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高血压与肥胖.ppt_第1页
课件:高血压与肥胖.ppt_第2页
课件:高血压与肥胖.ppt_第3页
课件:高血压与肥胖.ppt_第4页
课件:高血压与肥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血压与肥胖,心血管病危险因子,主要危险因子,靶器官损害/临床心血管疾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年龄 男55岁 女 65岁,高血压,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女性65岁或男性55岁),心脏病,中风或短暂脑缺血发作,肾脏病变,周围动脉疾病,视网膜病变,左心室肥厚,心绞痛有心肌梗死史,有冠脉重建史,心力衰竭,肥胖,高血压,高血压病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流行最 广,各国发病率高达10-30%。是危害人类 最严重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的诊断分类标准已进行了多次 修改:,高血压分类与诊断标准(mmHg)的演变,期:无器质性器官损害 期:至少有一项器官(心、脑、肾、血管)损害 期:出现器官(心、脑、肾、血管)损害的临床表现(有功能及病理障碍),第五次是1999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基本上采用了1999 WHO/ISH高血压的分类与诊断标准。,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危险度分层与处理,高血压危险度分层与预后,注:各档还指在随访10年中发生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分别15%、15-20%、 20-30%、和30%。,美国联合专家委员会(JNC)高血压诊断分期标准(mmHg)的演变,WHO和ISH对高血压诊断分期标准(mmHg)的演变,发病率 中国15岁以上高血压对比,目前我国高血压总人数已达1亿以上。,中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 (1991年),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进入21世纪,在全球肥胖病本身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与肥胖相关疾病(包括高血压、2型糖尿病、糖耐量减低、脂质异常)的患病率也急剧升高。在流行病学的调查中发现,体重和体质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以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研究中,BMI始终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肥 胖,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肥胖定义 肥胖是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以致威胁健康 的一种多因素慢性代谢性疾病。高脂膳 食、静息的生活方式和遗传是肥胖发生 的主要原因。 WHO已宣布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脂肪细胞的分类与功能,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含有大量的脂肪细胞。 白色脂肪细胞:主要储存脂肪(包括食物 中、肝细胞合成的脂肪),进入三羧酸循 环,产生能量。分泌瘦素。 棕色脂肪细胞:含大量TG和线粒体,血供 丰富,主要功能产热。直接受交感神经控 制,CA分泌增加,脂解加速。,肥胖的特征,脂肪细胞数量增多,称增生型肥胖,为幼年 型肥胖或体质性肥胖。或脂肪细胞肥大,称 肥大型肥胖或成人肥胖为获得性肥胖。 脂肪分布失调,主要是腹腔内和腹壁脂肪过 多。称中心型或腹型或苹果型肥胖。为男性 肥胖的特点。 局限性脂肪沉积,女性常分布于臀部和大腿 部位,称周围型肥胖。,肥胖指标,体内脂肪总量判断肥胖程度 1.简易参数:以BMI确定。 2.精确参数:以体脂含量%(FAT%)定。 反映脂肪区域性分布以WCF和WHR判断 目前推荐BMI为研究成人肥胖的方法,因运 用简便、科学性强,便于和国际接轨。使 用标准体重法缺乏数据支持。,肥胖通常用体质指数(BMI)来衡量,体重(kg) 体质指数 身高2(m2),体脂含量(FAT%) 以生物电阻抗法测定 FAT =(4.570/D - 4.142)X100,百利达体脂测量仪,腰围:(WHO推荐测量方法及标准),女性,80 cm (2.4尺),男性,94 cm (2.82尺),The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re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nt,腹部肥胖指标,(WHO推荐测量方法及标准) WHR:男1.0 中国:男0.85-0.90 女0.85 女0.80-0.85 WHR高值上体身肥胖(腹型肥胖)男 低值下体身肥胖(周围型肥胖)女 WCF比WHR定中心型(腹型)肥胖更有效,衡量腹型肥胖是内脏或皮下脂肪的 精确方法(需科学仪器,适用于科研),CT和磁共振测量内脏脂肪面积 面积130cm2与代谢性疾病有关,面积1.0,女0.7为内脏脂肪型肥胖,WHO成人BMI标准及相关疾病危险 (1998),分类 BMI(体重身高2) 相关疾病危险性 体重过低 18.5 低(但其他疾病危险增加) 正常范围 18.5-24.9 平均水平 超重 25 肥胖前期 25-29.9 增加 度肥胖 30-34.9 中度增加 度肥胖 35-39.9 严重增加 度肥胖 40 极为严重增加,注:相关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美国以BMI和WCF评估相关疾病危险的标准,亚洲人BMI切点的确定,亚州人BMI切点是随着BMI的升高,各种危险因素持续 增加为根据而制定的。 BMI23: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增加; BMI24.9:肥胖相关病的危险性升高。 亚州人最适宜的BMI为18.5-22.9 超重23和肥胖25为切点,亚洲成年人BMI标准及相关疾病危险,分类 BMI(体重/身高2) 相关疾病的危险性 体重过低 18.5 低(但非肥胖疾病危险性增加) 正常范围 18.5-22.9 平均水平 超重 23 肥胖前期 23-24.9 增加 I度肥胖 25-29.9 中度增加 II度肥胖 30 严重增加,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2001年 汇总分析中国大陆和台湾90年代流行病学 调查数据: 21个省、市、自治区 47个协作单位 13项研究指标 男、女各半 20岁到70岁以上 共240048人 根据检出各种危险因素异常的敏感性,特异 性高,假阳性率低的BMI和WC切点,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其他健康问题。,肥胖的病因学:肥胖症是机体能量代谢呈正平衡的结果,环境 城市化特殊化,生活方式,心理学因素,医学因素,遗传,肥胖,饮食+运动,代谢与内分泌疾病 药物 激素 1B2拮抗剂,精神神经,高脂饮食促使体重增加,脂肪性食物: 口味好 易咀嚼 不易产生饱食感 热量易储存,脂肪,蛋白质或 碳水化合物,能量 9千卡/克,能量 4千卡/克,超重/肥胖患病率,中国幼儿肥胖发病率(11个城市208513名),2000年北京地区学龄前儿童肥胖、超重患病率(3357名),2.5,5,7.5,10,12.5,%,中国学生肥胖发病率,8.65,中国城市青壮年肥胖发病趋势,中国中年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 现状及发展趋势,对16个城乡人群共计15395人进行了调查,人群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存在极大差异(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在超重严重地区,35-59岁人群超重率已超过50,基本赶上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 这种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别表现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我国不同时期超重发病率(均数),两组间比 P0.05,中国部分省市肥胖发病率,%,35-64岁11省市27527人(1996-),(%),50,40,30,20,10,0,超重,肥胖,Prevalence of obesity (BMI30) in Hong Kong,香港公民中肥胖和超重的比例仍在逐年上升,从1989年到1998年,超重的比例从25%上升到40.5%,肥胖的比例从3.5%上升到9%。,肥胖患者发生疾病的相对危险度(RR-WHO 1998),增加麻醉危险性 母亲肥胖引起胎儿缺陷,不育、月经失调 腰背痛,呼吸困难,多发性卵巢囊肿综合征,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代谢综合征,性激素分泌异常,骨关节炎(膝、髋关节),血脂异常,高血压,胆囊疾病,癌症(子宫内膜癌,大肠癌以及绝经后妇女的乳腺癌),冠心病,型糖尿病,(RR 1-2),(RR 2-3),(RR3),轻度增加,中度增加,高度增加,呼吸暂停睡眠,下肢水肿、静脉血栓,肥胖的危害,脂肪肝,肥胖对健康危害的原因,高血压、肥胖 对血管、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高血压心脏 左室肥厚 压力负荷过重 冠脉血流异常 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肥胖心脏,肥胖症的基本病理特征是体脂增加,脂肪细胞有数量和形态上改变,脂肪细胞的氧耗需求量加大,脂肪组织中血管增多以适应较高代偿的需求,全身总耗氧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增加,心脏绝对排血量上升,循环总血量增多,即使在静止状态下,心搏量也是增加的。,随着容量负荷增加和高心排血量状态,心室肌代偿肥厚,室壁直径相应扩大,形成扩张性或离心性心肌肥大,主动脉根部内径显著扩大。如同时伴高血压,对血管、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更大。,肥胖心脏,UCG及核素造影证实肥胖者,肥胖患者(冠脉正常)心导管检查分析,与对照组比 * P0.01,Am Heart J,2000,139:297,n=233,BMI与LVSP(r=0.37,P0.001),LVEDP(r=0.38,P0.001)均呈正相关,=35( Kg/m2),(mmHg),心功能异常的原因,收缩功能受损 前负荷增加或/和压力负荷增加 心肌收缩性能下降 舒张功能受损 心肌内脂肪沉积,僵硬度增加 室壁肥厚,顺应性降低 左房异常 以肥胖相关高血压最明显(P0.001),肥胖与CHF危险,来自Framinghan心脏研究 5881人 平均年龄55岁 54%女性.46%男性 平均随访14年(最长21年) CHF诊断需同时具备至少2项主要(共9项)或1项主要和2项次要(共6项)标准 N.Eng1.J.Med 2002,13(8):347,根据BMI类型计算CHF累计发生率,BMI 正常:18.5-24.9 超重:25.0-29.9 肥胖: 30.0 (Kg/m2),根据BMI类型分析CHF 10年累计发生率 (年龄校正后),根据BMI类型分析的CHF危险,风险比用下列变量进行校正:年龄、TC、吸烟、饮酒、高血压、DM、ECG、LVH、MI。,结 论,CHF的危险随BMI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在CHF前先有BMI增加,表明BMI增加与CHF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提示肥胖症是CHF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多种机制的解释 (BMI与CHF),BMI是高血压、DM和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这些疾病都加大了MI的危险, BMI是CHF一个重要的前驱表现. 高血压和DM可独立增加CHF危险. BMI与左室重塑改变相关(血流动力学负荷.N激素激活和氧化应激所致) 实验证实肥胖动物有心脏脂肪变性和脂肪细胞凋亡,提示肥胖对心肌有直接影响的可能性,肥胖相关高血压心电图改变,QRS时限增宽 QT间期延长 室性心律失常 ST-T改变 左室肥厚,62.3,10.9,62.4,16.2,52,31.4,0,10,20,30,40,50,60,70,obese(1573),normal,weight(4325),Sokolow-L,Cornell,n=8350 *P0.001,*,*,*,Ravl+SV3 =25mm,RV5.6+SV1 =38mm,ECG LVH in hypertension,LVH(%),Overweight(2519),Hypertension 2000,35:13,SAECG abnormal(%),结 论,肥胖相关高血压常有扩张性或离心性心肌肥大和心肌肥厚; 肥胖相关高血压心脏和传导阻滞常伴脂肪浸润、变性、心肌损害和心功能受损; 晚电位异常与BMI呈正相关; 易发生心血管疾病和猝死。,高血压与肥胖的关系,肥胖作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已属定论。众多的文献报导,随着BMI的增加,血压进行性增高,肥胖与血压呈正相关。统计资料表明,体脂增加10%,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上升6mmHg和4mmHg。BMI24kg/m2者4年内发生高血压是BMI24kg/m2的2-3倍。,男,女,(与BMI关系),女,男,(与WC关系),BMI、腹型肥胖与高血压发病率 (广州地区25680人-1996年),BMI(Kg/m2) WC(cm) WHR,高血压(%),结 果,WC、WHR诊断高血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BMI高 =40岁人群中心型肥胖发病率高 中心型肥胖女性多于男性,北京地区少儿肥胖与高血压关系 (1987-1994随访8年),Conicity index,Hypertension 111,J-R-Soc-Health 2000,120:100,控制了年龄、性别、饮酒、心率、吸烟和地区等危险因素后,BMI每增加1单位(kg/m2),5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9%。 BMI平均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率呈正相关。,我国35-59岁25656人血压正常的5年随访,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合作调查、随访研究,基线时BMI相差3kg/m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 4年内体重增加3.7kg,发生高血压危险男、女分别增加35%和38%。,血容量和心输出量增加;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肾功能异常,特别是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和肾 脏压力性尿钠排出减少 高血压 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 ET.CO,血管舒张功能减弱 瘦素 下丘脑 交感活性 血压 血管紧张素原 RAS ANF清除受体 ANF,肥胖相关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血压,(呈正相关),肥胖产生高血压的可能机制 (Lansberg假说),ISR概念,机体能分泌正常结构和正常浓度(量)的IS,但缺乏正常反应(即敏感性下降),实质上仅涉及调节血糖作用,发生IS效应的抵抗。血浆SG不能有效的利用和摄取,机体为了尽可能地将SG维持正常水平而代偿性分泌过多的IS,导致His血症,它常与ISR并存。,代谢疾病中ISR发病情况(%) (n=2217,20-70岁,HOMA-IR),提示:ISR在代谢疾病中普遍存在,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Blood Pressure in Nonobese and Obese Normotensive and Hypertensive Subjects,* P0.05, P0.0001 vs nonobese/obese normotensive subjects,Hypertens 2000,36;26,P0.05,Resting malabollc rate (kj/24h),obese,Plasma eplnephrlne(pg/mL),正常血压,高血压,obese,P0.05,P0.05,obese,Plasma noreplnephrlne(pg/mL),Plasma leptin(ng/mL),正常血压,高血压,AUC GS (mmol/L*min),正常血压,高血压,结 论,肥胖伴高血压或不伴高血压 总体脂、局部体脂含量增加; 基础代谢率升高; CA和瘦素水平增加; IS水平升高;GS水平不高。 提示:肥胖者Rd减低有His和ISR,肥胖者总体脂、局部体脂和ISR的关系,两组总体脂和局部体脂比较(XSx),与正常体重比 P0.05;*P0.01,上海糖尿病研究所,基础状态与高IS正GS钳夹稳态下变化( XSx ),与基础状态比 *P0.01;组间比 P0.01,GS利用率(Rd)与体脂参数相关分析,在校正年龄、性别后,Rd与BMI、FAT%、W、H、F、VA、FA均呈负相关; 在简易体脂参数中,W与Rd相关性最强 (r=-0.77,p0.01) 在精确体脂参数中,VA与Rd相关性最强 (r=-0.80,p0.01),结 论,超重/肥胖的总体脂和局部体脂含量均增加; 糖耐量正常的超重/肥胖个体IS敏感性下降, 主要表现为IS刺激的GS利用率减少和糖原合 成障碍; 肥胖或体脂异常是引起ISR的重要环节 影响IS敏感性下降(ISR)的体脂异常主要 是腹内脂肪增加。,腹内脂肪与ISR,总体脂及局部体脂增加, 是影响GS利用率的主要原因。但腹内脂肪面积与IS介导的GS利用率相关性最强。其可能机制: 机体脂解速率不一,腹腔内脂解速率较快;腹内脂 肪积聚者脂肪细胞脂解产生大量的FFA。 FFA直接经门静脉入肝,刺激肝糖异生和TG合成,抑制肝糖利用,并减少肝对IS摄取,导致中央型(肝)ISR。 体循环中增加的FFA可抑制肌肉和脂肪组织对GS利用,形成周围型ISR。,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机制 (不同层次影响IS效应),高血压与ISR,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在高血压患者中,ISR发病率40%-60%(50%) 当高血压合并肥胖、IGT或2型DM、血脂异常时ISR发生率高达95.2% 提示:高血压患者发生ISR的机率高于普通人群,血压与HIS、ISR关系的研究 (广西糖尿病研究中心),N=872 按不同血压水平分6组(mmHg) SBP120、120-、130-、140-、160-、180 DBP80、80-、85-、90-、100-、110 测BMI、WHR、FBG、PBG、FIS、PIS、IS敏感 指标(IAI)、ISR指标(HOMA-IR),TG、TC、 年龄 观察不同血压水平与各项指标的关系,结 果,单因素分差分析 不同血压水平与BMI、WHR、FBG、PBG、ISR、IAI、 血脂、年龄有显著差异(P0.05); 与FIS、PIS无差异(P0.05); 多因素方差分析 BMI对血压有影响; FIS和PIS对血压无影响; 相关分析 血压与BMI、WHR、FIS、BG、IAI、ISR和年龄呈正相关; 血压与PIS无相关性 结论: 影响血压因素众多,主要取决年龄、体重、ISR; ISR较His与高血压关系更密切。His不是致高血压的 独立危险因素。,两代人血压与ISR,n1=238 n2=290 HOMA-IR分析ISR与血压关系 控制BMI、WHR、FBG、PBG、PINS和年龄因素影响后,ISR与血压呈正相关,提示ISR是独立于BMI、WHR、PINS的致高血压因素。 有高血压家族史正常血压后代,同样存在IS敏感性下降。,Hypertens Res 1996,19;1-8(Japanese),ISR导致高血压的可能途径,1.增加肾小管对Na+/水重吸收; 2.增加血管对A及加压素的反应性; 3.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4.影响跨膜离子运转降低Na+-K+-ATP酶活性;增加 Na+-H+泵活性;降低Ca2+-ATP酶活性以及刺激生长 因子等。 5.使VSMC内游离钙增加血管收缩。 6.刺激VSMC增殖促进AS。 7.激活内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C,增加内皮细胞合成ET、 ACE等缩血管物质。,高血压不仅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而且伴有明显的代谢变化。包括有ISR、IGT、HiS、脂质异常等,称X综合征,Reaver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 (1999 WHO),IGT或IFG或DM和ISR伴下列两项即可诊断: 血压升高(140/90mmHg) TG升高和(或)HDL-C降低 向心性肥胖 微量蛋白尿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高尿酸血症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I)升高 高瘦素血症,1999年上海调查40岁(1960)MS发病率13.1%,60岁20%。 在MS中占有核心地位是ISR,因ISR存在于MS的各成分中。如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等通常在DM前期就存在ISR,在确诊DM时,95%都有ISR,此时已有50%患者有心血管病变。提示ISR是MS的基础病变。,胰岛素抵抗,AS和CHD,内脏型肥胖,2型DM,高血压,纤溶减少,混合型血脂异常 TG、SLDL、HDL,内皮细胞 功能紊乱,慢性全身性炎症,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相关肥胖的治疗,肥胖和血压呈正相关,肥胖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减轻体重则往往伴随着血压的降低,因此,多数学者: 1.首先推荐非药物治疗(行为干预饮食、运动) 2.抗高血压和减肥药. 3.同时改善机体ISR(IS增敏剂),坚持锻炼+低热量低脂饮食干预12周,随访一年,干预前后血压变化(mmHg,XS),80,80*,86,88,90*,96,DBP,124,126*,134,132,140*,150,SBP,1年,12周,前,1年,12周,前,正常血压肥胖组,高血压肥胖组,与治疗前比*P0.01,与12周比P0.05,经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减肥的效果欠佳时,可考虑选用减肥药。 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药物,其中较安全而不成瘾的药物是西布曲明,它的作用机制是减少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饱食感,抑制食欲。 另一类是抑制胃肠道内30%甘油三酯的吸收药奥利司他。 两类药物均有明显减轻体重,并能使肥胖伴发的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得到改善。西布曲明有轻度升高血压(1-3mmHg)和心率增快(4-5次/分),在有高血压、CHD、心衰及心律失常的患者禁用。,中国奥利司他(赛尼可)临床研究 总体人群体重减轻,24,20,16,0,4,8,12,0,-2,-4,-6,-8,体重改变值%,奥利司他临床试验治疗组和对照组体重变化,奥利司他组(n=286),安慰剂组(n=142),周数,p0.0001,-7.45%,-3.67%,中国奥利司他(赛尼可)临床研究 总体人群治疗前后腰围变化情况,奥利司他组(n=286),安慰剂组(n=1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