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的形成机制及治疗_第1页
胃溃疡的形成机制及治疗_第2页
胃溃疡的形成机制及治疗_第3页
胃溃疡的形成机制及治疗_第4页
胃溃疡的形成机制及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胃溃疡形成机制与治疗的讲解,大纲,一:胃溃疡的简介二:胃溃疡的致病原因三:胃溃疡的病理生理四:胃溃疡的体征表现五:胃溃疡的治疗六:胃溃疡的饮食注意,胃溃疡的发生,一.什么是胃溃疡,定义:胃溃疡是指位于贲门至幽门之间的慢性溃疡, 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贲门,幽门,胃溃疡,胃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作为消化性溃疡中的常见类型,胃溃疡的地理分布大致有北方向南方升高趋势,且好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冬春两季。此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吸烟、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胃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然而其仍属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胃溃疡的简介,典型的溃疡底部活动期常分为四层: 第一层:急性炎性渗出物,由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和纤维蛋白样物质组成; 第二层:为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非特异性细胞浸润所组成; 第三层:为肉芽组织层,含有增生的毛细血管、炎症细胞和结缔组织的各种成分; 第四层:为纤维样或瘢痕组织层,可扩张到肌层,甚至达浆膜层。由于内镜下活检取材只能达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通常不能观察到典型的溃疡的四层结构,其病理组织上主要表现为黏膜层炎症细胞侵润,固有膜内有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或肉芽肿形成。,二.胃溃疡的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胃酸PH小于2):胃黏膜侵袭因子与防御因子平衡。,侵袭因子,防御因子,侵袭因子,防御因子,侵袭因子及防御因素失衡(侵袭因子强于防御因素) 溃疡,主要致病因素,一:胃酸增多1壁细胞总数及其兴奋2胃运动障碍,G细胞和D细胞因素3H.p(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二:粘膜破坏1、粘液-粘膜屏障的破坏2、粘膜的血液循环3、前列腺素的缺乏三:其他因素1、遗传2、饮食,药物,吸烟的影响3、全身性疾病4、神经精神因素,胃溃疡并发症,胃溃疡并发症,出血:溃疡发生到一定程度,侵蚀到周围血管导致其 破裂所致。穿孔:一般的溃疡损伤在胃肠道的黏膜肌层,当进展到一定程度,肌层将只有外面薄薄的一层,随时可发生急性胃肠道穿孔。幽门梗阻:溃疡可致幽门括约肌痉挛,溃疡周围黏膜组织充血水肿,可造成暂时幽门梗阻。癌变:癌变率估计在1%左右。,胃溃疡的治疗,慢性胃溃疡,胃疼,胃溃疡的体征表现,反复胃痛、痛不欲生食欲不振 恶性贫血对抗生药产生免疫胃出血、胃穿孔出现黑便警示胃出血严重、胃癌、胃溃疡不治疗最后癌变死亡,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方法,手术治疗,久治不愈的溃疡高复发率的溃疡溃疡出现癌变的趋势出现大出血、急性穿孔、幽门梗阻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药物治疗,一、药物治疗的目标就是消除病因和控制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二、最常用的药物有:1、抑制胃酸分泌药:H2受体拮抗剂(H2-RA)、质子泵一抑制剂(PPI)2、黏膜保护剂(硫糖铝、胶体铋、枸橼酸铋钾等)3、胃肠动力药4、根除幽门螺旋杆治疗(具有此类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四环素等),其他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戒烟酒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