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_第1页
【2017年整理】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_第2页
【2017年整理】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_第3页
【2017年整理】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_第4页
【2017年整理】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第一章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2项目主管部门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3项目建设单位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住所法定代表人郭咏梅公司类型注册资本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深交所上市公司、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局)共同出资成立。成立公司目的为推行“国有大型控股公司地方政府”模式,探索“公司政府”协同推动城乡统筹的路子,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尝试;在示范区核心区域作为业主,按照公司化运作的原则,实施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川办函【2011】16号相关项目。14建设地点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弥陀镇15建设规模建设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3200亩及其田间工程、设施设备配置,配套仓储中心和种子包装中心。3200亩基地中,种子基地500亩,大棚育苗基地200亩,有机高粱种植基地2500亩;田间设施包括大棚育苗基地200亩配套设施,2000亩基地喷灌设施(覆盖2700亩);田间工程包括新建渠道10KM,蓄水池4口,耕作道路20KM;仓储设施1000包括仓库500、冷冻库300、包装室200,另建晒场2500。16投资概算项目总投资298018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259397万元,项目建设其他费用16121万元,土地流转资金18624万元,项目基本预备费3876万元。17资金筹措及来源项目总投资298018万元,其中专项资金2000万元,自筹配套98018万元。18项目建设期限3年19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实现有机高粱种植2700亩,亩产250KG,新增产值1836万元,节本增收189万元;良种繁育基地(500亩)与常规生产商品高粱比较新增产值114万元;项目建设后提高复种指数,可实现每亩增收3000元,3200亩可新增产值960万元,共计项目区每年可新增总产值1263万元。项目建设带动农户960户,通过流转土地、种植劳务收入、一般劳务收入等,户平可增收8140元,共计增收781万元。合计项目区新增农业种植业总产值1263万元,并带动农户增收781万元,总计新增收入2044万元。同时,项目实施后,通过土地整理、集雨节灌和现代农耕技术示范,可有效解决项目区10000余人、8000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促进项目区多熟制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和耕地复种指数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发展,加快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项目建成后,带动全市有机高粱种植,并有效保证泸州老窖高端酒原粮需求,对促进泸州“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建设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110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建成后,项目区耕地质量提高一个等级,达到中等偏上或高肥力水平;项目区有机高粱年新增生产能力达到30KG/亩,亩均节约成本20元;共建设有机高粱示范基地3200亩,新增灌面2700亩,改善灌面500亩。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肥料利率提高5。第二章建设背景与编制依据21项目由来酒以城名、城以酒兴,白酒业是泸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泸州酿酒历史悠久,始于秦汉(根据泸州地区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考察,泸州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泸州博物馆陈列有两只汉代专供饮宴的陶质角杯),兴于唐宋,成于明清(据史志考证,清光绪五年,泸州可考的酒窖,年产量超过10吨),盛于当代。早在宋熙宁年间,泸州即为全国年商税额达十万贯以上的26个城市之一,而酒税则占其1/3之多。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留传下来的“泸州老窖窖池”,距今已有连续生产437年的历史,是酒类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有“中国第一窖”之称。泸州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孕育了用于酿酒的高粱和小麦,及酿制优质白酒所需的众多微生物种群,加上数千年酿酒技术积淀和锤炼了雄厚的技术人才队伍,“天人合一”造就了“泸酒”的霸气。早在上世纪50年代轻工部编辑出版国内首部浓香型曲酒酿造技术专著泸州老窖大曲酒,后成为全国浓香型白酒评价标准。泸州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浓香鼻祖”泸州老窖和“酱香典范”古蔺郎酒两朵“中国名酒”之花的城市。联合国粮农与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考察后认为“泸州是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城市,是中国白酒不可复制的酿酒生态区。”泸州老窖传统酿造技艺、泸州大曲明代窖池分别列入国家非物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获得“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泸酒起家、兴旺,离不开泸州产糯高粱,这是因为千百年来自然界的优选、品种进化而产生了泸州优质糯高粱酿酒专用品种,它助推泸酒享誉中华。在传统酿造技艺中,“泸州酒”原产地地理标志的获得更与泸州产糯高粱息息相关,泸州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酒的独特风格,是泸州酒和其它地方白酒(名酒)的典型区别之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泸州气候、土壤(微生物种群)、酿酒原料、酿酒技术、技术人才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其中,泸州糯红高粱功不可没,是酿造泸州美酒不可替代的原料。泸州市的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适宜种植高粱。20世纪80年代,随着酒业迅速发展,泸州满山遍野都是高粱。后因多种原因,高粱面积逐年减少。高粱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285万亩急剧下降至2007年的589万亩,总产由627万吨减少到113万吨。2007年以来,泸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快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同时将加快酿酒高粱基地建设,纳入目标考核,落实扶持资金,全市高粱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至2009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3049万亩,其中杂交高粱推广10万亩,蓄留再生高粱573万亩,总产达到95万吨,面积、总产、单产分别比2007年增加418倍、74倍、06倍。2010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建设高粱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2007年,全市白酒产量48万千升,销售收入1019亿元,到2009年,全市白酒产量增至845万千升,占当年全省白酒总产量15596万千升的542,销售收入上升到2522亿元,白酒销售收入比2006年翻两番,创税利544亿元,销售收入三年增长近15倍。全市规模以上酒类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61亿元,占酒业、能源、化工、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56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23。但是,随着泸州酒业发展,泸州高粱产业发展暴露了一些问题,制约高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中低产田土比例过大,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农产品与高粱价格的年度间异常波动,产业化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高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常规高粱良种繁育方面,育成品种数少、滞后于杂交高粱品种选育;高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常规良种提纯、换代工作较薄弱,很不适应高粱产业新形势发展。211良好的发展机遇省级城乡统筹试点区。继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四川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试点。泸州市江阳区作为省级城乡统筹分类试点区,将为本项目的发展带来更多政策优惠和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L0年,江阳区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为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泸州处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近些年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积累了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将为泸州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加快重点区域发展。泸州是成渝经济区的腹地,国家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推进长三角、泛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发展以及四川省建设川南经济次高地等重大区域政策为本项目率先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拓展了更大空间。212市场前景广阔泸州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酒分别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爽净、香味协调、酒体醇厚、后味长”和“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醇厚净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是泸州酒和其它地方白酒(名酒)的典型区别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酒与健康的追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对高端白酒数量需求的刚性增长十分明显,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利用传统技艺固态发酵酿造的优质、高端粮食酒倍受青睐。各名牌酒厂为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对优质糯高粱的需求日益旺盛。泸州市现有大小酒类企业703户,规模以上企业92户,获得国家工业生产许可证企业321户,酿酒窖池24000余口。在当前酿酒工艺技术条件下,“泸州老窖”用2526KG高粱酿出1升白酒,“郎酒”用22KG高粱酿出1升白酒。以2009年全市白酒产量达到845万千升推算,若1/4的白酒用高粱为原料、传统工艺固态发酵酿造,21万千升白酒(以粮酒比251计算)需要高粱525万吨。加上宜宾和贵州的一些酒厂来泸州市收购一部分高粱,预计高粱年总需求量在5560万吨,泸州市现高粱总产量仅95万吨,缺口很大。即使到2015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常规高粱占1/3,杂交高粱面积占2/3),蓄留再生高粱达到25万亩,可提供高粱35万吨,仍仅占酿酒高粱需求量的60左右。而随着酒业进一步快速发展,高粱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优质高粱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13增产潜力巨大农作物品种增产潜力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良种潜力。目前,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培育的常规高粱新品种“泸州红”比原“青壳洋高粱”可增产5以上;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泸糯10号”、“泸宁糯1号”等,经多年多地种植,正季亩产可达到400500KG,适宜区蓄留再生高粱亩产可达到300KG以上,两季亩产可高达到700800KG,高产田块可超吨粮。但目前我市杂交糯高粱推广面积较少,2009年推广面积仅占高粱种植面积的1/3(10万亩)。规划杂交糯高粱推广面积至少达到种植面积的50,将有6万吨左右生产潜力;二是良制潜力,在适宜区推广高粱/再生高粱耕作制度,由目前的6万亩发展到25万亩,将有5万余吨生产潜力;三是推广良种、改进育苗方式,合理密植、科学用肥、病虫综防等高产创建集成技术,确保良种良制增产增收潜力发挥。214增收效益显著近年,高粱价格逐年攀升,种植效益逐步提高。2009年,全市高粱平均亩产311KG,市场销售价格44元69元/KG,若按平均565元/KG计算,高粱每亩产值175715元;全市玉米平均亩产305KG,市场销售价格17元/KG,每亩产值5185元,种高粱比种玉米每亩增加产值123865元,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215高粱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泸州市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基地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上,主要围绕泸州酒业发展,以市场导向、科技支撑、龙头带动、专合社联接等思路和机制,做大做强高粱产业,使之成为泸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中国白酒金三角”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基地建设的核心地带。规划的基本原则以沱江、长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为重点,成片种植;规划区域涉及泸州市的四县三区70个乡镇617个村,突出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广实施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提高单产;创新运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酿酒专用高粱正季种植面积75万亩,蓄留再生高粱25万亩,2015年全市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基地为100万亩,实现常规糯高粱亩产300KG,杂交糯高粱两季亩产700800KG,总产达到35万吨,总产值2193亿元的发展目标。最终把泸州建成中国酿酒专用高粱研发、制种、生产、交易中心。泸州市20112015年酿酒专用高粱种植面积规划详见表。表21泸州市20112015年各区县高粱种植面积规划表(万亩)项目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泸州市常规高粱43355454731杂交高粱22325252216再生高82011年合计73638958564955常规高粱43455535631杂交高粱3335353353523再生高粱22252521/122012年合计98101151089566常规高粱4354545454530杂交高粱4354545454530再生高粱2825332512/152013年合计108951212115921075常规高粱4354545454530杂交高粱545655555555538再生高粱35344415/202014年合计125111514141110588常规高粱434333525杂交高粱668788750再生高粱434255425/252015年合计1431321715151351210022项目区基本情况221区位条件泸州市位于四川南部,长江上游,地处云、贵、川、渝四省结合部。中国白酒金三角孕育了贵州茅台、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四朵中国名酒奇葩,泸州独占其二,堪称“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地带。泸州自西汉设郡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凭借两江舟楫之利,历来就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素有“腰缠万贯下泸州”之说,为川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当代泸州,公路四通八达,为西南出海通道之一;铁路与国网相连;航空可达国内部分大城市;为四川长江出川第一港,水运通江达海。是四川唯一联络云、贵、渝、川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处成渝经济圈核心区域。其川滇黔滇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格局正在逐渐形成。222自然条件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由北向南呈浅丘、深丘、低山地貌。2009年,全市耕地面积3104万亩,粮食总产208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20KG。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季湿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176181,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5315789,年日照时数10861184小时,年雨量7861179,无霜期357302天。土壤以紫色母岩风化发育的紫色上为主,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种植优质高粱的最佳区域,是四川粮食主产区,双季稻最适宜区,有“川南粮仓”美誉和南北水果“荟萃”的优裕农业生态。22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酿酒、能源、化工、机械等产业是推动泸州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7148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8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增长266,其中工业增加值3772亿元,增长28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3亿元,增长73。2011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52565283。泸州酿酒工业历史悠久,以盛产国家级名酒“泸州老窖酒”和“古蔺郎酒”驰名中外,是国家名优酒生产基地,举世闻名的酒城。现已发展成为以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古蔺郎酒厂为骨干维系的国家级、省级饮料酒酿造业综合体系。荣获国级和部、省级优质酒称号的产品有200多个,且畅销全国各地,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城市及四川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优势地位。在四川的6个国家名酒中,泸州占有2个,即“泸州老窖”和“古蔺郎酒”。泸州又是全国同时拥有两个国家名酒的三个地区之一。现正以打造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为抓手,强势推进全国白酒金三角建设。23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情况231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泸州是长江上游和四川重要的商品农业综合开发区,是全国和四川重粮、猪、牛、羊、林、竹、水果、烤烟生产基地。2010年,泸州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787亿元,增长43。为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连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决策部署,泸州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选择了以白酒行业唯一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泸州老窖集团与地方政府泸州市江阳区联合推动的方式,把酿酒高梁基地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设立“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名酒名园名镇名村”。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67KM,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泸州老窖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泸州老窖集团公司为核心,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集中连片建设高梁基地,配套蔬菜生产和加工,并发展近郊沿长江生态旅游,形成名酒带动酒业园区建设,名酒名园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白酒庄园建设、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近郊旅游业,把“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物科技和沿江生态旅游特征,在泸州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工业农业园区化、村落民居近郊旅游化、一二三产业联动化,以及产学研、贸工农一体化。核心区首期规划5000亩土地,由江阳区黄舣镇、弥陀镇4个村组成核心区。在核心区以工业的理念、大公司的运作模式试验性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试点,进行公司化运作。力争通过核心区的公司化运作,带动辐射整个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泸州老窖集团和泸州市江阳区政府先期共同出资L000万元成立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核心区5000亩土地范围内由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入股成立高粱专业合作社,高梁专业合作社以股东身份入股红高梁公司。红高梁公司通过公司化的市场运作,充分利用泸州老窖大企业,大品牌所形成的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保障农民的分红权,并带动区域内农户增收。公司通过在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业,丰富和改善核心区内产品结构,借势泸州老窖的品牌优势、网络优势、客户优势,打造有机产品高端品牌,实现土地增效,产品多样,农民增收。结合新农村建设成果,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率先在示范区实现城乡一体化,近郊旅游化,使示范区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典型。具体为2311通过核心区内高粱种植粱菜间套生猪养殖沼液还田形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有机高梁基地,打造泸州老窖的“第一生产车间”,使之成为国窖1573有机概念的展示基地和平台;通过核心区高粱基地、蔬菜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配合新农村建设成果,形成名酒、名园、名村的良性互动,与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共同成为中国酒谷的重要组成部分。2312发展养殖业,通过生猪养殖、家禽放养、水产养殖等项目实施,打造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公司创造利润,并带动区域内更多农户增加收入。2313红高梁公司将利用核心区内集约化土地资源,多样化农产品,多形式引进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土地,以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市场提供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及加工品。2314通过农民土地流转股权化的形式,探索公司十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创新模式,树立全国新农村建设典范;同时以红高梁公司为平台,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实践培训基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实现名酒名园名村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的发展目标。232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位于江阳区黄舣镇,总规划面积1万亩,位于泸州老窖现代农业区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项投资、分步建设”的原则,计划在5年内投资150亿元,8年内完成整个园区建设。发展区按白酒产业供应链节点,规划入驻六个主题业态,包括30万吨有机原粮种植、40万吨基础酒酿造、30万吨基酒储存、80万吨灌装生产、80万吨白酒配套包材供应、120万吨物流配送。同时,构建一个国家级酒检中心和一个国家级酒类展示交易市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是中国最大的酒业集中发展区,是泸州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千亿白酒产业,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依托泸州地处中国白酒原产地及雄厚的产业基础,构建的中国第一个白酒生产加工配套产业园区中国酒谷。发展区将汇聚泸州酒业的品牌经营、专业技术、酒类OEM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优势,最终在泸州打造出一个以白酒生产加工为枢纽、连接上下游产品配套产业的产业集群,形成多赢共赢的中国白酒原产地黄金经济圈。自2006年开始建设以来,已完成北区2500余亩基础设施配套及包装材料、基酒储存、灌装、物流四大业态示范区的建设,目前,中国酒谷入驻企业已达78家,包括中粮集团、中远物流等世界500强企业,2009年共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65亿元,连续三年增幅超过50。南区4500亩正在建设完善中,发展区规模集聚效应初显,对周边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工作的带动明显,为建设“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奠定了基础。预计在2018年将达到五百亿元的销售收入,成为四川省“1525”工程五百亿的园区,同时也会成为白酒金三角的核心园区、核心基地。24水土资源分析241土地资源分析本项目种植用地采用当地合作社农民土地折资入股形式取得。业主已同江阳区来龙有机高粱合作社、乐和有机高粱合作社签订协议、黄有机高粱合作社签订土地入股协议,并取得江阳区国土资源分局认可。项目仓储建设用地利用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既有场地建设(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已整合到本项目业主泸州市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原农科所资产也相应整合,目前正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项目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地质地以沙夹黄泥为主。经近年多点采样分析,基地土壤PH值平均80,变幅7682;土壤有机质120,变幅151111;速效磷(MG/KG)平均为84,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速效钾(MG/KG)平均为86,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根据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的评价,基地所在地土壤中含汞、砷、铅、锍、铬等重金属及六六六、DDT综合主要参数均未超标,总体达清洁水平,适宜多种作(动)物生长。242项目区水资源分析2421气象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气温年较差小,光热水同季,夏伏旱频繁。项目区紧傍长江,平均海拔280M,年均气温189,日照1258小时,年均降雨量1152毫M。2422水资源条件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区拟定在黄舣镇永兴村、蟠龙湾村、新街堂村、石面村,弥陀镇泸弥村和来龙山村等村实施,辐射带动黄舣镇三潭村、化锋村,分水岭乡青峰村,总幅员面积253KM2。项目区及辐射带动区域内耕地面积26000亩,其中冬水田12629亩,囤水田3411亩,旱田3490亩,土6476亩。项目区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2515亩,其中水稻22120亩,再生稻13967亩,玉M2758亩,高粱18000亩,红苕3887亩,蔬菜5553亩,油菜4230亩。项目区内现有各类水利工程170处,其中小(1)型水库1座,小(2)型水库小4座,山坪塘153口,石河堰10道,电力提灌站2处,另外囤水田3411亩,全年可供水量58203万M3,其中囤水田全年可供水量按每亩100M3计算,全年可供水量3411万M3。(见附表1、2)按川水200266号灌溉用水标准,盆周丘陵地区水稻生产每年每亩需水290M3,油菜生产每年每亩需水52M3,再生稻生产每年每亩需水20M3,蔬菜生产每年每亩需水67M3,红苕生产每年每亩需水48M3,玉M生产每年每亩需水52M3,高粱生产每年每亩需水60M3。渠系水利用系数取075,经计算,项目区全年需水38149万M3,仅新街堂村出现少量缺水现象。(见附表3、4)为满足项目的需水要求,拟定在项目区新建排灌渠10KM,利用原建设输排水沟渠45153KM;输水管道183KM;路带排水沟30KM;电力提灌站1座;已整治山坪塘18口,蓄水池31口1550M3等,可蓄水3716万M3。因此,项目区的水资源分配趋于合理,可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项目区可供水量计算表水库山坪塘石河堰提灌站囤水田村名规模总库容(万M3)有效库容(万M3)可供水量(万M3)数量(口)总蓄水库容(万M3)可供水量(万M3)数量(处)总蓄水量(万M3)可供水量(万M3)处数(处)总装机(KW)小时提水量(M3/T)可供水量(万M3)面积(亩)可供水量(万M3)总可供水量(万M3)备注永兴28189301437212967117115021蟠龙湾小二1232091171627966511713712017282512518032010年农综项目整治猪槽滩水库新街堂1826343189669665284小一1069218022120336275350504250252854三潭小二1194187化锋1311318781234143363362628青峰小二1071042141013225762672674983来龙山362363856730733929泸弥小二10712551472572575007小二11610197210681308合计1621343527563153136102310010160028803112470676831110311163422项目区水量供需平衡计算表耕地面积(亩)耕种面积(亩)需水量(万M3)水量供需计算(万M3)村名合计囤水田冬水田旱田土合计水稻再生稻油菜玉M红苕蔬菜高粱水稻再生稻油菜玉M红苕蔬菜高粱合计盈亏渠系水利用系数永兴344871110462461445751060045048057053445030001740090250296256301804734287075蟠龙湾3315251145813872196176957650890481341230200027751304632500168212056592371075新街堂42209661811491952109081202850650520540271300034861703382702591818065051221075三潭236625011422197556156992750331104219221320002877150172054105148120604122499075化锋2492336110526778448313203003561252141032000928060185065103071202610018075青峰471426723142211912648552035060548010201510200015080703152504901011204844140075来龙山23397336756413353573400350107145285018001160070056007025571082967962075泸弥311225711411050664450910608503610710315322003074170019056049101324790217075合计26006311110384444580665014860514550345524012716678018000175489101797124913044543108003814926494122125项目建设与当地环境的互适性251项目对当地环境的影响项目实施之后,项目区田、水、路、林、村落综合配套,为项目区良种高梁的旱涝保收和机械耕作提供优裕的生产条件,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工程的实施,短期内会部份破坏原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施工期将对水质、大气、噪声、人群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都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策和管理措施进行防治或降低其危害,随着工程的竣工和沟渠绿化的实施,其不利影响将降到最低。项目区建设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大资源深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循环再生技术研发力度,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252项目对项目区的不利影响和改进措施本项目的实施,将会占用少量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会减少部分耕地。但通过调整农田系统等可增加部分耕地,且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改变栽培方式,不会减少耕地和种植收入。253当地环境对项目的有利影响2531项目区自然条件好,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农田基础设施,政府重视,农民自愿,业主组织带动,完全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253,2项目区水资源丰富,可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2533项目区资源丰富,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254当地环境对项目的不利影响和改进措施项目区部分农户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会影响项目实施所需劳动力。但通过农户之间劳动力相互调剂或对外招用,可以解决部分农户劳动力季节性紧张的问题。综上所述,项目建成后,能有效地治理水资源乱灌、串灌现象,避免土壤肥力透流,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项目建设与当地环境有很强的互适性。26建设目标261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耕地基础地力、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及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农业优良技术增产潜能,增强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262建设规模建设有机高粱示范基地3200亩。主要建设内容262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排灌渠10KM,建设50M3蓄水池4口及配套沉砂池;2622道路工程。新建田间硬化机耕道13KM,新建泥结碎石机耕道5KM,新建砼耕作便道2KM;2623仓储设施1000,其中种子仓库500,冷藏室300,包装室200;另建建设晒坝2500。2624设施栽培。建设有机高粱大棚育苗基地200亩,其中温控大棚10亩,普通钢架大棚190亩。建设喷灌设施覆盖2000亩种植地以及配套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工程建设。2625地力培肥3200亩/年,主要是增施有机肥、专用配方肥施用、绿肥种植、秸杆还田等;263质量目标项目区地力建设达到平、厚、壤、固、肥,灌溉渠道、蓄水池和山坪塘使用年限1015年,道路达到510年。264产量目标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有机高粱平均单产提高30/亩。265地力目标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耕地肥力达到高肥力水平。266技术目标耕作层厚度达30CM以上。项目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40,肥料利用率提高5,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267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控制土壤硝酸盐增长,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减轻作物生理病害,减少农药使用量,能较好地解决资源浪费及不合理的用肥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经项目建设,将增强项目区示范基地的服务和指导功能,辐射带动农业新技术的整合与推广,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关有机高粱生产、农田保护、土壤肥力变化、灌溉水资源变化、肥料施用变化和粮食安全生产的依据,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有机农产品。27设计标准本项目小型水利工程为V等5级及以下建筑物,其设计标准及等别参照相关规范、规程执行。坡改梯按照四川省坡改梯建设工程技术规程和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要求设计,以平整土地、埂坎筑砌为主要内容,配合地力培肥方案,使耕地达到平、厚、壤、固、肥的标准。28设计范围1、有机高粱示范基地3200亩;水利工程新建渠道10KM,蓄水池4口;耕作道路20KM。2、地力培肥3200亩/年。3、设施栽培用温控大棚10亩、普钢大棚190亩及相关配套公共设施。4、仓储设施建筑面积1000,其中含仓库500,冷冻室300,包装室200;另建晒坝2500。5、喷灌设施,2000亩。29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291指导思想按项目规定的有机高粱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在现有农田基础设施上,进一步完善沟、池、渠、路的基础设施,通过秸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和深松深耕等地力建设,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92设计原则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以质取胜、农民自愿”的原则。2、建设内容坚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缺啥补啥”的原则。3、规划设计坚持成片规划、因地制宜集中建设的原则。4、坚持以有机生产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全市有机高粱产业发展,助推泸州酒业发展。210项目建设有利条件2101政策支撑有力,政府重视,龙头企业参与在“156”的发展战略中,酒业居首,为促进酒业发展泸州市始终坚持把发展高粱产业、大力发展酿酒原粮高粱基地建设作为促进酿酒业发展的的第一要务来抓,以增加高粱原料有效供给,把用纯粮食酿造酒视作泸酒质量的生命,视为提升泸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高粱产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07年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以泸委发(2007)18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酒类产业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加快酿酒原料基地建设,以适应泸州市酒业发展的高粱原料的需求。自此,泸州市的酒业发展再次迈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酒业快速发展对酿酒原料高粱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带动了高粱种植面积的快速回升,同时也加大对种子的需求量。高粱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总产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因此,建立稳定可靠的酿酒原料繁育基地,是做大做强泸州酒业的必然选择,是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培育千亿元产业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发展泸州高粱产业,必将给泸州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于2010年通过评审并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批复文件号“川办函【2011】16号”)。该总体规划中规划重点建设项目45个,其中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酿酒专用高粱基地项目4个。涉及高粱基地建设的项目有常规高粱繁育种子基地。酿酒专用高粱核心基地建设5000亩酿酒专用高粱核心种植基地,其中有机高粱种植区2000亩,原种及科研基地50亩,高粱种子生产基地300亩,配套修建种子仓储中心和种子包装中心。酿酒有机常规高粱标准化种植基地节水灌溉农业技术。本项目系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规划新建种子繁育基地500亩,新建大棚有机高粱育苗基地200亩,配套仓储中心和种子包装中心1000;新建喷灌设施2000亩,覆盖整个有机高粱基地中的2700亩。2102资源优势项目区资源优势明显,为项目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是土地资源丰富,能确保项目用地;其次是人力资源丰富,有劳动力两万余人,可确保项目建设所需劳动力;第三是水资源丰富,可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第四是科技力量雄厚,有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作技术支撑,泸州市及江阳区农业技术推广部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骨干技术力量。2103区位优势明显四川省泸州老窖农业示范区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位于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东南部,涉及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蟠龙湾村、永兴村以及弥陀镇来龙山村,距泸州186KM,距合江40KM。长江呈倒“U”字型流过,使示范区成为半岛,沿江近30KM桂圆长廊景色别致。路网较为完善,等级相对较高,属“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核心腹地。随着泸渝高速公路的建设,该区域将进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以及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土地收益,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条件。2104基础设施较完善项目区及辐射带动区内现有公路649KM,其中省道85KM,乡村道路564KM。电力设施完善,农村电网覆盖全区。小型水库9座,有效库容3689万立方M;电力提灌站8处,装机容量360千瓦;山坪塘678口,渠道421千M,有效灌溉面积26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项目选址环境条件良好,道路交通通畅,通讯、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完善。2105高粱品种丰富泸州种植高粱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地方良种,有洋高粱、七匹叶、牛尾砣、马尾高粱等。上世纪80年代选育出了以青壳洋高粱为代表的系列地方优良品种,具有适应性强、宜种性好、抗旱耐脊,且酿酒出酒率高,酒质醇厚。适宜在旱地、田坎、高塝田、望天田和漏筛田种植。近三十年来,地处泸州市的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一直致力于高产优质酿酒高粱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适应优质、高产要求,该所利用“三系”育种方法育成了高产、优质,酿酒品质与青壳洋高粱相当的系列杂交糯高粱品种,如泸糯8号、泸糯9号、泸糯10号、泸宁糯1号等,为提高高粱单产水平,缓解粮食供求矛盾,适应酿酒企业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106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产值达120亿元,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强。从2001年开始,泸州老窖集团大力发展有机原粮基地建设,通过“公司政府服务体系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行订单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以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不断完善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促进泸州高粱产业链的形成和整体升级,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政府受益的多赢。2107技术支撑强劲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是中国南方唯一的专门研制酿酒高粱品种的专业机构,技术力量雄厚。泸州市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健全,队伍庞大,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技推广体系。多年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与全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密切合作,构造了较为成熟的科研、推广结合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粱科研、生产技术人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完成了泸州市重点科研项目川东南地区高粱优良品系系统选育等研究课题,并获得奖励。近几年来,根据泸州酒业发展对高粱原料的巨大需求,泸州市各级农业部门加大了对常规高粱地方品种良种繁育、常规高粱和杂交糯高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力度,尤其在高粱良种、良制、良法配套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必将对泸州酿酒高粱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撑。2108实施条件落实本项目实施不需要新征土地和办理建设规划,仓储用地为政府划拨土地。项目所需的土地采用土地承包权流转形式,与专合社农民签订长期租赁合同。211项目设计编制依据211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业部农计发200933号);(2)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复函(川办函201116号)。(3)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政府、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08);(4)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评审意见;(5)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6)泸州市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基地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7)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20072010年);(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9)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6年);(10)国家、四川省、泸州市及江阳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统计资料;2112行业技术标准(1)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3)四川省坡改梯工程技术标准;(4)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5)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7)渠道防治工程技术规范(SLL891);(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10)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1992);(1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12)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IJ7395);(1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1989);(14)雨水积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15)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2007年);(16)水利水电设计概(估)算编制规程(四川省2007年);(17)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第三章工艺技术方案31工艺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31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方案选择的原则与路线根据项目区现有实际,按高产稳产农田的建设标准,在现有农田设施基础上,本着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配套完善,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机械承载力。312地力培肥建设方案选择的原则与路线根据地力建设和监测试验场建设规定,通过建立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培肥地力,指导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协调水、肥、气、热关系,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力的稳步提高。32工艺技术方案321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方案3211农艺技术方案及来源技术来源应用多年来“以工代赈”、“粮自工程”、“烟水工程”、节水农业和生态工程综合治理项目探索积累的成熟技术和经验,结合项目区实际规划实施。技术费用低,技术农艺好,方便适用。农艺技术方案根据当地粮田灌溉单位面积对水的需求规划设计,进一步配套完善灌排渠道等田间基础设施,达到能有效从引水渠引水,田间灌、排体系协调健全,保证粮田用水需要。3212农艺技术流程及基本参数32121农艺技术流程蒸发作物利用田间灌溉引水水源排水河流下渗水源主要利用蓄水工程和自然降雨径流蓄水工程引水。引水根据项目区农田的分布情况,按灌溉面积规模修建田间灌溉渠道从输水渠上引出,大致与输水渠呈垂直,布置以平直为主,田块之间高差大于03M以上设置跌水,减少输水损失。灌溉利用引水渠道自流水,经输水闸制口通过田间渠系制口进入粮田灌溉供作物利用。排水按田间集雨面大小,设计排水设施,解决地下水位高、两季田秋冬下湿等问题。32122基本参数田间灌溉定额根据省水利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四川省用水定额(试行)川水200266号规定,中等干旱年(P75)的灌溉净定额田为300M3/亩,地为65M3/亩。灌溉面积项目区建设有机高粱生产基地3200亩。净需水量项目区净需水量为208万M3。毛需水量项目区毛需水量为265万M3。项目建成后可供水量项目建成后可供水42万M3以上。渠系输水流量设计参数(按渠道水力计算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QWC(RI)1/2计算)322地力培肥建设方案3221农艺技术来源及水平根据多年来我国土壤肥料专家研究、总结出的地力培肥技术与经验,一是通过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深松深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基础地力;二是利用现代测土配方施肥科技成果,以测土化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产前提出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三是绿肥种植,结合省有机质提升绿肥种植项目开展绿肥种植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耕性。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成为研制、开发、展示、培训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于一体的标准粮田综合示范基地,成为推动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和“测配产供施”为核心的农业科技产业服务展示的样板。3222主要技术农艺流程及先进适用性农艺技术流程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补充养分有机肥施用深松深耕促进保水透气改善结构提高地力测土配方施肥平衡养分(1)秸秆还田及有机肥施用根据当地实际,一是采取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生物菌剂秸秆快速腐熟化还田;二是施用人畜禽粪便、圈肥、渣肥和堆厩肥及生物菌肥等,从而改良土壤,提高基础地力,并为作物提供养分;三是通过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秸秆直接平铺田面,连续免耕种植还田;四是通过绿肥种植翻压还田。(2)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当前国家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是以测土化验为基础,试验研究为依据,按照土壤供肥、作物需肥、肥料效应三者间依存关系,因土因作物研究开发合理配方,再按动态配方配制专用生物有机配方肥供农民按技术要点直接施用的科学施肥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农艺技术流程原料理化性质土壤类型作物大田土壤测定数据处理配方模式肥效验证动态配方配料生产小区研究试验作物类型大田施用生物有机配方肥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41总平面设计根据项目区生产实际,在工程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前提下,对项目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置。41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水源水库蓄水、山坪塘蓄水,采用渠道自流引水田间灌渠自流灌溉的灌溉方式。其中60X70CM规格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