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糖长期控制的重要性看新老降糖药的差异_第1页
从血糖长期控制的重要性看新老降糖药的差异_第2页
从血糖长期控制的重要性看新老降糖药的差异_第3页
从血糖长期控制的重要性看新老降糖药的差异_第4页
从血糖长期控制的重要性看新老降糖药的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血糖长期控制的重要性看新老降糖药的差异,我国糖尿病血糖控制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全国98658名18岁成人糖尿病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患者仅为25.8%,血糖控制率不到40%,n=11444“知晓”是指所有糖尿病患者中报告了确诊糖尿病的患者比例;“治疗”是指所有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患者比例;“血糖控制”是指接受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比例。,Xu Y, et al; 2010 China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Group. JAMA. 2013;310(9):948-959.,糖尿病高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UKPDS 35研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血糖水平具有强相关性,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心肌梗死、卒中、心衰的发生风险呈现上升趋势,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321(7258):405-412.,研究设计:UKPDS 35研究是一项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23家医院开展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旨在确定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研究中4585名患者被纳入并发症发生率分析,3642名患者被纳入并发症相对风险分析。主要复合终点为与糖尿病相关的任何终点或死亡、全因死亡率。次要复合终点包括心肌梗死、卒中、截肢(包括外周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和微血管疾病(主要为视网膜光凝术)。单一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心衰和白内障摘除术。,糖尿病高血糖与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6(7):447-498.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321(7258):405-412.,DCCT/EDIC研究:血糖长期控制可降低T1DM患者的并发症风险,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Research Group. N Engl J Med. 1993;329(14):977-986.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Interventions and Complications (DCCT/EDIC) Study Research Group. N Engl J Med. 2005;353(25):2643-2653.,研究设计:DCCT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价强化降糖以维持血糖接近正常水平是否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研究共纳入1441名1型糖尿病患者,其中726名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级预防队列),715名有轻度视网膜病变(二级预防队列),随机接受强化降糖治疗(胰岛素泵或每日至少3次胰岛素注射,n=730)或标准降糖治疗(每日1-2次胰岛素注射,n=711),平均随访6.5年并定期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EDIC研究旨在探讨DCCT研究期间的强化降糖治疗是否影响长期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心血管疾病定义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死亡、确定的心绞痛或需要行冠脉血运重建术。EDIC研究平均随访17年,93%的患者随访至2005年2月1日。,ADVANCE研究:血糖长期控制可降低T2DM患者的并发症风险,研究设计:ADVANCE研究是一项析因设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价强化降糖使HbA1c6.5%对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研究共纳入11140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接受强化降糖治疗(n=5571)或标准降糖治疗(n=5569),中位随访5年。主要终点为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和微血管事件(新发的或恶化的糖尿病肾病或视网膜病变)的复合终点。,ADVANCE Collaborative Group. N Engl J Med. 2008;358(24):2560-2572.,从药物治疗看影响血糖长期控制的主要原因,传统单药治疗难以维持血糖长期控制,UKPDS研究:随着单药治疗时间延长,血糖逐渐恶化,ADOPT研究:随着时间延长,单药治疗失败率增加,3,6,9,0,9,8,7,6,0,HbA1c中位值 (%),时间 (年),饮食干预 (n=200)二甲双胍 (n=181),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Group. Lancet. 1998;352(9131):854-865.Kahn SE, et al; ADOPT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2006;355(23):2427-2443.,氯磺丙脲 (n=129)格列本脲 (n=149),胰岛素 (n=199),研究设计:UKPDS 34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强化降糖治疗的优点与不足。UKPDS研究共纳入4075名2型糖尿病患者,并在753名患者中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时间为10.7年(中位值),患者随机接受传统治疗(主要为饮食干预,n=411)或二甲双胍治疗(n=342),研究人员对二甲双胍治疗患者和951名超重患者(265名接受氯磺丙脲、277名接受格列本脲、409名接受胰岛素治疗)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终点为糖尿病相关评价指标、糖尿病相关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此外,在537名患者中开展了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这些患者已使用最大剂量的磺脲类药物,空腹血糖仍有增加(6.1-15.0mmol/L),随机继续磺脲类治疗(n=269)或加用二甲双胍治疗(n=268)。,研究设计:ADOPT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旨在评估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作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治疗的疗效(维持长期血糖控制的疗效)。研究共纳入4360名30-7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FPG 7.0-10.0mmol/L),随机接受罗格列酮4mg/d(可增加至最大剂量4mg bid,n=1456)、二甲双胍500mg/d(可增加至最大剂量1000mg bid,n=1454 )或格列本脲2.5mg/d(可增加至最大剂量7.5mg bid,n=1441)治疗,中位治疗时间4.0年。主要终点为单药治疗失败的时间,定义为FPG超过10.0mmol/L(180mg/dL)。,单药治疗的累积失败率 (%),HR (95% CI) 罗格列酮 vs. 二甲双胍:0.68 (0.55-0.85);P0.001 罗格列酮 vs. 格列本脲:0.37 (0.30-0.45);P0.001,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罗格列酮,时间 (年),肠促胰素发现简史,1. Creutzfeldt W. Regul Pept. 2005;128:8791. 2. Bayliss WM, et al. J Physiol. 1902;28:325353. 3. La Barre J. Bull Acad R Med Belg. 1932;120:620634. 4. McIntyre N, et al. Lancet. 1964;41:2021. 5. Elrick H, et al. J Clin Endocr. 1964;24:10761082. 6. Hopsu-Havu VK, Glenner GG. Histochemie. 1966;7(3):197201. 7. Nauck M, et al. Diabetologia. 1986;29:4652. 8. Kreymann B, et al. Lancet. 1987;2:13001304. 9. Kieffer TJ, et al. Endocrinology. 1995;136;35853596. 10. Deacon CF,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5;80:952957.,DPP-4=二肽基肽酶-4,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GLP-1=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P-1与GIP:两种主要的肠促胰素,GLP-1,由回肠和结肠的L细胞释放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细胞释放胰岛素抑制胃排空减少食物摄入和减轻体重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临床前模型发现其有保护细胞的作用,GIP,由十二指肠的K细胞释放以葡萄糖依赖浓度的方式刺激细胞释放胰岛素轻度抑制胃排空对胃纳和体重没有明显作用没有抑制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临床前模型发现其有保护细胞的作用,Meier JJ, et al. 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18(4):587-606.Drucker DJ. Diabetes Care. 2003;26(10):2929-2940.Farilla L, et al. Endocrinology. 2003;144(12):5149-5158.,GLP-1在T2DM患者中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Nauck MA, et al. Diabetologia. 1993;36(8):741-744.,*P0.05,DPP-4抑制剂创新机制,全面改善血糖控制,西格列汀通过增加活性肠促胰素水平,促进胰岛素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全面改善血糖控制,释放活性肠促胰素GLP-1和GIPa,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食物摄取,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GLP-1),肝糖输出,胃肠道,DPP-4酶,GLP-1失活,西格列汀(DPP-4抑制剂),细胞分泌胰岛素(GLP-1和GIP),葡萄糖浓度依赖性,葡萄糖依赖性,胰岛,GIP失活,细胞细胞,外周葡萄糖摄取,Kieffer TJ, et al. Endocr Rev. 1999;20(6):876-913. Ahrn B. Curr Diab Rep. 2003;3(5):365-372.Drucker DJ. Diabetes Care. 2003;26(10):2929-2940. Holst JJ.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2;18(6):430-441.,a肠促胰素GLP-1和GIP由肠道全天释放,进餐时其血浆水平提高。,西格列汀单药全面改善HbA1c、PPG和FPG,HbA1c,-1.1%,FPG,2h-PPG,-1.8mmol/L,-4.5mmol/L,基线值=7.5%n=75,P0.001,n=43,P0.001,n=75,P0.001,所有治疗患者人群,数据为西格列汀与安慰剂的组间差异。主要终点结果: 12周时西格列汀组HbA1c较基线降低0.65%,安慰剂组增加0.41%,组间差异-1.05%(P0.001)。研究设计:一项日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估西格列汀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研究共纳入151名20-69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 6.5-10%),随机接受西格列汀100mg qd(n=75)或安慰剂(n=76)治疗12周。主要终点为12周时HbA1c较基线的变化。,Nonaka K,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8;79(2):291-298.,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显著改善血糖控制,HbA1c,-3.0%,FPG,PPG,-3.8mmol/L,-5.7mmol/L,基线值=9.3%n=33,vs. 基线 P0.001,n=33,vs. 基线 P0.001,n=33,vs. 基线 P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计划随访3年主要终点为治疗维持时间,即二联治疗开始至治疗方案发生改变之间的时长,治疗方案发生改变包括加药、换药和停药,分组情况,Valensi P, et al. Diabetes Metab. 2015;41(3):231-238.,患者基线特征,Valensi P, et al. Diabetes Metab. 2015;41(3):231-238.,二甲双胍+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磺脲类相比治疗维持时间长一倍,乘积极限法的生存率预计值包括风险样本数和95% Hall-Wellner带,维持治疗的时间 (月),维持治疗的可能性,治疗维持时间:二联治疗开始至治疗方案发生改变之间的时长,治疗方案发生改变包括加药、换药和停药。研究中治疗方案没有发生改变的比例:西格列汀组66.9% (1253/1874);磺脲类组53.5% (392/733)。研究中53.9%使用格列齐特,24.0%使用格列本脲,21.6%使用格列美脲。西格列汀的中国适应症为:单药治疗;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Valensi P, et al. Diabetes Metab. 2015;41(3):231-238.,风险样本数,二甲双胍+西格列汀1,二甲双胍+磺脲类2,=23个月 (P0.0001),二甲双胍+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磺脲类长期控制HbA1c的疗效相近,N=1735N=678,N=1263N=490,N=1089N=370,N=921N=286,N=793N=245,N=688N=206,N=592N=190,Group: P=0.024Time: P0.001Interaction: P=0.014,Valensi P, et al. Diabetes Metab. 2015;41(3):231-238.,研究中53.9%使用格列齐特,24.0%使用格列本脲,21.6%使用格列美脲。西格列汀的中国适应症为:单药治疗;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ODYSSEE观察性研究 研究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二联治疗,治疗维持时间(定义为没有任何加药、停药或换药)较二甲双胍和磺脲类二联治疗更长(P0.0001)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维持时间中位值:43.2个月二甲双胍+磺脲类治疗维持时间中位值:20.2个月两组降低HbA1c的水平都是0.6%,疗效相近二甲双胍+西格列汀症状性低血糖发生率低于二甲双胍+磺脲类(9.7% vs. 21.0%),Valensi P, et al. Diabetes Metab. 2015;41(3):231-238.,西格列汀的中国适应症为:单药治疗;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接受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或二甲双胍+磺脲类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启用胰岛素治疗的时间,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10):956-964.,研究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使用GE中心电子病历进行数据分析,索引周期为2006年10月17日至2013年5月31日,索引日定义为开始西格列汀或磺脲类治疗的时间,索引日前1年定义为基线期研究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共纳入3864对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864名使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3864名使用二甲双胍+磺脲类*治疗时间90天,随访时间从索引日持续至开始胰岛素使用的时间或索引周期结束时,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10):956-964.,研究中磺脲类包括氯磺丙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格列本脲、微粉化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研究目的和患者入组标准,研究目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评估和比较启用胰岛素治疗的时间和可能性(患者比例)入组标准:年龄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拥有基线期以及索引日后至少90天的医疗记录基线期使用了二甲双胍,没有使用其他口服降糖药在索引日后连续使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或二甲双胍+磺脲类治疗至少90天在索引日后90天内没有使用除研究药物外的其他口服降糖药索引日前没有1型糖尿病史索引周期内没有出现妊娠或继发性糖尿病,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10):956-964.,研究终点,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10):956-964.,倾向评分匹配后的基线特征,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10):956-964.,二甲双胍+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磺脲类相比总体上可延缓启用胰岛素的时间,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10):956-964.,研究中磺脲类包括氯磺丙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格列本脲、微粉化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西格列汀的中国适应症为:单药治疗;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 (n=3864),二甲双胍+磺脲类 (n=3864),治疗开始后时间 (年),胰岛素使用的累积概率 (%),采用似然比检验,P=0.0034,40,30,20,10,0,0,1,2,3,4,5,6,7,二甲双胍+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磺脲类相比可延缓基线HbA1c9%患者启用胰岛素的时间,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10):956-964.,治疗开始后时间 (年),胰岛素使用的累积概率 (%),P=0.0091,40,30,20,10,0,0,1,2,3,4,5,6,7,二甲双胍+西格列汀 (n=3864),二甲双胍+磺脲类 (n=3864),研究中磺脲类包括氯磺丙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格列本脲、微粉化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西格列汀的中国适应症为:单药治疗;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Time to Insulin 研究结论,在这项真实世界研究中,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启用胰岛素治疗的可能性较二甲双胍+磺脲类治疗的患者更低6年内西格列汀组启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为26.6%,磺脲类组为34.1%校正协变量后,与磺脲类组相比,西格列汀组患者启用胰岛素治疗的风险降低24%(HR 0.76;95% CI 0.65 0.90;P=0.0011),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10):956-964.,西格列汀的中国适应症为:单药治疗;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TECOS研究:西格列汀与安慰剂相比,起始长期胰岛素治疗的比例更低,Green JB, et al; TECOS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2015;373(3):232-242.Supplement to: Green JB, Bethel MA, Armstrong PW, et al. Effect of sitagliptin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1501352,研究设计:TECOS研究是一项多国、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事件驱动性研究,共纳入14735名50岁有心血管疾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 6.5-8.0%),其中意向治疗分析纳入14671名患者,这些患者在原有治疗(不包括其他DPP-4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100mg qd(若eGFR30-50mL/min/1.73m2,调整剂量为50mg,若eGFR30mL/min/1.73m2,调整剂量为25mg,n=7332)或安慰剂(n=7339),随访中位值3.0年。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需要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复合终点。,HR 0.70 (P0.001),从药物治疗看影响血糖长期控制的主要原因,TECOS研究:西格列汀不增加低血糖风险,P=0.33,Green JB, et al; TECOS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2015;373(3):232-242.,研究设计:TECOS研究是一项多国、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事件驱动性研究,共纳入14735名50岁有心血管疾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 6.5-8.0%),其中意向治疗分析纳入14671名患者,这些患者在原有治疗(不包括其他DPP-4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100mg qd(若eGFR30-50mL/min/1.73m2,调整剂量为50mg,若eGFR30mL/min/1.73m2,调整剂量为25mg,n=7332)或安慰剂(n=7339),随访中位值3.0年。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需要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复合终点。,西格列汀与磺脲类相比低血糖发生率低,Nauck MA, et al; Sitagliptin Study 024 Group. Diabetes Obes Metab. 2007;9(2):194-205.,研究设计: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活性对照、平行分组的非劣效性研究,共纳入1172名18-7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 6.5%-10.0%)。患者在二甲双胍剂量滴定至稳定(1500mg/日)后,随机加用西格列汀100mg qd(n=588)或格列吡嗪5mg/日(最大剂量可滴定至20mg/日,符合试验方案人群中的平均剂量为10.3mg/日,n=584)治疗52周。主要终点为52周时符合试验方案人群中HbA1c较基线的变化。,P0.001,西格列汀与磺脲类相比低血糖发生率低,研究中53.9%使用格列齐特,24.0%使用格列本脲,21.6%使用格列美脲。西格列汀的中国适应症为:单药治疗;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Valensi P, et al. Diabetes Metab. 2015;41(3):231-238.,从药物治疗看影响血糖长期控制的主要原因,3B研究亚组分析:超重或肥胖是影响血糖达标的重要因素,P0.001,Zhou X, et al; CCMR Advisory Board and CCMR-3B Study Investigators. PLoS One. 2016;11(1):e0144179.,研究中43.0%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BMI 24-27.9 kg/m2),16.7%肥胖(BMI 28 kg/m2)。,西格列汀与磺脲类相比减轻体重,主要终点结果:符合试验方案人群中,二甲双胍+西格列汀较基线7.30%降低HbA1c 0.54% (n=248),二甲双胍+格列吡嗪较基线7.31%降低0.51% (n=256),差异为-0.03% (95% CI: -0.13%, 0.07%),疗效相近。研究设计: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研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估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或格列吡嗪治疗2年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共纳入1172名18-7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 6.5-10.0%)。患者在二甲双胍剂量滴定至稳定(1500mg/日)后,随机加用每日1次西格列汀100mg(n=588)或格列吡嗪5mg/日(最大剂量可滴定至20mg/日,符合试验方案人群中的平均剂量为10.3mg/日,n=584)治疗2年。疗效终点为1年时符合试验方案人群中HbA1c较基线的变化。2年的研究结果未进行预定义疗效假设,因此不进行推论检验。,Seck T, et al; Sitagliptin Study 024 Group. Int J Clin Pract. 2010;64(5):562-576.,=-2.3kg (95% CI: -3.0, -1.6),所有治疗患者人群,西格列汀在血糖管理中较磺脲类更有优势,西格列汀 vs. 磺脲类,降糖疗效相近,治疗维持时间更长,总体上延缓启用胰岛素的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减轻体重,Valensi P, et al. Diabetes Metab. 2015;41(3):231-238. 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10):956-964. Nauck MA, et al; Sitagliptin Study 024 Group. Diabetes Obes Metab. 2007;9(2):194-205.,FDA提出降糖新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指导原则,FDA:为了确定降糖新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安全性,申请者必须证实该药物不会导致出现不可接受的心血管风险的增加,To establish the safety of a new antidiabetic therapy to treat type 2 diabetes, sponsors should demonstrate that the therapy will not result in an unacceptable increase in cardiovascular risk.,/downloads/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ucm071627.pdf,台湾倾向评分匹配研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DPP-4抑制剂或加用磺脲类对临床结果的影响,Ou SM,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5;163(9):663-672.,Ou SM,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5;163(9):663-672.,研究设计,研究目的:在接受二甲双胍加用DPP-4抑制剂或磺脲类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全因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心衰致住院率和低血糖发生率研究方法:倾向评分匹配研究(以人群为基础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台湾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纳入2009年至2012年期间年龄2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总计匹配10089对(10089名使用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的患者和10089名使用二甲双胍+磺脲类的患者)随访至发生死亡或2013年12月31日,平均随访时间3.3年评价指标包括药物暴露情况、药物暴露时间、全因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衰致住院率、低血糖等,Ou SM,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5;163(9):663-672.,台湾研究,研究流程图,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患者(n=273091),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其他药物)(n=135899),使用DPP-4抑制剂或磺脲类作为二联药物(n=70340),排除患者(n=137193)缺少出生日期或性别等信息:314年龄20岁:2204未开始联合治疗:134675,使用非研究药物(n=65559),二甲双胍+磺脲类(n=60209),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n=10131),Ou SM,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5;163(9):663-672.,台湾研究,倾向评分匹配后的基线特征,Ou SM,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5;163(9):663-672.,台湾研究,DPP-4抑制剂相比磺脲类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Ou SM,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5;163(9):663-672.,HR 0.63 (P0.001),台湾研究,DPP-4抑制剂相比磺脲类显著降低MACE*,Ou SM,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5;163(9):663-672.,HR 0.68 (P0.001),*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台湾研究,DPP-4抑制剂相比磺脲类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Ou SM,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5;163(9):663-672.,HR 0.64 (P0.001),台湾研究,研究结论,与加用磺脲类治疗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DPP-4抑制剂治疗的全因死亡、MACE、缺血性卒中和低血糖风险更低,Ou SM,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5;163(9):663-672.,台湾研究,西格列汀全球应用最广泛的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高效抑制DPP-4酶活性,Tatosian DA, et al. Diabetes Ther. 2013;4(2):431-442.,研究设计: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开放性的5个阶段交叉研究,旨在比较不同DPP-4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DPP-4酶活性的抑制百分比的谷值。研究共纳入22名18-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 6.5-10.0%,平均值7.4%),这些患者为初治患者或已停用降糖药至少6周或12周。研究包括5个阶段,每个阶段为期5天,患者仅应用一种治疗药物,分别为(1) 每日1次沙格列汀5mg,(2) 每日1次西格列汀100mg,(3) 每日1次维格列汀50mg,(4) 每日2次维格列汀50mg,(5) 安慰剂,两个阶段之间间隔至少10天。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第6天清晨的DPP-4酶抑制率谷值,通过比较每个阶段第5天清晨给药后24小时与给药前DPP-4酶活性而得。研究没有评估DPP-4抑制剂的降糖疗效,因此DPP-4酶抑制作用之间的差异对降糖疗效的影响尚不清楚。,第6天清晨的DPP-4酶抑制率谷值(95% CI):西格列汀100mg qd(n=17)91.7%(91.4, 92.1);维格列汀50mg bid(n=17)90.6%(88.9, 92.1);沙格列汀5mg qd(n=20)73.5%(66.6, 79.0);维格列汀50mg qd(n=18)28.9%(17.9, 38.4);安慰剂(n=17)3.5%(-0.7, 7.5)。,*仅针对维格列汀每日2次方案。,主要分析时间点,西格列汀强效降低亚洲/中国T2DM患者HbA1c,1. Mohan V,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9;83(1):106-116. 2. Yang W, et al. J Diabetes. 2012;4(3):227-237.3. Pan C, et al; Institution Investigators. Diabetes Obes Metab. 2012;14(8):737-744. 4. Pan CY, et al.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2;28(3):268-275.5. Yang W,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1;94(2):217-224. 6. Zeng Z,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13;29(8):921-929.7. /ct2/show/study/NCT01289119?term=alogliptin+China&rank=1§=X301258. http:/ /ct2/show/results/NCT01289119?term=alogliptin+China&rank=1§=X30125#evnt,*数据为组间比较的平均差异;阿格列汀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临床试验尚未正式发表,目前尚不清楚具体的HbA1c基线值。以上数据来自不同研究,不应直接比较。,西格列汀 vs. 沙格列汀:更有效降低FPG,Scheen AJ, et al. Diabetes Met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