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脏腑脾” 与西医“解剖肝” 的相关性和同一性.pdf_第1页
论中医“脏腑脾” 与西医“解剖肝” 的相关性和同一性.pdf_第2页
论中医“脏腑脾” 与西医“解剖肝” 的相关性和同一性.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探讨论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的相关性和同一性曾志勇罗友华林齐鸣许勇李洁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的相关性和同一性。方法:从古代有关人体脾的解剖、功能的描述,结合现代医学对肝、脾等内脏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和同一性。提示:在中西医交流中将中医“脏腑脾”翻译为“Liver”,而将中医“脏腑肝”翻译为“Spleen”应更为合适。主题词:中西医学比较研究脾(中医)肝/解剖学和组织学“脏腑脾”是中医五脏之一,又称后天之本。在西方医学在未传入中国之前,有关中医五脏的解剖实体与功能关系并未引起大的争议(六腑中的三焦除外)。但随着西医的传入,人们发现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有着许多的不同,特别是在与消化功能有关的方面更是如此。由此争论和对比研究开始展开,目前为此,尚未确定中医的“脏腑脾”所对应的解剖器官是脾和胰还是胰腺,抑或是其它器官。但任何关于脏腑学术研究若没有确定的概念和内涵,在其实质没有弄清之前,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我们中医学有关脏腑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实验的设计和研究结果的评判。由此,首先弄清“脏腑脾”的实质有着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论证两者所指的同一性。1从现代解剖学的观点看中医“脏腑脾”现存中医最早著作之一内经中已出现脾的概念,但未见其解剖部位的描述,仅在该书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一线索:“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在医学入门中有“微差左胁于胃之上”。从现代解剖学资料看,与胃以膜相连的器官只有肝和横结肠。在胃小弯(胃的上缘)有小网膜,胃大弯(胃下缘)有大网膜,前者在上方连于胃小弯(包括十二指肠上部)与肝(门)之间,后者在下方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而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全卷六,第154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有一“脏腑之图”,图中脾在胃的上方。这与张景岳类经图翼第83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内景图中“脾”的位置相似。而在现代解剖学中,西医的“解剖脾”则在胃的后方,胰则在胃的后下方,而非在胃的上方。由此看来,“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医贯)之中医“脏腑脾”只能是西医的“解剖肝”,而不是西医的“解剖脾和(或)胰”。再从明代针灸大成155页“脾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来看,“脏腑脾”也应该是西医“解剖肝”,因为“解剖肝”的位置在第11胸椎上下(第9胸椎第1腰椎之间),而且“解剖肝”也掩盖了胃的前面的大部1。有人以“解剖脾”与胃之间有脾胃韧带相连而认为“脏腑脾”应指“解剖脾”2,笔者却认为这种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首先,在解剖学上“解剖脾”是贴在胃后壁的左上部,两者的接触面积仅占胃后壁面积的约1/52,而只有“解剖肝”才真正掩盖了胃前壁的大约1/2。故首先不能说是“解剖脾”“掩乎太仓”;其次脾胃韧带是连于胃下缘的左侧与脾门之间2,而非在胃的上方;最后以笔者通过对数十具尸体之脾胃韧带的观察,发现脾胃韧带多呈圆束状而非呈扁薄的膜状。故认为“解剖脾”就是指“脏腑脾”的观点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同时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2从现代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观点看中医“脏腑脾”中医“脏腑脾”是人体“后天之本”,在生理功能上主运化,可运化水谷,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3。现代医学中的肝则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它合成和分泌胆汁,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此外,内经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在现代解剖学中,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包括水),都要通过肝门静脉到达肝,在肝进行“处理”(如合成、分解、解毒等大量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后通过下腔静脉到心,然后通过309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10期肺动脉才能运送到肺,此后再通过体循环将营养物质和氧输送到全身(包括全身肌肉,正如“脏腑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此物质转运过程中,精微物质既不经过“解剖脾”也不经过“解剖胰”。在此(“解剖肝”的功能)也应证了中医“脏腑脾”在不仅可运化水谷,还运化水液,主升清(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的生理功能。在临床“解剖肝”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的患者,多有腹胀、便溏或腹泻、食欲不振,以致疲倦、消瘦和口唇苍白(贫血)等症状,与中医脾失健运的证侯非常类似或基本一致。再看脾的另一主要的生理功能-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这里的裹,即是指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意思,实际上也就是指脾具有统血的功能。在现代生理学关于血液的凝固和止血这一复杂的生物化学连锁反应过程中,必需要有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目前凝血因子有12个,其中,除因子为Ca2+外,其余都是蛋白质。因子由组织细胞产生,其余大多数是在肝(“解剖肝”)内合成的4。因此“解剖肝”功能受损,必将导致凝血因子在血液中的含量减少,从而影响血液的凝固和止血,导致出血,也正如“脾不统血”。此外,在临床上,肝的疾病如肝硬化,还会因肝门静脉回流受阻,大量血液需要改道经食管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才能到达上、下腔静脉,造成食管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的曲张,一旦曲张的血管破裂则会引起大出血,导致呕血和便血,这可能是“脾不统血”的另一机理。同时,“解剖肝”功能损害,不能消除从胃肠道吸收的有毒物质,或由于门、腔静脉之间有侧支循环存在,肝门静脉中的有毒物质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代谢障碍,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脏腑脾”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也不难理解脾虚患者为何常有交感神经功能底下,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的特点,并由此采用副交感神经亢进法(利血平肌肉注射法)建立中医脾虚动物模型6。由此不难看出,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高度相关性和同一性。3从相关研究和临床报道看西医“解剖肝”与中医“脏腑脾”的相关性脾虚泄泻患者血清白蛋白偏低,2球蛋白偏高,经健脾治疗均见明显,用四氯化碳引起家兔实验性肝损伤,黄芪、大枣可使下降的血清白蛋白增高,用四君子汤喂养后能明显增加肝糖元的蓄积7。徐涛等8报道参苓白术散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有明显疗效,用四君子汤合温胆汤治疗脂肪肝疗效可达92%9。由于对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认识方面的不足,相关研究的报道也就不多。但从以上的相关研究和临床报道我们大致也能看出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相关性和同一性的一些端倪。4产生“脏腑脾”就是“解剖脾(胰)”的原因、现状和建议前面已经谈到在西方医学在未传入中国之前,有关中医五脏的解剖实体与功能关系并未引起大的争议(六腑中的三焦除外)。而为何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就开始有了争论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极有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早期翻译者(不一定是医家)为了给西医的Heart、Liver、Spleen、Lung和Kidney等内脏器官找一个相对应的中文(医)名词,在没有对祖国医学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使用了相应的中医名词心、肝、脾、肺、肾。甚至到了近代(最近的20年内),绝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也是为西医内脏在寻找相对应的中医脏腑。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最初他们是为了把中医介绍到西方,是为了把中医的五脏翻译成西(英)文,应该会(也必须)在理解了中医五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西(英)文。那么“脾”就应翻译成”“Liver”,“肝”就应翻译成为“Spleen”。(将在文章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论中医“肝”和“脾”的实体中另述)。由于上述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目前中医脏腑概念的混乱,常把中医的”脏腑脾”与西医的”解剖脾(胰)”混淆,将中医的“脏腑肝”与“解剖肝”混淆。如果对历史的错误不加以修正,听之任之,中医理论将永远停滞在原有水平,难以发展;而且中医的语言与现代科学的语言不通,将难以交流;中西医也难以有机的结合。建议用动物实验的方法来论证两者的相关性和同一性,以解决有关中医的“脏腑脾”是否是西医“解剖脾和(或)胰”还是西医的“解剖肝”的争论;同时,由于中医“脏腑脾”与西医409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10期“解剖肝”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和高度同一性,在中西医交流中将中医“脏腑脾”翻译为“Liver”,而将中医“脏腑肝”翻译为“Spleen”应更为合适。参考文献1徐恩多主编.局部解剖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72胡剑北.中医脾脏实体初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5)783印会河,张伯讷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4354钱梓文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41255竺心影主编.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52566钱会南,沈丽波,胡雪琴.中医脾虚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思考.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3)1831847甘毓麟.中医“脾”本质研究.浙江中医杂志,1980;5:2292308徐涛.参苓白术散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7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02(16)25269孙光.四君子汤合温胆汤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的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2002;4(19)49(收稿2004203219;修回2004205210)“病窦综合征”中医治法探究王莉娅陆曙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214001)摘要:目的:探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中医治法。方法:从谨守病机,明辨治则;辨证精细,变通治法;辨证辨病,治法宜忌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本病应以“益气温阳,温补心肾”为治疗大法,但尚须谨察阴阳气血之所在,寒湿痰瘀之兼证,兼调五脏,标本同治。主题词:病窦综合征/中医药疗法病态窦综合征/中医病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疑难病症。根据“病窦”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心悸、眩晕、胸痹、厥脱、迟脉症等范畴。由于其病变性质,多属虚属寒,故临床多以“温阳”为治法之宗,承法立方,诸药纷呈,为病窦的中医治疗奠定了基础。然而病窦临证,证候多端,切忌辨病而舍辨证,治法一味温补,有劫伤心阴之虞。故本文就病窦的中医治疗试述如下。1谨守病机,明辨治则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致窦房结起搏及传导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以心动过缓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其病因多端,病理变化比较复杂,有时可出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颇为棘手,西医对病情重者主张安装心脏起搏器。病窦患者的临床多与心动过缓引起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有关。常见有心悸怔忡,头昏眩晕,甚则晕厥,胸痹心痛,气短乏力,四肢逆冷,舌质黯淡,脉迟,间有结代等临床表现。心阳的主要作用是鼓动心脏搏动,温运血脉循行;肾阳为诸阳之本,对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因此心肾阳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心率的快慢、血脉的盈亏和脉象的虚实。心肾阳虚即可出现心悸,胸痛,神疲,昏晕,面色无华,四肢不温等肾阳不升,心阳不振的病证(周次清)1。迟脉是病窦常有的脉象,濒湖脉学云:“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指出迟脉是由阳虚阴盛,气血虚寒所致。可见病窦的临床表现与心肾阳虚的病理、病证基本一致。因此,多数医家认为,病窦一证,病位在心,关及脾肾,病变性质,属虚属寒。主要病机为心气阳虚,心肾阳虚,或兼脾阳不足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