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下篇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下篇 图片 笲上盖有黑面绛里饰巾,放置于桥上。公公答拜毕,属吏把笲撤下。醴妇和飨妇的筵席未设时,席和脯醢先安排在房中。在公婆款待新妇时,婆婆要亲自 把脯醢进置于新妇的席前。妇人所用的洗设置在北堂上, 东西与室的东墙角相对;篚放置在洗的东边,面朝北盥洗。新妇斟酒回敬公公,要更换酒爵,自荐脯醢。公 公为新妇洗爵,新妇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地位),辞谢。公公下堂,新妇要退避于房中,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身份),拜谢公公为自己洗爵。大凡妇人以酒食相 款待,不要下堂。 新妇在婚礼三个月以后,逢祭事即可参与助祭。 对庶子的新妇,则使人用酒来酬答她。庶子之妇不向公婆行进食之礼。 父亲已死的宗子,母亲来派遣使者。父母亲都已去世,自己亲自派遣使者。支子,则以宗子的名义命使者。宗子的同母弟,则以其兄长 的名义派遣使者。 四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 发展型 ” 的杂俗婚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平心而论,华夏婚礼的构架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但风貌则迥异于昔。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 凤冠霞帔加上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了。其实,中国的 “ 大红婚礼 ” 有明确定制的时候已经到了明代。漫漫三千多年,玄黑色的婚礼服一直是主打,尤其是品官以上 始终严格恪守周制的舆服和定制;而士庶的婚礼则逐渐有所损益;先是在汉代开始有了婚宴的先例,六朝时一度出现 过白色的婚礼服,到了唐代,由于正婚礼可以在 舆服上越级的原因,准士庶着绛纱袍亲迎,这大概就是红色婚服的起源,但红衣新婿牵巾的另一端,他的新娘则一袭青碧, “ 青质花钗连裳 ” 。 颜色是心态的反应,即使婚服的基本形制依然延续汉服的礼服复制,但婚礼的风貌却经历了一个从庄严到喜庆,从理想到世俗的过程。 【婚服】 “ 发展型 ” 的婚礼,自然少不了 “ 发展型 ” 的婚服。这里的扩展主要针对中下层士庶百姓而言,因为品官以上的婚制还是基本严格遵循周制。纵观历代士 庶婚服,深色系的还是占主流,也许是由于距离最近的历史留下 的印象最深, “ 传统婚服大红礼服 ” 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这里我将发展型的婚礼服分成两种服制 (唐宋制和明制)来分别述说。 按照礼制,亲迎时舆服规格可向上越级,士庶亲迎穿低品官服。 魏晋南北朝:有白色的婚礼服。东宫旧事记: “ 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 白衫不仅用做常服 ,也可当做礼服。魏晋时期如此大规模地崇尚白色 ,且使用范围之广 ,与当时玄学盛行的 “ 以无为本 ,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 ” 的风尚有关。 唐: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 “ 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 (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 ” ,即青色的深衣。头 上的佩饰为金银饰以琉璃等的钿钗,钿钗有着品级的含义。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也造就了 “ 红男绿女 ” 这个成语。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 “ 德贵专一 ” ,如唐代士女的嫁衣 “ 青质连裳 ” 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大盛,到底有没有襦裙制的礼服 呢?这种争端主要在于对 “ 钿钗礼衣 ” 的争论。唐代的正规礼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 舆服制新唐书 车服制开元礼等中记录到: “ 钿钗礼衣 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 也。制同翟衣,加双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 ” ,既然 “ 制同翟衣 ” ,那么钿钗 礼衣也应该是深衣制;而认为钗钿礼衣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的观点,论据最早来自中国服装史泰斗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装史,书中他指出了盛唐至五代敦煌供养 人所着的,搭配钿钗的层层叠叠的规整礼服正是钿钗礼衣,如莫高窟 103 窟壁画 “ 乐廷瑰夫人行香图 ” 中的盛装贵妇,但他并未解释如何考证得到。这样的服制并 非特例,许多如 “ 于阗王后曹氏供养像 ” 等大量敦煌壁画中发现了这种层层叠叠的规整襦裙服,及人物发髻上象征级别的钗钿,都具 有某种制度的特征。鉴于沈从文 先生一向严谨的研究态度,所以轻易按照那些口径一致,且多撰写于中唐以前的礼书而推翻这种观点也有失严谨。 对于 “ 钿钗礼衣 ” 的考证的确是个难题,因为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仅出现在唐代的史书和礼书中,又鲜有实物传世。另外有一种现象不能不注意:唐 代杂俗琳琅,中国历史上许多礼制的更易正是起自唐代,颇有深意的是,对于古制旧礼,皇家却一直奉若圭皋,比如,看唐代的礼书会发现,十分严格遵循周礼,也 许是三百多年华夏衣冠礼仪离乱的痛苦引发了对华夏先祖经典的深深向往使然。比如唐将婚姻六礼仪程写 进了唐律。然而,理想与现实、庄重与喜庆之间始终巧妙而 有趣地充盈着绮丽的巅峰盛世。即使上层极力推崇正规的礼制版本,从底层民众发起的杂礼异服还是大领风骚,最后一点点侵蚀到了高层。 天宝前与中唐乃至盛唐,衣冠风尚则有如天壤。总之,钿钗礼衣究竟是什么模样?它同敦煌壁画中的盛唐至五代供养人的钿钗 “ 制服 ” 有什么关系?它是否存在着服制上的变异?诸多内容依然待考。 图示:敦煌壁画中的晚唐至五代供养人,服似有统一制式的襦裙式钿钗礼服。 图示:唐制婚服风貌示意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宋: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妇从风可假凤冠霞帔,婚服大约是青色。 明: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妇则着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同夫级别)、大红褶裙。 【婚仪】 古礼婚姻六礼 一向被恪守严格,还被写入唐律,而随着时代推移,异域风尚的影响,婚礼的构架虽大致不变,但在环节上多有增减。除此外,还有随社会习俗、观念改变而调整的,如问名于卜,后世改为合八字。 婚仪增补环节多是在六礼框架之内加了诸多杂俗仪节,唐代婚礼仪节至为繁富,其中有承袭先秦古礼者,如纳采、纳征、亲迎等,有兴于胡俗者,如催 妆、下婿、撒帐等,这类婚俗杂俗的兴起主要在士庶阶层,在品官以上基本恪守规整的周制;婚仪简并之风兴于宋。盖唐末五代之战乱,使得婚姻礼俗变异较大,特 别是南渡后,江淮闽蜀习尚多濡染士庶之家,故北宋 末南宋初的庄绰曾感叹 “ 礼文亡阙,无若近时,而婚丧尤为乖舛。 ” 由于士庶中难行完整的六礼,在官修礼书时 也多参照时势。司马光所撰司马氏书仪所定婚仪虽仍沿用古六礼,但根据时俗进行了删改和厘订。朱熹以书仪为基础,参考程颐的婚礼一篇,撰成家 礼一书,其中婚仪订为 “ 纳采 ”“ 纳币 ”“ 亲迎 ” 三目,遂为定制,成为后世奉行的 “ 简化版 ” 婚仪的规范。 婚礼的简化:宋代将繁复的 “ 六礼 ” 简并为 “ 三仪 ” 纳采(议婚);纳币(定聘、定期);亲迎(完婚)。 婚礼的增补:主要是些婚仪杂俗添补于六礼构架中,如下: 纳采 环节 从汉代起,纳釆礼就已经不仅限于雁了。当然,雁还是最重要的一种。奢靡之风渐兴,纳采礼依身份的不同而异。百官纳釆礼有三十种,且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 羊、香草、鹿,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而以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用来象征夫妇好合之意;或取各物的优点美德以激励劝勉夫妇,如蒲苇、卷柏、舍利 兽、受福兽、鱼、雁、九子妇等。 隋唐曾规定聘礼的定制,自皇子王以下至于九品皆同,标准为:雁一只。羔羊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问名 环节 后世这一环节中渐渐消去了占卜的成分,发展到后世,改为 “ 合八字 ” ,或称 “ 换龙凤帖 ” ,即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俗称 “ 小定 ” 。 纳吉 环节 “ 归卜于庙 ” 渐渐化成了 “ 合八字 ” 。若二人生辰八字相和则为吉兆,以定婚期。 纳征 环节 得吉兆后由男方择期纳征,正式地定聘书,大事才算落定。这也是男方正式送彩礼的环节。周制婚礼 “ 纳币 ” ,币,原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 “ 彩礼 ” 正源于此, 只是周礼重的是象征意义,而后世就发展成了实际的财物。贫寒人家往往疲于应酬,贵胄世家又乐在炫耀。历代也时有命令的规定,如,通典记大唐显庆四年十 月诏: “ 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 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资装等用,其夫家 不得受陪门之财。 ” 请期 环节 在这一环节里后世发展出了 “ 催妆 ”“ 送妆 ”“ 铺床 ” 等副仪节。 催妆 男家往往向女家送去一些脂粉首饰类的小礼物,意在 “ 提示 ” 女家尽快履行婚约,实际也是双方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催妆有两次,下一次多是在新娘上车(轿)前。 送妆 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 铺床 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女家会派几位有福 气的年长女性前来帮助布置新房,包括被褥、帐幔、房内器皿等,并要在床上撒上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等各式喜果。 亲迎 环节 妇家成礼 汉人乃父系社会,婚礼原无在女家举行之理。游牧民族则因有劳役婚之习俗,婚礼或在女家举行。北史 高车传载其婚俗云: “ 迎妇之 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日,将妇归。 ” 六朝以来社会既染胡风,且仕子往往游食四方,因而 就妇家成礼之例慢慢就承袭了下来,见于唐人传奇者比比皆是。 既在女家成礼,则与传统亲迎之礼抵触, 于是二者遂产生巧妙之融合,即先以车自女家迎妇出门,在附近稍事绕行后,再入女家成礼。 催妆、下婿 先秦时人们更重 “ 克己复礼 ” ,嫁女之家无论父母还是女儿没有不伤心的,但新娘并不在这个时候哭泣,最多只会在踏上马车的时候流连 地回望阶上的父母,然而自此,女家三日不熄火烛,以寄思女之情;后世的人们开始习惯于感情的率性流露,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最终发 展成为一种小小的仪节。从而,催促新娘上轿也相应出现,谓之 “ 催妆 ” 。催妆也源自胡俗。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 有雅兴的,请新郎赋诗,叫作 “ 催妆 诗 ” ,质朴的则是五花八门的一番刁难。催妆之后,新娘终于肯出来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 “ 照轿 ” ,认为这样可以压 邪。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 下婿 ” 也叫 “ 障车 ” 。后世婚礼受胡风的影响,发展出了刁难新郎的习俗,称之为 “ 下婿 ” 。 “ 下婿 ” 有俗有雅,雅的有文人士子中较为流行的催妆诗、却扇诗等。新郎在当场吟诵了 “ 催妆诗 ” 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 花轿 至于花轿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在宋代,大约是宋代重文轻武,马匹越来越少之故。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 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是最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来的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讲究,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 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撒谷豆 到了男方家附近,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就是 “ 拦门 ” 。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 “ 撒满天星 ” ,另有一个手执花 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 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 称为 “ 撒谷豆 ” 。相传在汉代已经流行,本意在压避青羊、乌 鸡、青牛三煞神,但豆与谷都是 多子的植物,所以也寓意多子多福。 跨鞍 先秦婚礼时,婿升堂再拜奠雁,女方父母交代其女完毕,婿即引妇出门登车,并无其它仪节。唐时,奠雁之前,则有乘鞍之礼,敦煌所出唐代 张敖书仪云: “ (婿)升堂奠雁,令女坐马鞍上,以坐障瞒之。 ” 此俗应该出自北方胡人,但这种谐音的诠释显然是汉人善于捕捉巧合的智慧 “ 鞍 “ 谐平安 的 “ 安 ” 。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这一习俗来源于满族。 婿骑马绕妇三匝 先秦婚礼,妇既登车,婿为御(御车人),轮三转后下车,另车先行,俟妇于门。唐代时则有婿骑马绕妇车三匝的婚俗,学者吕一飞 认为:北方游牧民族典礼多有骑马绕物之俗,此其风俗所染。此俗影响所及,后世遂无婿为妇御车之礼,而开后世亲迎婿骑马、妇乘轿之先声。 传代 花轿迎至男家,还要经过 “ 拦门 ” 等阻截。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拜堂 环节 周制昏礼当晚新娘是不见公婆的,第二天早上有正式的见舅姑仪式。从汉魏到唐代,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二人牵巾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拜堂成亲。新娘有蒙面红巾、韬穗或遮面团扇 。 牵巾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再由男方家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这叫作牵巾。牵巾是地道的汉族仪节。 百子帐 汉末渐染胡风,北方多设青庐于门内外迎妇。所谓 “ 青庐 ” 即游牧民族的穹庐,汉人称为 “ 百子帐 ” ,穹庐本是游牧民族的居室,而汉人只在 婚礼时专用于交拜。而且多在南北朝时胡族繁多的北朝盛行,南朝罕有。而到了唐,此俗已普及,酉阳杂俎同卷云: “ 今士大夫家昏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 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 ” 甚至此风已经渐染进规整的大夫皇家婚礼。唐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云: “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 拜堂成亲 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司马光书仪: “ 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 但拜天地则见于元代,应该来源于蒙古族的天地崇拜风俗。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后世 最流行的 “ 三拜 ” 。 合卺 环节 合卺礼中增加了贺客,贺客多了后发展了婚宴;合卺后来也称为 “ 交杯酒 ” 在唐代即有这一名称,宋代以后 得到发扬。东京梦华录 娶妇记载:新人 “ 用两 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 ” 需要强调一点, “ 交杯酒 ” 我们今天普遍理解有点问题,它和 “ 交擘酒 ” 是不同的。 “ 交擘酒 ” 则是我们今天熟悉的 “ 夫妻 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互饮 ” 的仪式。 洞房 环节 先秦婚礼在夫妇合卺同牢之后众人便退去,新人们携手入洞房,新婿为新妇解下自订婚日就系在发间的缨,然后就安寝了。而后世婚礼在这一环节中却发展了诸多仪节。 撒帐 在婚筵后,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 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 谓 “ 撒帐 ” 。据戊辰杂抄载,李夫人初至,武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令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接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许这就是后世 “ 撒帐 ” 的渊源。 结发 侍者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 “ 结发 ” 。结发是汉族的原创仪式。 却扇 却扇礼指的是去新娘障面的仪节。自汉代以后,婚礼渐有欢庆的气氛,新娘的障面成为必要。障面最初是团扇,后来多为大红盖头,或者凤冠上 的绦穗。新娘以团扇遮面的习俗在汉代已有,并托言源自女娲与 伏羲成婚。而盖头的来历有人认为源自先秦新妇所穿的御尘的 “ 幜 ” ,也有人考证为胡俗,盖因胡地 多风沙之故,有可能源于唐时的帷帽。 开始,在众人的催促下新娘才却扇,后来则将盖头一直罩到进洞房坐帐后,才由新郎自己动手挑去的。新娘将那一份神秘留给众人,将急切和忐忑留给夫 婿。唐代诗风鼎盛,新婿往往赋诗数首才能获得佳人却扇。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 “ 嫁娶 ” 载,这一习俗在宋代已十分流行。还有红楼梦中那个盖头 “ 掉包儿 ” 之计深深渲染了宝黛的悲剧。挑盖头在后世成为婚礼的固有程序,也是传统婚礼的亮点。 挑盖 头用的喜秤一只。至于新娘的 “ 盖头 ” 何以要用秤杆来挑,也有讲究:据说秤杆上标明斤两的星星,由天干地支配合而成,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恰合十六之数 (旧制十六两为一斤 ),用以挑盖头则大吉大利。 闹房 孔子在礼记 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 端庄的先秦婚礼没 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在神圣中流露出淡淡的哀伤;而后世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即古所谓 “ 戏妇 ” 和 “ 戏婿 ” 。明 代学者杨慎曾提出 闹新房源于晋代,依据见晋人葛洪抱朴子 疾谬篇: “ 俗有戏新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谩对。甚为鄙黩,不可忍 论。 ” 但是近世学者杨树达先生则提出,闹新房之俗汉代已有,他引证汉末仲长统的昌言: “ 今嫁娶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 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 ” 可知,闹房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 纵观 “ 发展型 ” 杂俗婚礼,不论是增是减基本都发于民间,几乎是民生世情、兴衰荣辱的映像。官方一开始总是比较排斥,但又逐渐在排 斥中不知不觉地 移风易俗。比如通典载太极元年十一月,左司郎中唐绍上表反对当时不合礼制的婚礼: “ 士庶亲迎之礼 往者下俚庸鄙,时有障车,邀其酒食,以为戏乐。近 日此风转盛,上及王公,乃广奏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邀致财物,动逾万计。遂使障车礼贶,过于聘财,歌舞喧哗,殊非助感,既亏名教,又蠹风 猷。请一切禁断。 ” 这正是物质极为丰富的大唐盛世带来的繁荣景象;而两宋间,民众流离,局势动荡,故此简并之风始兴,最后影响到官修礼书中的定制,婚礼从 古制 “ 六礼 ” 转为家礼 “ 三仪 ” 正是这番道理。 五 汉族传统婚礼典仪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在前一段时间的粗略调查中发现许多朋友都对传统婚礼带有很大的向往,而且大多倾向于纯正的华夏婚礼原型 周制婚礼。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从来没有见到过玄纁色的婚礼服和宁静端庄的婚礼场面,倒是时常有红色的戏装、花轿跃然眼前。 有位专业做婚庆的朋友分析了这个原因,她这样说: 一场婚礼的举办往往是两个家族而并非两位新人最后能决定的。在我为很多客人操办婚礼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年轻的新人有很多很好很有创意的想法, 但因为父母或对方家庭不能接受而只得作罢。同时,我们还要 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成本。要完全还原过去的 ” 六礼 ” 我觉得是相当有难度的事,并且天汉网 以及各位致力于推广汉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的同仁们的愿望和初衷是美好的,能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刚才我看了一下大家的留言,感觉都认同从 风向我们介绍的 ” 周礼婚礼 ” ,但因为有些东西实在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又表现的有些迷茫。毕竟假如推广出来的汉族婚礼假如比现在的在程序上更繁复、更冗 长,花费更巨的话,就很难达到推广的目的,也就很难达成我们希望让我们的传统礼仪传承发扬的美好愿望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有那 么多年轻人(尤其 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青年)那么钟情于西方的 ” 教堂婚礼 ” 证婚仪式 ” ?虽然在我们看来很多举办教堂婚礼的年轻人都不是教徒,没受过洗礼,用司仪代替牧师 来主持婚礼,多少都看着是很滑稽的,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原因何在?我想:第一:证婚仪式突出了婚礼的神圣感、把婚礼的意义张显出来;第 二:整个仪式相对简单,节奏紧凑(一般可控制在 20 分钟结束)第三:前期的准备工作和仪式所花费的费用都是大家能承受的。 所以,我想我们所要向大众所推广的是在 ” 周礼汉婚 ” 的基础上取其最精华浓缩后的 ”新汉婚 ” 。既要完全体现出我们汉民族的特点和无比优美的传统仪式,彰显出婚礼直指人心的意义,同时也要兼顾到可操作性。 因此,在这里提出两条婚礼的思路 ” 图景还原思路 ” 和 ” 风貌精华思路 ” 图景还原思路 对于有条件有意愿的朋友们,自然可以按照传统婚礼的风貌忠实复原,以求原汁原味。包括婚礼的仪式、器物、礼服等。具体婚制的详细内容见本文第三、四部分 精华风貌路线 顾名思义,取古礼风貌而对具体细节不强调拘泥,毕竟时代特征与先前大所不同,不少礼仪于当今也不大容易执行,更何况, ” 礼 ” 的本义讲的是恰如 其 分,生搬硬套倒有违礼之本义了。比如,古时是典型的宗族家庭结构,每个大家族都有宗庙,婚礼每个仪程前几乎都少不了 ” 告庙 ” ;先人与今人的生活节奏相异, 而且婚恋方式也大相径庭,纵使家礼中简并了六礼而成三仪,于今仍显繁冗。比如,婚前礼中的 ” 纳采 ” 为议婚,因为当时男家女家多素不相识,而当今新人多 为自由恋爱,媒妁之仪就不是那么必要了。所以,当今婚礼最能体现传统风貌的自然在正婚礼部分了。 参照古代传统婚礼,设计两种不同风貌的方案 以周制为蓝本的 ” 典雅端庄 ” 型和以唐宋明等婚礼为蓝本的 ” 欢庆热闹 ” 型。 前者在周制士昏礼基础上依据现实条件适当调整损益,神圣典雅、宁静端庄为基本风貌特色。后者取法唐宋明等婚礼特点,较典雅端庄型华夏婚礼具更多喜庆热闹色彩,但又不流于庸、俗、浮、艳,以庄重雅致、喜庆热闹为基本风貌特色。 对汉民族传统婚礼,不同场合与情况下对古制采用不同的遵循尺度似是较好的选择。有些已经积淀为历代昏礼定制与人文传统的做法,现实中也较易实现 的,不妨直接沿用。比如同牢之礼采用的豚、兔与鱼,皆是现实易得之物,可不必调整为其它食物。实际上, ” 礼 ”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追忆祖先曾有的生活状 态,其祭器、祭 食等物,并不单纯考虑是否方便与可口。几千年,华夏新人同食同一种婚礼食物,如同清明食寒、端午食粽一样,一以贯之的仪式中浸透了文明坚持 的精神。 而对于一些已经难以实现的礼仪程式,生搬硬套刻意为之也并非理性的做法。古礼亲迎用墨车、彩车,都是马车,而现在城市已难觅马匹,非要弄一架马车亲迎势必费用昂贵,铺张浪费的礼仪也直接违背华夏昏礼的本义。所以,必要的调整和适当灵活的变通处理是合适的。 繁复的仪节动作是华夏礼仪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昏、冠、祭等诸礼,仪式进行中始终伴随着参礼者相互反复的揖、拜。按照汉民族 的礼义,礼是为了表 达心中的真诚与敬意,相互的动作也就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必须,不可轻易减省。我们建议,复兴昏礼,各个环节中涉及的礼仪动作应遵行古法尽量完整地继承力行, 当然,有些程序,因为建筑格局变迁等原因也可灵活变通或减省。 如同许多华夏礼仪一样,华夏婚礼的演变过程中礼退俗进是相当明显的趋势。世俗欢乐的上升深刻改变了华夏婚礼的基本风貌,失去了礼的强有力制约, 世俗欢乐难免越界。婚礼背离礼的本意,低俗胡闹蔚然成风、铺张浪费愈演愈烈,这已经成为一千多年来汉民族婚礼中不容忽视的文明劣质化演变现象。当代的中国 人已经被沉重的婚礼负担弄得精疲力尽,被五花八门的闹房搞得不胜其烦,婚礼正在以庸俗和无礼消解着自身可贵的价值。 复兴华夏传统婚礼,就是让真正的礼仪重新滋养我们民族的心灵,让温润美好的情感重新浸润新人的幸福与爱情。宁静、庄严、和谐、美丽,神圣的婚礼理应成为华夏民族最优雅动人的人生时刻。 我们提倡一种喜庆热闹又庄重典雅的婚礼氛围,反对过分的喧闹与低俗的闹房。 我们提倡一种隆重繁盛又节约适度的婚礼耗费,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我们提倡一种真诚祝福、重情轻物的祝贺方式,提倡以新人家庭自己的 耗费为主,不收宾客礼金(可收一些有意义的不昂贵的纪念礼物)。宾客的真情祝福本身就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一份礼物。 我们提倡新人邀请宾客见证一场神圣庄严的礼仪,同时适当招待宾客宴饮,而不是相反。 我们提倡婚礼应回归 ” 礼 ” 的本位,成为真正的 ” 婚礼 ” ,而不是婚宴、婚闹与婚戏。 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传统婚礼操作方案 操作方案分为以周制为蓝本的 “ 典雅端庄 ” 型和以唐宋明等婚礼为蓝本的 “ 欢庆热闹 ” 型。 (一)典雅端庄型昏礼仪程 【特点】仪式性强,过程不拖沓冗长,摒弃喧嚷的嬉闹场面 ,婚宴强调象征性,杜绝劝酒。庄重典雅、宁静神圣。 【时间】为了充分彰显周制昏礼的仪式性和庄重典雅的特征,正婚有必要于黄昏时举礼。此时,新郎和新娘家宜使用蜡烛照明从而营造昏礼的气氛(特别 提示:因有较多蜡烛的使用,注意确保用火安全)。按照方案设计,新郎迎亲出发后新郎父母先以一献之礼酬宾,为了减少宾客等待新人的时间,建议主人向宾客发 出的昏礼请帖,将宾客登门时间约定在新郎出发以后。 【地点】可在家中进行,也可租用酒店、有文化气息的公园等场合。 【礼服】强调要突出周制婚礼服的玄纁色系,尽量符合古 制。虽说是周制,但不排斥一些与整体风貌一致的后世配饰。 新郎:婚前礼士玄端,正婚礼着大夫级别的爵弁玄端服,纁红色的裳。白色中单,白色布袜,红色笏头舄或履。玄端服的服饰语言在于无文饰的端直方正,故此,建议不要在新郎礼服上用明显的纹样,即使用,也务必用暗纹。 新娘:纁红色衣缘的玄黑色丝质深衣。玄色的感觉也可用黑纱深衣配红色中单来体现。附加蔽膝、佩玉、玄色舄。 伴郎:士玄端。 伴娘:袗玄(纯黑色深衣),领缘袖缘为青白色纹。 赞者:士玄端。 双方父母及亲属:男子可着士玄端或深衣, 女子着深衣或大袖褙子。(士玄端、大夫玄端服制见第三部分图解)。 【交通工具】 自然可用现今的交通工具 毕竟,传统婚礼讲的是复兴礼义和风貌,又不是在拍古装电视剧。提倡节约和适度,反对组织豪华迎亲车队。 【贽礼】 周礼婚礼贽礼用雁,雁是非常有寓意的婚礼祥物,且市场上也有售,所以,建议最好用活雁,但不反对用雁形的工艺品代替。 【婚宴】依宴饮礼简化版。在新人同牢之后举行。同牢之前新郎父母与宾客行 “ 一献之礼 ” 。 分席制。宾客席分列两纵行,主人席列于中间横席,空出中间场地。待新人至,乃置新人同牢席于中间空场地。 理想状态是正坐(汉代的跽坐方式)但考虑到习惯问题,对于宾客可不必强求,但同牢的新人则要求正坐。 宾客每人面前食案除了既定的菜肴特别置大羹玄酒(清煮猪肉和白水,所谓 “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 ,而反人道之正也。 ” )可行投壶之礼,不用酒令、游戏等喧闹之事。 建议宾客着汉服礼服,也不必强求,不过正宾应尽量实现,主人家可为正宾事先准备好。 【婚乐】 礼乐相和,诗乐相得益彰,可惜诗经乐如今尽遗失。然而有关研究人员正在做诗经乐的复兴工 作,在这里暂且按照诗中寓意为婚礼不同仪节配置 婚礼配乐议 /吴飞(字笑非) 撰 周制婚礼无乐,而汉代有之。窃思择诗之雅正而咏,亦可谓无邪矣。今人解诗失之野,古人解诗失之凿。然则今日用诗,当主体相扣,而不谬古疏,乃能气象嘉和,庶几无憾。 纳采:东门之池摽有梅关雎硕人淇奥。亲迎:醮子用关雎 往迎路上用舝车,同时新娘家用匏有苦叶 奠雁时用 著 奏毕新娘出房门,新娘随新郎上车,此时可用桃夭 新娘路上用鹊巢,此时新娘家可选燕燕 新娘入门时用樛木 合卺 时用绸缪。见 舅姑:准备时用女曰鸡鸣,行礼用鸳鸯螽斯麟趾。见庙:准备时用采苹,行礼用祭祀音乐。 婚礼诗经含义概览: 关雎:纳采、纳币、亲迎日醮子。桃夭:贺之子于归。用于新娘随新郎出门时,及新娘在路上。樛木:贺新郎得配嘉偶诗,新娘入门时,及 婚宴上(周制无,自汉有)。螽斯:祝福多子,婚宴。麟之趾:赞仁者得贵子,婚宴。鹊巢:新娘在路上。何彼襛矣:新娘在路上(但级别较 高)。采苹:庙见日行礼前。摽有梅:纳采。燕燕:离别新娘之诗,可用于新娘 走后新娘家演奏。但此诗之传统解释不适宜婚礼,诗中以勖寡人也不适 合。匏有苦叶:亲迎日新娘家准备时。淇奥:纳采、婚宴时赞美新郎。硕人:纳采、婚宴时赞美新娘。女曰鸡鸣:见舅姑日行礼前。着:亲迎 新娘走出房门时。椒聊:婚宴上赞美新娘宜子。绸缪:合卺时。东门之池:纳采。伐柯:婚宴上赞美媒人。鸳鸯:婚礼全程皆可。舝车: 新郎往新娘家迎娶路上。 如今诗经音乐复兴工作尚未完成,可根据不同场合择用恰当的古乐。 【仪程】 1 定婚礼: 传统的婚前 “ 五礼 ” 合而 为一,即订婚礼。 男方家人及媒使前往女方家,或双方家庭约定至一特定场合进行订婚仪式。双方的礼服分别为:男着士玄端(见第三部分玄端制图解)。男方的贽礼为: 雁一只,玄纁色的束帛(玄色和纁色的丝绸适量,黑色和红色丝绸亦可)、定帖。按周礼昏礼的风貌,礼物重的是象征意义而不在经济内容,在物质为尚的今天,我 们特地于婚礼中提倡这一礼仪内涵,故此,贽见礼物尽量以寓意为重,适可而止。 仪式依照周制婚礼 “ 纳徵 ” 礼进行,提倡不减省拜、答拜等礼仪动作,礼辞可取其意。 2 正婚礼: 正婚礼是最能体现古礼婚 礼风貌的部分,因为它有着鲜明的仪式性。 亲迎醮子:婚礼当天下午,新郎穿好礼服,在动身迎接自己的新娘前,于家中接受父亲的醮子。仪节为:父亲着礼服,为儿子斟一爵酒,新郎拜受,饮干。父母叮嘱儿子迎亲相关事宜。新郎及从者带着雁等有象征意义的贽礼出发。 新郎出发以后,在男方家中或者婚礼现场,贺客陆续而至,由男方父母简单酬宾,等待新人。这时并不开宴,只是由主人(一般由新郎父亲担任)向众 宾客行 “ 一献之礼 ” ,由于是一对多,只用行简化版的 “ 一献之礼 ” 即可,可省去 “ 辞洗 ” 等内容,只剩下 “ 献 ”“ 酢 ”“ 酬 ” 三个 环节。 日暮四合,华灯初上,亲迎队需要准备一些灯笼、烛火等照明工具,人们只知道烛光晚宴的浪漫,却不知道婚礼灯火有怎样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味。当新 郎的亲迎车至女家适当距离时可改步行,举灯烛至门。(此时新娘家也已用蜡烛照明)迎亲车在门口等候。新娘父亲(主人)穿着士玄端于门外迎接,站位是:主人 东新郎西。主人先面向西两次拜礼,新婿朝东答拜。主人揖,先入门,新郎随后执雁进入。授雁等其它仪节如仪礼士昏礼亲迎礼。此时,新娘早已盛装,但要在 自己的闺房中等候暂不露面,伴娘及一位女性师长在身边陪伴。古礼中新郎要在 女家家庙中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算是知会妻家祖先,根据当今无宗庙的现况,可改 为新郎拜问新娘家的长辈亲属。 周代是典型的夫权社会,周礼中,新娘父母甚至不下阶,只目送女儿远去。随着现代家庭结构与古迥然,当今新娘父母也可以前去婚礼现场。不过,依 然少不了送女儿出阁及训诫的仪节。新婿拜送授雁后出门,新娘及伴娘跟随,父母在烛光中送女儿出阁,母亲为女儿亲手系上帨巾。(帨巾是一种蔽膝,系于纯衣礼 服大带内的腰带上) 新娘在灯笼、烛火簇拥映照下上车。若新郎会开车,应依照古礼为新娘亲自驾车象征性地行驶一小段距 离(仪礼中为马车车轮转三圈),然后将车交给司机,自己乘坐前面的车先行一步。 新娘到达婿家或婚礼现场的时候,新郎正在门口迎侯,对新娘揖礼,请她入内。之后每经过一门都要照此行礼。新人步入点满新昏蜡烛的同牢礼现场。 设席。新人刚到达时,即开始布置同牢席(食案一张、正坐用席两张、建议席位边再用更多蜡烛增加照明效果、烘托气氛)于场地中央。夫在西 ,妇在 东。寓意 “ 阴阳交会有渐 ”新娘席位在北面,面南,北为上;新郎席与之相对。同牢食案设有:肉食(小猪、兔腊、鱼,均分割好)、谷饭、肉酱、酱、肉汁等。侍 者 鱼贯而入,前面几人捧着盛食的陶盆,另外几人分别执匕(勺)、执俎(可用俎形割肉板)紧随其后两边,将俎和匕放在陶盆旁边。赞者在侍者的帮助下布置食 案。在席前放置肉酱和酱,肉酱在酱的北边。 沃盥入席。伴郎与伴娘交换位置,伴郎为新娘浇水盥洗,伴娘为新郎浇水盥洗。二人又分别为新娘、新郎象征性地安排一下馔食,如打开食盒等。随后,赞报告宾客:新人馔食安排完毕,意味着二人要开始行同牢合卺之礼。 同牢合卺。即夫妇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饮一杯之酒。新郎对新娘行揖礼,请她入席,二人对面一起坐下。 祭:赞者把一 块肉食进授给新郎新娘,二人一起祭(即切下一小片放在侍者捧上的盏盘上);赞者进授醴酒,新郎新娘再酹洒(洒酒于盏盘)而祭。 馂:祭后开始食用一块肉食,只象征性地吃三次。(如象征性品尝小猪肉、兔肉、鱼肉,以饭、酱、肉汁等象征性佐餐) 酳:赞者分别给新郎新娘斟酒,请他们用酒清口安食,新人要先拜而后接受,赞答拜。 合卺:赞者进授以红丝线牵连的卺杯一只(建议用象征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也可以玉等其它材料),斟满。新人先拜而后接受,赞答拜。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饮干。 撤馔成礼。新人起身,互 拜。然后离开筵席转入新房。宾客正式开宴,由新人的父母招待(参考宴饮礼方案);新婚之晚,新婿亲自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作为婚礼信物的缨。 3.婚后礼 新婚夫妇次日早晨沐浴,夫妇着士玄端及宵衣,拜问双方父母。 新妇携带一篮枣、栗为礼。新人向父母四拜。父母收下礼物,可以不答拜。新娘也在这个时候改口对公婆的称谓。下来新妇为公婆准备早馔,服侍进食,公婆为儿媳妇斟酒作为回馈。随后新婚夫妇拜别父母,前往新娘的家中拜问。 若是在某一方父母已经辞世,新人则在婚礼三个月之后于家中设祭祭拜。以奠菜行礼,可依 仪礼士昏礼新妇奠菜之仪节斟酌进行。 (二)喜庆热闹型婚礼仪程 【特点】雍容隆重,华而不俗,喜而不闹,正如同大唐气象和宋明风韵。 【时间】于黄昏举礼虽是婚礼古义,但白天进行仍然符合当今大众习惯。具体时间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定。 【地点】同(一)庄重典雅型婚礼仪程 【礼服】基本以唐宋明婚服为蓝本。 新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