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试论中医妇产科学的形成张继(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在中医发展的广阔学术背景下,探讨了中医妇产科学具体形成的基本概况,体现了中医妇产科学是在临床实际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真实的实践精神,并指出其对今天妇产科的实际临床诊疗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关键词:中医妇产科学;形成;医学史中图号:R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222(2004)04-0212-03中医妇产科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逐步成熟而顺其自然地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系统的科学学科体系的。对此,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一下妇产科学的学术发展史之后就能清楚地明了这一点。中医妇产科学本身作为一脉相承的学科发展有其自然运行的轨迹,遵循其内在的逻辑规律,而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医学具体运用中,男阳女阴,男刚女柔,区别鲜明。内经中早就将男女的生理特征、病理特征详加描摹,而在医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男女科的形成却有了很大差距。中医妇产科学由实践到理论,不断把感性认识进行理性的升华,于是我们看到:临床上,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带下医;理论上,唐代有了第一部女科专著经效产宝。1早期中医妇产科文献在汉代及三国时期成书的文献中,其中就有涉及妇产科的一批专科性或专病性医书。妇科如卫泛妇人胎脏经;儿科如卫泛小儿颅囟方。综合性著作中,如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妇人婴儿方,为两科合著;又有张仲景撰用之胎胪,据近人余嘉锡先生考证,其为妇人婴儿方书。胎谓妇人胎脏,胪与颅皆从卢得声,古字通用,即颅囟。是说有一定道理。惜其书大都亡佚。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五十二病方和胎产书等11种。各书的抄录年代,根据文字字体约在公元前4世纪末或前3世纪初。这些都是后世已经失传的古医书。胎产书是我国现今已知最古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著作。其中有医论一篇,即“禹问幼频”,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变化和产妇的调摄,是关于怀孕、胎教和优生的论述。它假托禹和幼频两人相互问答来讨论孕胎等问题,书中叙述了胎儿逐月发育的状态,“三月始脂,果隋宵效,当是之时,未有定义(仪),见物而化。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观木(沐)侯(猴)”等1。这是最早对胎教的论述,认为孕妇的饮食起居,所见所闻,思想情志等,都将对胎儿发育的优劣,乃至胎儿性别的形成等,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也叫作“内象成子”。胎产书中把最初形成一个月以内的胚胎描述为“流刑”;指出胚胎发育至二、三月时,呈一团“膏”、“脂”状物;四、五月时,胚胎产生血与气;依赖气血的供养,胚胎先后于七、八、九月生成筋、骨、收稿日期:2004-08-22;修稿日期:2004-09-20作者简介:张继(1976-),女,江苏姜堰人,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212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5卷第4期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TCM(SOCIALSCIENCE)Vol.5No.4Dec.2004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皮肤、毛发等各种器官组织。经10个月的变化过程,胚胎发育成熟,最后娩出母体。北齐医学家徐之才的“十月养胎法”即源于此,从而奠定了中医妇产科学“胎教”和孕妇保健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尽管出土了胎产书,但这仅是介绍人体胚胎形成,衍化孕育过程及其有关生育注意事项的要点提示,因此它还局限于胎产方面,不能说此时妇产科学就已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了。2汉代中医妇产科学汉代医官中分为太常和少府。少府太医主要为宫廷医疗服务。汉代侍医沿袭秦制,主要为帝王皇室和诸侯王诊治疾病,相当于后世的侍御医。女侍医、女医、乳医,在宫中主要为皇后、公主等服务,诊治妇产科疾病。而这对妇产科学的长足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汉代的医疗机构已逐渐形成。西汉时的“乳舍”,相当于产院。据风俗通义记载:“汝南周霸,字翁仲,为太尉椽。妇于乳舍生女,自毒无男。时屠妇比卧生男,因相与私货易,裨钱数万。”另有“颖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数月皆怀妊,长妇胎伤,因闭匿之。产期至,同到乳母舍,弟妇主男,夜因盗取之,争讼三年,州郡不能决。”(太平御览卷361)汝南、颖川均为汉代州郡,而更大一些的州郡及都市也可能设有乳舍,并且住院的产妇中有屠夫之妻,说明产院的普遍性。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掖庭令属下有暴室丞,“主中妇人疾病者,就此室治”,此相当于妇科诊疗室。同样,就我国医史而言,女医也出现较早,但这也并不表明妇科已形成了独立的专科了。西周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如对热病、昏迷、浮肿、顺产、逆产、不孕等也都有较深了解。山海经已记载佩带某种药物可以有助于生育,食某种药可以使人“无子”、“不育”。关注生育与否,就自然会关注到妇产科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探索。3隋唐中医妇产科学迅速发展隋唐时代,妇产科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特点是:开始从内科范围分化,日益趋向专科化。隋唐间,出现了许多妇产科著作。据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有6种,凡26卷,可惜均已散佚。唐昝殷撰于大中年间(847852)著经效产宝,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上卷论述养胎、保胎、安胎、食忌、恶阻、胎动不安、漏胞下血、身肿腹胀以及难产诸疾。特别对横产、倒产作重点介绍。中下卷论述产科各种疾病的治疗与方剂共25篇。书末续编录周的传授济急方论和李师中、郭稽中的“论二十一证”,另有“产后十八论方”,这些都是宋代以前产科名著,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论述了妊娠、难产、产后等20余种产科常见病证,收载方剂260余首。有些论点具有一定的水平,方药大多简易实用。如四物汤通用于妇产科已千余年,临床使用行之有效,屡试不爽,至今仍为妇科圣药。另外,在一些综合性医书中,都收集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妇产科资料。孙思邈以重视妇产科而闻名。他在临证实践上,深感有设妇产科的必要,在千金要方中,明确指出:“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2。特别是妊娠期、分娩前后诸病的治疗。继列“少小婴孺方”二卷,以述婴儿的护理及诸种疾病的治疗。在他看来,养育幼儿是生民之大事,“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2所载妇产科内容,从求子到调经,包括了许多妇人的特殊疾病,论述极为详尽。儿科方面,重视小儿护理,强调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这样分门别类,有纲有目,内容丰富,理法方药俱全的类书,千金要方实为首创。千金翼方是千金要方的续编。第58卷为妇人,较为详细地载述了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常用方剂若干首。第11卷为小儿,重点阐述小儿生理、病理、婴儿调养注意事宜、相儿命长短法及治疗小儿疾病诸方。“始妇人而次婴孺”,首设“妇人方”3卷,列于各科疾病之首,促进了妇产科向专科化深入发展。千金方中孙思邈分析了女性与男性,小儿与成人生理上的不同,指出妇产病、小儿病的312张继:试论中医妇产科学的形成第4期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特点,主张独立设科。其后,王焘外台秘要中特为“妇人”、“小儿”立专章。宋代更出现了妇产科和小儿科的专著(如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应该说都是受了孙思邈的启发。这一时期妇产科学的迅速发展,究其原由,一是在国家开办的官方医学校中,妇科并未进入国家正规的医学教育序列,直至隋唐时期的太医署中并没有设立妇产科。其次,在实际的临床诊疗中也未有妇产科方面的专门医生客观存在。妇科在相当长的历史岁月中是纳入中医大内科中的,也就是说是由内科医生为妇人诊治疗病。许多为产妇接生的其实是当时被称作“稳婆”的老妇充任,承担其职的。这就能理解为什么战国名医秦越人在越地邯郸做“带下医”,并不能说他就是专业妇科医生,而只能讲这是因为他诊疗技术全面,故能“随俗为变”;而汉代有女医义女句、淳于衍,皆为宫廷皇亲国戚之眷属做保健医生兼为护师的,但就其身份定位而言,也不能完全肯定她们就是妇产科专业医生。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到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在“医德”之后继列“妇人婴孺方”,能为中医妇产科、儿科学的创立起积极的倡导作用。所以时至唐代,才有昝殷的经效产宝和苏氏的颅囟经的问世,这决非偶然,这种历史的真实似乎是在无言地表明中医妇产科要发展成为独立的专科,尚需走漫长的发展之路。4宋代中医妇产科学成为独立临床医学学科妇产科护理到宋代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宋哲宗时,杨子建著十产论,记载了横产(手先露或臂先露)、倒产(足先露)、偏产(额先露)、碍产(脐带攀肩)等不同类型,并说明如何使胎位转正的各种方法,是我国古代产科学上的著名文献。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分论妇科、产科诸病,附有方剂和医案,有许多新见解,为中国现存最早具有系统性的妇产科专著。对妇科常见病及孕期、分娩及产后护理提供了不少资料。如医说一书中记有“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牙亦坚固”等口腔护理经验。小儿方论、小儿药症直诀中,具体地叙述了小儿喂养及疾病护理方法。中医妇产科学,到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的问世,才最终为其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我国医学很早就有分科的记载,但分科不细,到了宋代,分科就比较细了,再加上印刷术的进步,很多医书得以出版,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这与宋政府把医药行政及医学教育分立起来有关。王安石变法后,学校体制及教学内容又有改进。宋代,临床医学发达,妇产科的成就尤为显著。宋代太医局增设产科和产科教授,专门培养妇产科医学生,实际而有力地推动了宋代妇产科的发展,著名的妇产科学家和妇产科著作相继出现。太医局是专为医学教育设立的机构,儿科及妇科因而发展成独立专科,并取得重要的成果。妇科及产科亦开始独立发展,当时最大成就的是妇人大全良方。中医妇产科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医学史上的重大进步。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引述了多种医书,内经和诸病源候论是其基本的理论渊源,论述了妇女经、胎、产、带、杂病。书中首列“调经”、“众疾”、“求嗣”3三门论妇科,其中“调经”门论述月经正常生理及诸种月经病证和治疗;“众疾”门论述一些妇科病及妇人的一些内科病和肛肠病;“求嗣”门论述求子方法及不孕、不育症的治疗。次列“胎教”、“候胎”、“妊娠”、“产难”、“产后”诸门论产科,分别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种难产、产褥期护理及产后病证,作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是对前人成就及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很高,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它的流传为促进我国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经明代医家薛己等校注,流传更为广泛。宋代对产科贡献较大的是杨子建,元符元年(1098)著有十产论,对异常(下转217页)412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4期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2)战争促使大量人才弃官业医,医风大振。战争造成一些本来可以入仕途的人才被迫转向医学,特别在明末清初,有些明朝忠臣、高级儒士便隐入山林、民间,以医为业,如缪希雍、傅山、张路玉、吕留良、柯琴、刘若金等,他们为医学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医学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更为温病学说的深化及温病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明清时期的特殊自然、社会环境,使温病在南方尤其在江浙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疾病特点的变化,出现了“古方新病不相能”的局面,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学说和理论。时势造英雄,一批温病学家吴又可、叶天士、吴瑭等便应运而生,根据经验整理出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专著,温病学科始此兴盛。参考文献:1曹树基.中国人口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33,254.2伍连德.中国霍乱流行史略及古代疗法概况J.同仁医学,1935,8(4):320.3范行准著,任广谦整理.中国病史新义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351.4卢天贶.兵林史话战神之剑火炮与炮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18.5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61.6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7.7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64.RoleofWarinDevelopmentofSchoolofEpidemicFebrileDiseasesinSouth,ChinaduringMingandQingDynastiesLAIPeng2hua,DAIChun2fu(BasicMedicineDepartmentofFujian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Fujian,350003,China)ABSTRACT:Asasocialfactor,warhaspromotedthedevelopmentofmedicine.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peasantuprisingandcivilianfightingoccurredfrequentlyasaresultofclasscontradiction,togetherwithforeigninvasions.Thehighmor2bidityofepidemicdiseasesanditsspreadprovidedconditionsandmaterialbasisforthedevelopmentofmedicineandculturalcom2munication.KEYWORDS:MingandQingDynasties;south,China;schoolofepidemicfebrilediseases;war(上接214页)胎位作了详细的描述;继而有李师圣、郭稽中产育宝庆集1卷(约12世纪初),后有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8卷(1184),总结了宋以前的产科临证经验和初生儿保育方法,是一部珍贵的产科文献。另外,有齐仲甫著女科百问2卷(1220),也是一部综合性妇产科著作。中医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翻译(英语)岗位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多功能抑尘车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导电银浆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新光源助航灯光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第十四届全运会七人制橄榄球联合队传球运用分析
- 2025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考试笔试试题【答案】
- 黄冈市红安县中医医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消防员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 分管农业副镇长述职报告范文
- 2025年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非晶硅合作协议书
- 统编版五年级升六年级语文暑期衔接《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
- 小小理财家课件
- DB43-T 2622-2023 医疗导管标识管理规范
- 译林版一年级下册全册英语知识点梳理
- 案场物业制度管理制度
- CJ/T 316-2009城镇供水服务
- 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职业技能考核试卷:无人机飞行操作与维护培训试题
- 泵车股权协议书
- 媒体转型新篇章
- 邻里建房纠纷协议书模板
- 中国兽药典三部 2020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