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_第1页
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_第2页
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_第3页
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_第4页
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铁道部1999年8月22日铁建设199999号总则一、为规范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的组成与内容,使其达到所需深度要求,制定本办法。二、本办法包括新建铁路、改建铁路、铁路枢纽(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铁路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编制文件)的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和附录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另行补充办法)。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应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按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对于工程简易的建设项目,可不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文件,设计可采用一阶段设计,即施工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项目决策和工程实施的要求。三、预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立项的依据,应按铁路建设的长远规划,充分利用国家和行业资料,经调查踏勘后编制。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客货运量及前景预测,系统研究项目在路网及交通运输中的意义和作用,论证项目的必要性;解决拟建规模、线路起讫点和线路走向方案(改建铁路则应针对其运能与运量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拟定改建初步方案。铁路枢纽则应结合总图规划拟定研究年度的建设方案。铁路特大桥则应结合线路方案初拟桥址方案和桥式方案);提出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各项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的初步意见和主要工程内容;对相关工程和外部协作条件作初步分析;提出建设时机及工期、主要工程数量、投资预估算、资金筹措设想;初步进行经济评价;从宏观上分析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四、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决策的依据,应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从技术、经济上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采用初测资料编制。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解决线路方案、接轨点方案、建设规模、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设备的设计原则(改建铁路则应解决改建方案、分期提高通过能力方案、增建二线的第二线线位方案,以及重大施工过渡方案。铁路枢纽则应解决主要站段方案和规模、枢纽内线路方案及其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重大施工过渡方案。铁路特大桥则应解决桥址方案,初步拟定桥式方案);进一步落实各设计年度的客货运量,提出主要工程数量、主要设备概数、主要材料概数、用地及拆迁概数、建设工期、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外资使用方案、建设及经营管理体制的建议;深入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阐明对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和防治的初步方案,以及节约能源的措施。可行性研究的工程数量和投资估算要有较高精度。五、初步设计文件是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应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采用定测资料编制。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解决各项工程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和技术问题;提出工程数量、主要设备数量、主要材料数量、用地及拆迁数量、施工组织设计及总概算;确定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初步设计文件经审查、修改、批准后,作为控制建设总规模和总概算的依据,应满足工程招标承包、设备采购、征用土地和进行施工准备的需要。初步设计概算(静态)与国家批复的投资估算(静态)差额不应大于10。六、施工图是工程实施的依据,应根据已审批的初步设计和补充定测资料编制。为施工提供需要的图表和必要的设计说明,详细说明施工时应注意的具体事项和要求,并编制投资检算。七、各项设计方案必须充分进行比选。应充分、合理运用综合勘探手段,查明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尤其对影响线路方案选择和重点工程设计的地质条件要详细查明。预可行性研究中,对影响线路走向方案选择的长距离、大面积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区,应开展遥1感工作,编制遥感地质报告(内容可参照附录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中的“遥感地质报告”),对线路走向方案做出地质评价。地形地质特别复杂,线路可能方案较多,范围较大的地区,应在预可行性研究中提出加深地质工作的具体意见,经审查后,在初测前安排加深地质工作(文件组成与内容详见附录),确定初测方案,指导后续地质工作。八、设计中应贯彻铁路主要技术政策,采用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铁路建设水平,加速铁路现代化进程。九、铁路基本建设应注意节约用地,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文物古迹等各类特殊地区,充分考虑工程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防止水土流失,对影响环境与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对国家(行业)制定的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技术标准应认真贯彻落实。十、利用外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文件可参照本办法可行性研究总说明书的内容编制,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总概算应按部有关规定编制。十一、工程设计应遵守国家颁发的有关法规和标准以及部颁发的有关规程、规范和规定。十二、各篇(章)的组成与内容是按各专业的性质并考虑各专业篇(章)的完整性所做的统一规定,不涉及各设计单位的专业分工。十三、本办法是按一般情况制定的,在具体应用时,各篇、章的组成与内容在不影响文件编制深度的原则下,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酌予增减,增减后的篇、章、条序号按新的顺序连号编制。十四、一个建设项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进行研究和设计时,应由其中一个单位为总体设计单位,协调统一文件的编制。十五、本办法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解释。第一部分新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预可行性研究说明第一章概述一、研究依据二、研究范围及年度(一)研究范围(本建设项目及路网相关通路)(二)研究年度(按国家的五年计划年度拟定,分近、远期)三、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和径路及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四、研究工作概述(概述研究工作经过,并说明本次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研究一、区域社会经济和交通结构(一)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工农业及能源生产、对外贸易和收支、土地和人口等现状以及发展规划和规划年度各项主要国民经济指标)(二)交通运输结构(有关既有铁路现状、输送能力、主要运营特征和远景新线建设、既有线改建规划以及公路、水运、其他运输方式现状和有关规划)二、研究年度的区域交通网客货运量和流向的预测(通过对区域交通网运量和流向的预测,并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网性分析,研究本建设项目和铁路网中有关既有线以及其他运输方式需承担的客货运任务量,必要时应进行不同承担方案的研究)三、替代方案的可能性研究(一)利用相关既有线适当加强分流的研究(二)利用相关既有线改建或修建其他新线分流的研究2(三)其他替代方案的研究注以上替代方案的研究按项目具体情况确定四、建设项目研究年度近远期客货运量和流向的预测及国家要求的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意见五、建设项目必要性的综合分析(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路网布局、运输需求、合理分流、利用既有线改建及其他替代方案等进行综合分析论证,阐明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三章线路走向方案研究一、线路经过地区概况(一)沿线自然特性(概述线路经过地区总的地势,沿线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基本烈度、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及重点环境保护区的分布情况,着重说明高山越岭、大河桥渡、严重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水库、矿区,以及沿线有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对线路的影响)对于影响线路走向方案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在认真研究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遥感工作,配合现场踏勘做出工程地质评价。(二)重要政治经济点对线路走向方案研究的影响二、线路走向方案比选(一)接轨方案比选(二)线路走向方案比选(三)影响线路走向的大河桥渡、越岭垭口、大面积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地段等方案比选注线路走向方案可与有关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一并研究。(四)线路走向方案的综合评价及推荐意见三、相关工程(一)需要同步考虑与本线有关的相关工程(二)与本线建设有关线路和枢纽的能力、制约因素及加强措施第四章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选择的初步意见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和研究年度内既有线改建及新线建设规划初步拟定的主要技术标准)二、本建设项目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初步意见(结合推荐的线路走向方案及运输需求,提出下列主要技术标准的初步意见)(一)铁路等级(二)正线数目(三)限制坡度(四)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与最小曲线半径(五)牵引种类(六)机车类型、牵引质量(七)到发线有效长度(八)机车交路(附示意图)(九)闭塞类型第五章线路设计能力一、车站分布二、设计的运输能力与客货运需求的适应情况第六章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和主要工程内容分别说明各项主要技术设备(轨道、路基、桥涵、隧道、站场和站后专业各项设备)设计原则的初步意见和主要工程内容。第七章外部协作条件3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对铁路建设征地、拆迁、施工供电、供水及合资等方面所表达的意向。电汽化铁路应着重说明外部电源条件与电磁干扰和防护的补偿原则,以及需由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的意见。第八章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阐述工程实施可能造成对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与环境要素影响的分析和当地(省、市级)环(水)保部门的意见及存在的问题。第九章投资预估算、资金筹措、建设时机及工期一、主要工程数量和控制工程情况二、投资预估算(一)编制范围(二)编制依据1工资、料费、机械台班费及其取费标准2预估算指标使用情况(三)投资预估算总额及经济指标三、资金筹措设想(一)资金筹措方式的设想(利用专项基金、国内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外资等)利用外资要进行偿还贷款能力的测算(二)资本金及贷款额度四、建设时机、实施步骤及建设工期第十章经济评价一、基础资料二、财务评价三、国民经济评价四、综合评价(主要说明建设本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十一章研究结论根据以上分析与论证,对本建设项目提出结论性意见。第十二章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第十三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经济评价诸表二、总预估算汇总表三、总预估算表四、综合预估算汇总表五、综合预估算表六、有关纪要及公文七、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目次之后)二、线路平面示意图(装订在研究报告内)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图幅长度不宜超过3M,范围应含两端接轨站或枢纽相关范围,并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重大不良地质现象),比例视线路具体情况定四、线路平面图(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比例11000050000(山区采用110000)五、线路纵断面图(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比例横150000,竖11000或12000六、工程地质图,比例150000200000七、控制线路走向方案的重大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地段和地质复杂的特大桥、长隧道的工程地质4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研究报告内)八、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含进出站线路布置及疏解方案)示意图(装订在研究报告内)可行性研究第一篇总说明书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二)研究范围(含相关工程)和设计年度(三)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四)线路地理位置和径路概述(五)线路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建设的必要性(六)研究工作概述二、经济与运量(一)经济特征(线路吸引范围内重要城市、工矿企业、农业、林业、畜牧业、人口、交通运输、资源分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二)路网构成(三)各设计年度客货运量预测和区段货流密度及旅客列车对数(说明客货运量特点和流向)(四)国家要求的远景年输送能力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二)设计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选择(概述铁路等级、正线数目、限制坡度、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与最小曲线半径、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机车交路、闭塞类型等的选择及推荐意见)四、线路方案(一)沿线自然特征(概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基本烈度、气象、水文、水土流失等,并说明有关的水利、工矿企业、城市、交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现状及其有关规划对线路的影响)(二)主要线路方案比选概述及推荐意见五、运输组织(一)车站分布原则及说明(二)各设计年度客货列车对数及需要通过能力(三)设计通过能力及分期加强措施(四)分期输送能力与运量适应情况(五)铁路局(公司)界、分局(公司)界划分的意见六、各项技术设备的主要工程内容(一)轨道轨道设计类型(含正线和站线)(二)路基1路基工程简况2路基面宽度、路基基床3重点路基工程概述(三)桥涵1沿线桥涵分布简况52设计洪水频率、设计活载及桥梁建筑限界3重点桥渡工程概述(四)隧道1沿线隧道分布简况2隧道建筑限界及洞内轨道类型3重点隧道工程概述(五)站场1车站性质、类型、数目、布置形式及图形2主要大站(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等)概述(六)电汽化1牵引网供电方式2外部电源情况及对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案3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的分布及牵引变压器类型和容量4电力调度所及远动系统5需要功率及用电量(分省、区)6接触导线及接触网悬挂类型7电力线路影响电汽化铁路的处理8路外通信、广播等线路设备和油、气管道及其他设施防护的意见和补偿原则(七)机务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八)车辆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九)给水排水1给水站分布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2水源、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及排除方案概述3主要给排水构筑物、设备选择(十)通信1通信网构成原则(含相关工程)2通信线路类型及容量选择3主要通信设备类型的选择(十一)信号1信号设备的选型2接轨站信号设备改建原则(十二)电力1供电负荷的分布及电源概况2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十三)房屋建筑1机构设置的意见及定员总数2房屋建筑配备原则及房屋建筑面积总数3暖通、空调及卫生设备设计原则七、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一)各环境要素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概述(二)控制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原则八、节约能源6(一)主要耗能点的分布与能耗分析(二)节约能源的措施九、相关工程十、外部协作条件十一、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一)建设工期(二)实施进度(外资项目附施工组织进度示意图)十二、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主要工程数量1主要材料及劳务估算2用地、拆迁概数表(外资项目增列受影响居民安置情况)3投资估算及每正线公里指标(外资项目增列分年度投资估算表和分年度外资采购清单表)(二)资金筹措1资金来源、筹措方式2资金筹措方案及外资使用方案的建议十三、建设及经营管理体制(国内合资项目列)十四、经济评价(一)财务评价概述(外资项目增附必要的报表)(二)国民经济评价概述(外资项目增附必要的报表)十五、研究结论十六、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十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卷首)二、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三、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目次之后)二、线路平面示意图(装订在总说明书内)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选择适当比例,图幅长度不宜超过)四、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装订在总说明书内)第二篇经济与运量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路网构成(三)国家要求的远景年输送能力(四)线路的地理位置及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二、吸引范围内经济概况(一)吸引范围的确定(二)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和产值(三)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四)工农业现状及发展7(五)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三、货运量(一)运量预测的方法及依据(二)地方运量1主要品名的运量和产、运、销分析2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分工及运量分配3主要站货物发到运量说明(三)通过运量1货流径路的选择2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及运量分配3主要品名的运量和流向及大宗品名的产、运、销分析(四)区段货流密度(说明直通、诱发、转移等运量构成的特点及比重)及货流波动系数四、客运量(一)客流预测的方法及依据(二)客流分析1客流特点、主要流向及发展趋势的分析2主要站(大中城市所在地)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三)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含旅客列车种类、数量、配属、编组、载客量及行包专列数量等)五、运量预测中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及建议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大宗货物始发终到表二、分站货物发到运量表三、分站旅客发送量和最高聚集人数表四、各站专用线发到运量表五、各设计年度旅客列车对数、起讫点和配属地点及径路表六、枢纽货物交流表(不单独编制铁路枢纽设计七、图纸目录附图各设计年度货流图(含主要品名)第三篇运输组织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说明现状及改建规划)(三)设计线路起讫点、经由及长度(四)设计依据资料(经济运量和国家要求的远景年输送能力等)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一)有关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机车交路、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等)(二)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三、车站分布(一)车站分布原则(二)车站分布概况(说明车站分布、性质、数目及分期开站情况)8(三)满足客货运作业要求的说明(四)满足各种技术作业要求的说明四、行车量、车流组织及车站工作量(一)客货列车对数(说明计算数据,列车种类和数量、牵引质量、编挂辆数,以及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二)车流组织(说明空车调整、直通和地方车流的组织方法及各种列车的始发站、改编站等)(三)主要站装卸、调车作业车数(含编组站、区段站、工业站、港湾站、接轨站及作业量较大的车站)(四)工业站、港湾站及较大工矿区等货车交接、取送方式及次数(五)调机台数(分站说明调机类型、数量、配备地点及调车作业分工)五、通过能力及输送能力(一)设计年度需要通过能力(二)设计通过能力及分期加强措施(三)分期输送能力与运量适应情况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及调度区划分(说明现状及设计的局(公司)界、分局(公司)界、调度区划分,车务段、列车段、客运段设置,客货运及行车定员、班制等)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图纸目录附图一、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二、客货列流图三、机车交路图(必要时附)第四篇地质说明一、概述(一)勘测依据(二)勘测范围(三)勘测经过(含加深地质工作及其审查意见)(四)工作方法(五)主要参考资料二、自然地理概况(含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地震基本烈度等)三、地层及构造(一)地层岩性(二)地质构造四、水文地质特征五、工程地质特征(一)不良地质的评价及处理对策(二)特殊地质的评价及处理对策(三)顺层(岩层与岩层、土层与岩层接触面倾向线路)、有水、切坡或加载的不稳定斜坡地段的评价及处理对策(四)地质复杂、控制线路方案的桥梁、隧道的地质条件和评价及处理对策(含对环境的影响)(五)特别重大工程的地质条件和评价及处理对策(含对环境的影响)六、线路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及比选意见9(一)受地质因素控制的选线原则(二)线路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三)比选意见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图纸目录附图一、全线工程地质图(含各主要比较方案及地震基本烈度划分),比例110000200000二、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控制线路方案时作),比例1200000500000三、详细工程地质图(含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根据需要全部或重点绘制,也可与线路平面图合并绘制),比例1200010000四、重大工点的工程地质图件(含地质复杂影响线路方案的重点桥梁、隧道、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和顺层、有水、切坡或加载的不稳定斜坡地段工程地质说明、工程地质图和有关的工程地质断面图及勘探试验资料,图件可单独成册,也可分别附入有关专业各篇中),比例视具体情况确定第五篇线路、轨道及路基第一章线路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及范围(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含加深地质工作的审查意见)(三)线路所经地区情况1线路起讫点和经由2自然特征(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基本烈度等,并应重点说明对线路方案选择起控制作用的地形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3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市、交通和环境保护特殊地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现状、规划与铁路建设的相互影响及有关部门对线路设计的要求(四)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有改建计划时应说明改建后的技术标准)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一)有关主要技术标准的比选1正线数目(运量大的主要干线,应根据国家要求的远景年输送能力和各设计年度的调查运量,结合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等的选择,对正线数目进行研究选定,当正线数目为双线时,还应分析运量增长情况,研究一次修建或分期实施的方案)2限制坡度及加力牵引坡度(根据各线具体情况,也可结合重大线路方案以及牵引种类和机车类型的选择,综合研究,一并进行比选,提出推荐意见)3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与最小曲线半径(结合铁路等级、地形类别、工程情况及运营条件等因素进行比选或分析说明,提出推荐意见)(二)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三、线路方案的比选(一)接轨方案(从技术、经济、运输、工程等方面分析和评价。若接轨方案与重大线路方案关系密切,需要合在一起说明时,可不单独列出。需要时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二)重大线路方案(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且比较距离较长、影响较大的线路方案,一般应根据比较路段,逐步淘汰每一重大方案中的局部不利方案,优选出具有竞争性的不同重大线路方案进行比选。方案比选内容应分别说明不同的可能方案及其概况、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方案评价及推10荐意见,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三)线路局部方案(比选内容参考(二)重大线路方案的比选,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四)通过环境保护特殊地区选线采取的对策四、线路平面及纵断面设计说明(一)车站分布、车站性质、到发线有效长度及站坪长度和坡度(二)平面设计说明(含双线或预留双线,缓和曲线、圆曲线、夹直线采用标准及最小曲线半径使用情况等)(三)纵断面设计说明(含缓坡、竖曲线、坡段长度和最大坡度差的采用标准,以及坡度设计的其他要求等)(四)线路平面位置和沿线高程控制的说明五、重大改移道路、平(立)交道的设计原则及必要的说明六、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拆迁建筑物表及各篇拆迁建筑物汇总表(外资项目增列房屋栋数、面积及受影响人口)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平面图(应填绘不良地质范围、性质和主要地质构造线),比例12000或15000二、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00竖1500或11000三、线路方案平面缩图(图中绘出推荐方案和各主要比较方案,并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重大不良地质现象,如线路方案在“平、纵断面缩图”上已能表示清楚,则可不再绘制此图),比例一般11000050000四、重大改移道路、平(立)交道设计图(需送审者附),比例同线路平、纵断面图第二章轨道说明一、轨道采用类型(一)钢轨及配件(二)轨枕、扣件及每公里铺设根数(含轨枕加强地段及铺设数量)(三)碎石道床及铺设厚度(四)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二、无缝线路、整体道床、宽枕及其他新型轨下基础的设计原则及选用意见附件一、铺设无缝线路地段表二、铺设整体道床、宽枕及其他新型轨下基础地段表三、轨道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第三章路基说明一、概述(一)沿线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基本烈度情况(二)气象资料(最低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日最大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冻结期及冻结深度,风向和风速等)(三)路基工程概况(路基工点类型分布,土石方、圬工、用地总数及平均每公里数量等)11二、主要设计原则(一)路基一般设计原则(路基面宽度、路基基床、曲线加宽、横断面形式、边坡坡度等)(二)路基个别设计原则(分类型说明路基支挡、加固防护、改河改沟、路基排水工程等,以及特殊路基的设计)(三)路基排水及用地设计原则(其中含取弃土和节约用地的措施)(四)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意见(五)路基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地表径流、植被、沙化、野生动物通道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三、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路基工程设计分工点说明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路基个别设计工点表二、路基主要工程数量表(按挡土墙、路基加固和防护、改河改沟分列)三、路基土石方数量总表四、用地概数汇总表(含其他各篇用地,外资项目增列受影响人口)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路基工程设计应附下列各图一、平面图(图中填绘地形、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15002000二、纵断面图(必要时附,图中填绘地质资料和工程建筑物的位置以及主要结构轮廓尺寸),比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三、横断面图(图中填绘地质资料及建筑物的位置),比例1200(特殊情况可用1100或1500)四、主要工程数量表第四章工务有关设施说明一、工务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一)工务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二)养路机械和线路检测设备的配置二、采石场(一)采石场的设置及场址选择(需新建采石场时,应对各可能方案的储量、质量、岔线情况以及开采条件等进行比选,并与改建既有采石场进行比较,提出初步意见)(二)主要设计原则(含新建采石场的设计规模、产量、品种和供应范围、开采方式、开采年限、定员等以及岔线的设计原则)(三)环境保护措施(弃渣、粉尘、设备噪声、振动、污水等对环境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三、综合(管理)维修中心(或工务修配所)设置规模的意见及定员四、苗圃设置的意见五、绿化的规划原则及意见附件一、工务有关设施定员汇总表(按各项设施分别列出)二、主要工程数量表(按各项设施分别列出)三、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按各项设施分别列出)四、用地概数表(按各项设施分别列出)12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一、新建采石场总平面布置图(填绘地质资料),比例12000二、新建采石场岔线线路平面图,比例12000或15000三、新建采石场岔线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00竖1500或11000四、综合(管理)维修中心(或工务修配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绿化,一般绘在站场图上),比例12000注1附图二、三可仅成底图,不附入文件内。2各专业如分别设置维修机构时,则可在有关篇、章内增加附件和附图。第六篇桥涵、隧道第一章桥涵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及范围(二)沿线主要河流水系特征及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基本烈度等自然情况(三)沿线农田排灌、水利工程现状和规划及水工建筑物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四)沿线水陆交通、地下管线现状及其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五)城市规划对铁路桥涵建筑的要求(六)大中桥水文勘测的方法及计算说明(七)小流域流量计算参数选择的有关说明(八)沿线桥涵分布概况二、主要设计原则(一)采用洪水频率(二)设计活载(三)通航净空(含流筏净空)及建筑限界(四)桥涵式样、孔径、基础类型的选择(五)建筑材料选用的初步意见(六)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意见(七)特殊地区桥涵设计原则(如通过水库区、漫流区、地震区、软土区、岩溶区、盐碱区、多年冻土区、泥石流区、高原冰川泥石流区、膨胀土区等)(八)桥涵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径流、水土流失及灌溉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三、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桥渡设计分工点说明(一)桥位方案的比选(二)桥孔决定的依据(三)桥式方案的比选(四)墩台及基础类型的选择(五)水流导治及河道整治的意见(水文不控制者可不列)(六)施工方法的初步意见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特大、大、中桥表二、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特大、大、中桥按工点,小桥涵按类型、孔径分别汇总)三、防洪评价意见(需评价时附)13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沿线水系示意图(必要时附,图中绘明特大桥、大桥分布情况)二、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桥渡设计附以下各图(一)桥位方案平面图(图中绘明河流情况,各桥位方案的线路中心线,桥梁位置及各水文断面位置等),比例1200050000(二)桥址平面图(一般利用线路平面图,图中绘明线路中心线,桥梁平面,导治建筑物平面,洪水泛滥线等,地质复杂时,加绘必要的工程地质资料),比例15005000(三)桥式方案比较图(图中绘明全桥立面,各种水位及必要的地质资料,各方案的主要工程数量表,总造价表,必要时附三材表,推荐方案加绘简单平面,主要结构轮廓尺寸),比例12001000(四)桥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5000,坚150500三、新技术、新结构设计略图四、泥石流、漫流、岩溶等地区地形图(必要时附)第二章隧道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及范围(二)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基本烈度等情况(三)气象资料(最低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冻结期限、冻结深度、常年风向等)(四)沿线隧道分布概况二、主要设计原则(一)建筑限界、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二)衬砌支护类型(三)建筑材料(四)防水及排水(五)地震设防(六)运营通风(七)隧道轨下基础类型及照明设置(八)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意见(九)隧道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弃渣、污水、地下水资源、灌溉、居民生活水源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三、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隧道设计分工点说明(一)隧道线路方案比选(其中含双线铁路修建一座双线隧道或修建两座单线隧道的比选)(二)隧道特征(含地形、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三)运营通风方案选择(四)辅助坑道方案选择(五)施工方法概述(六)隧道弃渣设计情况(七)特长隧道施工期间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八)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意见(含施工工期分析、施工通风及施工排水等,特长隧道应说明,其他隧道必要时说明)四、运营通风机械设施(含主要机械设备的选择及节约能源措施等)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14附件一、隧道表(含明洞)二、主要工程数量表三、运营通风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隧道设计附下列各图一、隧道线路方案平面图,比例1200050000二、隧道平面图,比例12000或15000(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洞顶部分的比例可用110000)三、隧道纵断面图,比例横15005000,竖12002000(横竖比例也可一致)四、隧道洞身横断面图(必要时附),比例1200或1500五、隧道洞口纵、横断面图及特长隧道的洞门设计图(必要时附),比例1200六、斜井井身纵断面图(必要时附)注以上各图,均应绘注地质资料。七、特长隧道施工通风方案布置图(必要时附)八、特长隧道施工排水方案布置图(必要时附)九、特殊施工方法示意图(必要时附)十、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施工进度示意图十一、隧道弃碴设计方案图(必要时附)十二、隧道运营通风方案布置图第七篇站场第一章站场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全线车站概况(线路起讫点、全长、车站数目、性质、类型,接轨站改建工程内容和范围)二、有关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站场设计原则(含车站布置形式及图形、到发线进路、出站信号机类型、岔线接轨等)三、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的设计说明(一)有关部门对车站设置的要求(二)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和种类、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车站及铁路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三)车站平面布置及主要客货运设备数量(复杂车站作方案比选,选择平面布置方案)四、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及其他大站分站说(一)车站自然特征(与城市关系、地形、地质、地震基本烈度、水文及气象等)(二)有关部门对车站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工矿企业、港口等的配合和要求)(三)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和种类、车站作业车数、编组号数及辆数、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车站及铁路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四)方案比选(附方案示意图)(五)选用方案说明1股道、主要客货运设备、调车设备等类型和数2车站平面布置及分期发展意见(铁路专用线、车场、机务、车辆、客货运设备及其他有关设施)153进出站线路布置和疏解驼峰设计4车站道路、平(立)交道及排水设施5车站通过能力及作业能力的检算(必要时附)五、安全设备的说明(主要说明避难线及其他安全设备等设置情况)六、站线轨道(采用类型和加强设备情况等)七、站场路基(一)路基一般设计原则(路基面宽度、路基基床、横断面形式、边坡坡度等)(二)路基工点及加固防护简要说明八、用地及拆迁(用地设计原则、取弃土和节约用地措施、各种拆迁情况等)九、车站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地表径流、植被、取弃土等)的影响和运营噪声等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十、站区绿化的规划原则和意见十一、相关工程及其他必要的说明十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车站表(附车站示意图、主要工程数量等)二、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含土石方、轨道、排水、道路及用地、拆迁等)三、主要设备数量汇总表(含客运设备、货运设备、调车设备及安全设备等)四、用地概数表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一、复杂的中间站平面布置图(含比较方案),比例12000二、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及其他大站平面布置图(含比较方案),比例12000三、进出站线路布置和疏解平面布置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2000四、驼峰设计图(简易的不附)(一)驼峰线路平面图,比例1500或11000(二)驼峰线路纵断面与能高线图,比例横1000,竖120五、路基个别设计图(控制或影响站址方案时附)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他说明一、各种机械设备配置原则和方案比选(含客货运、调车及安全机械设备)二、维修设施设置的意见及其他三、节约能源措施四、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第八篇电气化第一章牵引供电系统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16(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三)线路概况(四)有关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五)相邻电汽化铁路牵引网供电方式、供电设施分布、接触网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其规划二、供电方案比选(一)牵引网供电方式(二)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电力调度所分布方案(三)牵引变压器类型及容量(四)接触网悬挂类型及接触线、供电线等各种导线的选择(五)无功补偿及滤波装置(六)方案比选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三、外部电源(一)有关外部电源情况(二)外部电源对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案(三)需要功率及用电量(分省、区)(四)负序电流、高次谐波对电力系统影响的估计四、节约能源措施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二、图纸目录附图一、牵引供电设施及供电方案示意图二、牵引网供电方式示意图第二章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电力调度所说明一、牵引变电所所址选择二、主接线及主要设备选择三、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总平面及生产房屋布置四、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原则五、自用电方案六、电力调度所及远动系统(一)调度区划分(二)调度所位置选择(三)远动系统七、环境保护措施八、节约能源措施九、机构设置和定员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图纸目录附图一、牵引变电所、分区所、开闭所主接线图17二、牵引变电所总平面布置图三、牵引变电所生产房屋平面布置图四、远动系统图第三章接触网说明一、气象条件、污秽区划分二、接触网架设范围三、接触网悬挂类型四、各种线材选择五、技术数据(一)导线高度及允许车辆装载高度(二)结构高度(三)跨距长度(四)锚段长度(五)侧面限界(六)绝缘距离六、支持装置及支柱、绝缘子的采用七、桥梁、隧道、跨线建筑物上的接触网悬挂类型(必要时说明)八、供电分段原则九、防护措施(一)接地方式(二)防雷保护(三)支柱防护十、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十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图纸目录附图供电分段示意图第四章供电段说明一、段的规模和主要设备二、段的设置及段址方案选择三、总平面布置四、环境保护措施五、节约能源措施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图纸目录附图段总平面布置图(含绿化)18第五章电力线路影响电汽化铁路的处理说明一、改迁原则及技术要求二、电力线路影响情况及处理意见三、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有关电力线路情况汇总表第六章路外通信、广播等线路设备和油、气管道及其他设施防护说明一、概述(沿线路外通信、广播等线路设备和油、气管道及其他设施概况)二、主要设计计算技术条件(一)牵引网供电方式(二)危险和干扰影响计算依据(三)防护范围三、初步防护方案(必要时附示意图)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主要工程数量表(按系统分列)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九篇机务、车辆第一章机务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设计有关资料1有关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含铁路等级、正线数目、限制坡度和加力牵引坡度与地段、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等)2客货列车对数、牵引质量、旅行速度、各站调机类型和数量、空重车流向等3段址的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冻结深度、地震基本烈度、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4相邻线有关资料(机车交路和机务设备分布、性质、规模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二、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的分布(一)机车交路的比选(二)机务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三、各段(所)工作量(一)采用的主要指标(含各修程的检修公里、停修天数、不平衡系数、日车公里、燃料消耗指标等)(二)工作量汇总表四、各段(所)位置选择及其总平面布置(按主要方案和比较方案分别叙述)(一)段(所)址选择及站段关系(二)段(所)总平面布置(三)主要整备设备类型、规模(四)检修厂房组合形式、规模(含形式、台位数量、各分间相互关系及主要起重设备数量、类19型等)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意见六、救援设备的分布及等级七、环境保护措施(固废物与设备噪声处理等)八、节约能源措施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机车交路图(必要时附相邻线相邻区段机车交路图)二、机务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图中应附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2000三、机车库及检修厂房组合平面图(不含设备平面布置,主要方案、比较方案均附)第二章车辆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设计有关资料1机车交路2客货列车对数、列车种类、编挂辆数、旅行速度(含客车车底组数、配属地点、起讫点及径路等)3区段站、编组站(含工业站)有调作业、无调作业车数,装卸车数4主要装卸作业站的装卸车数5罐车、机械保温车、矿石车及专用煤车的种类、数量、固定车组数、编挂辆数、配属情况、运行区段以及工矿企业自备车数量,有否检修车辆设备等6长大坡道区段情况(长大坡段里程、纵断面)7段(所)址的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冻结深度、地震基本烈度、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二、采用的主要指标及检修工作量(一)采用的主要指标(二)检修工作量三、车辆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一)相邻线有关车辆设备的现状、能力利用情况(二)设计的车辆设备1车辆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含示意图、表及必要的说明)2主要车辆设备(车辆段、客车技术整备所、站修所等)位置的选择及站段(所)关系3主要车辆设备的总平面布置4主要检修生产车间(修车库、转向架间、主要辅助生产分间及其组合等)的平面布置(简要说明检修工艺流程)5其他说明(含其他生产辅助房屋、办公房屋等设计及有关说明)6全线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的设置20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意见五、环境保护措施(固废物与设备噪声处理等)六、节约能源措施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八、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主要车辆设备总平面布置图(图中应附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2000二、主要检修生产车间组合平面布置图(不含设备平面布置,主要方案、比较方案均附),比例150或1100三、其他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50或1100第十篇给水排水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有关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牵引种类、机车交路等)(三)沿线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概况二、给水站分布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三、供水水质、水量标准和污水处理原则四、给水站分站说明(一)车站性质、设计年度日用水量和排水量估算(二)水源方案(三)主要给水构筑物和设备(含给水机械、水处理设备、贮配水构筑物类型及规格等)(四)污水处理和排除方案(五)主要排水构筑物和设备(含污水处理设备类型、规格等)(六)消防方式及设施五、生活供水站、点说明(说明采用各类水源、各类贮配水构筑物的站数,需进行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的站数,干旱缺水地区的供水方案)六、节约能源措施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八、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二、主要设备概数汇总表三、用地概数表(站场用地范围以外部分)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全线给排水工程设计图(表)(含车站名称、车站性质、用水量、水源类型及设备,给水机械及动力、贮配水构筑物类型及规格、水处理设备、消防设备、给水管道、排水管道、污水处理设备等)第十一篇通信、信号21第一章通信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相关工程通信线路及设备配合改造的意见二、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设备类型的选择(一)通信站的设置地点和性质(二)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设备类型的选择1传输系统构成及设备类型的选择2电话交换网构成及设备类型的选择3铁路专用通信系统构成及设备类型的选择4数据通信网构成及设备类型的选择5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构成及设备类型的选择6其他业务网构成及设备类型的选择7通信电源设备类型的选择三、通信线路(一)通信线路类型及容量的选择(二)通信线路的防护措施(含防强电、防雷、防蚀等)和维护设施四、铁路车站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构成及主要设备类型的选择五、采用新技术的意见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件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通信网图第二章信号说明一、概述(一)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