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 密级: 公开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 分析 作者姓名: 学科专业: 国际贸易学 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指导教师: 教授 提交日期: 二零零八年一 月 I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摘 要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 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了从新型产业到国民经 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 电子 信息产品 已 成为 我 国外贸出口 中的第一大类产品 。 因此, 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可以准确地把握当前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 并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提供战略和政策上的依据。 本文写作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文章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等。在相关概念界定中,本文界定了出口竞争力概念, 避免了国内现有研究中将出口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混淆的情况 ;第二章从竞 争力来源的角度进行理论综述,从出口竞争力角度对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进行解释 ;第三章对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 发展 的基本特征和出口竞争力状况 进行 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从整体上看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逐年上升,但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主要是 附加值较低的电子信息整机产品;第四章在上述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及 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即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创新和技术性贸易壁垒; 五章结合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 ,提出优化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 构,进而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品 ; 出口竞争力 ;出口产品结构 O F y of of s in o.1 in a of on s us to an of s us on of s It of IV in so as to of of of of of of s It is by in s of s on on of s V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一 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节 相关 概念的界定 三节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及创新点 二章 文献综述 一节 关于 竞争力来源的理论综述 二节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章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节 出口贸易发展的现状透视 二节 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 四章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节 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二节 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五章 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考文献 录 记 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自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主体的 电子 信息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成熟度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 抓住 了 全球 业分工和跨国转移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了从新型产业到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 电子 信息产品出口 已 成为全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引擎和主导力量。 2006年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达 外贸易发展增速已经连续 5年保持在 20%以上。 其中 出口 长 进口 长 20%。 在这历史的跨越中,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我国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做出 极大的 贡献,已成为全国外贸出口第一行业 。 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 累计出 口额为 比增长 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 全国外贸出口额的 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 拉动全国出口增长 同时,电子信息产业为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做出 了 重要贡献 , 电子信息产品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 比 重不断提高,已达 90%以上 。此外,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扩大在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 出口 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为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国民经济 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对信息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提升我国出口产品档次、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等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部分,并且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凭借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中等成熟技术或劳动密集型电子信息产业及加工产业链己经在国际竞争中 具有较强的竞 2 争力, 而高技术密集型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国际竞争劣势,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获得贸易利益并不 高。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利用我国现有比较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产业集群等途径来培育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以优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进而改善当前电子信息产业明显的不均衡性的出口贸易结构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加快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的重组,推动了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变革。而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尤其是高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已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普遍关注的战略重点。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业 转移的机遇,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基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我国 中低档 劳动密集型电子信息整机产品在国 际上 已 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也是我国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而高技术密集型电子信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仍处于 国际竞争劣势 地位 ,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普遍不掌握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低端的中间产品加工、零部件组装层次上,产品附加值低;出口 以进 、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导,对外资的依赖性较强等等 。 与此同时,随着对外贸易形势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 : 劳动力成本逐 步提高、 贸易壁垒频繁、人民币汇率一路上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等 。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保持我国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 提高电子信息企业的技术创新 力度 和规模经济 效益, 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对于我国 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有着极大的意义,同时也对 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巨大发展 和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建设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 文 旨在深入 分析 我国 电子 信息产品的出口 竞争力 状况, 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以及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因素,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 上 进行 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 对策研究, 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上提出 3 针对性的建议。 透过文章中的理论研究 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发展中具有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新的全球与东亚 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合理定位、政策协调及发展战略等提供有用借鉴,为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对于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 的 界定 一、电子信息产业内涵 电子信息产业 1,是指为了实现制作、加工、处理 、传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或目的,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所从事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的集合 。 电子信息产业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产物,其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2)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产业关联度高。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出,可以在其他传统产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使传统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信息化,提高其经济效益。( 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快,代表技术进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4)属技术和资 金密集型,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明显。( 5)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技术水平与一国国防建设、国家安全有密切联系。 综上所示,电子信息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讲具有很高的资本与技术效益,在一国的产业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该产业的发展能带动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 电子信息产品 2,包括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 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以及软件产 品。本文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方面的数据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的数据,不包含软件产品。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进出口统计中的分类,将进出口电子信息产品分为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1 参照信息产业部 2007 年 2 月 l 日颁布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管理办 法中的定义 。 2 同上。 4 子计算机、家用电子电器、电子仪器设备、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和电子材料共八大产品类别。 二、出口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一)竞争力的含义 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定义的概念。国际经济学界对竞争力的含义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世界经济论坛( 1985年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竞争力的概念,认为竞争力是 “企业现在和将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 1994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深化,认为竞争力是“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1996年经合组织 (出竞争力的一般定义 :“面对国际竞争,支持企业、产业、地区、国家或超国家区域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相对较高的要素收入生产和较高的要素利用水平的能力。” 1999年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中将竞争力定义为“在中期支持经济高速增 长的一套制度和经济政策安排”。 2000年和 2001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给出了关于竞争力的两个定义,一个是 在一个较长时期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能力”;另一个是波特( 的定义:“获得当前较高生产率的能力”。瑞士的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 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竞争力就是国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 3。美国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 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排除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 某特定产业 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就国际竞争而言,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比较生产力,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 (金碚, 1997)。 以上关于竞争力的各种定义尽管存在差异,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所谓竞3 为仅从生产率或人均 足以判断国家竞争力,因为企业不仅要面对来自经济的竞争,而且要面临来自政治、文化、教育和政策环境方面的竞争。 5 争力就是竞争主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夺资源或市 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是竞争主体多方面因素和实力的综合体现。以竞争主体的角度来划分,竞争力可定义为国家竞争力、产业(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 (二)外贸竞争力 外贸竞争力是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活动所反映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 (陈春宝, 1998) 。它涉及对外经济领域的各种因素,直接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其产品(服务)的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服 务)。外贸竞争力既是国家层次上的竞争力,也反映了国家在产业、产品(服务)、企业不同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产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产业及组合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产品出口竞争力是指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国际市场 、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 进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国的外贸竞争力。 外贸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学者直接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定义国际竞争力,将国际竞争力建立在外贸竞争力的基础之上。阿基米 (992)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一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份额及其增长能力。马库森 (992)提出,国家竞争力就是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中,一个国家通过贸易使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其贸易伙伴的能力。经合组织 (科学、技术和竞争力一书中提出“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 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但又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累加或平均的结果”。外贸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也存在明显的区别。第一 ,研究领域的宽窄不同。外贸竞争力研究的是产品、产业以及企业通过对外贸易活动而反映出来的竞争力 ;而国际竞争力除此之外,还研究国家(地区 )竞争力的其他领域,如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研究等。第二,研究的市场范围 6 不同。外贸竞争力主要研究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 市场上,一国的产品、产业和企业所表现出的竞争能力;而国际竞争力则不仅研究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问题,又研究对外开放的本国市场上各国的 产品、产业、企业 表现出的竞争能 力 。 (三)出口竞争力 产品出口竞争力是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国际市场 、获取利润的能力。产品出口竞争力是国家外贸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由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要在市场上通过其产品销售、出口来体现的。 由于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而且一国的产业在对外贸易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产业内的企业在总体上是 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及国家产业鼓励政策的支持及其他制度和体制上的完善。因此,企业的竞争力又决定着产品和产业的外贸竞争力。正是由于产品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本文在论述电子信息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必然要涉及到对电子信息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及国家竞争力和企业、国家政策战略的分析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及创新点 一、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在梳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旨在通过理论研 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特征、出口竞争力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优化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而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7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框架 本文的写作分为 五个 部分。第一章 , 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文章 的 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等;第二章 ,有关竞争力来源的研究综述,分别以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探讨一国对外贸易出口竞争力的 来源,并对国内关于竞争力和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第三章,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特征,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评价 ;第四章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因素; 第五章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而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图 1文内容框架图 绪论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 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理论综述 概念界定 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策略选择 8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理 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相关理论的综述,本文尝试把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结合起来,作为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指导。并结合对近年来我国及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数据的计算整理,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方法来揭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总体的竞争力状况和各个子行业竞争力的优劣,力图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价。探讨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因素,结合相关数据图表加以说明。在政策建 议部分,本文结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信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际,对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出了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建议。 本文的分析强调了如下几点: 1、尽可能地用较为详细的贸易资料。为了做到这一点, 本文查找了历年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各种数据,在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时,使用了联合国提供的贸易统计资料。 2、尽可能地做到统计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结合,避免实证分析的随意性和过于简单的统计说明。 (二)主要创新点 与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四 个方面: 第一、 界定出口竞争力概念,避免了国内 现有研究中将出口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混淆的情况;第二、避免简单的文献回顾,从出口竞争力角度对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进行解释;第三、建立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从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第四、以实证分析为依据,探讨产品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因素。 (三)主要不足点 本文 力图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做出准确全面的评价,探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的影响因素,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但仍然 9 有一些后续工作或不 足之处需要改进。首先,在考察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时,本文仅选取了三种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其他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如汇率、出口退税等因素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其次,本文在考察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时,虽然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实际,但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外贸竞争力和电子信息企业外贸竞争力没有进行具体的考察,还有待于在日后的研究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期能从宏观、微观结合的角度对我国电子信息业发展进行综合研究。 10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竞争力来源的 理论综述 一、 传统贸易理论 关于竞争力来源的论述 (一)基本理论 关于对外贸易竞争力来源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开创了自由贸易理论,以绝对成本优势或比较成本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基础,论证了自由贸易会给参加国际贸易的各方都带来利益,从而增加世界经济福利。他们分别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分析了外贸竞争力的来源。 亚当斯密从劳动产品财富论出发,以地域分工为基础,创立了绝对成本理论。在斯密看来,社会各经济主体 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品种和产量,再通过市场相互交换,可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他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如果各国按成本优势分工生产,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国民财富的增值,相互交换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各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都会得到提高,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可见,绝对成本理论认为,一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时具有竞争力,换言之,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来自绝对优势 (宋全成, 2004) 。 大卫 李嘉图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出发,认为即使一国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而别国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该国仍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小的商品,也就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也就是其具有相对劣势的商品,这样贸易双方仍然可能获得经济利益,提高社会福利。相对成本理论揭示了在各国具有相同的资源禀赋情况下,由于要素生产率或技术水平不同而引起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构成了各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各国按照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开展国际贸易,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 贸易中获得利益,各国具有的比较优势构成了各自在对外贸易中的竞 11 争力的来源。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论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将贸易互利性的使用范围扩展到全球处于任何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它一直是自由贸易最基本的理论部分 ( 保罗 克鲁格曼, 2002) 。 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理论只考虑单一生产要素即劳动而忽略了诸如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到了 20世纪, 瑞典经济学家 赫克歇尔和俄林 提出了 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解释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的理论。 理论表述为“不同的商品 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的产生。因此,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在 动力不再是唯一的投入要素,资本、土地等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各国资源禀赋不同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和投入的相对价格构成各国的比较优势,从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解释了外贸竞争力的来源。 (二)从出口竞争力角度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理解 在传统 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论和资源禀赋说所提出的比较优势是国家贸易的基础,这一论点实际上也说明了一国出口竞争力是源于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在比较优势论中,李嘉图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形成该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强弱,这一点从比较优势论分析的九个假设条件中的一点可以看出,即“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比较优势论, 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但由于其假设条件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率极其 差异都是固定不变的,从而固化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即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不变的,因此其产品的出口竞争 力也是一定的,不会发生变化。 在资源禀赋论中,赫克歇尔和俄林等人也认为一国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是建立在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他们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应出口的产品是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且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的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说以该国充裕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是有出口竞争力的。在分析过程中,赫克歇尔和俄林把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归源于一国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优势,认为一国所拥有 12 的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密集使用相对充裕 且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是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应出口;密集使用相对稀缺且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是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应进口。而且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分析时与李嘉图一样把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的表现归结到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上,只是产生的基础不一样。比较成本说认为这种价格竞争力的差别是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资源禀赋论则认为这种价格竞争力的差别是由于各国资源禀赋间存在着差异。但资源禀赋论静态的假设条件也固化了各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尽管比较优势论和资源禀赋论都存在缺陷,可它们实际上为研究出口产品 竞争力已经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二、 新贸易理论关于竞争力来源的论述 (一) 基本理论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 际贸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对现实中贸易的解释力越来越弱。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用新的学说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现象,由此而产生的一些新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统称为新贸易理论。从贸易理论的发展史来看,新贸易理论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们只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说以及产品周期说 等都是对传统贸易理论中的假设条件与现实的脱节的纠正和调整。 1、 人力资本说 舒尔茨和克贝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指出通过对人的投资,人们所获得的体力和脑力直接影响生产和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指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可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知识水平,促进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决定力量。 2、技术差距说 技术差距说又称技术间隔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格鲁伯和弗农 13 等人进一步论证的关于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根据格鲁伯和弗农对有关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出口科研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差距说是完全可以与赫俄原理相衔接的。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王林生, 2003) 在“技术差距论”的 基础上,用动 态变化观点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做出新的解释。他把产品技术 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创新期 、成熟期 和标准期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拥有的技术先进程度发生变化,各国在 产品 不同生命阶段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也在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工业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和 出口竞争力 的不断转化。工业先进国的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工业落后国的工业化,同时 也 导致了彼此之间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的变化。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的不同,技术先进程度的不同以及产品价格的不同,因而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 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所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因而“ 比较优势也就从一个 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国家”。 产品的出口国也随之转移。 4、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 ( 强永昌 , 2002) 的兴起导致了比较优势理论再次出现了新的发展。由格鲁拜尔等人开创, 保罗克鲁格曼 进一步推动 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用企业生产中的 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同一产业内 的贸易。 在贸易模式上,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每个企业都只会生产某种具有专业 化的产品,而不是去生产某一完整的一系列产品,即专门生产一定的差异产品。这样就发生了以差异产品为内容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制约因素比较复杂,纵观西方经济学界对产业内贸易的种种理论说明,产品差异论、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论及需求偏好相似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一国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支柱 产业的产品,附加值高,需求弹性大,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持续上升,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 14 同行业 内的传播和扩散,给同类产品生产上档次提供信息,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的国际化,从而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并最终反映至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上。 (二 )从出口竞争力角度对新贸易理论的理解 新贸易理论 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产生于各国自然资源的局限,从动态角度把人 力资本、技术、规模经济等无形要素与有形要素结合起来,赋予资源禀赋 以全新的概念。 从出口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该理论把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论中决定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补充和扩展,把由劳动生产率优势和资源 禀赋优势决定的出口竞争力扩展到产品差异、需求偏好、规模经济等决定的出口竞争力上,把传统贸易理论中 固化 了的比较优 势动态化,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可变的,也就是说一国出口 产品竞争力的强弱是可变的,这种可变性不但源于固有比较优势的增强或减弱,而且后发优势或者说获得性优势的积累也会使一国的比较优势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发生转变。 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及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对一国比较优势及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已经非常明显。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关于竞争力来源的论述 (一)基本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 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波特对以往的贸易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许多质疑:对于绝对优势理论,波特承认竞争力和生产率存在着密切关系,但是他认为生产率对竞争力的作用容易被工资和汇率的相反变化所抵消,并且一些政策(如出口补贴政策)可能提高了当前的竞争力,但从长期看却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对于资源禀赋理论,波特认为资源禀赋对一国的竞争优势发挥作用,但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的竞争优势常常是难以持久的,在基础要素上有优势的国家由于对其的依赖而使其国际竞争力反而下降,真正提高竞争力的是经过创造、升级或专业化了 的高级要素。 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 ( 陈家勤 , 2000) ,认为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以及企业 15 的策略及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外,政府行为和机遇则对竞争起辅助作用,也对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该理论认为,外贸竞争力来源于高级生产要素的创造、 苛刻的国内需求条件、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激烈的国内竞争等。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是将各种观点综合起来建立的模型,并希望从比较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对国家、产业和 企业的竞争力来源做出解释。该理论主要是讨论各国间的同一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发展的现实态势。 尽管后来遭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但是它用以解释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更加适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也非常富有启发意义。 (二)从出口竞争力角度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理解 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国内企业或行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即该理论实际也说明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该理论以国家竞争优势为分析目的, 以产业 竞争优势为分析对象,以企业竞争优势为分析切入点,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从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及其价值链分析, 逐步扩展到产业以至国家层面上的竞争优势,对国际竞争力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剖析。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静态的比较利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则更加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和各国在获得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产业角度解释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与出口竞争力是两个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际竞争包括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不是国际竞争的唯一形式,出口可以看作是对外直接投 资的前奏。出口竞争力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两者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分析国际竟争力的理论基础,同样适用于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三)小结 综合以上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竞争力来源的论述,有以下结论:从静态角度看,传统贸易理论揭示出一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主要根源于该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的差异则主要由该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低或要素禀赋的密集程度决定的。 从动态的意义看,作为出口竞争力的基础,一国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在时间 16 和空间上不断变化 的,并且强调各国在获得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这表明一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一国的生产结构和贸易形式要随着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变动进行调整。 虽然我国目前具有 部分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仅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优势还必须加以利用。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发展就是在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地向竞争优势转变。我们应该结合 静态 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和竞争优势理论,并在产业内贸易等新贸易 理论的指引下,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竞争能力。 第二 节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一、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国内学者早期关于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竞争力含义的分析上,主要讨论竞争力概念的本质特征,并相应提出一国企业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近几年来,具体到某产业或某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有所增多,有的学者是就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有的则主要探讨影响企业、产业或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并进行了计量验证。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也为 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金碚( 1997)在主编的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一书中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 :在国际自由贸易条件下 (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 ),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 (包括生产性消费者 )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金碚等不仅探讨了对外经济政策、国家经济安全及产业结构演 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还重点评价和分析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 其基本结论是 :总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多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 较弱,中国从比较优势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从国际竞争优势所得的利益。 洪银兴 (1997)和陈飞翔 (1996)认为比较优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国经济发展必须以资源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 17 的转换,创造产业国际竞争力。 张金昌 (2001)剖析了各个学者流派对竞争力的不同定义,对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他从竞争主体、竞争对象和竞争结果三个角度分别讨论了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定义,说明了不同学者在国际竞争力定义、评价理论和方法方面存在差异 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国际竞争力概念的本质特征。他给竞争力下的定义为 :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在争夺竞争对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即 :竞争力 =优势 +能力 +吸引力 =收益能力。他在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解释基础上,提出了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竞争模型,为国内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奠定了基础。 陈佳贵 (2003)指出,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培育竞争优势,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必要条件,把握在国际竞争中定位,企业要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和竞争规则,提升国际竞争力。 薛荣久、刘东生( 2005)认为:“国家竞争力是 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竞争能力,它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所有资源与要素组合效率及其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 范爱军等( 2006)将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法和利润率评价法结合起来,对 1980论表明:中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贸易模式逐渐向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但同时指出,我国工业品出口仍具有典型的粗放型增长特征,价格优势仍是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有必要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生产技术改进来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