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 .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 .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 .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 .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摘要: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律法规缺失、刚性规范不足是主要原因。这方面的立法多半是以“决定”、“意见”、“通知”、“办法”等形式而不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效力层次太低;而且往往只有规范的内容而没有规定法律责任,使其变成了口号式、宣言式文件。如何完善之,一是进行法律编纂,提升规范的效力层级,二是完备法律规范之结构。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规范;不足;完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2004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本科招生209.92万人,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现全国本科在校生737.84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31所,其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可见,高职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整体社会认同度偏低,社会上乃至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还存在着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象;二是不少高职院校面临着资源短缺,校园校舍建设滞后,办学条件差,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很薄弱,有些高职院校甚至被教育部叫停;三是很多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和目标不明确,完全套用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失去了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四是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制度。高职院校学生学风不正,自控能力差,特别是就业率偏低。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截止2003年9月,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就业率仅为55.7,虽然有些高职院校高达80以上,但低的甚至不到30。这严重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上述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软环境因素之外,法律法规缺失、冲突,刚性规范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法律法规缺失之分析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同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年6月,又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0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全面提出了改革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和措施;2000年6月,教育部以教高司(2000)35号文下达关于加强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2002年,国务院以国发(2002)16号文件颁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又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正是由于上述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指导和推动,我国象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一样,开始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进程。但是,上述高等职业教育立法方面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没有颁布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从上述立法进程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就法律层面而言,仅仅是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其余均是以部门规章和国务院决定形式出现。而且整个高等教育法69个条文中,仅有一处“职业技术教育”字样,这就是第68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综观该法全文,主要是规范普通高等教育的,对于有独到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几乎没有规定,高职教育更主要的是以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条例作补充,这就带来了法律实施的巨大空间差异性和随意性问题。而职业教育法主要是规范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关于高职这块(既属高等教育又属职业教育)就处于规范不足、交叉状态。比如,关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立和评估标准、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学生培养模式等仍套用普通高校标准。虽然国务院、教育部在一系列法规、规章、文件中一再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在设立条件和评估标准、教师职称评定、学生培养模式等方面要有别于普通高校,要有高职特色,但如前所述,高等职业院校目前仍适用高等教育法。就法律效力而言,国务院、教育部的上述政策、法规效力低于高等教育法,这不仅造成法律与法规、规章的冲突,而且导致上述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规章成为一纸空文。国外发展高职教育早就纳入了法制轨道。美国自1862年颁布毛雷尔法案开始,到1917年的史密斯一休士法,以及20世纪60年代后相继制定的州技术服务法、成人技术教育权利法历时近百年,颁布了近30个法案,这些法案都是随着美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而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师资培训、经费来源等予以规范。德国是西方职业教育发展最好的国家,除1919年魏玛宪法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外,1969年又颁布了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法,1970年制定劳动促进法,1987年颁布回归教育法,去年又颁布了职业教育保障法,至今已立法20余部。可以说,国外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其大量立法、以法治教是分不开的。(二)法律法规中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没有专门规定经费保障不力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普遍经费困难,国家投入不足。多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4到2.8之间徘徊,距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确定的4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对高职教育的拨款就更少。高职学生因有实训场地、设备需求,故对其投入应大于普通本科院校,据统计应是其2.5倍。但现实是高职生财政拨款的生均费远低于普通本科。不得已只有提高其学费标准在其社会认同度低的情况下学费又高于普通本科,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比较一下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就可以看出,前者有“投入”的专门规定,即第七章“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且规定是“以财政拨款为主”,而职业教育则无此规定,更没有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致使高职教育发展举步维艰。教育法第25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条规定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潮流,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和办学资格要求,同我国境内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可以看出,后者并没有“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限制,在这里,前法与后法相冲突。而且,鼓励境外组织和个人来我国办学,鼓励民办力量办学,又不允许他们营利,这是不现实也不合常理的。(三)高职的法律地位不明晰,重视不足,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立法上仅仅规定“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够的。我国最缺乏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占2040。我国城镇每年有10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和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而且事实上不论从高职招生人数还是从高职院校数量来看,高职教育已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立法上应赋予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同等地位。湖北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各地要把职业教育摆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高职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各级政府对其重视不够,上级政府未将职教工作列入下级政府工作的硬性考核指标,使之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虽然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列入年度教育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向人大、政协报告职业教育工作,并接受检查和指导。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政府业绩考核重要内容”。但是,第一,这仅仅是个部门规章,不是法律法规其实施效果不能令人乐观;第二,就是该规章也没有规定法律责任,致使其变成口号式、宣言式的文件。在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方面也规范不足。虽然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及相关行政法规有此要求,但同样也没有法律责任规定,实践中实施也不严格。2000年七月,劳动部、教育部、人事部联合下文,对90个技术工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很显然限制面太窄。应该在全社会每个行业都推行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德国职业教育保障法就规定凡从业人员超过10人的企业,其接受的培训学员不到从业人员的7,必须交纳培训税。(四)管理方面立法滞后,首先是高职院校的层次定位问题。目前是把高职院校放在专科第二批次,定位太低,这也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在前述意见中明确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一规定不妥高等职业教育既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也适用高等教育法,就应该也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目前已发展到博士教育阶段,我国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逐级上移,现在已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以及技术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国这样定位的结果是,由于继续深造无望,不少高职学生热衷于“专升本”,侧重于基础理论课学习,不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学院的办学宗旨相悖。结果培养出的学生是理论基础不如本科,职业技能又不如职业中专生。其次,国务院2002年上述决定中规定:“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依法保障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确定、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事实上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方面是受制于教育行政机关,教师聘用、职称评定仍然适用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甚至教材都在使用本专科的教材,没有体现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的特色,课程设置也没有紧密结合实践需要。在归口管理方面也是模糊不清,职能交叉。教育行政机关里的普教部门(高教司、处)是主要管理普通高等教育工作,职教部门主要管理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工作那么关于高职教育这块就处于管理、监控不足局面,没有相关的行政法规予以明确。(五)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教师职务评聘问题。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应有别于普通高校,在职称评定方面不应坚持学术性标准。有关部门显然也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国务院在上述决定中也提到:“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评审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改进评审办法。”但怎么改进?却没了下文,至今为止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套用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仍然在坚持学术性标准而不是实践性、技能性标准。另一方面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问题。几乎上述所有的法规、规章和领导人讲话中都强调了其重要性。但是,第一,在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中却找不到“双师型”字样,也就是说找不到其法律地位;第二,虽然教育部在20025号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予以倾斜。”但具体怎么操作?却没了规定。而在该意见中,又规定:“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笔者认为,该比例要求值得商榷,高职院校不是以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主,没必要片面追求教师的高学历。在某种意义上说,专业教师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比研究生学历更重要,而在该文件中,却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要求。高职院校师资也面临着严重短缺。据统计,2001年生师比为30.161,距教育部确定的“十五”期间高校平均生师比141的要求相差甚远。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教师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中占70以上,在实践课指导教师中占62以上,而在公共基础课教师中则占72以上。如何充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且提高其实践来源比例,却没有以法规来保障。(六)职业资格鉴定市场混乱职业资格鉴定市场混乱。“证出多门”,各行业及各级劳动人事部门都抢占职业资格鉴定市场,各种培训、审批有些无序,有时使得学校和学生无所适从。例如计算机领域,各种资格证书达十多种。当然这些问题需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来进行协调解决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统一的职业资格鉴定法规来规范之。如同普通本科生必须取得英语四级证书才能获得学位一样高职学生应该取得某种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职业教育的初衷,遗憾的是没有这方面的法规规定。高职院校普遍学风不正,不少学生在混日子,可以说与没有这方面的刚性要求、没有压力有关。(七)法律法规实施保障监督不力如前所述,我国高职教育所存在的诸问题有关部门不是没发现,绝大部分也以规章、政策的方式予以规范了但问题是没有将其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更主要的是在这些法律规章中往往只有规范要求却没有相关责任条款,致使这些法规规章成了口号式、宣言式文件。法律规范如果仅仅有适用条件和行为准则而没有了制裁措施,则不成其为法律规范。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国家都对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有严格的监督体系。德国的职业训练条例和职业培训规章都明文规定违反条例者可“判处关押”或“处以不超过一万马克的罚金。”日本颁布的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应设置监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