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1_第1页
肝豆状核变性1_第2页
肝豆状核变性1_第3页
肝豆状核变性1_第4页
肝豆状核变性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D)是1912年英国病理学家Wilsons首先报道,1925年命名为HLD。是一常见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一种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 环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其生化特点是铜蓝蛋白合成不足和胆道排铜减少。,病因,发病机制不明。为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的一先天性疾。近年来,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目前已明确为一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为型7,定位于131421, D135155与D135133两个微量DNA之间。基因突变类型繁多,已有100多种基因突变类型被发现,其中欧洲人主要以14号、18号外显子为高频突变点,而中国等亚洲人主要以5号、8号外显子为高频突变点。,肝豆状核变性为先天铜代谢异常性疾病。由于铜代谢障碍,致使铜在组织器官内沉积,又由于铜在广泛分布时具有选择性的亲和作用,在脑组织中以豆状核沉积聚集最多,可高达693g/g干脑重,而正常每千克脑重含铜量仅93g,其结果导致脑组织非炎性变性和坏死伴胶质细胞增生。,临床表现,WD的起病年龄为625岁,以肝病首发者平均11.4岁;以脑症状首发者平均18.9岁;以精神症状首发者平均2025岁,极少数在4060岁起病(晚发型)。起病可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的发病形式通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大多数患者起病隐袭,缓慢加重,部分患者在外伤、手术、严重感染等诱因下而致使病情急剧加重。,主要表现,1肝病征(肝大、脾大、肝硬化、肝功能异常);2锥体外系病征(由基底节病变所致的肢体震颤、流涎、构音困难、吞咽困难、肌强直);3肾病征(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引起蛋白尿、高尿钙、氨基酸尿或肾小管酸中毒);4角膜K-F(环宽13mm),黄褐或黄绿色,为铜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所致)是WD的特征性症状;5精神症状(情绪改变、行为异常、智力下降、妄想、幻觉)。,肝脏表现,WD的组织损害与沉积在组织中的铜含量呈正相关,所以4岁以下儿童症状不明显,一般肝病症状较神经症状早出现半年至一年。临床表现类似爆发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等。,神经,由于铜在大脑(尤其在基底节)沉积,极易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上肢震颤,精细动作困难,严重者影响进食,步态不稳,出现精神症状表现。若基底节区广泛受损,其表现为流涎、口吃,说话不清,智力减退,表情异常等,大多在出现肝症数月或数年后才表现出来。,精神表现,等有精神症状者占27%,精神症状类型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识障碍、个性改变和意志行为障碍,提示认知障碍是最突出的精神症状。目前对精神症状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铜离子在脑内沉积量、沉积部位和对铜中毒个体差异有关。本组90%的患者脑出现基底节低密度灶;而血清铜水平、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等与无精神障碍组比较,差异却无显著性。提示精神症状可能与患者整体水平铜代谢关系不大,而与铜在基底节积累导致基底节某些结构受损有关。,肾脏表现,由于铜沉积在肾脏,WD病人的肾脏可肿大。表现为肾性糖尿,氨基酸尿,高尿钙,高尿磷及肾小管酸中毒。少数病人以血尿、浮肿等泌尿系统症状为早期表现,1年后出现神经症状。,骨骼、肌肉表现,骨肌型WD的病人无明显锥体外系或肝脏受累症状,而以骨骼和肌肉为主要受累器官,表现为关节痛、畸形和肌无力等。有关骨关节异常的原因,有认为系铜沉积所致,但对大体及光镜检查不正常的患者的骨骼进行铜含量测定,却均在正常范围。由此说明,的骨关节异常改变,并非完全由于铜直接沉积骨骼所致。可能系骨代谢障碍所引起患者骨关节异常。患者存在异常骨骼代谢,驱铜治疗同时辅以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等有助于骨代谢改善。,血液表现,WD合并贫血者占48.8%,其中重度贫血者占31.3%,失血性贫血41%,溶血性贫血12.8%及营养性贫血。,皮肤,由于铜长期在皮肤沉积以致WD患儿全身皮肤黝黑,以双小腿伸侧明显;,眼表现,K-F环是WD的特殊表现,常出现在神经系统症状或肝硬化之前。,家族史,WD的阳性家族史国内统计30%40%,不少病例是通过阳性家族史而明确诊断的。,铜生化改变,1低血清铜蓝蛋白(CP)2低铜氧化酶活性;3低血清铜;4高尿铜;5放射性铜在体内的动力学改变;6高肝铜。,颅脑核磁,颅脑平扫主要表现为基底节、脑干、小脑等部位对称性长1、长2异常信号影,无明显占位及水肿效应,多伴有脑萎缩改变,增强无强化表现。这是因为铜在脑血管周围的异常沉积,引起局部缺血、脑组织水肿,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减少,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胶质细胞增多,随着病变发展出现坏死、囊变。肝豆状核变性为先天铜代谢异常性疾病。由于铜代谢障碍,致使铜在组织器官内沉积,又由于铜在广泛分布时具有选择性的亲和作用,在脑组织中以豆状核沉积聚集最多,可高达693g/g干脑重,而正常每千克脑重含铜量仅93g,其结果导致脑组织非炎性变性和坏死伴胶质细胞增生。,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变主要侵犯壳核,其次为苍白球、尾状核,丘脑、脑干与齿状核,大脑皮层也可受累。也有认为丘脑病灶是主要受累部位,一组病变主要累及豆状核(30/30)、尾状核(26/30),丘脑(17/30)、中脑(21/30)和桥脑(17/30)。,外源性驱铜治疗,可使局部铜离子排出,1缩短,信号增高;2延长,信号亦增高。此时组织细胞修复加速,可使原长1信号增高,却使原长2信号减低。故驱铜治疗与组织细胞修复对1信号是协同作用,加速1恢复正常。但对2信号,是互为抵消的矛盾作用即当局部排铜加速,组织细胞修复加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时,2信号表现与之不相平行。此时应以1图像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图像,而不是2像。对图像的影响如前述的对2图像的影响。,误诊分析,国内报道的40%到50%的误诊率。为了提高对本病的首诊确诊率,凡遇下列情况者应及时进行角膜 环检查,必要时行系列的铜代谢生化检查,以及时确诊后给予早期治疗,改善本病的预后:,(1)不明原因的肝脾大、肝硬化、黄疸、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不明原因较长时间的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的锥体外系症状;(3)讲话口齿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而无周围性、对颅神经损害;(4)精神症状合并肝病史或(及)肝病症状;(5)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溶血性贫血;(6)不明原因的血尿、肾小管功能不全或骨骼病变。,根据铜代谢及的病理生理研究,可分为肝铜蓄积期、肝铜饱和释放期、潜伏期、脑症状期、治疗后铜相对平衡期或终末期。肝铜蓄积期临床可无任何症状。随着肝铜的蓄积患者进入肝铜饱和释放期,此期由于铜在肝细胞内大量沉积导致肝细胞坏死,临床可出现黄疸、转氨酶增高等类黄疸性肝炎或急性肝坏死症状。其后患者再逐步进入脑症状期。,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是少数几种可治性神经遗传病之一驱铜治疗:促进体内铜排泄以及减少铜吸收,建立体内铜代谢负平衡,这是目前最有效的疗法。,锌制剂,锌制剂作为一线治疗WD的药物,服用方便,价廉,药源广,副作用小,主要为胃肠道反应,无致畸作用,可长期服用,是轻度WD患者的起始和首选药。锌剂治疗WD的机制仍未阐明,有人认为口服锌剂后能诱导肠粘膜细胞内金属疏蛋白(MT)的合成,后者能结合过量铜离子;或认为锌剂能诱导肝内MT合成,使肝细胞内沉积的铜转移到MT上。锌剂价廉,毒性低,治疗WD有效,还可用于孕妇患者及伴有肾衰竭的患者。锌剂的副作用可有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唇周及四肢麻木感。,常用的锌剂,硫酸锌片(或胶囊):成人,2001200mg/日,分三次服用。成人量135600mg/d,分3次服,儿童患者酌减;空腹服用可减少食物对锌吸收的干扰。醋酸锌:成人,25mg/次,4次/日,临睡前加服50mg。葡萄糖酸锌和甘草锌:极少有胃肠道副作用,排铜效果和硫酸锌相当,更适合于长期治疗WD,常用量:560mg/次,3次/日,饭后服。甘草锌69片/d,葡萄糖酸锌912片/d,分3次服。,D-青霉胺(PCA),D-青霉胺(PCA):传统驱铜金属络合物,可络合铜自尿排出。1956年就成功地用于治疗WD,具有尿排铜量较高的优点,目前仍是国内外治疗重症WD的首选药。成人开始量250mg/d,逐渐加量,轻症为1000mg/d,重症15002000mg/d,分4次口服;小儿量2030mg/(kgd),分34次口服。维持量成人7001000mg/d;小儿500750mg/d。同时补充维生素B6(3050mg/日),重症持续服药0.51年,症状改善后改为间歇维持量。首次服药必须经青霉素皮试阴性后才用。饭前半小时及睡前服药较适宜。多数病例服药后最初几周症状无改善或恶化,应继续用药,随着铜从体内大量排出,症状逐渐改善。少数病例服药过敏,应立即停用,以后再从小剂量开始。,小剂量PCA和大剂量硫酸锌联合治疗,近来采用和锌制剂联用,采用小剂量PCA和大剂量硫酸锌联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且降低了PCA的毒副作用。但两者合用时口服间隔时间2h以上。,铜螯合剂和锌盐在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中的作用机制具有互补性。铜螯合剂口服吸收后与体内蓄积的铜结合,并随尿排泄,驱铜作用较强。锌盐是细胞内金属硫蛋白的强诱导剂,一方面通过诱导肠粘膜细胞内的金属硫蛋白而阻止铜的吸收,能达到铜的零平衡或负平衡;另一方面可诱导肝脏等组织细胞内的金属硫蛋白的合成,通过金属硫蛋白与离子铜结合,从而缓解了细胞内蓄积铜的毒性。在理论上,锌盐和铜螯合剂联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不仅能减少体内蓄积的铜,同时也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组织对抗铜毒性的能力。,其他药物,二巯基丙醇(BAL)、二巯基丁二钠(DMS)、三乙撑四胺双盐酸盐(trien)、依地酸钙钠、二巯丙磺酸(unithiol)。,二巯基丁二酸钠(Na-DMS)及二巯基丁二酸胶囊(DMSA)。Na-DMS是一种供静脉使用的金属解毒药,DMSA为口服胶囊。其驱铜作用迅速,副作用较少。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发热、药疹)及皮肤粘膜出血等。,Na-DMS常用量:1.02.0g/日,用生理盐水配成510%溶液,缓慢静滴;连用510日。DMSA口服胶囊常用量,成人4.0g/日,儿童2.0g/日,分二次服用,4周为一疗程。,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是新型有机驱铜药,其疗效和青霉胺相当,副反应少,可肌注或静脉给药。肌注,0.125g/次,2次/日,连用5日;静脉注射:1g/日,溶于5%GS500ml溶液中缓慢静滴,每日一次,4周为一疗程。三乙烯四甲胺(TETA)系强金属络合剂,为不能耐受青霉胺治疗的WD患者的专门药物。副作用少,但价格贵。常用量:1.0g/次,2次/日,维持量:0.4g/次,3次/日。,还原性谷胱甘肽,还原性谷胱甘肽作为巯基络合剂,与体内铜络合,促进铜的排泄,参与体内铜蓝蛋白的合成,使血清游离铜浓度降低,使沉积于脑基底节、肝、肾部位的铜向血清中释放,结合态的铜经肝脏代谢,由毛细血管-胆道-十二指肠从大便排出,达到排铜目的;另外,还可保护肝脏,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常用量:0.61.8g/日,6d为一疗程,间歇2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共810个疗程。若配合中药治疗,对腹型,肝型,脑-内脏型患者,有效率可达80%以上。,中药类,中药类主要有肝豆汤(片),由大黄、黄连,姜黄,金钱草,泽泻,三七等组成。能促进胆汁及尿、粪中铜的排泄,安全有效,可长期用于治疗WD,副作用小,少数病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对症治疗,肌强直可用安坦、美多巴等;白细胞减少可用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碳酸锂等。护肝治疗;改善脑功能药物。,饮食疗法,避免进食含铜量高的食物,如蚕豆、豌豆、坚果类、蕈类、软体动物、贝类、螺类、虾蟹、动物的肝和血、巧克力、可可等。勿用铜制食具及用具。食物以高蛋白或高氨基酸、高糖、低脂类为宜。,患者,女,27岁,主因“言语不清10个月,手抖4个月”以肝豆状核变性”收入院。既往14年前曾患溶血性贫血。现病史:10个月前出现言语不清,舌头不灵活,言语缓慢逐渐加重,4个月前吃饭时右手抖,后左手也抖动,紧张时加重静止时消失,2个月前出现行走左右摇晃,不能走直线,1个月前出现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