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眼肌_第1页
屈光眼肌_第2页
屈光眼肌_第3页
屈光眼肌_第4页
屈光眼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第十六章 屈光不正 第十七章 斜视与弱视 第二十一章 防盲治盲,第十六章 屈光不正,一、眼的屈光与调节(一)眼球屈光系统 1、眼的屈光: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经过 眼屈光系统将产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 清晰缩小的倒像,这种生理功能称 。 2、屈光介质: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及相间的每个界面 3、屈光力:( 取决于两介质的折射率和界面的曲率半径) D=1/ f 4、正视与屈光不正: 屈光状态取决于屈光力与眼轴,4、 模型眼与简略眼: +58.64D(无调节) +70.57D(最大调节) 角膜的屈光力为43D 晶状体屈光力为19D,(二)调节与集合 1、调节: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须增加晶状体的曲率,从而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 的功能称为调节,2、调节机制 睫状肌收缩 晶状体变凸(主),2、远点、近点、调节幅度及调节范围: (1)远点: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 正视眼:无限远 近视眼:无限远与眼前某点之间 远视眼:眼球后某点(虚),(2)近点: 眼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一点,称。 (3)调节范围与调节幅度:远点与近点的间距,称调节范围。眼可提供的最大调节力,称调节幅度。(与年龄有关),3、集合视近时,两眼球内转,以保持物象同时落在双眼黄斑中心凹上,形成双眼单视,称。 4、调节与集合: 联动过程、协调关系5、眼的三联动现象: 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近反应,(三)、正视眼与屈光不正1、正视眼:调节松弛 5米外光线 聚焦于视网膜2、屈光不正(非正视眼): 调节松弛 5米外光线 不能聚焦于视网膜 远视、近视和散光三大类,正视眼,近视眼,二、近视眼(myopia) 1、定义: 调节松弛5米外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2、分类:按屈光成分:轴性近视 屈光性近视(角膜、晶体曲率较大) 混合性近视按近视程度:轻度(-3.00D) 中度(-3.25D-6.00D) 高度(-6.00D),(3)按近视性质分: 单纯性近视:指后天发生的近视,以轻中度为主,成人后不再发展,无严重并发症 病理性近视:多与遗传有关,发展快,不易静止,多为高度近视并有严重的并发症(4)按调节多少:假性近视 (副交感神经兴奋睫状肌痉挛) 真性近视,3、病因: 遗传因素: 高度常隐(57.5%、22.2%) 中、低度多因子遗传 (以环境因素为主) 发育因素及环境因素: 近代研究认为: 主要作用:调节功能衰退及遗传+巩膜因素 次要作用:大气污染、微量元素缺乏、营养失调等,4、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 (2)看远时眯眼 (3)视疲劳(调节与集合不协调) (二)体征: (1)伴外隐斜或外斜(多发生在度数较高眼) 看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集合功能也相对减弱。 (2)高度近视:眼球突出、前房加深; 眼底改变,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病理性眼轴变长所致) 豹纹状眼底;弧形斑;黄斑:萎缩、出血、 Fuchs 斑后巩膜葡萄肿;周边视网膜变性;玻璃体液化、混浊、后脱离。,5、诊断依据 (1)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 (2)验光检查为近视。6、 治疗: (一)配镜治疗 1.框架眼镜 配镜原则:视力矫正到1.0时的最低度数,2.角膜接触镜: 软性角膜接触镜 硬性角膜接触镜 角膜塑形镜:夜戴型 RGP镜:日戴型 (二) 手术治疗 1、角膜手术:(1)RK (2)PRK (3)LASIK (4)LASEK (5)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手术 2、眼内屈光手术 3、巩膜手术,(一)患者本人有摘眼镜的需求;(二)年龄满18周岁以上,适宜年龄:18-50岁;(三)双眼屈光度不等的屈光参差者;(四)近两年屈光度稳定,发展速度每年不大于0.5D;(五)矫正范围:近视: 最好不超过-12.00 D。 散光: 最好不超过- 4.00 D。 远视: 最好不超过+6.00 D。(六)配戴角膜接触镜者:软镜应停戴一周。 硬镜应停戴两周。(七)角膜厚度大于460;(八)眼部检查无活动性炎症者。,LASIK手术适应症,(一)有眼部活动性炎性病变者:如角膜炎;(二)患有圆锥角膜、青光眼、干眼症、角膜内 皮变性等眼科疾病者;(三)曾经发生过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者;(四)矫正视力极差的重度弱视者;(五)高度近视且瞳孔过大,角膜过薄者;(六)具有瘢痕体质、糖尿病等疾病病人;(七)有精神疾病且正在服药者。,LASIK手术禁忌症,(二)远视眼(hyperopia) 1、定义: 调节松弛5米外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后(虚焦点) 远视眼成像清晰的方法:眼前置一凸球镜片;加强调节(增加屈折力)。,2、分类:按屈光特性:轴性远视(多见于新生儿远视)屈光性远视(曲率性、指数性)无晶体眼或晶体向后脱位 按远视程度:轻度(+3.00D) 40岁前多不影响视力。 中度(+3.25D+5.00D) 影响视力并有视疲劳或内斜。 高度(+5.00D) 视物模糊,视疲劳不明显。 3、病因:多与遗传发育因素有关(新生儿成人),4、临床表现:与年龄有关 视力:40岁:远、近距均需矫正。 视疲劳:(主要症状) 易内隐斜或内斜:(调节性内斜) 屈光性弱视: 眼轴短、小角膜、浅前房等: 眼底:假性视乳头炎(pseudopapillitis)5、矫治: 验光配镜(幼儿、青年)(成年人),(三)散光(astigmatism),1、定义: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焦点的屈光状态2、分类: 规则散光 1 顺规散光 2 逆规散光 3 斜向散光 不规则散光按两条主子午线聚焦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分 为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复合近 视散光、复合远视散光、混合散光,3、临床表现:视物模糊、视物疲劳4、矫治 : 规则散光 柱镜矫正 不规则散光 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四)老视(presbyopia) 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使近点后移,称。 1、原因: 晶体硬化,弹性减低; 睫状肌收缩力减弱。 2、症状: 视近困难; 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 眼疲劳:不持久 症状的早晚受原有屈光状态的影响,远视眼:+4D患者视近33cm时,需再加+3D=7D(30岁) 近视眼:-3D患者视近33cm时,无须调节(远点33cm)3、与远视区别:原因不同,表现不同,矫正相同 4、治疗:验光配凸透镜 45岁+1.50D; 50岁+2.00D; 60岁+3.00D; 70岁+4.00D; 配镜方式:单光老花镜、双光镜、渐进多焦镜等,验光,1、初始阶段2、精确阶段:MPMVA3、确认阶段,第十七章 斜视与弱视,一、眼肌的解剖与生理1、直肌:上、下、内、外 起自眶尖部视神经孔总腱环,向前越过赤道部,分别止于角膜缘后不同距离的巩膜上。2、斜肌:上、下 上:总腱环眶内上缘滑车上直肌下面 赤道后外上巩膜上;,下:眶下壁前内侧下直肌下赤道后外侧巩膜上3、各眼外肌的作用(第一眼位) 外直肌外转 内直肌内转 上直肌上转 内转、内旋(23 ) 下直肌下转 内转、外旋(23 ) 上斜肌内旋 下转、外转(51 ) 下斜肌外旋 外转、上转(51 ) “上字肌管内旋,下字肌管外旋;直肌管内转,斜肌管外转” “上、下转时,直肌、斜肌正好相反”4、各眼外肌的神经支配 外直肌-外展N;上斜肌-滑车N;其余-动眼N。,二、相关概念1、Kappa角:瞳孔中线与视轴的夹角2、融合:两眼同时看到的物像在视觉中枢整合为一个物像,称3、主导眼:两眼在同时视物时,起主导作用的眼4、正位视:向前方注视时眼外肌保持平衡,去除融合机制 后仍能维持双眼视轴平行而不偏斜 隐斜视:被融合功能所控制的潜在偏斜; 显斜:视轴偏斜的倾向不能被融合机能所控制;,5、第一斜视角:麻痹性斜视以正常眼注视时,麻痹肌所在眼的偏斜度 6、第二斜视角: 麻痹性斜视以麻痹肌所在眼注视时,正常眼的偏斜度 7、眼位: 第一眼位:正位 第二眼位:上、下、左、右位 第三眼位:右上、右下、左上、左下位,8、拮抗肌、协同肌、配偶肌 拮抗肌:同一眼作用相反的 眼外肌 协同肌:同一眼向某一方向注视时具有相同运动方向的眼外肌 配偶肌:双眼朝同一方向共同运动时,使双眼向同一方向运动的肌肉,称。9、眼球运动定律:(1)神经交互支配定律:眼外肌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收缩的同时其拮抗肌相应抑制。(2)神经等量支配定律:两眼同向运动和异向运动时,双眼同时接受等量的神经冲动,三、双眼视觉 1、双眼单视功能:双眼共同注视的目标同时成像在视网膜中心凹,通过大脑融为单一清晰像。 同时视觉(第一级) 融合视觉(第二级) 立体视觉(第三级) 2、双眼单视必备条件: 双眼中心凹注视; 正常眼球运动功能; 正常视网膜对应; 视网膜上的物象必须相似。 具有一定的融合能力和融合范围; 视路、视中枢、视神经发育正常,4、斜视后的病生理改变 视觉抑制:大脑抑制一眼视觉信号的传入,以消除复视干扰 弱视:斜视为单眼时 异常视网膜对应:斜视时,一眼中心凹与另眼其它点对应 中心旁注视:单眼视,中心凹外区域可用于注视,3、斜视后双眼视觉异常 复视:斜视时物象落在双眼非对应区,双眼中心凹接受不同的像,无法融合 视混淆:斜视后,外界不同物体分别投射到两眼黄斑中心凹 ,两个物象在视皮质无法融合,四、斜视临床检查法,斜视(strabismus)的定义:双眼注视时,一眼眼位偏斜斜视的检查:1. 询问病史(history):家族史,发病年龄,发生类型,偏斜类型,注视性质,治疗史等。2. 视力检查visual acuity:3.屈光检查refractive examination:,4. 望诊:偏斜方向和程度,头位、眼裂大小等5. 斜视的定性和定量检查(1)角膜映光法:(2)遮盖试验(cover test): A.交替遮盖试验 B.遮盖-去遮盖试验,(3)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 让病人用一眼注视,将三棱镜置于另一眼前,分别测定33厘米及5米戴棱镜与不戴棱镜的斜视度数。(4)同视机检查法:,5、眼球运动和感觉功能检查:(1)歪头试验:用来鉴定上斜肌或对侧上直肌的麻痹。(Parks三步法)(2)视觉感知检测:对斜视患者进行以下几种双眼视觉功能的检测,可了解双眼功能的严重程度、潜在的融像功能恢复的预后。A. 抑制试验:主要有worth 4点法检测是否存在单眼抑制现象;,B. 潜在融像功能检测:主要方法为红滤片加棱镜方法。即在斜视患者的单眼前加红光滤片,双眼同时注视点光源,在单眼上加棱镜至出现双眼单像。C. 立体视功能检测:应用随机点立体图检测,五、斜视的治疗原则,主要目标:恢复双眼视觉首先消除斜视造成的感觉缺陷:脱抑制,治疗弱视双眼视力平衡或经治疗达到平衡后,则运用非手术或手术方法矫正斜视,六、斜视各论(一)共同性斜视 眼外肌及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所有注视方向查得的视轴偏斜角度一致(第一、二斜视角相等)。 与眼部解剖、N支配、调节、屈光、发育、遗传等有关分类: 据斜视方向:共同性内斜视、共同性外斜视; 据眼位偏斜时间:间歇性斜视、交替性斜视、恒定性斜视; 据偏斜与调节关系: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非调节性。,1、共同性内斜视:病因:不清。神经支配因素:注视反射、融合发射、眼球运动中枢障碍;解剖因素:眼球大小、形状、眼外肌解剖变异等临床表现: 调节性内斜视(15%)、非调节性(39%)、部分调节性 A、一眼偏鼻侧,多无复视,眼球运动基本正常; B、初期为间歇性,渐为恒定性; C、第一、二斜视角相等。治疗:目的获得正常眼位,恢复双眼单视。 A: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 B:手术治疗:戴镜一年斜视度不变者。,2、共同性外斜视病因: 中枢性辐辏与分开兴奋不平衡; 调节与集合不平衡:如未经矫正的近视、高度远视、屈光参差等;临床特点: 发病较早,有明显遗传性; 发病率:较内斜视低(1:3),随年龄增长发病增高; 屈光不正对外斜视影响不大; 外隐斜、间歇性、恒定性三者无本质区别 症状:眼疲劳、头痛、复视、畏光等。治疗:A:手术治疗。目的矫正眼位。 适应症有症状的外隐斜及间歇性、恒定性; B:小度数外斜或术后残存外斜戴三棱镜矫正。,(二)麻痹性斜视 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致。以部分性麻痹多见。1、病因:先天性、颅脑外伤、炎症、血管病、糖尿病、占位病变 等。2、临床表现: 眼球运动受限; 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hering); 复视和眩晕; 有代偿头位(以获得双眼单视、避免复视)3、治疗: 病因治疗: 手术:原则:减弱拮抗肌为主,加强麻痹肌为辅。 时机:发病6个月后;斜视进展停止46个月后; 拮抗肌挛缩时。,(三)麻痹性斜视 与共同性斜视的区别 麻痹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 多在5岁前病因 N系统、颅内血管、炎症、 不确定 肿瘤、M病、代谢内分泌等自觉症状 多复视、眩晕伴代偿头位 无明显症状眼球运动 有障碍 正常斜视度 第2斜视角第1斜视角 第2斜视角=第1斜视角,七、弱视(amblyopia)1、定义: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 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发病率:24%青少年人群(我国)2、分类:(视觉发育期内,光刺激不充分,黄斑未发育) 斜视性:发生在单眼性斜视; 屈光参差性:1.50DS或1.00DC弱视明显 屈光不正性:多见于未经矫正的高度屈光不正; +5.00DS 或散光 2.00DC,近视 -10.DS 弱视明显 以上3种:功能性弱视,通过治疗,可治愈。,形觉剥夺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