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论断,在我国现阶段还适用吗?.doc.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论断,在我国现阶段还适用吗?.doc.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论断,在我国现阶段还适用吗?.doc.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论断,在我国现阶段还适用吗?.doc.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论断,在我国现阶段还适用吗?解答:孙国华、杨思斌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论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命题。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已消灭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由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作为阶级的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那么,“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论断,在我国现阶段还是否适用呢?对于这一问题,应怎样认识呢?“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法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性质和普遍的指导意义。法的本质问题是法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思想家都试图回答法是什么,但受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和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从总体上看,他们都没能给出科学的回答。归纳起来,大体上有“神学论、”“正义论”、“理性论”、“权力论”、“规范论”、“社会控制论”、“民族精神论”等。这些认识虽然也包含某些“真理的微粒”,有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见解,但从根本上说,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了法的阶级性,没有揭示出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才为科学揭示法的本质提供了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十分深刻地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法律领域,指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是国家与法的现实基础,因此决不能把法律看作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一时灵感。法律不过是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们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的表现”,也就是说,赋予统治阶级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378页。)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在批驳资产阶级的谬论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9页。)经典作家的这两段论述深刻剖析了法的本质:法律(法的形式渊源)是国家意志的一般表现形式;表现为法律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反映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把法的本质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或者单纯的规则体系,而是把法和国家政权、阶级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法和现实的经济关系即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揭示了法的阶级意志性与其物质制约性的辩证统一;指出法不是统治阶级一般的法权要求,而是上升为法律的、有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法权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谈论法时,既看法的内容,也看法的形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法的本质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立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第一,法是统治阶级,即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那个阶级的意志的体现。只有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才可以通过国家机关将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为法律,取得一体遵行的效力。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全集,第1版,第13卷,第304页。)第二,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者个人的意志,而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对其每个成员的意志有所吸收也有所舍弃形成的共同意志。第三,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等于法完全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目的仍是为了保全统治阶级更大的、更为根本的利益。第四,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意味着法就不反映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法的阶级意志性。因为统治阶级如果不保护一般的社会公共利益,其阶级统治也维持不下去。统治阶级之所以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其出发点仍然在于维护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法就其本质来看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当然也适用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法。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澄清一些困惑的认识。第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论断,无疑适用于阶级对立的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适用呢?在我国,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我们认为,当前,在我国虽然被统治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已经不存在了,但不能因此认为统治阶级也不存在了。因为在我国尽管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还必须继续掌握国家权力。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保持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统治地位。在我国的现阶段,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就是统治阶级。我国社会主义法就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条件所决定的。如果在今天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有意无意地否定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其结果也必然导致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武器这个实质。第二,能否把法与国家权力、法与法律截然割裂开?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种观点认为,法不是国家的独占物,一切具有强制性的具有类似于法的特征和功能的社会规范都属于广义的法的范畴,其中包括与国家权力有联系的法也包括与国家权力没有联系的法,如“习惯法”、“民间法”、“非官方法”、“自然法”等。由此提出了“广义的法”的概念。既然说到习惯,我们还可以说还有地方习惯、宗教习惯、民族习惯或职业习惯等,这些是否都是法了呢?“广义的法”的概念,割裂了法与国家权力的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如果这个概念能够成立,那就很难说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了。而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与国家政权是须臾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共生物;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阶级的分化、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法是国家权力有组织有系统的体现和运用,是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意志,必然要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广义的法”模糊了法的概念的本质涵义,混淆了法律规范与习惯、道德、宗教、民俗等其他社会规范的界限,随意扩大了法的范围,使“法”变得无处不在,却又处处无“法”,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法不同于法律,法是社会客观规律的表现,属于社会存在,反映社会的共同需要,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法律则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权力推行自己特殊意志的表现。其实,承认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就得承认法也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为,法律是法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把法简单归结为法律,但他们同时认为,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才是法。所以绝不能把法和法律截然割裂开、对立起来。法是社会生活的主观方面,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法可以反映客观规律,但不等于客观规律。把法视为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势必会导致否定法的阶级属性和其上层建筑的属性。这显然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原理的。第三,有一种观点认为,法是市民社会要求的反映,而市民社会的要求代表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意志,因而法并不反映特定阶级的意志。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市民社会的要求对立起来了。事实上,市民社会的要求总是要通过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表现出来。市民社会的要求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意志,但不要忘记这个“社会”总是一定阶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因此从根本上看,统治阶级的意志恰恰是市民社会要求的体现。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讲的是法的本质。这一原理是唯物史观在法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带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当然,法确实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内容与形式由多种因素构成。但只有被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才是决定所有这些因素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也只有这个决定性的因素才能说明法的阶级本质。二、阶级分析方法仍然是我国现阶段观察和认识法律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正确理解“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论断,需要有正确科学的分析方法,这就是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我国现阶段观察和认识法律问题时仍应坚持这一方法。第一,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同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一致的。我们反对夸大阶级斗争,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但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不应导致抛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因为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目前,形形色色的严重的刑事犯罪分子,以及受国外、海外敌对势力支持、图谋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分子、邪教组织等等的反动活动,就是这种阶级斗争的表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学会使用法律武器按法定程序与这些敌对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应当说,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二,阶级分析方法是正确认识法律现实的重要方法。唯心主义法律观的总体特征是把法的本质归结为某种精神,如“神的意志”、“民族精神”、“人类理性”、“永恒正义”、“社会公意”等。我们只有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辨其谬误;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和认识法律现象,我们的视线才会投射在现实的社会阶级、利益结构上。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尚未完全消灭的历史条件下,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优势的阶级和社会集团,不可能不通过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来维护自己的共同利益。阶级对立的社会是这样,阶级斗争和阶级差别仍然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第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我们才能正确地继承和借鉴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法律文化和外国法律的成功经验,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共通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除了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外,还需要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借鉴和吸纳外国法律的成功经验。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价值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数量分析等方法都无法替代的。例如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有时在形式上呈现众多一致之处;而相同历史类型的国家,其法律形式上的差别又极其明显。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不被这些形式上的共相与差异所迷惑,从而在总体上对它们做出准确的定性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完善我国的法制服务。第四,阶级分析方法给予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方法论指导。我们的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的依法治国,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服务的依法治国。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和促进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国家对权利义务的配置,必须贯彻这一宗旨。而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恰是确保这一根本宗旨的必要条件和方法论原则。在如何对待阶级分析这一问题上,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之学”。这种错误倾向会导致以国家理论、专政理论代替法学理论,过分注重法的政治性,忽视法的公理性,把法的价值简单地仅仅定位在维护阶级统治秩序上,忽视法律文化等的消极后果。二是否认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意义和认识价值,把坚持阶级分析方法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加以抛弃。这种错误倾向会导致否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迷失方向。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观察和认识法律问题,需要将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既结合又区别。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29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借鉴阶层分析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缩小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不无裨益;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作为方法性工具,对于把握各社会层次的差异和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运行的影响,也有一定启迪性和应用性。然而,阶层分析不能代替阶级分析,阶层分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为指导。因为阶级分析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因而能够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决定性的因素。阶层分析如果缺乏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