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ppt_第1页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ppt_第2页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ppt_第3页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ppt_第4页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傅开国 2012年3月29日全区小语教研会,我国第一个正式的课程标准,2003年以来,经过多年准备,4年修订,2011版新课标于2011年12月28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此次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课程标准。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正式的“课程标准”(以前教学大纲是“试用稿”,课程标准是“实验稿” )。,一、修订的背景,2001年印发的课标(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 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 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重视修订:史无前例,1. 开展调研:2003年和2007年,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 2. 确定原则。 3. 建立机制。教育部成立了作领导小组、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共遴选了172位专家,组建了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 4. 征求意见。召开近千场座谈会,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向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 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向中宣部、外交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分别征求意见; 就有关学科课程标准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征求了意见。 5.修订把关。 组织代表审议。组织了各学术领域的专家、教研员、教师、校长154位。其中,两院院士和著名学者20余人,一线特级教师36人,审议工作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严格审议程序。设计了综合审议、学科审议、再综合审议、投票表决的基本程序。这次特别强调了综合审议,跨学科的整体把关。 加强专业咨询。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专业咨询、24位院士和著名学者。,二、修订关注点,1.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一是有机渗透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语文:书法课; 数学:九章算术列为教材; 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 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2.坚持能力为重 我国基础教育重 “双基”,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故,强调能力培养。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 “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 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3.反映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新成果 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坚持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 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 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4.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 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 控制课程容量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 控制课程难度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理解”改为“了解”。,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内容,基本定位: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语文课程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基本思路:稳中求进,变中有度; 校正偏差,谋求发展。 在总体上走的是渐进式的道路。,“稳”,体现在:坚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体现在四个“不变” 一是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和设计思路不变; 二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不变; 三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变; 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变。,“变”,体现在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微观调适。更加关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广泛和深入地吸纳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稿进行积极的、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概念表述更准确 阶段目标更明确 评价体系更科学 实施细则更具体。,学习修订版 宏观把握三点,语文教学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教学核心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核心方式:必须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语文课标修订版的亮点,仅文字修改就有200多处,主要亮点如下: 1. 适当减负。 目的:追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教会学习。 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字。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字,其中会写800字。 进一步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 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总量不变: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2. 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针对学生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明确要求“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3. 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 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特别注重学生读书,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4. 写作教学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有很强的负面作用。 所以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写作教学中应重新强调语言运用的评价,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 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5.修订稿直面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某些表述作出积极的、必要的修正 实验稿曾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导致许多语文课堂淡化甚至回避语文知识。 语文课堂要不要讲授语文知识,修订版作了回应 “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既健全了作为课程的语文内涵,又弥补了实验版的缺失。 修订稿中呈现的主要是最基础的语文本体知识,这在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依次列出。 这就启示我们,语文知识应该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引人注目的“前言”,“前言部分”是整个课程标准的灵魂。 1.“语文”改为“语言文字” 前言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在课标中将“语文”改为“语言文字”。我国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此的表述都是“语文是工具(或交际工具)”。,“语文”、“语言文字”,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语文”作为课程的名称,其本身是一个模糊概念,语文界长期争论不休,至今未能达成共识,有: “语言与文字” 、“语言与文学”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章” “语言与言语” 、“口头语与书面语”。 导致语文教学目标不清、任务不明,教学原理含糊,给语文教师的实际操作带来许多困惑。,“语言文字”含义清晰 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言语、文章、文学、文化都是由语言文字及其各种组合方式构建而成,“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含义也随之明白无误。 修订版更新了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也为第二部分的语文课程目标作了有力的铺垫。,2. 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指明了课改的主攻方向 前言部分开头的两段话里有四处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人们语文生活的常识。语文和其他学科学习有重要区别。其他学科的学习一般都是先掌握知识,再将知识转换为能力。语文学习则不然,是能力在先,知识在后!学前孩子就能说下面的话 “爸爸凶得像老虎一样” 。(不知是比喻句) “爸爸,妈妈叫你去买一瓶酱油”。(不知是兼语句) 不知道知识并不等于没有知识,只是以隐形的形式存在的缄默性知识,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二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 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是指静态的语文知识,主要有三类: 1拼音、汉字、标点; 2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3语文本身的知识。 其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理解和记忆,特点是容易学、容易忘。,程序性知识 是动态的言语智慧技能,也有三类: 1基本技能(语感、写字、朗读等动作技能); 2高级技能(文感,含认知策略); 3综合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其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迁移、运用和创造,特点是一旦形成就不会逆转。,3.“工具性”从静态走向动态,推动语文课改深入 跨度达十年之久的两个课标在“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一字不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中的“工具性”实际上蕴含着两种不同取向的工具观。 第一种是静态的知识型工具观 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在教学操作上就是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即静态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能够遗忘的恰恰是语文知识,这就迫使教生花大量时间与遗忘作斗争。 这种“扫盲式”的应试教学,标准很低,难度却很高!教师教得很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第二种是动态的能力型工具观 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所谓运用,就是会做事。在教学操作上就是注重言语智慧技能的科学训练。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的心理实质就是言语技能的自动化。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和教学评价作出重大变革 之一,语文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增加两个环节:变式训练和迁移运用。,之二: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评价要调整考试的内容,减少记忆性知识的检测,增加运用性技能的考查。由此,许多抄抄写写之类的课外作业可以取消,过重的课业负担自然减轻。 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智慧型”母语教育,标准提高了,难度却降低了! 这,就是修订稿将知识的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来表述的良苦用心。 由此,我们将迈入一个见证历史奇迹的新阶段:语文教学将从低标准高难度的应试教育转变为高标准低难度的母语教育!,(二)倡导“自然的朗读”,“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 修订版继续在每个学段目标中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 建议中,增加了这么一段话:“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段话表达了几层意思: 第一,有感情地朗读贯穿于各个学段; 第二,朗读的功能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第三,朗读操作的要求是“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阅读评价中,对朗读的评价也作了改动,把“也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提倡“自然朗读”,特别要根据课文特点进行相应处理 抒情性课文:主要通过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 非抒情性课文:只要“告诉”就行。,(三)从“创造性理解”走向“正确理解”,阅读教学在“教学建议”部分,把以前“创造性地理解”改为“正确理解”。 1.“正确理解”就是要守住底线,规避教学的盲目性 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教学现象: 教学田忌赛马,师生热议于上中下马的排列组合,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 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上成科学课、思品课; 讲到自然景物,就是“美”;讲到人际关系就是“爱”。 正确理解才能避免盲目性,提升语文教学质量。,2.“正确理解”就是要立足教材,减少教学的随意性 回顾日常教学,因为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中呈现出学生背离文本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的解读,而教师却不置可否,甚至随意鼓励或赞同。 三打白骨精,有孩子佩服白骨精足智多谋,屡败屡战,锲而不舍,有坚强的意志。 狐狸和乌鸦,有的学生喜欢狐狸的“聪明”。 这样有悖文本意图的“独特”感悟,不是所谓的创造性理解,而是对主流价值观的漠视和对教材的不尊重。 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会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正确理解教材”呼唤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材选文可以多元解读。 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实现课时目标。 关键是教师知道要教什么、怎样教,知道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所以,教师正确地理解教材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教什么”的关键问题。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四)关于“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将“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 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稿从没出现! 标志着我国正式走进“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时代。 2001年版课标规定是“400万字以上”(小学六年145万),修订版继续沿用。 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4本,前苏联人均55本,美国人均50本,日本人均40本,香港从2001年开始要求每学期读30本书。我国中小学生只相当于人家的十分之一。 “多写” 多写字。 多写文章,就是多写话及多写课内外作文(课内作文每学年16次) 。,(五)关于练笔,练笔,指的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结合课文的学习,练习写相关的言语片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并没有出现“练笔”这一概念,只是在第四学段(即初中)的教学目标里提到:“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修订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加强平时练笔指导”,使“练笔”名正言顺。 修订版的重大概念是“听说读写”。除了1处沿用、1处改换外,还特别增加了5处,尤其是4次强调“听说读写”的联系。,温儒敏教授说:“如果说有作文教学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话: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写作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写作课,平时的阅读课和选修课等,也应适当安排写作练习。” 课文中可供练笔的资源是丰富的,练笔点如 观察的视角、取材的方法、布局的策略、连接的妙处、语言的艺术都可以模仿借鉴; 空白处、省略处、余音处可以补充接续; 概括的、虚化的、淡墨的可以扩展; 内隐的、双关的、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