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_第1页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_第2页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_第3页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_第4页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分析,刘芳,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常见且特殊类型,指血肿的密度与邻近脑皮质密度相近,边界不清。其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经验不足,常有误诊或漏诊。,例一: 男 72岁 左侧额顶部硬膜下血肿,例二:女 79岁,例三:男 37岁,例四:男 40岁 外伤后一个月,例五:男 84岁,例六:男 75岁 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术后:,例七:女 84岁,硬膜下血肿是指血液聚集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内多因头颅在运动中受伤,特别是对冲伤,致大脑皮质静脉回流至上矢状窦节段破裂或脑挫裂伤致脑底静脉、大脑皮质表面动、静脉破裂出血。亦可为迟发性SDH。形成较广泛的血肿,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面或扩展至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但不能超越中线至对侧。,硬膜下血肿示图: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新月形异常密度影,中线明显向对侧移位。,硬膜下血肿分三类:(1)急性硬膜下血肿,3d;(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d3w;(3)慢性硬膜下血肿,3w。通常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而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根据血肿吸收的速度可表现为高、等、低和混合密度。一般来说高密度见于伤后3周内,等密度在2-6周,混杂密度在2周-4个月,低密度在1个月以后。今天所讨论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大部分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少数见于亚急性或急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常常无明确外伤史,多为皮质桥静脉或静脉窦破裂所致。一般认为脑萎缩后蛛网膜下腔扩大,使脑皮质的桥静脉受到牵拉,轻微的外伤即可造成桥静脉破裂出血。也有人认为老年血管退变后弹性减弱容易破裂。,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直接征象:,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带状影,无脑沟脑回结构,密度与其内侧脑皮质密度接近,CT值约35-50HU,边界欠清,凸面指向中线侧。,间接征象:,白质推挤征(灰白质界面内移):正常颅脑CT显示皮髓质交界面清楚,增强后则更清楚,如有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则交界面内移,向四周伸展的指状髓质受挤压,失去正常形态。大脑中线结构移位: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无占位病灶显示。,幕上脑室系统的变形和移位:1)单侧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可使同侧的侧脑室呈均匀一致受压、变形及移位,其程度与血肿大小成正比;2)双侧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则侧脑室受双侧的压力,侧角拉长,中线偏向压力较小的一侧或居中。脑沟、裂变窄消失增强扫描示大脑皮质表面静脉或血肿包膜强化,可勾画出血肿轮廓。,MR对CT上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检出敏感,MRI:急性期SDH:T1为等或稍高信号,T2则为低信号亚急性期SDH:T1与T2均为高信号慢性期SDH:T1为等或稍低信号,T2则为高信号 见例3、例7,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在CT上的鉴别:1、脑肿胀:可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小,脑沟裂池消失,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表现相似,但脑肿胀导致灰白质界面消失,并有广泛低密度表现,结合病史可鉴别。2、脑肿瘤:脑肿瘤所致占位效应表现为中线结构向对侧某一局部呈弧形移位,灰白质界面移位为白质轴心扩大,病侧脑灰白质与同侧侧脑室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