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语文新课程教学行为五种意识的强化.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语文新课程教学行为五种意识的强化.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语文新课程教学行为五种意识的强化.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语文新课程教学行为五种意识的强化.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语文新课程教学行为五种意识的强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语文新课程教学行为五种意识的强化一、问题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认知活动,有效教学行为应指向于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期望,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一种认知过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基于以上的认识和要求,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应不断调整其教学行为,促成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最终达成。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体现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教学还应重视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综观现实,在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仍存在着为完成认知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教学设计指向教师“教程设计”而不是学生“学程设计”;教学是为获得好评而忽视学生实际需要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不明晰以及对有效教学行为意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探讨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二、语文新课程理念解读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之上,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来的。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教学目标全面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要指向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2第二,教学内容指向语文教育的个性。首先,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其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具有良好的语境、资源等条件,语文教学应在大量的、丰富的语文实践中进行,让学生从中感悟、习得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能力。再次,汉字和汉语自身的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学应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只有遵循汉字和汉语的自身规律,教学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教学方式指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乐学、会学、学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达到学习目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第四,教学过程指向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语文课程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如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要重视学生在现实中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三、语文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五种意识的强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的体现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息息相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意识,对促进语文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促成教“书”向教“人”的转化对象意识对象意识是语文教师首先要涉及的问题:“教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此却并未有明确的认识。传统的语文课程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养成。教师是在教“书”,教学是传授知识,是为满足少数人的升学需要。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会“教书”的“经师”,而且应当是会“教人”的“人师”。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体现了语文教学对象由“书”向“人”的转变,蕴涵着丰富的人性化内容。对象意识的转变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第一,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要使具有不同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能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使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具备基本语文素养;而且还要使学生热爱语文学习,学会语文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是部分学生;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二,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有智力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和性格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多种智力组成,每个人智力成分中的优势部分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优势部分决定了人的智力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方式也有不同,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沉思型和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等多种类型;性格差异更是非常明显的。学生个体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语文教学不是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的物品,而是培养有个性的人。教师的教学形式必须多样化,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促成教室“物理环境”向教学“心理环境”的转化环境意识学习的“物理环境”指学习的物质条件,也称硬环境或物质环境。与物理环境相对的是“心理环境”,学习的“心理环境”是指学习环境的非物质条件,即人与人、人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环境,也称为软环境或精神环境。在“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方面,心理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物理环境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必须通过心理学习环境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环境意识:不仅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3而且还要为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心理环境。教师是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者和调控者,“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反应和指导学习过程的环境以便反应尽可能使学生确实形成良好的智力和情绪的倾向。”(杜威,1944)就师生关系而言,教师应尊重所有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就教学关系而言,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要创设条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就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言,教师应通过表扬、竞赛等手段使整个班集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成员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成员之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互动,让学生在交流和活动中学会宽容、尊重和理解。为达此目标,教师一方面应着力创建和谐的课内外气氛,形成信任、民主、主动的学习环境,以便使学生体验到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建立定向化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课堂、引向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三)促使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化目标意识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隐性目标;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由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而不是以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等同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前者关注教师的“教”,而后者关注学生的“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明确以下几点。第一,活用新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本,它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习语文应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语文知识、技能;要求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体会语言与自然及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学生了解语文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在此思想指导下,语文教学材料的选取可以从多方面获得,一切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材都可用于教学。教学中要对新教材灵活运用,有所教有所不教,一切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第二,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不断延伸和发展,决定学习不能仅是学会,还要包括会学。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可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继续学习,为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也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引和导向,学生才会有针对性地注意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真正找到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道。第三,促进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交流和合作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教师教学要致力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在学业上有所得,而且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四)促成教师“演员式的表演”向“参与式的合作”转化对话意识传统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主要是一种“授受”过程,教师像“演员”在讲台上“表演”,学生则充当“观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其主动性很少能得到发挥。实质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积极的探索过程,教师的任务仅仅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基于此,教师的教学必须由“独白式讲话”向“平等对话”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民主与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和学生自我对话几种形式,语文教学要达到对话状态,首先必须具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对话教学中,“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4其次,要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对话教学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关注学生与教师、同学、教材的对话过程。再次,对话教学要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任何生活的场景都可以作为对话教育素材。语文对话教学,要在各方面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5(五)促成教学过程“功利性”评价向“问题诊断性”评价的转化裁判意识评价学生的学习历来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更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必须要具有裁判意识,教学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应体现教学反馈信息的捕捉与诊断。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具有极其功利性的色彩:通过评价给学生打等级,为“评价而评价”。这种功利性评价无论从语文学科的发展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来说,都极为不利。教学评价必须从这种功利性评价向问题诊断性评价转化。通过问题诊断性评价,教师能捕捉教学反馈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