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_第1页
循环系统_第2页
循环系统_第3页
循环系统_第4页
循环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循环系统,学习要点:循环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心肌生物电活动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心肌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脏泵血过程及心输出量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概述,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组成。是血液循环的结构基础。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构成,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重要辅助系统,体循环与肺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右心房,主静脉,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右心室,左心房,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一 心 脏,1、心脏的位置、形态及构造: 倒置圆锥形,一尖、一底、二面、三缘,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心外膜3层结构构成。,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一 心 脏,2、心腔:2心室2心房共四个腔,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一 心 脏,2、心腔:右心房,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右心房有三个入口,即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一个出口即右房室口,一 心 脏,2、心腔:右心室,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入口即右房室口,口周缘附有三片瓣膜,呈三角形,称三尖瓣。瓣膜缘通过腱索与乳头肌相连。出口为肺动脉口。口周缘有三个呈袋状的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一 心 脏,2、心腔:左心房,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左右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脉口,为左、右肺静脉的入口。左心房的前下部有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一 心 脏,2、心腔:左心室,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壁厚,约为右心室的3倍,收缩力较强。入口为左房室口,左房室口的周缘有两片瓣膜为左房室瓣(二尖瓣),出口是主动脉口。游离缘也附有腱索与左心室的乳头肌相连。主动脉口周围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的腔,称主动脉窦。主动脉窦的左侧和右侧有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一 心 脏,2、心腔,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思考:总结心瓣膜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一 心 脏,3、心的传导系统,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它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氏纤维。,一 心 脏,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窦房结:P细胞及过渡细胞,房室结,房室束,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心的传导系统,结间束,一 心 脏,4、营养心脏的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营养心脏的动脉是左右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升部。,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血管的分类及特点动脉血管: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通血毛细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容量血管。,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动脉血管的分布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起自右心室,上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成左、右 肺动脉。左肺动脉:较短,横行分为二支进入左肺上、下两叶。右肺动脉:较长而粗,在右肺门处分三支进入右肺的上中 下三叶。,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动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为体循环动脉的主干,体循环的各级动脉均直接或间接由主动脉发出。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降主动脉以膈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腹主动脉至第4腰椎高度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动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分支:在主动脉弓上发出三个大分支,从右到左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较粗短,在右侧胸锁关节后方分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发出分支主要营养头颈部,锁骨下动脉为营养上肢的主干。,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动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的动脉头颈部动脉:左、右颈总动脉。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向上直达颅内,发出分支营养脑和视器。颈外动脉的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等。,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动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的动脉锁骨下动脉:分出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等后,在第一肋下延续为腋动脉,形成上肢主干。腋动脉向下延续为肱动脉,至肘窝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尺、桡动脉的终支吻合成掌浅弓和掌深弓。从弓上发出分支分布于手掌和手指。,浅掌动脉弓,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动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的动脉胸主动脉:位于后纵隔,是胸部的动脉主干。分壁支和脏支,壁支主要有肋间后动脉及肋下动脉,分布于背部、胸壁和腹壁上部的肌肉、皮肤。脏支有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营养相应的器管。,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动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的动脉腹主动脉:位于腹后壁,是腹部的动脉主干,它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四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也分壁支和脏支。,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动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的动脉髂总动脉:左、右各一,由腹主动脉分出,在骶髂关节处分为骼内、外动脉。1)髂内动脉:粗而短,入小骨盆后发出脏支和壁支。2)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前部,改称股动脉。髂外动脉发出腹壁下动脉,营养腹直肌。,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动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的动脉股动脉:续髂外动脉,股动脉分支分布于股部各肌群及髋关节。股动脉由大腿前面转到内侧入腘窝,改名为腘动脉,分支营养膝关节及附近肌群。腘动脉在腘窝下部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下行至足背时称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分支到足背、趾背及足底。胫后动脉下降至足底分为足底内、外侧动脉,分支分布于足底内侧、足趾。,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静脉血管的分布肺循环静脉肺循环的静脉主要为肺静脉(pulmonary veins),左、右各两条,收集肺泡毛细血管的动脉血。起自肺门,注入左心房。,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静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静脉体循环的静脉主包括上、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按其在体内的走行,可分为浅静脉(皮下静脉)与深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静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静脉1、上腔静脉系:由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壁的静脉血汇合而成,然后垂直下降,在右侧第三胸肋间处注入右心房。在注入右心房前,还接受奇静脉汇入。奇静脉收集腹后壁及胸壁的静脉血。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静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静脉1、上腔静脉系,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静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静脉2、下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最后注入右心房。注:不成对脏支汇合成肝门静脉入肝,再经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静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静脉2、下腔静脉系,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静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静脉2、下腔静脉系肝门静脉:是一短而粗的静脉干,长约6-8 cm,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至肝门处分左、右支入肝,在肝内反复分支汇入肝窦,后经肝门各级静脉再汇合为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胃冠状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等,收集胃、小肠、大肠、胰、胆囊和脾等处的静脉血。,二 血管,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静脉血管的分布体循环静脉2、下腔静脉系 肝门静脉,三 淋巴系统,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由输送淋巴液的淋巴管道、产生淋巴细胞及抗体的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胸腺等)和淋巴组织等组成。,三 淋巴系统,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淋巴管道淋巴管道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淋巴导管最后注入静脉角内。,1,2,3,4,5,6,7,8,1,2,9,三 淋巴系统,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淋巴结 淋巴结形态大小不一,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由网状内皮组织及淋巴组织所构成。淋巴液可以由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经滤过后由输出淋巴管流出。人体各器官或各部位的淋巴管,一般都汇至其附近的一定的淋巴结,称该部位或该器官的局部淋巴结(了解局部淋巴结的位置、收集淋巴的范围及其淋巴引流的方向,有重要临床意义),三 淋巴系统,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脾脏,三 淋巴系统,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4、扁桃体,为口咽部上皮下的淋巴组织团块。扁桃体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故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的防御功能。咽部是饮食和呼吸气的必经之路,经常接触较易隐藏病菌和异物。咽部丰富的淋巴组织和扁桃体执行着机体这一特殊区域的防御保护任务。此处易遭受病菌和侵袭而发炎。,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电生理特性,机械特性,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类型:,根据组织学特点、电生理特性及功能上的区别,粗略分为两类:工作细胞:普通心肌细胞,无自律性自律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但收缩功能基本丧失,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根据各类心肌细胞AP的O期去极化速率和4期有无自动去极化,将心肌分为: 快反应自律细胞:0期去极速率快,4期有自动去极化。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0期去极速率快,4期无自动去极化。 慢反应自律细胞:O期去极速率慢, 4期有自动去极化。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O期去极速率慢,其4期无自动去极化。,心肌细胞的类型:,心房肌C 快反应非 快反应C 心室肌C 自律细胞 房室束C 快反应心肌C 浦肯野C 自律细胞 窦房结PC 慢反应C 房结区C 慢反应自律C 结希区C 结区C :慢反应非自律C,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类型:,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平台期,快速复极化末期,快速复极化初期,静息期,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平台期,快速复极化末期,快速复极化初期,静息期,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 (1)电位特征: 静息电位:不稳定,能自动去极 化,=最大舒张电位。 动作电位:分0,3,4三个时期, 无1期和2期。,(2)电位形成机制,0期:当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通道(Ica-L型)Ca2+内流,Ca2+,Ca2+,0期,阈电位,零电位,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激活钾 通道(IK) Ca2+内流+ K+外流,K+,Ca2+,3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4期:K+递减性外流 + Na+递增性内流(If)+ Ca2+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缓慢自动去极化,K+,具“自我”启动 “自我”发展 “自我”终止的离子流现象。,Na+,Ca2+,4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因钾通道的失活K+呈递减性外流),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2.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1.形成机制: 0、1、2、3期: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4期:为递增性Na+为主的内向离子流(If)+ 递减性外向K+电流所引起的自动去极化。,2.特点:(1)0期去极化速 快,幅度大。(2)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的慢,故自律性低。,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肌兴奋性的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意义:确保心肌收缩与舒张的交替进行。注:病理情况下,会产生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兴奋性,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兴奋性,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律性,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 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房室结的结区除外))的细胞具有自律性。,自律性,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窦房结:约90-100次/分 房室结:约40-60次/分 浦肯野纤维:约15-40次/分 正常起搏点(pacemaker)和 窦性心律、 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抢先占领,超速抑制,传导性,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1、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心肌可以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并借闰盘传导兴奋。 2、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窦房结心房肌及传导优势通路左、右心房 房室交界 房室束(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心室肌,收缩性,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三、体表心电图,ECG: 将引导电极置于身体一定部位,记录整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变化(各细胞的综合心电向量)的波形图。,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并从此发出冲动,循此特殊传导系统的通道下传,先后兴奋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执行泵血功能。这种先后有序的电兴奋的传播,将引起一系列的电位改变,形成心电图上相应的波形。,第二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三、体表心电图,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如心率为75次/min,则每一个心动周期约0.8秒。 房缩 0.1s 房舒 0.7s 室缩 0.3s 室舒 0.5s,心室舒张的前0.4s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二、心脏泵血过程,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缓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射血期,充盈期,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二、心脏泵血过程,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一)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7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6080ml120130ml 5565 意义: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心缩力有关(因与心肌初长度呈正相关)。 心缩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 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每搏输出量可不变)心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二)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变 异:随机体代谢和活动情况而变化(运动、情绪激动、怀孕时);女子较相同体重男子的心输出量约低10。 心 指 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3.03.5L/min.m2 变 异:10岁心指数最大(4L/min.m2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渐降,到80岁时接近2L/min.m2。 意 义: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三)心脏作功量 因心脏收缩不仅射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使这部分血液具有较高的压强能和较快的流速。 在动脉血压不同的个体,心脏要射出等量的血液,动脉血压高者的心脏就必须加强收缩。 意义:用心脏作功量要比单纯用心输出量评定心泵血功能更全面。 搏功: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做的功,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四) 心率 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 40180次/分:每分心输出量 180次/分 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 充盈量每搏出量每分心输出量。 40次/分 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 充盈量达极限而心率太慢每分心输出量。 注:每搏输出量在恒定的条件下,心率是调节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心率和心缩力是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一定范围内,心率可使心输出量。,(五)、心力贮备 概念: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意义: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泵血功能。 组成,心率贮备,搏出量贮备,心脏每分钟能射出的最大血量,称最大输出量。健康人约为静息时的5-6倍,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四、心音心音:指的是在心脏的射血过程中,心肌收缩和瓣膜关闭等机械振动所发生的声音。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开始第三心音:心室壁和瓣膜振动产生第四心音:心房音(atrial sound) 临床:心音听诊,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第四节 血管生理,一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blood flow):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亦称容积速度,单位:ml/min或L/min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第四节 血管生理,(二)血流阻力(flow resistance),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称血流阻力。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的原因。 血管的半径(r)、长度(L)和血液粘滞度(),它们之间关系如下 Q=(P1-P2)/R R= 8L/r4 由于L变化小,如果不变,则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阻力血管的口径。,第四节 血管生理,一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三)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单位:帕(Pa),1mmHg等于0.133kPa,第四节 血管生理,一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三)血压,第四节 血管生理,一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 主A:100mmHg 小A:85mmHg Cap:30mmHg V始:10mmHg 心房(大V):0,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Arterial pressure and arterial pulse) (一)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的形成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大动脉弹性外周阻力,第四节 血管生理,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Arterial pressure and arterial pulse) (一)动脉血压2、动脉血压正常值及测量收缩压 systolic pressure心室收缩过程中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安静状态时:100-120mmHg舒张压 dia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过程中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安静状态时:60-90mmHg脉搏压 pulse pressure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第四节 血管生理,3.生理变异 年龄10岁Bp1mmHg(血压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Sp的升高比Dp的升高更明显) 吸气呼气Bp:吸气负压抽吸,血贮于肺中回心血量射血量Bp 活动安静 站位卧位 右臂左臂(1.33kPa or 10mmHg) 上午下午(811时最高,08时最低) 高原平原 男性女性,第四节 血管生理,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Arterial pressure and arterial pulse) (一)动脉血压,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Arterial pressure and arterial pulse) (一)动脉血压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第四节 血管生理,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Arterial pressure and arterial pulse) (二)动脉脉搏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发生周期性波动,引起动脉管壁发生搏动并沿动脉管壁依次向全身各动脉传播。这种有节奏的搏动称为脉搏。,第四节 血管生理,三、静脉血压(venous pressure)和回心血量(一)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为412cmH2O。 意义:反映心功和V回流量 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第四节 血管生理,三、静脉血压(venous pressure)和回心血量(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V回流取决于: 外周V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大多 V血流阻力,第四节 血管生理,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影 响 因 素 静脉回流量,体循环平均压 ,心缩力(心泵) ,骨骼肌收缩(肌泵) ,呼吸运动(呼吸泵) ,体位:卧立 ,(头部回流下肢回流),立卧 ,(头部回流下肢回流),第四节 血管生理,中心静脉压与动脉血压变化的意义- 中心V压 动脉血压 意 义- 血容量不足 正常 射血功能良好,血容量不足 射血功能,血容量(相对)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可能有血容量不足,或容量血管过度收缩,,肺循环阻力过高,正常 射血功能减退,第四节 血管生理,四、微循环,(一)组成及功能微A:总闸门后微A:分闸Cap.前括约肌:分闸真Cap.:营养性血管通血Cap.:直捷通路A-V吻合支:调节体热微V:后阻力性Cap.,前阻力性Cap.,第四节 血管生理,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 微A后微A通血Cap. 血流速较快 利血回流 A-V短路 微AA-V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真Cap.网微V 主要场所,微V,第四节 血管生理,五、组织液的生成(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1.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动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阻力 =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第四节 血管生理,五、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组织液,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有效滤过压,细胞,第四节 血管生理,2.生成量 V =(毛细血管通透性+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 0.5%2%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量 90%入静脉,10%入淋巴管,第四节 血管生理,(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主要因素 生成量 例 症毛细血管压 炎症、充血性心功静脉压 不全等所致的水舯血浆胶体 营养不良、肾炎等渗透压 血浆蛋白所致水舯 淋巴 丝虫病、癌症等回流受阻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毛细血管 烫伤、细菌感染通透性 所致的局部水舯,第四节 血管生理,六、淋巴液,(一)淋巴液的生成:每小时生成120 m1的淋巴液,其中约100 ml由胸导管,20m1由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 (二)淋巴液的回流1 组织液中蛋白质带回血液2 清除大分子,如RBC、细菌3 肠道吸收的脂肪(80-90%)。乳糜状。,第四节 血管生理,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通过改变心缩力和心率以调整心输出量,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管口径以改变外周阻力。,一神 经 调 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1,心2,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脏的N支配 心交感N 心迷走N 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延髓的迷走神经 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 分布 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右:窦房结 左:房室交界、束支、 左:房室交界 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量 递质 NE Ach 受体 1 ,1.心 脏 的 N 支 配 和作用,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作用 心交感N 心迷走N 变 时 4期Na+ Ca2+内流自动去极速 3、4期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 自动去极速 (正变时) 自律性 (负变时) 自律性变传导 0期Ca2+、Na+内流 0 期 0期Ca2+内流 0 期(传导性) 去极速幅度 去极速幅度 (正变传导) (负变传导) 传导性 传导性 变 力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 (收缩性)肌浆网释放Ca2+ 收缩力 收缩力 (正变力) (负变力),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 中枢:脊髓的缩血管中枢(T1L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有与共存的神经肽Y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主)、 作用:受体血管缩受体血管舒 特点:调节血压作用大 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舒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中枢 皮质运动区 脑干副交感核 分布 骨骼肌血管 软脑膜、消化腺 递质 ACh Ach受体 作用 血管舒 血管舒特点 不参与血压调节 不参与血压调节 轴突反射 平时无作用 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与情绪、运动有关,外生殖器血管,S23外侧核链,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部 位 特 点脊 T、L、S段 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髓 灰质侧角 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 缩血管中枢 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延 (头端腹外侧) 心交感中枢 相互间有突触联系 (尾端腹外侧)髓 心迷走中枢(迷走背核、疑核)(吸气迷走紧张交感紧张呼气:相反) 延 下丘脑、髓 大脑边缘系统以 大脑新皮层运动区上 小脑顶核.,(二)心 血 管 中 枢,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下丘脑是皮层下的一高位整合中枢,越是高位N元其整合功能越复杂,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1)压力感受器 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2)传入神经 窦N(加入舌咽N)。 弓N(加入迷走N)。(3)中枢联系 其传入冲动先到达孤束核再与心血管中枢联系。,(三) 心血管反射,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 反射效应,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窦弓反射,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血压,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延髓,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心迷走中枢(+),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心迷走神经(+),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血压,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5)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缓冲”血压变化,维持血压相对恒定。尤其对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供血起重要作用。对快速出现的血压变化起调节作用。,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加压反射),PO2 H+ PCO2 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弓N,孤 束 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心率、冠脉舒心输出量,皮肤、内脏骨骼肌血管缩,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 压,呼吸加深加快,间接,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外周感受器对PO2H+PCO2(尤其PO2)敏感;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PCO2)敏感。 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Bp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时才起作用。 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Bp的调节作用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对心输出量的影响:,间接作用是外周阻力及血压。,直接作用是心率及心输出量;,3.心肺感受器反射,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心肺感受器兴奋,迷走N,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肾血流量,垂体前叶释放ADH,心率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肾重吸收水,GFR R-A-A-S,肾排钠和排水,血 压,循环血量等适宜刺激,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二、体 液 调 节,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素,(2)血管紧张素的作用:,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收缩微A外周阻力)+(收缩V回心血量)Bp; 作用于脑内一些N元(脑室的后缘区)交感缩血管活动外周阻力Bp,以及引起渴觉; 刺激ADH、ACTH释放; 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心率 作用于交感缩血管N末梢接头前的受体使其释放NE; 刺激肾上腺髓质的分泌释放; 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与释放醛固酮; 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醛 固 酮,肺脏的转换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 NaCl重吸收,细胞外液量,2肾上腺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