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现代主要的三大流派: (一)行为主义学派 (二)格式塔学派 (三)精神分析学派,11,二、心理学的现状、未来,1、研究队伍蓬勃发展,研究成果丰富 2、已经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研究手段日益 现代化 3、派系之争平息,学派之间兼收并蓄,与相 邻学科交叉渗透, 4、新思想的出现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了新的视野 5、心理学已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12,第一章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第一节 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一、心理学与人性 人性即人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人与动 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关注人性问题,主要表 现在两大方面; 1、人自身如何认识外部世界 2、人类如何更好地适应客观现实,13,二、不同价值取向的人性观,1、生物学取向- 可移植的记忆 2、行为主义取向-橡皮泥似的孩子 3、认知主义取向-模仿计算机的人 4、精神分析取向-魔鬼驱使的奴棣 5、人本主义取向-塑造自己灵魂的工程师,14,第二节 后现代心理学的人性观,一、现代心理学的人性误读 1、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s-o-r) 2、生物化的人性 3、片面的人性 4、神化的人性,15,二、 后现代心理学的人性理解,1、强调人的去中心化 2、强调人性多元性 3、强调独特性和差异性 4、强调主体性和创造性,16,第二章 心理学人性观与教育,第一节 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与教育 一、行为主义的教育观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观 三、认知心理学派的教育观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17,第二节 人性观与当代教育,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每个人都是独特、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中的 6、每个人是具有创造性的,18,二、 人性观与新课程改革,从尊重人性出发,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核 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 味着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赞赏学生。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人性观的改变,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大的变 革,并这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学生观,教师观。,19,(一)新型的学生观,1、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4、学生是独特的人 (完整的、独特的、有差异性的) 5、学生是有能动性的 (有自己的主见、是学习的主体、是 责权的主体),20,(二) 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了解教育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望,进一步明确自己其中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教师观: 教材P47 1、教师并非是知识的权威 2、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3、教师是促进者 4、教师是学习者,21,5、教师是学友 6、教师不再是“灵魂的工程师” 7、教师是“信息平台” 8、教师是“生生不息的奔河” 9、教师是应战者 10、教师是“长青树” 11、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12、教师是“人生的引路人”,22,第三章 认知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 理活动过程。 第一节 注 意 一、注意的含义及种类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基本特征。它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是一切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共同特性。,23,注意的分类,(一)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的含义 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规律) 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新异性 主观因素:需要和兴趣;情绪;知识经验;健 康状况,24,有意注意,1、含义 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记忆。 2、引起和保持的条件 对活动意义、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培养间接兴趣 排除无关干扰 依赖意志品质,25,二、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广度(范围)7+2 7-2 对象的特点;活动任务;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 主体的态度;年龄;对象的特点; 3、注意的分配 同时进行活动的熟练度;活动间的联系; 4、注意的转移 原来活动的吸引强度;新活动的特点;,26,第二节 感 知 觉,一、感知觉的含义 都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的是 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及变化 1、感觉的适应 2、感觉的对比 3、相互作用 (联觉、补偿、练习的影响),27,(二)知觉基本特征,1、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 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 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 2、知觉的特征: 1)整体性 2)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3)理解性 4)恒常性,28,(三)错误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有: 1、空间错觉 图形、线条、重量 2、时间错觉 一日三秋 3、运动错觉 似动现象 错觉现象十分普遍,比较顽固,各种知觉都会发生,不易克服。在生活中、工业、军事有一定意义。,29,三、感知觉的发展(略),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保持适当的刺激强度 2、把握感知的组织原则 3、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4、把直观与语言指导结合 5、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6、注意动静交替,30,第三节 记 忆,一、记忆及类型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就是记忆。是由记忆的复杂过程。类型有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二、记忆的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遗忘)、再现(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一)识记 是记忆的第一环节,有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之分。,31,(二)保持和遗忘,1、遗忘及进程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再认 和回忆发生错误就是遗忘。有暂时性和永久性 遗忘二种。 遗忘的进程: 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 关于遗忘的假设理论: (1)衰退说 (2)干扰说 (3)压抑说 (4)同化说,32,(三)再认或回忆(再现),再认是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 回忆是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回想起来。 再认、回忆的速度和确认度的因素: 相似程度、场合、学习的 材料性质、主观情绪状态,33,三、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 复述 刺激 注意 检索 提取 遗忘 遗忘 遗忘,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4,四、记忆的发展,1、记忆的广度呈扩大趋势 2、从无意识记为主发展到有意识记为主 3、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转换 4、由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35,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善于识记 增进记忆 良好的记忆效果,依靠有效的记忆方 法,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方式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150%,36,第四节 思 维,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二个显著的特征。 二、思维的类型 1、凭借物不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方向或答案不同: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3、按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37,三、思维的一般规律 (一)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际操作评价当前状态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知觉情景 2、功能固着 3、定势作用 4、原型启发 5、动机水平,38,第四章 认知学习,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及其分类 1、知识的含义 2、知识的分类 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过程 (一)心理过程: 系统加工执行控制预期,39,(二)知识学习的阶段,1、新知识习得 2、新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 3、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 (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教学 1、促进知识的理解 2、指导复习或设计变式练习 3、测量与评价学习结果,40,第二节 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 (一)认知策略 1、复述 2、精制 3、组织 (二)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成分:知识;体验;监控; 2、元认知策略: 计划; 监视; 调节,41,三、学习策略的教学,1、策略学习的特殊性 2、学习策略的教学 (1)要善于把学习策略外显化、程序化 (2)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3)把具体策略的教学与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评价训练的有效性 (5)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学习策略,42,第三节 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一、迁移的含义 1、含义: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它学习的影响。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 2、类型: 1、正迁移和负迁移 2、顺向和逆向迁移 3、纵向和横向迁移 4、特殊与普遍迁移,43,二、迁移理论简介,1、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 3)概括化理论 4)关系(转换)理论 2、现代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拜伯)尔: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原有认知结构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44,三、 促进迁移的教学,1、科学精选内容,促进普遍迁移 2、改进教材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塑造良好认知结构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45,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第一节 智力与智力开发 一、智力及理论 (一)智力的概念的表述(指综合性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二)智力理论: 1、传统智力理论 代表人物: 斯皮尔曼; 吉尔福特 2、现代智力理论 代表人物: 斯腾伯格; 加德纳,46,二、智力测验,1、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公式;比率智商(IQ)=MA/CA100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 IQ=100 +15Z 3、瑞文推理测验 图形智能测验,47,三、智力的发展一般规律,(一)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2、环境(自然、家庭、社会)主要条件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努力内部因素 (二)智力发展的特点 1、一般趋势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发展的差异性,48,四、智力的开发,1、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 2、学科教育与智力开发 3、项目学习与智力开发 4、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智力开发,49,第二节 创造力及其培养,一、创造力的内涵 创造思维是核心;创造人格是必要条件; 1、创造力与思维方式; 2、创造力与灵感 3、创造力与人格 二、影响因素 智力、知识、认知风格、 人格特征、动机、环境,50,三、创造力的培养,1、营造创造的环境 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技法的培训 3、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51,第六章 情绪情感与学生发展,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 一、含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 二、 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引起的需要不同: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情景性不同: 不稳定、 较稳定 外部表现不同: 带有冲动性、 理智性 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喜极而泣、悲喜交加、乐极生悲、爱恨交织,52,四、情绪情感的作用,1、调节功能 可以提高或降低积极性 2、动力功能 “人逢喜事精神爽” 3、感染功能 “触景生情” 4、信号功能 通过表情实现情感沟通 5、迁移功能 爱屋及乌“”,53,五、新课程与学生情感体验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 2、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3、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4、改革课程结构和设置,54,第二节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一、主要的情绪类别 1、心境-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带有感染 作用的情绪状态。 2、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热情-介于心境与激情之间的情绪状态。比较强烈、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55,二、青少年学生情感的类别,1、道德感-人们根据社会道德规范或标准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2、美 感-是个体审美的需要和观念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3、理智感-人在追求真理从事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56,第三节 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一、情商 关于情商的界定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情商发展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2、创设情景,挖掘学科知识的情感因素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57,三、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1、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 2、学会心理调节,保持快乐心境 3、学会自我调控,控制不良情绪 具体方法:A、认知调节法 B、语言调节法 C、意志调节法 D、转移注意法,58,第七章 意志与学生发展,第一节 意志及意志品质 一、含义 P134 二、品质: 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第二节 意志行动分析 一、意志过程: 做出决定执行决定 二、意志的心理结构 (一)期望和抱负水平 1、个性特征、 2、成败经验(个人、团体),59,(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内容上:原则性 非原则性的冲突: 形式上: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三)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策 从途径 1、常规决策 2、非常规决策 从要求 1、最优决策 2、满意决策,60,第三节 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意志障碍 1、盲从性与独断性 2、轻率与优柔寡断 3、动摇性 4、失控性,61,二、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自觉性训练 1、树立符合自己的理想目标 2、鼓励自我作对,养成谦虚谨慎的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果断性训练 1、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 2、小事鼓励快速做出决定 3、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 (三)坚持性和自制力训练 1、接受挫折教育 2、从小事做起 3、积极体育锻炼,62,第八章 人格差异与发展,第一节 人格及影响因素 一、 人格(personality)的含义 P153 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1、独特性和共同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和可塑性 4、社会性和生物性,63,三、影响人格的发展因素,1、遗传素质 大脑对心理的制约 2、社会环境: 家庭(教养方式;出生次序) 学校教育方法 社会实践 3、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64,第二节 人格与学生发展,一、人格结构与学生发展 二、人格动力(概念) 三、人格发展的阶段特点 四、人格适应(概念) 五、教师人格与学生发展,65,教师存在的行为问题,1、对学生发展缺乏了解 2、轻率对学生进行处理 3、情绪化 4、缺乏批评性,过分盲从 5、主观臆断,感情用事,66,第九章 气质与性格,第一节 气 质 一、 气质含义 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 征。即通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二、气质的类型 1、阴阳五行说 2、体液说: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4、体型说 5、血型说 三、气质的测量 略,67,四、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3、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 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一个人 的成就和社会价值;每人都不完全属于某 一种气质类型。,68,第二节 性 格,一、性格的含义 指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个性的核心部分。(三个层面含义) 二、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69,三、性格类型论和特质论,1、依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 (荣格)内向型、外向型 2、依心理机能优势分: (培因;李波特)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3、依个体独立性程度分: (威金特)独立型、依存型 4、特质论 (奥尔波特) 四、气质与性格 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互相影响, 五、性格的测量(投射法),70,第十章 人格教育,第一节 当代教育视野中的人格教育 一、人格教育的特点 1、着眼于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 2、侧重于培养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3、有别于传统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二、人格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1、是教育对象心理发展的需要 2、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和落脚点 3、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71,三、新课程与人格教育 1、对人格教育的关注 改革的目标: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为人格教育提供保障 A、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B、课程实施强调教学互动 C、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72,第二节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学生健全人格的特征 1、智能结构健全、合理,具有学习能力 2、认知客观、准确 3、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 4、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情感 5、人际关系融洽,具有合作精神 6、独立自主,善于选择 7、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73,二、培养的原则,1、早期教育 2、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教育 3、自我教育 4、学校教育的全面渗透 5、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结合 三、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 1、家庭2、学校3、社会4、自我教育 四、培养的方法 榜样示范;说理教育;行为训练;环境熏陶,74,第十一章 行为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行为动力 一、需要 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 (一)种类 按起源分: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按对象分: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75,(二)马斯洛(美国)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众多的需要分为 7 个层次: 自我实现 审美 秩序,行为的完美 认知 解决问题、克服障碍 尊重 地位、名誉 归宿与爱 社交、友谊、团体、爱情 安全需要 工作、收入、稳定、安全 生理需要 饥、渴、性,76,二、 动 机,(一)含义 是激发个体朝一定目标行动,并维持这种行动 的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形成 需要 目标(诱因) 动机 (二)动机的种类 1)生理动机 2)社会动机 (三)动机#行为结果,77,第二节 行为类型,一、亲社会行为 (一)含义 P210 (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二、攻击行为 (一)分类 (二)理论解释 (三)影响因素,78,第三节 行为改变,一、理论基础 二、具体方法 1、系统脱敏 2、消退法 3、代币法 4、行为契约法 5、模仿 6、认知行为技术,79,第十二章 师生行为,第一节 教师的课堂行为 一、课堂中教师行为分析 1、领导方式 2、课堂管理 3、教师期望(罗森塔尔效应) 4、表扬与批评 二、课堂常见的教师问题行为 强制、放任自流、不恰当的表扬和奖励、角色扮演偏差,80,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1、人格 2、心理健康状况 3、社会期待与压力 4、态度与情绪 5、职业倦怠,81,第二节 学生的课堂行为,一、课堂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二)类型及表现 二、影响因素 1、教师的行为 2、家庭影响 3、同伴及社会影响,82,第三节 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一、课堂中教师问题行为的控制与矫正 二、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教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2、运用行为矫正技术 3、通过团体改变行为 4、积极取得家长配合,83,第十三章 活动与心理发展,第一节 活动的心理学原理 一、活动的含义 P242 二、活动的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活动的心理价值 二、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1、对运动机能的发展 2、对认知发展 3、对自我意识的发展 4、对社会性发展,84,三、活动的主要方式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游戏的心理影响 2、学习的心理影响 3、劳动的心理影响,85,第十四章 学生主要课余活动及指导,第一节 交往活动 P257 一、交往活动的意义 1、形成个性 2、传递信息 3、保障健康 4、提高效率 二、交往的类型与特点 (一)中学生交往的类型 (二)存在的问题,86,三、交往活动的指导,(一)了解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和个人品质 1、心理效应(五种) (二)交往的原则 (三)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1、增进交往的技巧 2、改善交往的心理学技术,87,第三节 团队活动,一、团队活动的意义 1、满足与发展学生的需要 2、扩大视野与培养能力 3、朋友学生良好的品质 4、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团队活动的指导 1、原则 2、实施要点,88,第十五章 健康与心理健康,第一节 健康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