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规范化基本原则的探讨.pdf_第1页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规范化基本原则的探讨.pdf_第2页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规范化基本原则的探讨.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探讨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规范化基本原则的探讨郭小青陕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712083)郝保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710069)摘要: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的规范,是应用现代术语学的原理和方法,把构成中医诊断学概念体系的名词术语进行现代术语学意义的规范研究,使其基本涵盖本学科的内容,以便于理解应用和进行内外学术交流。因此,应首先确立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规范的基本原则,再分步进行遴选、注释、规范、论证。本文就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规范的基本原则问题做以初步探讨。主题词: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术发掘中医诊断学科范围内的名词术语概念,由于中医理论的古老、传统和演变,使学者们对其的理解及应用,目前仍欠统一和规范.在注重继承的基础上,借鉴和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用现代术语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进行规范研究,就势在必行.因此,应首先确立其规范的基本原则,力求其科学性、系统性、简洁性、单义性和国际性,形成清晰准确的概念,是迫切需要花大气力研究的课题。规范的意义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1,是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的桥梁.从这个概念来看,本门学科包括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两大方面,而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又主要是研究诊察病情诊症;辨别证候-辨证;判断病种-断病三方面,尤其偏重于“症”、“证”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中医诊断的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中就必然涉及大量的“症”、“证”、“病”及相应的学科范围的名词术语。但是,由于中医诊断学的名词术语大多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几千年的历史,并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多为古代汉语,有的字即是词,更有古今词义的演变,古文的现代表述,还有人文哲学对中医学的渗透,使其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很浓等,导致了中医理论这种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中医诊断的规范研究工作虽不断在加强,但仍尚欠成熟与完善。加之,中西医两种医学诊断体系的相互渗透与矛盾,虽然在对中医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有益的启迪与借鉴,但也更增加了中医规范的难度。症、证、病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由于古今的演变,现实的复杂,以致当今约定的含义并未被多数学者所掌握,即使承认也远未格守2,因而当前有关症、证、病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的表述和应用仍欠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部分中医诊断学的名词术语与中国语言文学的关系深远密切,其文学性,社会性,主观感情色彩很浓,与科技术语的简洁单义性相违背。同一概念所具有的名称太多,即一义多词及同一名称所属概念太多即一名多义的现象严重。一些名词术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太一致,界定不太清楚。比如在证的概念方面,存在着外延宽泛而内涵特殊的逻辑矛盾。证概念不是抽象了通行的所有证的本质属性而得来的,而证概念的外延也不是完全具备证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以至于有些“证”的概念使用就不太统一等问题。中医诊断学专业语言中一些名称不是严格的术语却被当作术语来应用。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就导致了在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中不同程度的理解上和应用上的混乱,阻碍了对中医病证本质的进一步揭示。为了适应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及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适应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进行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专项的基础性规范化研究工作,就势在必行。规范的现状建国后,我国的中医名词规范化工作,主要从3方面展开,第1是编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第2是编纂出版各类工具书;第3是进行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而中医诊断学专业自20世825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6期纪50年代以来至今已出版统编教材七版,与此同时实用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中医诊断学大部专著也编撰出版,尤其是近年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非常重视中医症、证、病等的规范化工作,草拟了中医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颁发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制定了中医各科病证诊疗评定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均带来方便,也为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专项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一方面由于出版的中医诊断学的各版教材、制定的中医诊疗术语和诊疗标准以及各种中医辞典等所列病症及具体内容的不统一,又出现了新的不规范;另一方面即使是适应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的需要,但用现代术语学的标准来衡量,仍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性“中医热”不断扩大,中医交流的速度、范围就不断扩大,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成为中医诊断学科现代化、国际化的瓶颈之一。又因为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临床各科诊断的基础,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是中医诊断学科的基础,所以对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是中医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了适应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的需要,适应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做好基础性的规范研究工作,如进一步明确症、证、病的概念与关系,规范好中医诊断的基本名词术语,从而为诊断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当今跨学科科学发展的趋势,也必须以术语的标准化即术语的单义性作为基本条件3。因此,必须把构成中医诊断学概念体系的名词术语进行现代术语学意义的规范研究,而规范就是用同一标准对事物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所谓同一标准,就是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也应如此,首先要确立该规范研究的基本原则。规范的基本原则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应用现代术语学的原理和方法,把构成中医诊断学科体系的名词术语进行现代术语学意义的规范研究应主要以各名词术语的内涵为依据进行规范。1总体规范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名词术语的解释和定义不能脱离该名词术语字词固有含义及其引申含义,并以此为依据;考虑到中医诊断学术的深化,创新需要,行业沟通、对外交流的趋势,对有些名词术语的定义可作有据而适当的限定,引申或改动;每条名词术语及其解释要求用词得当,语意确切,表述简洁、清晰;每条名词术语应界定明确,范围清楚,避免名词术语之间内涵重叠,界限模糊4。2分步规范的基本原则第一步遴选的基本原则方法:查阅文献,临床调研.选词系统收录本学科的专有名词;尽量少收其他学科渗入或借用的名词;注意选收学科概念清楚,相对稳定的新词.;也要收录现代临床少用或不用的古代名词,在注释该名词的基础上,予以说明。分类可分为症名词术语;证名词术语;病名词术语;其他概念性名词术语4类。原则:注重学科完整性;源于传统,有所发展。第二步注释的基本原则方法:在初订正名的基础上作出注释。原则:按其内涵,作出定义性注释;定义有困难,先作说明性注释。第三步规范的基本原则方法:确定正名;统一名词。原则:力求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单义性、国际性、约定成俗。第四步论证的基本原则方法:组织本门学科如中医诊断学科及相关学科如中医基础、临床、术语学等学科的专家交叉讨论,整体论证。原则:注意准确性、简明性、单义性、派生词能力强。因此,在确立中医诊断名词术语规范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整理,结合临床调查,应用现代术语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中医诊断学科范围的名词术语进行系统全面整理,并对整理的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在对其内涵与外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工作,用现代科学术语再现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成果,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直接应用于临床诊疗、教学科研、有效的行业及对外学术交流。症名词术语的规范可作为中医症状量化研究的基础指标.症、证名词术语的规范可作为建立客观而精确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基础指标。症、证、病名词术语的规范可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基础指标.应用于中医治疗效果的评定。另外,确立中医诊断名词术语规范基本原则,925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6期进行中医诊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虽不能代替中医诊断学科概念体系的研究而局限于名词术语本身,但必须尽可能地同时研究中医诊断学科概念体系的构架,完善其现代属性,以促进中医诊断学术进步,促进中医诊断学科现代化。参考文献1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881902张卫冬.病、证规范化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陕西中医.2002;23(12)110311053邹晓平.谈谈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及国际统一问题.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5)26274朱文锋.中医诊断规范研究述评.中医诊断学杂志.1997;1(3)1215(收稿2004202205;修回2004203202)试论消渴病的中医临床诊断陈星石斌亚陕西省人民医院干五科(710068)摘要:就现代中医临床对消渴病的分型提出了框架性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的诊断应该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对基本病变和基本证型只须做原则性的划分。作者认为,消渴病可分为“消渴本病“和”消渴续病“两个大类。消渴本病的证型以燥热内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为基本证型。在这三型之中又以阴虚为核心病机,以燥热、气虚、阳虚为平行病机,以挟瘀、挟湿等为外围病机。消渴续病的证型要比消渴本病更加复杂,诊断时除考虑本病的因素以外,还要根据续病的性质来明确辨证的理念。主题词:消渴诊断中医学术发掘关于消渴病的诊断,始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根据消渴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将该病分为消渴、消瘅、肺消、隔消、消中等13种类型。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消渴为病名,而将胃热、肾虚作为消渴的主要证型。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提出“三消”的概念,后世关于消渴的分型大多沿袭此说。至现代,黄文东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将燥热和燥热伤阴等列为消渴主证,将消渴病久而见的痈疽、眼疾等病变归为消渴并发症。林兰编著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认为消渴病应分为热盛、阴虚、气虚、阳虚4种主证,另有夹湿和夹瘀两种夹证,并根据证候的衍变规律,将消渴病归纳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3型。上述关于消渴病的病证分类,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也大致上反映了现代中医临床的实际情况。但是,笔者认为,消渴病的中医诊断固然还有进一步规范化和细致化的空间,但框架性的理念可能更有意义。以下仅就消渴病的病证分类略述管见如下:首先,三消分证不应该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从内在病机来分析,消渴本病以阴伤津燥为主,阴伤不能滋润,体中燥干,故见多饮;阴伤致生火热,销铄水谷,故见多食;肾中阴亏,不能摄纳,故见多尿。对于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之一为主要见症的消渴病患者,固然可以采用三消分证来辨证,但如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中上述三症都很突出,都很典型,实际上是无法用三消来区别的。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及病情的不同,起病隐匿,或病久不愈,精夺正衰,三多症状均不明显,自然无法再根据三多症状来划分三消分证。因此,三消分证尽管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显然已经不能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