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论文-简析网络交际中的类英语现象.doc_第1页
语言文化论文-简析网络交际中的类英语现象.doc_第2页
语言文化论文-简析网络交际中的类英语现象.doc_第3页
语言文化论文-简析网络交际中的类英语现象.doc_第4页
语言文化论文-简析网络交际中的类英语现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化论文-简析网络交际中的类英语现象论文关键词网络交际类英语现象原因如何看待论文摘要本文针对虚拟网络交际中衍生的网络交际语言,提出了网络交际中的类英语现象及其词汇的构成,论述了类英语现象产生与流行的原因,并对此现象提出了观点和看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应用,网络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特别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场所。在虚拟的网络交际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一种不同于现实社会交际语言的网络交际语言,“类英语”现象正是这种网络交际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一、何谓“类英语”现象所谓“类英语”现象,特指在汉语语境的虚拟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借用英语某些形式或含义,用以表达汉语词汇难以表达的特定语意的语言现象。因其外形上类似于英语或本身就是英语的词汇,但实际上与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有英语之“形”而无英语之“实”,所以笔者称之为“类英语”现象。对于“类英语”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第一,“类英语”现象是虚拟网络中书面文字互动的产物,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交际的勃兴而衍生的。在网络交际这一新的、虚拟的交际形式出现之前,虽然也有少数国人喜欢在汉语交际场合夹杂使用一些英语单词代替某些汉语词汇,但这种对英语词汇的“实”用现象与“类英语”现象中对英语的“虚”用是不同的。第二,绝大部分情况下,“类英语”现象并不是英语,“类英语”词汇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英语单词,它只是借用了英语的外形,即使这个“类英语”词汇事实上就是一个英语单词,不能将它简单地翻译成对应的汉语词汇。第三,由于“类英语”词汇的特殊性,“类英语”现象一般只出现在网络书面语言的交际中,而极少出现在网络视频和现实生活的口头交际中,但事实上却对现实生活中的书面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第四,作为网络交际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类英语”现象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在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中广为流传,并在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的书面聊天和BBS、BLOG等虚拟社区的书面互动中有着极高的使用率,因此包括“类英语”在内的网络语言现象也被人们成为21世纪最显著的语言现象。第五,类英语具有网络语言共通的开放性特点。它可以因时、因人、因需不断地吸收汉字、阿拉伯数字、英语字母、英语单词等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词汇。总而言之,“类英语”是产生于网络交际互动,特别是网络书面聊天过程中,并在网络交际互动中广为使用,形似英语而实非英语的一种网络语言形式。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极少用到“类英语”词汇,但在日益扩大的网民社会中,“类英语”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和学习的基本语言技巧,否则就可能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面临重重困难。二、“类英语”词汇的构成目前究竟存在多少“类英语”词汇?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在虚拟世界中,每天都有新的“类英语”词汇产生,要对它进行准确的统计实在太难了。“类英语”词汇虽然难以进行确切的统计,然而它的构成却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只要我们了解了“类英语”词汇的基本构成规律,就可以熟练掌握、使用乃至学着创造“类英语”词汇。通过对目前网络中常用的“类英语”词汇的分析,笔者发现“类英语”词汇大致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构成方式:1.直接借用现成的英语单词,用以表达汉语难以表达清楚的一种概念。实例:A“:我最近开了一个博客,欢迎有空上去踩踩哈!”B“:哇,你也太in了,都开博客啦?我刚学会QQ呢。”A“:哈,你也太out了,才学会QQ?”上例中的in、ou(t或IN、OUT)都借用了现成的英语单词,但表达的意思却不是英语“在里”、“在外”的原意,而是引申出了更复杂的意思。IN用于表达对一个人的行为、思想观念前卫、时尚、超前的赞叹,相当于“牛”;OUT则用于表达对一个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等保守、落伍、跟不上时代的感慨,相当于“土”。2.借用英语词汇的缩写形式,表达特定的含义。实例:A“:传过来的这几张照片效果不错嘛,技术进步!”B“:哪啊,是PS过的。”A“:哈,原来是电脑技术进步了。”“PS”是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的英文缩写,这里名词用做动词,意指“用PHOTOSHOP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3.借用英语的时态,表达一种行为的状况。实例:A:“在干嘛呢?看你一直在线。”B“:游戏ING!”A“:吃饭了吗?”B“:ED!”动词后加“ING/ing”是英语语法中的正在进行时的时态,这里用以表达“正在玩游戏”的意思;动词后加“ED/ed”是英语中过去时的表达方式,这里直接用ED表示“已经吃过饭了”。4.直接利用某些英语词汇及其本意,以表达语言的现代感。这种用法与现实生活中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的完全一致。常用的如:“CALL”(给某人打电话)、“SHIT”“、FUCK”(表示不满或愤怒,可理解为“混蛋”)、“CARD”(证件、卡片)、case(案例、方案)等实例:A:“嘿嘿,跟我聊天,你就不怕被你的GIRLFRIEND看到?”B“:怕什么。”C“:你不怕她跟你闹?”D“:SHE敢?”A“:你厉害,I服了U。”5.以汉语词汇的开头字母代替相应的汉语词汇,这类用法极为普遍。由于汉语中声母相同的词汇很多,因此这类词汇的重复率也非常高,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其具体的汉语意义。如“GG”(哥哥)、“DD”(弟弟)、“MM”(妹妹、美眉、妈妈)、“BB”(宝贝、爸爸)“、PL”(漂亮)等。用字母代替汉字,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从而提高了网络交流的效率,而且使用于人称时更显出一种亲密感。6.另外一些汉语词汇用字母来代替,则不仅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更多是出于一种语言禁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用汉语显得粗鲁、不文明,用字母表达则显得含蓄一些,如“TMD”、“NND”等国骂,都用字母代替;另一种情况则是网络管理对某些敏感词汇的禁制。7.以谐音的数字、字母乃至汉字等拼写读音相似的英语单词、短句。如:3Q(THANK谢谢)、生发油(THANKYOU谢谢你)、88(BYEBYE再见)、狗(GO走、下线)、古的(GOOD好、厉害)、B4(BEFORE在之前)等等。实例:A“:上次事,多亏你帮忙。非常非常3Q!”B“:呵,不值一提,出外靠朋友嘛。”A:“还是得生发油,找个时间一起出去坐坐。有人找我,先狗了。”B“:好的,8”这里所列只是常见类英语的构成形式。实际上,类英语的构成形式远不止这些,并随着网络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三、网络中类英语现象产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那么,形式多样、表现灵活的类英语何以能够成为网络的宠儿,受到无数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追捧?换句话说,网络中类英语现象产生和流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1.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类英语现象产生和流行的社会大背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地加大力度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扩大高校招生,并将英语教育由初中延伸到了小学乃至幼儿园,应该说,网络在中国发展的这十几年,正是中国国民文化素质、英语水平快速、稳步发展的阶段,而这些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正是中国网民的主体力量。网民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英语水平,正是类英语现象产生和广泛流行的前提。2.能显著提高网络交际的效率,是类英语受网民追捧的主要动力。及时聊天软件是网络交际中使用最多的工具,即使在视频普及相当广泛的今天,利用文字交流仍是网聊的主要形式。汉字本身的复杂结构,使得汉字在需要快速反应的网聊中遇到了输入速度的瓶颈,这种感觉在网龄不长的网民中尤其明显,许多新网民都遭遇过因打字速度慢而被踢的尴尬。而类英语词汇的使用,则大大提高了输入速度和交流效率,如用类英语“PS”就可以表达“利用PHOTOSHOP(也可以用其他平面图象处理软件)处理”的意思,不仅简练,而且准确,输入速度则提高了数倍。以类英语为代表的网络语言的这种高效性特点,也被一些学者冠以“语言经济学”的美名。许多起初对类英语词汇不屑的人在尝到甜头之后,也逐渐接受乃至赞赏这种新的语言形式,成为铁杆的类英语“迷”。3.时尚与从众心理。在匿名的网络交际中,普遍存在一种显示自身能力与水平的心理,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时尚。而类英语除了实用的功能之外,正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虚荣的时尚心理需要:既可以显示自己的良好的外语水平,又可以显示自己高超的网络语言操控能力,还可以显示自己很IN(超前)。而少数不务虚荣的网民,则因网络越来越流行使用类英语,也不得不跟随潮流适应、接受和使用类英语这种语言形式,以减少网络交际中的困难。4.类英语能有效避免使用禁忌语言带来的尴尬。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以牢骚、咒骂等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不快和愤怒情绪,“国骂”正是这种心理宣泄机制的产物。在匿名的网络世界中,这种情绪发泄显得尤为普遍,打开BBS、博客与新闻的回复、评论,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发泄的影子。然而,在国人文化素质大为提高的今天,赤裸裸的“国骂”已经越来越被看成是缺乏修养、没有素质的表现。可不满与愤怒的情绪还得发泄,于是,“TMD”、“TNND”等“国骂”转换而来的隐晦、委婉而多少略显文雅的类英语词汇,便成了裸体“国骂”的替代品。即便是直接化用欧美痞子语言的“FUCK”、“SHIT”,在“时尚”网民的眼中,也要比泼妇型的“国骂”更文雅,更有品位。虽然类英语的使用并不能改变网民情绪控制能力欠缺的本质,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软化了“国骂”生硬的形象,给网络交际创造了一个新的语境。5.能创造一种幽默、谐趣的语言效果。网络交际并不完全像现实的社会交际那样充满功利主义的工具性目的,更多时候是为了享受一种心情,充满幽默、谐趣的语言风格显然比平实的语言风格更受欢迎。而适当的类英语恰恰能更好地制造这种效果。当别人用“3Q”代替平淡的“谢谢”以表示对你的感谢,当别人告诉你他在“吃饭ING”而不是“正在吃饭中”,当“我服了你”变成“I服了U”,语言是不是变得更加幽默生动了,交际也变得更加轻松活泼了呢?四、如何看待类英语现象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在构词、语法都方面,都与传统的汉语文有着巨大的差异,对传统的汉语语言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语言的纯洁性需要得到维护,对于这种体系不分明、风格杂糅的“新兴语言”,应该禁止其继续发展;也有人认为,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既然网络语言应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那么就应该承认其合理合法的地位,并鼓励其发展。还有人则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建议采取人为引导和自发调整并进的方式去规范。各种观点都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论证,都有一定的道理,可谓众说纷纭。(沈兴华,张晓苏:2008)但比较普遍地倾向主张对网络语言采取宽容的态度,少数学者甚至认为网络语言可以进入学生作文。(韩书:2008)那么,对于网络语言中的类英语现象又如何看待?刘卫兵通过对英语词汇在网络交际中的变异及成因的探讨,认为网络交际英语作为一种变异形式,“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的出现,带有网络时代人们心理需求的必然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刘卫兵:2008-1)张运霞也认为,网络英语新词汇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其构词特点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其构词形式孕育着新的含义和简洁明了的构词方式,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英语在网络中的运用,网络英语的空间会愈来愈大。(张运霞:2008-2下)尽管刘、张二人的研究对象与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并不完全一致,但关于网络英语是网络发展的产物,并且空间会越来越大的观点笔者是完全赞成的,同时这种观点也完全适用于类英语。然而,类英语与网络交际英语、网络英语新词汇毕竟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因此在如何认识与看待类英语现象上,笔者认为也是应有所区别的。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几点:首先,类英语现象是中文网络语境下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产生于网络交际,也在网络空间流行,是网络社会的特定现象,也是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以类英语为代表网络语言已经在事实上成为我们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类英语等网络语言在网络流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语言文化和语言规则。网络语言的出现有它自身的规律和内在价值,不能因为这种冲击就简单地加以否认和排斥。事实上,网络语言在给传统语言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汉语词汇老化、表现力不足等问题,激活了汉字的潜力。而且企图通过否认和排斥来阻止类英语等网络语言的流行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大可以对网络语言加以包容,用以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化。第三,类英语等网络语言既然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