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五股地区家俱业组织生态之研究-服务与创新管理研究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五股地区家俱业组织生态之研究-服务与创新管理研究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五股地区家俱业组织生态之研究-服务与创新管理研究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五股地区家俱业组织生态之研究-服务与创新管理研究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五股地区家俱业组织生态之研究-服务与创新管理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服务与创新管理研究所 硕士论文 五股地区家俱业组织生态之研究 究 生: 指导教授: 5 月 I 志谢 研究所生涯随着论文的完成画下了句点,内心充满无限的感谢;在明志四技部以及研究所共六年的求学历程中,回忆起过往点滴,需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首先,最重要的是感谢辛苦扶养我、无怨无悔为我付出的父母,父母的辛劳让我能在求学的路途上无后顾之 忧,全心全意的专注于课业上。 本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接着要感谢我的指导教授陈心田教授,从大学的专题到硕士论文,老师对研究的谨慎、认真的精神以及追求学问的态度都令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对学生耐心且细心的教导更令我满怀感恩,甚至还亲自带着我到受访者处进行访谈,毫不吝啬的花费他无数的私人时间,给予我巨细靡遗的指导,一步一脚印的带领我完成硕士论文。同时,要感谢两位校外的口试委员云林科技大学的刘韵僖教授、淡江大学的张宝光教授以及校内的卢建中老师、陈昭蓉老师在论文口试审查时给予我不同的见解及宝贵的意见,使本论文得以更加的严 谨与圆满。 最后,感谢研究所的学长姐对于我的提携与照顾,也感谢与我一同奋斗的同学和研一的学弟妹们,大家彼此支持勉励,建立出独特的革命情感,情谊深似手足,也让我从各位身上学习到课业及研究之外的事物,让研究生涯增添许多美丽深刻的回忆。 陈宣宏 于明志科技大学 2012. 6 月 要 群聚效益已被全球经济学家公认为是驱动产业发展最有效率的模式 之 。 五股工业区自 1984年元月成立以来,它与家俱业的关系一直连接在一起。截至目前,共计有 349家家 俱业者群聚在五股地区。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五股地区形塑成这么一个特有的群聚现象?为回答这样的问题, 本研究从地理环境、密度依赖、资源分割与利基宽度等观点来找寻答案。整个研究一方面收集丰富的次级资料,另一方面辅以田野调查旅程中的深度访谈来进行。 研究结果发现: (1)在地理环境方面,交通位置临近高速公路,四面环山,五股交流道下扇形展开的各条山路,相当适合家俱业中卫体系上下游间供应链的相互依赖,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2)在密度依赖方面,在最大承载力的资源限制下,该地区普遍维持近 350家的家俱厂商生存,形成旗帜鲜明 的家俱产业聚落; (3)在资源分割方面,无论是集中性或中心性,三百余家的厂商的前六大,彼此均集中在距离 100公尺内,形塑合纵连横的影响力; (4)在利基宽度方面,为了组织的生存,各厂商间会采取比较宽的利基策略来分散风险,增进厂商间的竞争与合作。上述四个方面的发现,在实务上都传达了特定程度的意涵。 关键词:组织生态、密度依赖、资源分割、利基宽度、家俱产业。 as of of by 984. Up to 49 of a In to to is of on a of on by to of (1) by of of It (2) of in to 50 to is of a (3) of of a 00 is of (4) a to by V 目录 摘要 . 录 . 目录 . 目录 . 一章 绪 论 . 8 究动机 . 8 究问题 . 9 节架构 . 10 究流程 . 11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12 么是组织生态学? . 12 源分割与组织生态 . 18 度依赖与组织生态 . 20 基宽度与组织生态 . 22 献评析 . 25 第三章 五股地区家俱产业概况:群聚的现象 . 26 湾家俱产业发展概况 . 26 股地区家俱产业聚落发展的轨迹 . 30 V 股 家俱产业聚落发展的 析 . 32 第四章 五股家俱产业的组织生态 . 34 念性架构与资料收集 . 34 理与环境的力量 . 37 源分割的观点 . 41 度依赖的观点 . 44 基宽度的观点 . 46 第五章 结论与管理意涵 . 49 论 . 49 理意涵 . 49 来研究方向 . 51 参考文献 . 53 目录 表 2业群聚之定义 . 14 表 2源分割之相关研究 . 20 表 2度依赖之相关研究 . 22 表 2基宽度之相关研究 . 24 表 3球竞争力报告 . 26 表 俱产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 28 表 3俱三大种类 . 28 表 4料的来源及种类 . 35 表 4谈对象 . 36 目录 图 1究流程 . 11 图 3国历年家俱总产值 . 27 图 3国家俱进出口概况 . 29 图 3股地区家俱厂商数量历年人口密度图 . 32 图 4究架构图 . 34 8 第一章 绪 论 究动 机 在政府积极推动两创 (技术创新、品牌创新 )与两高 (高技术密集、高附加价值 )的产业创新策略之下,台湾产业聚落竞争力于 2010 年居全球第 1,成为全球产业聚落发展的典范。台湾除高科技产业聚落表现优异外,整合在地文化、工艺、美学等元素的传统产业形成地方的群聚,更是独竖一帜。这其中,台北的数位内容、陶瓷产业聚落,五股地区的家俱产业聚落、台中之自行车、精密机械与乐器聚落,彰化之织袜、自行车聚落以及台南的 纺织毛衣聚落等,在象征 方产业群聚的独特性与优越的竞争力。这种现象不但将 加速发展地方传统产业聚落,更能提高区域经济成长并开创就业机会,提升全球的竞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各地区所形成的产业聚落中,绝大多数是由中小企业组成。 中小企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家数占整体企业家数的 上, 企业总数超过 124 万余家。中小企业不论在国际竞争力、经济成长、社会安定及就业机会的创造上,都扮演着盘石的角色 (经济部中小企业处, 2011), 就业员工占总就业人口的 78%以上。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所形成的聚落产业对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从相关的报导与文献的脉络,上述众多产业聚落 当中,本研究发现不乏以科技产业聚落、传统成衣聚落、自行车聚落、乐器聚落、织袜聚落等为讨论的对象,家俱产业聚落的探讨则相当阙如。在台湾,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家俱聚落座落于各县市,其中五股地区家俱产业聚落现象,旗帜最为鲜明,规模也最大。根据新北市政府经发局最新资料显示五股工业区年产值高达 3984 亿元,五股全部厂商为1401 家,其中家俱厂商就占了 349 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造就了五股地区成为全台最大的家俱产业聚落的集中地呢? 9 究问题 早期,组织生态学者主张:组织生存与否系于环境选择组织的结果 (1989; 1991; 1995)。此外,亦有一些组织生态学认为组织的创建与失败主要归因于环境因子,组织的新生、变异、死亡决定了组织集群的演化历程 (2000)。晚近,另有组织生态的学者则从组织适应环境的角度来讨论组织的生存课题 (1985; 2002 )。由此推论, 组织生态学所探讨的生与死的议题,并不完全是环境选择组织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组织适应环境的现象。 近二十年来,五股地区逐渐形成北台湾旗帜显明的家俱产业聚落的组织生态环境。追溯组织生态学的相关文献与实际对五股地区产业发展的理解, 本研究不禁提问:五股地区家俱产业的生态现象,是否是环境选择组织的结果?还是组织适应环境的现象? 这样一个组织生态环境形成背后的力量究竟是什么?这正是本研究主要的研究问题。为回答这样的研究问题,本研究从地理与环境、密度依赖、资源分割与利基宽度等观点来逐一找寻答案。 10 节架构 本 文章节架构如下: 第一章为绪 的部分。根据研究动机而提出之研究问题,本研究首先探讨五股地区整体产业动态,介绍是由组织生态学面来探讨整个生态环境,接着讨论组织间形成产业群聚后所带来之便利性,进而探讨研究过去家俱业者在五股地区中,二、三十年所累积下来的厂商密集程度为何,再找出家俱业者在五股地区中形成群聚的原因。其余各章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所述。 第二章为文献探讨部分。主要经由搜集过去群聚相关文献研究,再针对影响群聚之地理位置、密度依赖、资源分割与利基宽度之相关文献来进 探讨,而藉由对文献与相关之研究加以整 理 归纳,形成初步的研究架构。 第三章为五股地区家俱产业概况部分。其中包括了台湾地区家俱产业发展阶段及整体概况,包括了进出口产值等,以及五股地区发展由来及聚落轨迹,还包括除了五股地区开发至今存活家数外,尚有本研究相关之数据之汇整,并描述由政府所预先开发之工业区演变成现今家俱业在此群聚现象形成五股地区此情形,上述各项皆将于本章节进行内容统整,并于后续研究中做为参考之依据。 第四章为 概念性架构与资料收集 之部分, 经由前二章研究动机与研究问题之建 ,与相关文献资 的回顾,再透过针对过去历年家 俱厂商分析,构念出本研究之 架构图及资料搜集的方法, 加以进 归纳并于后续研究中整 理 出有效的修正方案。 第五章为结 、管理意涵与未来研究方向。 11 究流程 本研究是从地理位置、密度依赖、资源分割、利基宽度等四个构面来探讨五股地区形成家俱产业聚落现象形成的原因。 图 1 图 1究流程 研究动机 研究主题确立 五股地区产业概 况 文献探讨 研究问题的厘清 资源分割与组织生态 密度依赖与组织生态 利基宽度与组织生态 组织生态学 研究设计 五股家俱聚落发展概况 五股产业聚落发展 湾家俱发展现况 结论与管理意涵 进行田野调查 质性的内容分析 进行专家座谈 相关资料搜集 12 第二章 文献探讨 本章针对此研究之相关主题做一相关文献汇整,研究之核心为五股地区家俱业为何会有群聚现象产生 ?本研究会从组织生态理论的角度 (环境选择组织 )来探讨组织容易形成群聚之原因及演化的情形,期盼透过此研究来探讨出为何家俱产业会形成群聚发展。 首先清楚地定义出产业群聚的涵意,接着透过组织生态学派里重要的三个角度来检视产业与生态间的关系,分别是资源分割、密度依赖及利基宽度,而在根据组织生态学的观点中,解释有关于此群聚现象中的定义与概念,最后将组织群聚的相关议题 做统整,以上为文献探讨此章节。 么是组织生态学? 989年将组织生态理论定义为建立在组织的集群及社群中,一般生态及演化模型的营观社会中之组织的一个方法。其主要观念乃借镜于达尔文的进化论 (1989),认为环境的自然选择过程会选择适合生存的组织。 组织生态学中产业群聚类似之观念早便在各领域出现。而组织生态学则是从对组织多样性的关切出发,认为造成组织在多样性与生存能力上呈现差异性变化的力量,是来自于环境中的选择机制 的使然 (1989; M., J. 2009; 2010 )。生态学者 826年指出,假设于均质条件下,空间中的经济活动部分仍会因市场价值与运输成本的大小而产生空间差异,因此特定的产品会出现在特定的区位中。但此阶段并没有探讨到外部环境、产业内与产业彼此间的各种活动对区位之影响。经济学者 890年首先开始注意到产业地区化的现象对近 代工业地域发展的重要性,导引出外部经济的观念。其指出产业在特定点集中之后,会产生固定的专业技术市场、补助性行业和增加新观念的传递、讨论与改善,进而可创造地区的巨大优势。组织的关系并不会还原,且也不是全面性的 (009)。后来由 由共同区位产生之内部经济与外部13 经济可节省营运成本。 企业经营良否深受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因而探讨影响组织之策略与绩效的实证文章中,经常同时纳入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因素 (2003; 2003; 2003; 2004),从产业群聚的发展脉络来看,可得知产业群聚强调的是厂商在空间集中、聚集所产生的关系,包括上下游整合、共享资源与合作与竞争之关系有助于产业发展的各种行为 (林绮云, 1993)。因此,将产业群聚名词与概念所用到的理论基础做论述。 产业群聚出现在生物学 域后,主要是用 解释生物体间共生现象,而产业研究学者则将此现象用 描述产业活动集中聚集在 特定的区域,属于经济活动的一种现象,则将此现象定义为产业群聚, 990年指出产业群聚为在某特定 域中,一群在地 理 上邻近、有交互关 的企业和相关的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 结,且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亦指出,产业群聚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 源。对于产业群聚之观点,学者将产业群聚与新工业地域做区分,把产业群聚界定为特定产业或厂商间拥有相当紧密之关系 (1999),并在地 理 空间区位、创新 源、生产过程分享供应者 源方面皆有相同 为。许多学者认为产业群聚系 指一群相同或相关产业上下游厂商,设在邻近地区,有利供应链间的产销配合、共同设计、产能相互支援等效果 (1990)。 产业在空间中的群聚现象亦逐渐受到各领域的重视,以空间外部经济和经济发展议题为区域科学、地理和规划等,其实早已广泛使用很多的模型和方法进行研究,然而,也因着重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的多样性。产业群聚形成的原因中的环境资源是形成产业群聚成功的基础 (1997)。 将成为厂商赖以生存的竞争优势,进而促使产业群聚的形成,且增加公司的存活率。产业群聚与新工业地域区分之,把产业群聚界定为特定产业或厂商间拥有相当紧密之关系,并在地理空间区位、创新来源、生产过程分享供应者来源方面皆有相同行为,认为产业群聚聚焦于产业14 供应链间之关系 (1999)。而则认为厂商间在空间及地 理 位置上邻近,将会使得企业能从较低的运输成本与交 成本中获 ,也更容 获得大 的熟 的 动 (1995)。而群聚同时亦能激发竞争 、知 和技术的转移扩散,进而得以促进新产业的衍生,扩大群聚的发展,另外并将藉由厂商互动,可增加创新的产生与扩散等优势产业动态的观念常被常被学者们提及并加以验证 (石瑞金, 1991)。 在组织生态学中关于群聚及聚落的相关研究方面,大致可分为区域性及非区域性二种群聚方式。区域性群聚所指的是 产业或厂商间拥有相当紧密之关系,并在地 理 空间区位相当接近,且拥有多面向创新 源、生产过程及分享供应者 源方面皆有相同 为;非区域性群聚指的是由正式产品所连接的相关领域, 并不考虑地理位置是否接近。相关文献 整理如表 2 表 2业群聚之定义 学者 定义内容 优点 区域性群聚 1990) 特定 域中,地 理 上邻近、有交互关 企业,彼此互补相 结,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指出,产业群聚是国家竞争优势重要 源。 1. 彼此间邻近厂商间具有很大相似性与便利性。 2. 将会吸引其他资源及供应商的投入。 3. 使得区域内之厂商具备超过其他地方相同产业较大的竞争优势。 1999) 特定产业间拥有紧密关系,在创新、生产过程分享供应者相同 为,认为群聚聚焦供应链间关系。 Wu 2002) 群聚指关联厂商群聚在区域内提供财货服务出口,创造经济成长。 2000) 竞争性企业彼此建立频繁交易现象。厂商运用技术分享专业化劳动力,超越其他产业竞争优势。 非区域性群聚 1979) 不考虑地理位置是否接近,但地理集中程度高时则归类产业复合体。 1. 不同群聚中,企业有不同程度交互作用及不同形式合作与竞争。 2. 透过竞争及合作或透过价值链中的供应商或顾客来达成交易。 998) 企业互动繁荣现象,这种互动可能透过竞争及合作,或者是透过价值链中的供应商或顾客来达成交易。 2000) 产业群聚主要倾向于技术上的连结,特定的厂商和产业在多样的共同行为上紧密的连结。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5 综合以上学者与组织对产业群聚的定义,本研究认为产业群聚是一群具有相关产业的上下游厂商,均聚集在邻近地区且彼此间具有很大相似性与追求便利性而产生集结的一个地区,且能够吸引其他资源及供应商的投入,使该区域内之厂商具备超过其他地方相同产业较大的竞争优势 ,并且共同创造出更大的商机。 最后, 977年发表组织集群生态 (一文,将研究对象放在整个组织的集群,探讨组织与环境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环境对组织生死之影响,自此奠定了组织生态学派研究的基础。 一、组织群聚现象:适应的观点 组织群聚现象中有关于适应的观点,此适应观点认为组织间是具有弹性的,因此可藉由改变例行公事及标准作业程序而去适应环境的变迁。采取适应说观点的理论有包括权变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体制理论、组织策略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等。 权变理论主张组织规模、技术及环境是决定组织结构的情境因素,因为外在环境会不断地改变,所以组织必须不断地改变结构,以因应适应环境的需要。权变理论系为理性模式 (的一种,强调组织在目标导向、理性行动中,一方面得以适应环境变迁,另一方面能达成组织的效率与效能。此即适应模式 (认为组织可因应环境需求,而自行调整的组织结构的承载力,同时还显示出组织控制环境的权力,而 组织主动调适的能力也展现在组 织领导者的理性决策,其策略之选择将使环境的压力减至最小 (1976; 1985)。 资源依赖理论指的是企图透过合并、合资等组织间的行动使环境不确定性极小化,且强调组织无法自给自足,必须依赖环境以获得资源,而组织内领导人员的主要工作即在确保资源能源源不断供给,并且较重视环境是如何为组织提供必要的资源,而组织又是如何为争夺资源而彼此竞争。虽然强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16 但不悲观,强调组织内部之决定能对环境有效的导引成熟组织存在之正当性早已确立,故在 资源之争中较易胜出 (2002)。亦即资源依赖理论也是属于理性适应模式的一种,强调目标导向及理性行为以达成组织的效能与效率;体制理论强调体制环境的氛团会增强组织的合法性。 古典体制理论宗师 制化的定义是:体制化在这里是一个道德价值中立的过程,没有一定的好与坏,也许在某些情况下有负面影响,但在另些状况有正面的作用。 也就是说,体制的因素或体制化会使得组织分心,导引组织的注意力去从事原先设立的目标 (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追求效率或成效等 )以外的事务。因此,在体制环境下, 组织的运作并非依照理性的原则,除技术理性之外,组织还有许多不是理性的因素需要考虑及因应。事实上,体制理论认为,组织最重要的任务,是去符合体制环境的要求,取得在群体中的正当性,以获得体制环境的支持,确保生存与永续经营。 体制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提醒我们这些因素对组织行为的深远影响与作用,并以此观点来分析组织的活动 。 组织学习理论中指的是组织学习具有多元理论观点,包括理性抉择、行动理论、知识应用、组织沟通及学习型组织等。理性抉择:认为组织是透过调适的历程与改变决策例规来因应外部环境的变迁。在企业组织中,亦会受外 部环境因素影响,进而牵动组织内部的生态。企业即需透过调适或决定的机制,取得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平衡。例如,在发展企业的历程中,过往组织没有发展之经验,所以组织便需透过调适的过程,获取发展所需之能力,进而有效地因应组织改革。行动理论:强调组织需具有理解脉络与诊断问题的能力,然后透过干预策略来解决组织的问题。决策的无效率将会对组织产生负向影响,甚至危及组织的存活 (2004)。以此观点推动组织学习,会增益成员互动之关系,并以问题解决的循环历程,来看待学校组织学习的问题。知 识应用:藉由组织政治与权力策略之应用,决定组织知识。 在组织情境中,组织知识的形塑历程,代表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建置,老板、员工彼此如何互动,以决定组织有形无形的规范,是其关注的焦点。组织沟通:强调知识在组织之中,是如何地被成员获取、扩散、储存与应用创新。也就17 是组织中推动组织学习时,会重视个人知识如何扩散为组织知识,组织知识如何为个人所学习。是故,知识管理是组织沟通观点推动组织学习时所采行的策略。学习型组织:组织透过构筑愿景的策略,采行团队运作的方式,共同倾心投入于组织事务,并以不断追求组织效能的提升为 其目标。总言之,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组织变革可以透过渐进式适应的方式而非毁灭性的方式达成,且过程是可控制、可预期的 (1995)。 组织衰亡终究是无法避免的宿命,后续可针对财务危机事件探讨同业间的竞争效应 (2007; 2009)。 二、组织群聚现象:选择的观点 组织群聚现象中有关于选择的观点,其中最能具代表性的即是达尔文的选择说,选择观点认为组织受限于强烈的惰性压力 (1977),所以组织改变并非经常发生,而组织所改变之结果会使得组织如同新创建组织一般,必须面对组织间之无法融合及生存性。因此选择观点认为组织中将会有结构惰性的存在,组织适应的速度常会不及于环境变迁的速度,因环境中充斥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汱下的生态选择结果。 结构惰性 (选择说里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其相关的概 念 有 三 : 可 靠性 (可 信 赖 性 (及可再生性 ( (1984;林绮云, 1992)。所谓可靠性是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能维持一定的水准与品质,也就是建立例行公事;而可信赖性是指组织的决策及行动必须有合理化的解释,以促进规章与程序的稳定;而可靠性与可信赖性需要组织结构的高度可再生性,所谓可再生性是指组织角色结构、权威、沟通等必须每天不断重制,因此组织再生能力会强化结构惰性,结构惰性则会引发变革抗拒 (1995)。 组织生态学者认为组织在反应环境的变迁会受到组织结构惰性的牵制难以及时 采取适当的策略来适应,对组织从建立、变迁与解散的过程与机制有较为充分的理论诠释,且较重视组织变迁的特质 (1984)。总而言之,组织结构的惰性作用将限制组织反应环境需求的能力,使组织只能被动地接18 受环境变迁的考验 (林绮云, 1999)。基本上,组织生态学者认为组织是不容易发生重组的情况的,一方面是由于组织内在的结构惰性使组织无法适时作出适当反应,且惰性力量的大小又会因组织的规模、新旧以及组织的复杂性而产生变异,通常组织规模较大、成立时间愈久以及结构愈复杂者,其结构惰性愈 强,反应环境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复杂与多变性使得组织难以掌握适应行动的方向与行动准则。 根据学者所提出之群聚利益与组织间潜在利益,本研究认为形成群聚对于组织存活是有其相当大的关联性,虽然组织的样态可能具多样性,但当群聚形成后,厂商之间所 联系起来的是顾客和供应商关系、共同的技术或共同的劳动力市场,进而 将会产生信任感,而组织群聚中最大的利益就是彼此能够分享资讯及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则是可推动企业成长的一大形式 (2009),因此,群聚即是竞争力的 重要因素。 源分割与组织生态 一、市场集中性 在整体环境中,当组织人口数量逐渐增多时,组织之间将会有市场集中化的趋势形成,五股的五工路上即是此情形,由家俱公会理事长的日盛国际家俱馆及十余家业者所发起的将五工路积极规划成一条家俱大道, 同时大家也都有共识,必须要提高家俱大道的消费层次,让这里不仅是家俱的大卖场,而是家俱的大型展览馆、博物馆,产品种类也应有尽有,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 同时,许多小型专才组织会越来越普遍 (2000)。 目前位于五股地区的五工 路上, 而规模较大的几家家俱龙头业者,如日盛国际家俱、百能、百胜家俱馆等均集中在五股地区的五工路上,且 目前正积极打造出一条家俱大道,而此种集中化现象,使得很多较小规模的业者依附围绕在附近经营家俱业,因此造成群聚现象逐渐的产生。市场集中化是指针对整个家俱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它是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市场集中化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19 且集中程度展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的程度。所谓市场集中化的进入障碍则是指潜在进入者处于与已存在的企业相比不利的竞争地位 和使已存在企业能长期获取正常利润的因素。 因此,企业若市场集中化程度较高,则较易形成产业环境的规模基础,也较易获取市场资讯,组织的生存性较高。 二、市场中心性 五股地区目前规模较大的几家家俱龙头业者,如日盛国际家俱、百胜、百能家俱馆等均群聚在五股地区的五工路上,并且因为五股地区周边环山,山区非常适合家俱制造业者生产,门市又都在附近,这套非常完整的中心卫星体系,直接降低了交运成本,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五股地区此套完整的中卫体系,完全符合组织生态学的观点之下,组织在中心性的架构下且资源在有限的情形之中,组 织为了存活,大多会朝市场中心性方向发展也就是许许多多大小厂商均依附在五工路旁发展家俱业。从资源分割的观点而论,当市场中心性的趋势形成之后,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会愈来愈明显,企业间互相产生冲突或合并的情况会愈多。因此,在中心性的情形之下,组织就必须找到自我的利基宽度及竞争策略,与同业间产生差异化并且有不同的决策点,将会形成各自占有该产业之市场资源空间。 从资源分割另一观点来说,五股地区整体市场若具备中心点,各资源的分布便会得以集中使用,并藉由与市场中心组织的交易来活络资源的运用。一般而论,市场中心所在的地 区,平均消费水准远超过全部市场的平均值 (et 2002),且前几大的家俱龙头业者如五工路上之日盛国际家俱、百能、百胜家俱馆等,营业额占了将近整个市场中心的一半;且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市场中心所在地区通常资源较丰富。市场中心性的形成,一方面可以了解顾客的来源与需求,生产并提供顾客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因市场中心性可以形塑出规模基础,并争取领导地位。因此,企业若能与市场中心维持较近的距离,较易形成产业环境的规模基础,也较易掌握顾客的需求,将有益于组织的生存。这方面的相关文献整理如表 2 20 表 2源分割之相关研究 资源分割 学者 研究主题 研究发现 方法 陈心田、林惠 灿、孟宪章 (2003) 资源分割与密度依赖:台湾工具机产业之组织生态观点 (1)资源分割与组织样态对组织死亡的交互影响无显著关系 (2)组织创建时与死亡时集群密度对资源分割有不同程度的交互效果,但资源分割愈异质产业,组织死亡率可能较高。 量化 林盛程 、 李佳蓉 (2011) 从组织生态学观点探讨专业虚拟社群存亡之相关因素 社群采用的组织规模、组织年龄、资源分割等因素与虚拟社群存亡有关,各社群利基宽度 与利基重迭度则无证据与虚拟社群存亡有关。 质化 罗萱 、 方宏哲 (2010) 组织群聚的形成与效益之探讨 例 地理临近、可共享之资源、地理位置优势及等几项群聚形成因素,本研究除确认群聚效应外,分析群聚效应下之正面效益与负面效益,亦精进我们对于群聚效应适用时机与机制的理解。 质化 (2011) 资源,环境变化,生存:年轻的非对称的路径独立和附属组织 我们发现,有附属机构的组织比独立的年轻组织死亡率低,并且迅速地发生严重经济衰退。我们还发现,独 立组织不仅拥有更多的资源,并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总而言之,研究结果就是组织必须加强观念及组织适应。 量化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度依赖与组织生态 一、最大承载力 集群密度系指在资源有限的承载范围内所能容纳的组织家数。 1989 年认为由于利基基础代表集群繁殖成长的一组资源条件,而此资源条件所能承载的组织数量相当有限。亦即,集群密度扩大至承载力无法负担时,将会扩大或萎缩集群利基,进而影响组织的死亡。当集群密度逐渐接近承载力时,组织间的竞争将会加剧,集群内的人口死亡 率则会增加 (1991)。 组织生态理论主张当某种类型的组织可以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维持生存时,必会引起其他组织的争相仿效,进而增加该组织集群的密度,一开始时会有助于21 提高集群的制度正当性以及取得资源的能力,所以组织死亡率会随着集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1989)。但是当密度成长到某种程度,环境的承载力到达饱和后,集群成员的关系将由彼此互赖转变为竞争,这些仿效的过程将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也由于资源的竞争逐渐激烈,新组织将难以再从环 境中取得资源,竞争将会使得组织死亡的可能性增加。因此,组织死亡率则随着集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集群密度与组织死亡的关系将呈 U 型,曲线递减的部份可归因于正当性的提高,而曲线递增的部份则归因于集群内部的激烈竞争减少 (1988)。 二、当期与递延效果 一般而言,研究学者通常采取当期效果与递延效果两种模式来探讨集群密度与组织死亡率的关系。 五股地区发展至今,厂商在决定投入成立家俱业前,会先经过审慎的评估当年度的市场状况,也就是现有的资源运用程度以及整体承载力是否已经到 达成熟,再决定是否投入,也就是所谓的当期效果指某一时点的集群密度对于该时点的组织死亡率有所影响。部分厂商则通常会选择在密度已经饱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