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病虫害防治_第1页
玫瑰病虫害防治_第2页
玫瑰病虫害防治_第3页
玫瑰病虫害防治_第4页
玫瑰病虫害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病虫害防治 防止病虫害是保证玫瑰获得丰收的重要措施之一。防治病虫害必须及时,否则病虫害蔓延扩大,不仅增加防治的困难,而且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病害及其防治1.病毒病类 病原物属于非细胞形态的专性寄生物。 (1)识别特征 发病时造成玫瑰的枝叶萎缩,叶片硬化发脆,有的枝条扁平肥厚变成畸形。 (2)发病规律 病毒只能从各种伤口浸入。通过蚜虫、螨类、叶蝉、线虫、繁殖材料、工具、汁液、嫁接、人为活动等传播。夏秋季严重干旱,蚜虫猖獗时容易发病,这主要是蚜虫传播病毒而引起。 (3)防治技术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杂草及菟丝子。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焚烧。防治虫害,防止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尤其是蚜虫的发生和蔓延。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0%病毒灵400倍液,7天1次。2.白纹羽病 病原物属于真菌中子囊菌的一种病菌。 (1)识别特征 发病初期玫瑰落叶较多,后来仅剩新梢上的少数叶片,不久整株花丛枯萎死亡。枯死后的根部表面,可以看到白色羽毛状的菌丝。病菌孢子可以长期生存在土壤中继续危害玫瑰的根部。 (2)发病规律 玫瑰园中如果长期积水,地下水位偏高,玫瑰花的根部就容易被病菌侵染。受危害的根部发生皮层溃烂和脱离,造成水分和养料输送困难。 (3)防治技术 加强管理,发病后立即把病株挖除进行烧毁,并及时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多施有机肥料和速效肥料,促使玫瑰早日萌发新芽,增强植株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药剂防治,把花丛

3、根颈部位四周的土壤扒开,剪去患病的根部,后用50%的代森铵0.5千克,加清水100200千克,灌浇根部。3.白粉病 病原物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Lev.是真菌中子囊菌的一种病菌。在发病后期,病部白色粉状霉层中长出小黑点,这是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直径90110微米,附属丝少而短,内含有一个字囊。子囊大小为(80100)微米(6075)微米;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孢子大小为(2027)微米(1215)微米。无性阶段为Oidium leucoconium Desm.,分生孢子串生,椭圆形或腰鼓形,无色,孢子大小为(2327)微米(1416)微米。 (1)识别特征 叶

4、片、嫩梢、花蕾等部位均可受害。发病初期,在微叶正反两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变为浅灰色。叶片卷曲,有时叶片变成紫红色,以后叶片逐渐脱落,病情轻微的影响玫瑰生长和发育,病情严重的玫瑰整株落叶乃至死亡。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上越冬。病菌借助风吹雨打的机会,附着在玫瑰叶片的背面,以后产生菌丝体,穿过叶片的气孔进入叶肉组织吸收营养。菌丝体成熟后产生白色粉末状的孢子。梅雨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病害蔓延很快,主要危害玫瑰的嫩叶和新梢。产生白粉病的主要原因是花丛多密,多年没有进行修剪,通风不良,光照不够,排水不好。 (3)防治技术 加强管理,烧毁带病的枝条和叶片。及时剪除玫瑰过密的枝条,使

5、玫瑰通风透光良好,减少病菌发生和传染的机会。药剂防治,在玫瑰生长期间,用0.1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雾防治;玫瑰越冬休眠期间,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雾,效果显著;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0.5千克,外加清水200千克喷雾。种植优良品种,选择抗白粉病的玫瑰品种,可避免病害。4.玫瑰锈病 病原物Phragmidium rosaerugosae Kasai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木,柄锈菌科,多胞锈菌属。病叶正面生的性孢子器不显著,背面橘红色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堆。锈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2227)微米(1519)微米。夏孢子堆散生,夏孢子近圆形或卵圆形,橘红色,外生有小刺,大小为

6、(1824)微米(1520)微米。冬孢子棍棒状,深褐色,具49个隔膜,密生细流,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下端有柄,大小为(65118)微米(2028)微米。柄不脱落,长75140微米,上部黄褐色,下部无色,膨大。锈孢子亚球形至长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2028)微米(1622)微米。锈孢子间侧丝甚多,棍棒形,无色。夏孢子橙黄色,球形至长椭圆形,大小为(2025)微米(1524)微米,有细刺。夏孢子间侧丝多,侧丝棍棒形或圆筒形,几乎无色。冬孢子圆筒形,黄褐色,大小为(63128)微米(2439)微米,有隔膜47个。顶端优乳头状突起,下部有柄,长60168微米,基部膨大,无色或上端淡黄色。 (1)识别特

7、征 危害嫩枝、叶片、花。以叶和芽上的症状最明显。发病期间,被害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小点,此为病菌的性孢子器。叶片背面出现黄色的小斑,外围有褪色晕环,逐渐突破下表皮产生橘红色粉末,此为锈孢子堆,直径0.51.5毫米,在叶片背面产生近多角形、较大的病斑,直径35毫米,并生有黄粉状的夏孢子堆。秋末,病斑上又产生总黑色粉状的冬孢子堆。嫩枝的病斑略重大。玫瑰被病菌浸染后,枝叶瘦黄,生长不良,第二年很少开花,并且枝条萌发也受影响。 (2)发病规律 这种病菌分布的地区范围很广,只要条件适宜,都有浸染发病的可能。在一般的情况下,病菌孢子寄生在玫瑰的病芽附近,或在病枝上越冬,第二年34月间,玫瑰萌芽生长时,越冬孢子

8、同时长出菌丝,并且产生橘黄色的夏孢子堆,这是1年中扩大浸染的病原。每年5月上旬,正当玫瑰含苞初期,病菌的孢子随着锋驭的传播,再次浸染玫瑰的茎和叶,这时叶片的背面出现小黄点,67月间,叶片的背面和枝条上,产生许多橘黄色的锈孢子,78月间,是发病的高峰期;秋天又产生越冬的孢子堆,如此循环危害玫瑰。玫瑰被病菌侵染后,叶片卷曲不平,边缘枯焦变为黄色,花丛瘦弱并且早期落叶,严重影响玫瑰的生长和鲜花产量。 (3)防治技术 加强管理,收花以后,进行玫瑰修剪的同时把病枝和病叶剪除烧毁。春夏季,如果发现玫瑰锈病的锈孢子,应该及时摘除并且烧毁,防止病菌蔓延扩大和重复浸染。同时,重视肥水和田间管理,增强玫瑰的抗病能

9、力。合理密植,适当施氮、磷、钾混合肥。药剂防治,早春发芽前喷34波美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根据病情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冬季玫瑰落叶后,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雾。5.玫瑰根癌病 根癌病亦称冠癭病、癭瘤病、肿瘤病,是玫瑰、月季上发生较普遍的一种病害,广东、浙江、江苏等省有分布。发病后,植株生长衰弱且明显矮化。病原物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et Towns)Conn.短杆状,单生或链生,大小为(1.25)微米(0.61)微米,具14根周生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阴性反应,琼脂培养基中菌落白色,圆形,光亮,透明;在液体培养上微呈云状浑浊,表面有一层

10、薄膜。细菌不能液化明胶,不能分解淀粉。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最高为34,最低为10,致死温度为51(时间长为10分)。生长的酸碱度范围为pH值5.79.2,最适pH值7.3。-+-+ (1)识别特征 根癌病主要危害植株地表根颈部位,有时也可危害枝条和地下细根。患病部表面产生疣状突起小瘤,初为白色,后变为淡褐色,粗糙不平,大小不等。内部组织呈灰白色,柔软或作海绵状。随后病瘤木质化并逐渐增大,表面渐由淡褐色变为暗褐色,表面粗糙,质地变硬,木质化,并出现龟裂。病株枝短叶小,叶片失绿黄化,植株发育不良和明显矮化。 (2)发病规律 细菌在癌瘤组织的皮层内越冬或随病组织脱落于土壤中越冬。病菌借助灌水、雨

11、水、地下害虫、苗木或土壤带菌传播,自寄主根部或根颈部各种伤口侵入,尤其是在苗圃切介后埋土或压条伤口与带菌潮湿土壤接触,最易传病。其中雨水和灌溉水是田间传播的主要媒介。一般在土壤湿度过大的洼地块发病严重。细菌侵入后刺激寄主细胞组织,加快细胞分裂形成癌变。侵入时如遇到低温(10以下)时可潜伏侵染,并不表现症状,当气温升高时才表现肿瘤。肿瘤形成后,不再依靠细胞,病部即使在无细菌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细胞裂变。该细菌适宜温度为25左右。 据国外报道,细菌侵入后形成癌瘤是因为:病原菌存在一种诱质粒(Ti-plasmid),该质粒是环状的T-DNA组成的(T=tumour-肿瘤),在T-DNA携带诱癌基因。当

12、细菌侵入寄主时,T-DNA随之进入寄主细胞,引起细胞异常分裂,形成癌瘤。寄主细胞一旦分裂,即使除去病原菌也不能组织癌瘤的发展和增大。 (3)防治技术 加强检疫,禁止调运病株,发现病株及时烧毁。改进栽培技术,在繁殖时以芽接代替劈接。选择无病菌污染的土壤法苗和栽植,不用种过蔷薇科植物的土地作苗圃等。发现病瘤应立即消除,然后用1%硫酸铜溶液或1%抗菌剂402液消毒伤口,外加凡士林保护,国外用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K84)防治蔷薇根癌病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剂防治,及时切除癌瘤,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12份)消抹消毒。也可用链霉素、土霉素涂抹治疗。6.

13、玫瑰枝枯病 枝枯病亦称茎溃疡病,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均有分布,发病严重时造成枝条枯死,甚至全株死亡。病原物Coniothyrium fuchel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木,球壳孢科,盾壳霉属。分生孢子器埋生于枝条表皮下,扁球形,器壁黑色,直径180250微米。分生孢子近球形或卵形,初无色,后变为淡黄褐色,大小为(2.54.5)微米(2.53)微米。分生孢子梗无色,短,大小为3微米(1.52)微米。 (1)识别特征 病菌多在修建枝条伤口附近或嫁接处侵入,特别是切口离腋芽太远,而留下的残余枝条更易发病。初期,在枝条上产生紫色小斑,后中部变灰白色,边缘有1紫红色圈,病斑稍隆起或开

14、裂。发病严重时,病斑迅速环绕枝条,致使枝条枯死。枯枝变成黑褐色,并会延续向下蔓延。病部与健部交界处稍下陷。后期,在病部表面散生黑色小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2)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植株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分生孢子器中形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菌丝体越冬后,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再在病组织中扩展蔓延。病菌孢子萌发后,主要通过伤口侵入。管理不良,过度修剪的植株发病较重。凡茎部受伤,施肥不足,受旱受涝,土壤瘠薄,树势衰弱的植株,发病较重。 (3)防治技术 合理修剪,定期修剪茎枝,尤其是台风雨后的伤折枝,应及时剪除,集中烧毁。修剪时,切口尽量靠近腋芽处。大的茎枝

15、剪口要用1%硫酸铜或1%抗菌剂402液消毒,再涂波尔多浆(1:1:15)保护伤口。加强栽培管理,雨后应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夏季干旱季节,应及时灌溉防旱,土壤瘠薄地区,应增施肥料,促使石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喷药保护,每次修剪后,应立即喷药保护枝干,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药剂可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喷雾。 7.玫瑰叶斑病 玫瑰叶斑病主要有褐斑病、灰斑病还有黑斑病。广东、浙江、山东、吉林等省均有分布。各病病原物分别介绍如下: 褐斑病病原物Cercospora rosicola Pas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木,暗色菌科

16、,尾孢数。子实层多数产生于叶片正面,分生孢子梗220根成束,甘蓝绿色,下浓上淡,隔膜多,直至波纹状,有曲伸1至多处,略有分枝,顶端圆形至圆锥形,有中等大小孢子痕,大小为(2050)微米(34.5)微米。分生孢子淡色至甘蓝色,倒棍棒形,直微弯,有隔膜14个,基部倒圆锥形至长圆锥平切状,顶端略吨圆,大小为(2060)微米(35)微米。 灰斑病病原物Cercospora rosae(Fuckel)Hohn.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木,暗色菌科,尾孢属。子实层产生于叶片背面,呈小黑点状。子座亚球形,淡褐色,由少数褐色细胞组成,直径70微米左右。分生孢子梗密集至高度密集成束,淡色至淡甘蓝绿色,偶有隔

17、膜,不分枝,无屈曲,直至稍弯,顶端圆锥形至长圆形,(540)微米(24)微米。分生孢子无色,圆筒性,直立或几乎不弯曲,隔膜05个,多数1个,两端圆或基部亚平切状,大小为(1550)微米(24)微米。黑斑病病原物Actinonema rosae(Lib.)Fr.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木,黑盘孢科,防线孢属;有性阶段学名为Diplocarpon rosae Wolf.,属子囊菌亚门。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着生于表皮下,以后突出表皮;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分生孢子近椭圆形或长卵形,无色,双胞,分离处稍缢缩,上下两个细胞大小常不等,多数一端较狭,大小为(1825)微米(56)微米。子囊盘生于越冬病叶

18、的上表面,球形至盘形,深褐色,直径100230微米,裂口辐射状;子囊孢子圆筒形,大小为(7080)微米15微米。 (1)识别特征 褐斑病,叶片上病斑散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4毫米,紫褐色或红褐色,中心淡褐色,黄褐色甚至灰色,在叶正面产生淡黑色霉层或黑色小点。前者为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后者为子囊壳。叶背病斑一般不明显。灰斑病,叶片上病斑散生,不规则形,较大,多发生于叶缘,暗褐色,有时中部变成灰褐色而边缘红色,两面均产生淡黑色霉斑。黑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来扩大成黑褐色或紫褐色的圆形斑点,直径0.6厘米左右,边缘有灰白色放射状的菌丝体,圆斑里面密生许多黑点,这就是分生孢子器和分生

19、孢子。孢子器成熟后放出分生孢子,随风飞扬,再行侵染。这种病菌破坏叶组织,造成玫瑰早期落叶,严重影响第二年玫瑰花的产量。 (2)发病规律 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枯枝、枯叶或土壤里越冬,第二年56月间产生分生孢子,随着风雨传播侵染。主要从气孔、皮孔和各种伤口侵入危害玫瑰的叶片。一般89月间发生严重,尤其在降雨早而又多的条件下,病害发生早而且。一般在低洼地、肥水管理不当时有利病害的发生。 (3)防治技术 消除病原,搞好清理工作,及时清楚带病落叶,冬季收集地面落叶,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或埋于土壤深处,以减少病害侵染来源,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扩展。加强管理,重视肥水等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适度修

20、剪,通风透光,以提高玫瑰本身的抗病能力。药剂防治,发病前,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清水500600千克喷雾防治,效果比较好。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清水400500千克喷雾防治。发病较重的田地,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 (二)虫害及其防治1.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Walker)】 (1)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1316毫米,翅展3034毫米,头胸部黄色,复眼黑色,前翅有1褐色线纹,自前缘近顶角处起斜向后缘中间,线纹以内基半部为黄色,线纹以外端半部为棕色,后翅及腹部为淡黄褐色。卵。椭圆形,扁平

21、,黄绿色,几颗或几十粒一起产于叶上。幼虫。老熟时体长25毫米,头小,淡褐色,胸腹部肥大,黄绿色,前胸盾板半月形,并有黑褐色斑点2个,提背有1大形前后宽、中间窄的紫褐色斑和许多突起枝刺,在亚背线上的突起枝刺,以腹部第一节的最大,依次是腹部地七节的,胸部第三节的,腹部地八节的;腹部26节的突起枝刺小,特别是第二节的最小。蛹。黄褐色,椭圆形,短而粗,长12毫米;蛹藏于坚硬的茧中。茧。表面光滑,灰白色,上有几道褐色长短不一的纵纹,外形极似小雀蛋。 (2)发生规律 黄刺蛾在我国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华北、西北1年发生12代,长江下游1年2代。冬季都以老熟幼虫在小枝的分杈处、主侧枝以及树干的粗皮上结茧越冬

22、。来年56月化蛹。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或块产,卵期约6天。幼虫共7龄。初孵幼虫群居危害,4龄后分散危害。1代区(如沈阳、西安)为7月上旬至9月。2代区(如上海、武汉)为6月上中旬至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至9月。10月幼虫老熟并寻找适宜枝条结茧越冬。 (3)防治技术 人工防治,冬天结合玫瑰修剪整枝,把枝杈上的和根颈土壤附近的虫茧敲碎,并杀死幼虫。保护天敌,保护如上海青蜂、螳螂、胡蜂、益鸟、步行虫等。药剂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0.5千克,加清水400500千克喷雾防治,效果良好;大发生时,用1%杀虫素2000倍液防治。诱杀成虫,采用YW-3型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2.大蓑蛾(Crypto

23、thelea variegata Snellen)和茶蓑蛾(Cryptothelea minuscula Butler)。 (1)识别特征 1)大蓑蛾 成虫。雄成虫,触角羽毛状,翅、足发达。雌成虫,体肥大,无触角、无翅、无足。卵。椭圆形。幼虫。孵化后均吐丝作一护囊,体藏其中。护囊纺锤状,护囊外覆碎叶片,护囊1端有根细丝。 2)茶蓑蛾 成虫。成虫雌雄异态。雄成虫,体长1115毫米,翅展2228毫米,体褐色,触角羽毛状,翅、足发达。雌成虫,体长1216毫米,为蛆状,肥大,无触角、无翅、无足。卵。椭圆形,淡黄色。幼虫。孵化后均吐丝作一护囊,体藏其中。体肉黄至紫褐色,老悉后体长1618毫米。蛹。赤褐色

24、,纺锤形。 (2)发生规律 这两种害虫的幼虫主要危害玫瑰的枝、叶和花朵,在89月间,危害最严重,10月以后天气逐渐转冷,幼虫龟缩在袋囊里越冬,第二年45月间,幼虫羽化,雌雄交配后产卵在袋囊里。幼虫孵出后,从袋囊下端的小口中爬出来,成群啃食玫瑰的叶肉部分,不久吐丝随风飘散移动,依玫瑰的叶片织袋囊并藏在袋囊中。幼虫寻找食物时,头部伸出袋囊中,把玫瑰的叶片咬成缺刻着孔洞,枝条的表皮也有斑点伤痕。如果受到惊动,很快龟缩在袋囊里不动。幼虫移动时,总是背着袋囊向前,所以叫袋蛾,又叫避债虫、皮虫。小袋蛾的袋囊比较小,长1厘米左右,圆锥形,其他和大袋蛾相似。小袋蛾对玫瑰的危害性最大,白袋蛾的袋囊灰白色,长圆锥

25、形,长22.5厘米,其他也和大袋蛾相似。 据皖南地区报道,干旱年份,袋蛾危害非常严重,并且1年有发生2代的。幼虫先把玫瑰的叶片吃光,接着啃食玫瑰嫩枝的皮层,受害的玫瑰成片死亡。目前袋蛾已经成为该地区玫瑰的最大害虫之一。 (3)防治技术 诱杀成虫,用黑光灯或信息素诱杀成虫。人工防治,及时消灭越冬的幼虫,秋、冬季节,人工剪除玫瑰枝条上的袋囊并且加以烧毁,或做家禽的饲料。同时也要把周围绿化树上的袋蛾全部消灭掉。保护和利用天敌,保护姬蜂、大腿蜂、寄蝇等蓑蛾的天敌。药剂防治,蓑蛾幼虫对敌百虫药剂比较敏感,使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防治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在幼虫成群集中时,用80%敌百虫乳剂0.

26、5千克,加清水500千克喷雾进行防治,效果很好。如果幼虫长到2龄以上,即在袋囊里面,喷药的效果很好。如果幼虫长到2龄以上,即在袋囊里面,喷药的效果很差。如用每克含孢子100亿以上的青虫菌加清水0.5千克喷雾,效果较好。3.角斑古毒蛾 Orgyia gonostigma(Linnaeus) 又名赤纹毒蛾。属于林翅木,毒蛾科。分布于许多省市。 (1)识别特征 成虫。雌雄二型。雌蛾体长17毫米,长椭圆形,只有翅痕,体有灰和黄白色绒毛。雄蛾体长15毫米,翅展32毫米左右,体灰褐色,前翅红褐色,翅顶角处有1黄斑,后缘角处有新月形白色斑。卵。扁圆形。幼虫。体长42毫米左右,体黑色,侧面有黄褐色线纹,前胸背

27、部和第八腹节背面各有1对黑色长毛丛。14腹节背部各有黄色短毛刷。 (2)发生规律 东北1年发生1代,华北、西北地区1年2代。以幼虫在玫瑰的枝皮缝、落叶层下、杂草丛中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在植株上危害嫩芽、幼叶。5月化蛹,蛹期约15天,6月成虫羽化。初孵幼虫先群体取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状,以后借风扩散。幼虫危害期为49月,9月幼虫陆续越冬。 (3)防治技术 人工防治,在蛹和成虫期检查花木上的蛹茧和卵块,采集销毁。4.玫瑰茎蜂(Neosyrista similis Moscary) 属于膜翅木,茎蜂科。主要危害玫瑰的枝条嫩梢,造成许多枝条枯萎或死亡,严重影响玫瑰的生长和第二年的开花。 (1)识别特征

28、 成虫。体长1617毫米,翅展2223毫米,体黑色,翅茶色,半透明。触角丝状,基节淡黄色,其余黑色。单眼3个,淡黄色,复眼前下方各有1长圆形黄斑,上唇两侧黄色。后胸背板后缘中央有1三角形淡黄斑,上唇两侧黄色。后胸背板后缘中央有1三角形淡黄斑,腹部13节背板两侧各有1黄斑,第八节后缘两侧各有1短刺,中间尾刺长1毫米,腹部侧扁。雌蜂尾部中央有1纵沟,产卵器呈不规则锯齿状。卵。扁梨形,稍弯曲,长1.2毫米,宽0.7毫米,乳白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18毫米,乳白色,头部浅黄色,胸部稍隆起,足退化,各体节侧面突出,形成扁平的侧缘,体末端有1褐色尾刺。蛹。为裸蛹,长1518毫米,初期蛹体乳白色,复眼棕

29、红色,近羽化时体呈黑色,腹部13节有黄斑。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幼虫在被害的玫瑰枝条中越冬。第二年4月间,幼虫开始危害。后来幼虫老熟在枝条里化蛹,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外出,雌雄交尾后产卵在玫瑰的当年生嫩梢上,每次1粒。6月下旬玫瑰盛花期间,卵孵化出幼虫,从嫩梢顶端向髓心部位钻蛀,枝条被蛀食一空,剩下虫粪和木屑。受害的玫瑰枝条初期新梢蔫萎,接着干枯变成黑色,并向下弯曲。到了秋天幼虫钻进枝条的基部做茧越冬。 (3)防治技术 玫瑰夏、冬两次修剪整枝时,把带虫的枝条剪除,并且把枝条烧毁消灭幼虫。或在45月间经常检查玫瑰嫩梢,如果发现蔫萎时,立即把受害枝条剪除,因为这时嫩梢里已经有虫卵或幼虫。在

30、成虫羽化盛期用50%杀螟松乳剂0.5千克,加清水400500千克喷雾12次,效果较好。5.蔷薇叶蜂(Arge nigrinodosa Motschulsky) 属于膜翅木,叶封科。主要危害玫瑰的叶片,有的把玫瑰的叶片全部吃光,严重影响玫瑰的生长和发育。 (1)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419毫米,雄虫略比雌虫小。头、触角、足均黑色,胸部红黄色,腹部橙黄色。中胸后部两侧,即小段片两侧有黑褐色斜斑纹;后胸及第一腹节背面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翅烟褐色,近外缘逐渐透明,沿前线脉至翅痣(黑色)有1黑色带;触角3节,上生有绒毛,第一、第二节短,第三节长,约为第一、第二节之和的6倍;单眼3只,位于触

31、角之上两复眼间;中胸盾片中叶成倒钟形,盾侧终沟缘,中叶中部有一终沟;各足胫节端部有2距。若虫。体长1618毫米,腹部具伪足5对,着生于26腹节。体绿色,背面绿色较深,体上有许多黑色毛瘤;头部橙黄色,生有稀疏绒毛,前额有1淡褐色斑;侧单眼各2只,黑褐色,其周围黑色;触角3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毛瘤2列,前列2个,后列4个;前胸两侧各有2个较大毛瘤,分别位于气门的前上方和下方;中胸和后胸背面各有毛瘤3列,前列5个,中列4个,后列6个,两侧各有1黑褐色大毛瘤;胸足基部有黑斑;第一腹节背面毛瘤3列,前列4个,中列和后列各为6个;第二至第八腹节背面毛瘤均为3列,各列6个;第九腹节毛瘤3列,各列4个;地十腹

32、节毛瘤2列,各列2个;此外,各腹节气门下有一大毛瘤;气门橙黄色,其前后黑褐色。茧。椭圆形,长910毫米,宽56毫米。分为两层,外层麻袋网眼状,内层质地致密。蛹。体长79.5毫米,黄白色;复眼黑色,单眼突出,淡褐色。翅芽短,达中足腿节;后足末端达第六腹节;近羽化时体色同成虫。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34代。4月间雌虫用尾部产卵器刺进玫瑰嫩枝,在皮层和木质部之间产卵2列,约10粒1排,7天后孵出黄绿色的幼虫,专食玫瑰嫩叶。幼虫在土壤中做茧越冬,第二年45月间成虫羽化,从土壤中钻出后产卵,6月间幼虫危害叶片,有时能将玫瑰的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叶柄和粗叶脉,7月初幼虫成熟,钻进土壤中做茧化蛹,7月中旬

33、第一代成虫从土中钻出,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孵化。这时经常有许多幼虫聚集成群咬食玫瑰的新梢和嫩叶,并且很快把叶片吃光。 (3)防治技术 结合修剪残花,及时剪除被害枝烧毁。冬季翻动植株周围的土可以杀灭部分越冬虫源。药剂防治,8月上中旬,叶蜂幼虫幼龄期喷2.5%敌杀死2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100毫克/千克,也可用80%敌百虫乳油0.5千克,加清水600千克喷雾防治。6.切叶蜂(Megachile nipponica Cockerell) 属于膜翅木,切叶蜂科。 (1) 识别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812毫米,黑色,头部暗灰色,腹部6节,下面有明显平行排列的灰色细毛,腹部末端,有螯针。雄蜂较雌蜂小,

34、淡黄色,尾部呈有边截形,无腹毛刷。卵。香蕉形,淡黄色,长约2毫米。老熟幼虫。乳白色,C形,体长56毫米。蛹。初期白色,以后逐渐变褐。蜂茧。椭圆形,深褐色,外部为叶片,里层由细密的丝组成,长79毫米,宽5毫米左右。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23代。成虫常在玫瑰花丛的周围盘旋飞翔寻找嫩叶,然后栖息在花丛叶片上,并迅速把叶片咬成月牙形,用后脚把嫩叶捧住飞回虫窝,接着继续危害其他嫩叶。它在很短时间内能把嫩叶全部咬光。 (3)防治技术 用50%杀螟松乳剂0.5千克,加清水500750千克喷雾防治,或用50%马拉松乳剂0.5千克,加清水7501000千克喷雾,效果较好。7.玫瑰栉角叶蜂(Cladins p

35、ectinicornis L.) 属膜翅木,叶蜂科,丝叶蜂亚科,枝叶蜂族,栉角叶蜂属。玫瑰栉角叶蜂是玫瑰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1)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56.5毫米,翅展10.612.8毫米,体黑色有光泽,前足、中足、后足自腿节的端部至前跗节为黄色,跗节的背面稍带黑褐色,中胸腹板发达,隆起呈长椭圆形。翅透明,翅基部至翅中部稍带褐色,翅痣、翅脉黑褐色、淡膜叶白色,较大,淡膜叶间距离为1个淡膜叶宽的1.2倍。后胸小盾片大,其中央长度与淡膜叶宽之比为1:2.2。触角黑色9节,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齿状,16节上各有1枝状突起,并依次缩短。卵。长椭圆形,长径0.91.1毫米、宽径0.30.4毫米,卵从初

36、产到孵化前均为乳白色。幼虫。体圆柱形略扁平,体表多皱纹,腹部每节具23个小环,老熟幼虫体长1114毫米,黄白色或黄绿色半透明,体上多白色或浅黑色的细毛和小突起,背中线色稍暗;头红褐色,侧单眼周围有1黑色圈;腹部7对;幼虫7龄,各龄幼虫体色无明显变化。蛹。裸蛹,体长4.66.3毫米,初为乳白色,逐渐变成黑色,翅灰白色;复眼由白色渐变成红褐色,后变成黑色。雌蛹触角为丝状。 (2)发生规律 该虫在沈阳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干基的土块下结茧越冬。第二年4月下旬化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并交尾产卵。卵期912天,越冬代和第一代的成虫羽化盛期为5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幼虫危害盛期为6月和9月。幼虫期

37、1924点。幼虫期取食玫瑰叶片,形成孔洞和缺刻,严重发生时整株叶片被食光,仅留叶柄和主脉。该虫在春秋2季危害,春季危害严重。近年来在沈阳地区调查,虫株率达100%。单株虫口密度2658头,多者达100余头,平均42头。严重地影响了玫瑰的生长和开花,失去观赏价值。 (3)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幼虫期捕食性天敌较多可充分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在老熟幼虫期利用假死性振落捕杀或在幼虫结茧越冬期人工翻干基土块将幼虫冻死。花木移植时根部不带土块,可避免此虫带入新区。化学防治,在幼龄幼虫期可选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防治。8.玫瑰三节叶蜂(Arge pagana Panxer) 玫瑰三节叶蜂又名月季叶蜂、

38、黄腹蜂,属膜翅木,三节叶蜂科。 (1)识别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7.5毫米左右,翅展17毫米左右。头、胸部黑色,带有光泽,腹部橙黄色。触角黑色,鞭状,由3节组成,第三节最长。翅黑色,半透明,脚全部黑色。雄成虫比雌成虫稍大。卵。椭圆形,长约1毫米,初产时淡橙黄色,孵化前为绿色。幼虫。初孵时微带淡绿色,头部淡黄色,老熟时体长1819毫米,黄褐色;胴部各节由条横向黑电线,在这些黑店线上有短小的毛;胸足3对,腹足6对,生在59节和尾节上。蛹。乳白色。茧。椭圆形,灰黄色。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土中作茧越冬。翌年4月间化蛹,56月羽化为成虫,用产卵管在玫瑰或月季新梢上刺成纵向裂口,就在

39、其中产2列30粒左右的卵。卵孵化后新梢就完成破裂、变黑、倒折。第一代幼虫5月中旬老熟,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产卵,至8月中下旬进入第二代幼虫危害高峰,从10月上旬起陆续入土越冬。 (3)防治技术 清除虫源,将产卵枝条剪掉,集中销毁。冬季或生长季节,扫除枯枝落叶,并销毁。玫瑰根基培土510厘米,使蛹不能羽化或羽化后成虫不能出土而死亡。保护利用天敌,捕食性天敌有中华大螳螂、蜘蛛等,蚂蚁也可拖食13龄幼虫,啃食茧内幼虫、蛹等;该虫的寄生性天敌有姬蜂,该寄生蜂可在各代幼虫体内寄生,并在茧内化蛹。在幼虫危害期,喷施50%杀螟松1000倍液。9.玫瑰哈氏茎蜂(Hargitia draconis

40、Maa.) 是危害蔷薇属植物嫩茎和髓部的重要害虫。 (1)识别特征 成虫。雄成虫,体长1317毫米,翅展2024毫米,全体黑色,弥补黄褐色绒毛;复眼黑褐色,单眼黄褐色;唇基除中央呈三角形小斑外,唇基上区、颊、上颚除端部,复眼顶端内侧小圆斑等均为黄色;触角稍呈棍棒状,2730节,多数28节;下颚须6节,第六节垂直着生在第五节中央偏末端;前胸背板前缘中央稍向后凹入,后缘中央向前凹入,两侧向下延伸,盖住侧板;中胸小盾片黑色;翅透明,淡黄褐色,前缘脉和亚前缘脉黄褐色,其余各脉暗褐色;前、中足胫节和跗节黄褐色,前足胫节端有1变形的端距,后足胫节具2个刺状端距,端前距着生在胫节端部的1/3处;第一跗节长等

41、于第二、第三、第四跗节长之和,爪具双齿,端齿比亚端齿宽而短;腹部细长稍侧扁,第一节背板中间裂开,呈葱头状黄白色絮状凹陷区,第二、第三、第四、第六节后缘下角具黄白色三角形斑;第四节背板中央后缘处有2个黄白色小斑点,有的个体不明显。雌成虫体长1619毫米,翅展2327毫米;触角2830节,多数30节;头部除复眼顶端内外侧小圆斑及下端内侧长斑为黄色外,其余均为黑色,其他特征同雄虫。卵。黄白色,略呈卵圆形,1端钝圆,1段呈指状突起,并稍向腹面弯曲;平均长1.7毫米,宽0.85毫米。幼虫。初孵幼虫体白色,头胸部大,腹末渐细,并具尾突;胸足为3对突起,无腹足,体长平均1.9毫米。老熟幼虫体长1319毫米,

42、白色,胸足退化呈乳头状;头淡黄褐色,单眼区及上颌端部黑褐色。尾角4节,尾突上着生深褐色三角形扁刺。肛上叶分两瓣,肛上下叶浅黄褐色,并着生黄褐色短毛;肛下叶中部两侧,各具1个肛附器节。气门长椭圆形。蛹。初为白色,复眼暗红紫色,后变为黑色,腹部第二、第三、第四、第六节背板后线下角具黄色三角形斑,侧膜黄白色,如同1条带贯穿体两侧。雌蛹长1720毫米,雄蛹长1418毫米。 (2)发生规律 在北方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隧道内结薄茧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化蛹,中旬末为化蛹盛期,下旬初为末期,但仍有个别幼虫到4月初才化蛹。化蛹舱位置在蛀道的上部。蛹期1518天,成虫于4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并不马上

43、出枝,在原滞道内呆12天,开始咬圆形羽化孔,34天后咬透木质部留下皮层,待出枝时,再沿孔周围咬断皮层,但仍有一点不咬断。成虫用头顶开表皮,爬出蛀孔。每天多在上午10点后出枝,以天气晴朗出枝最多。成虫白天活动,夜间静伏不动,多停在叶片上交尾,飞行缓慢。产卵前用锯腹片先试锯嫩茎多处,以便找到适宜的产卵位置。初孵幼虫即在原处取食嫩茎,而后进入茎内往鼓包下方蛀食约1厘米,开始在皮层内呈螺旋形往下环蛀嫩茎和韧皮部13圈,又进入茎内往下蛀食约0.5厘米,掉头往上蛀食,经过原产卵刻槽上方25厘米时,又沿皮层内往上呈螺旋形环蛀约1全。此时顶梢开始萎蔫下垂,螺旋形蛀道内断断续续充有粪粒,皮层内有褐色蛀痕。幼虫继

44、续往顶梢蛀食嫩茎,直至将顶梢嫩茎蛀空,又掉头往下蛀食,并将粪便推至顶梢,此后幼虫活动的蛀道内留有一定空间。当顺梢嫩茎食尽后,下边的茎干已木质化,原蛀道已愈合。从外可见螺旋形的鼓棱。此后幼虫便往下蛀食,虫粪仍往后推入蛀道的上方。随幼虫长大,活动空间也加大,最后可长达5.518.2厘米。当取髓部直至枝条分杈处时,便停止取食,开始越夏越冬。充满坚实虫粪的顶梢已经干枯,并稍弯曲,极易识别。蛀道的长短,随寄主的不同而不同。月季长达70厘米,玫瑰蛀道短。由于枝短小,食量不足,故幼虫身体较瘦小。这种幼虫多半是雄蜂。从地面长出的玫瑰枝条,茎干既粗又嫩,几乎100%受此虫危害。幼虫身体粗壮的,多半是雄蜂。幼虫危

45、害到6月上旬,开始沿蛀道内壁织1极薄的长茧,头向上开始越夏越冬。茧长2.75.5厘米。 (3)防治技术 40%敌百虫粉剂800倍液喷治。10.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 Maskell) 属于同翅木,落蚧科。除我国西北地区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1)识别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57毫米,椭圆形,橘红色或暗红色,背面隆起,腹部平坦,体背面着生黑色短毛,并披有白色蜡质分泌物,腹气门2对。雌成虫发育到产卵期在腹部后方分泌出白色卵囊,卵囊上有隆脊1416条。雄成虫体长约3毫米,口器退化,触角黑色,胸部黑色,具有1对紫黑色的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棍,足细长发达,腹部橘红色,腹端两突

46、起上各有长刚毛3根。若虫。椭圆形,眼、触角和足均黑色,体背覆盖有淡黄色蜡粉。龄开始有雌、雄区别,3龄雌若虫红褐色,触角9节,体毛发达,毛簇显著。雄虫体较狭长,橘红色,触角6节。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24代,世代重叠。以若虫和雌成虫(中国南方有少数带卵囊的雌虫)越冬。12龄若虫多寄生于叶片背面主脉附近,吸食汁液,同时排出蜜露。若虫每蜕皮1次,迁徙1次,2龄后,雌虫多迁至大树及树干上,变成虫后,又向荫蔽处移动,常在枝干交界处的腋下、枝干阴面成群寄居,固定取食不再移动,腹末分泌蜡质絮状白色卵囊,产卵其中。产卵期长达1月之久。雄虫量少,多营孤雌生殖,但越冬代雄虫较多,常在树干缝隙、杂草、松土中结白

47、色絮状薄茧化蛹。吹绵蚧原产澳洲,温暖高湿为其适宜气侯条件。 (3)防治技术 采取生物防治和人工捕杀为主,辅以药剂防治。加强检疫工作,防止虫卵随苗木、接穗调运而传播。保护当地已有的或引进释放的捕食性瓢虫,病控制喷洒药剂,以防杀死天敌。春芽开始萌发时,可用草把及时刷除枝干上的越冬成虫和若虫,压低虫口基数;结果修剪、采果剪除虫枝,宅除虫果。若虫期喷洒松脂合剂、石油乳剂、石硫合剂等药剂。11.桃球坚介壳虫(Lecanium kunoensis Ruwana) 属于同翅木,盾蚧科。桃求坚介壳虫主要危害玫瑰的枝条,固定在枝条上吸取营养,引起枝条皮层开裂,结果造成大批花丛枯死,叶片受害失绿或脱落。 (1)识

48、别特征 成虫。雌成虫介壳半球形,直径约3毫米,高2.5毫米,初较柔软,黄褐色,后渐硬化、紫褐色,有光泽及小刻点,无皱纹,腹面扁平与枝干结合处有白色蜡粉。雄成虫体长约2毫米,头胸赤褐色,腹部淡褐色,触角10节丝状,翅1对、透明,翅展约2.5毫米,有翅脉1条,分歧。卵。椭圆形,长约0.3毫米,半透明,粉红色,附有一层白色蜡粉,藏于雌虫腹内。若虫。初孵若虫扁长圆形,粉红色,背面有龟甲纹,后期雌雄若虫异形,雌性体长2毫米,雄性略瘦小。蛹。雄性化蛹,裸蛹,长1.8毫米,赤褐色,触角、足翅均淡褐色。 (2)发生规律 该虫在华东地区,1年发生2代,常常是2龄若虫在受精的雌成虫在玫瑰枝条上越冬。第一代雄虫发生

49、在78月间,雄虫寿命比较短,1生只有23天,交尾后很快死亡,它的飞翔能力很低。雌虫交尾后虫体膨大,不久产生幼虫。第一代若虫在5月上旬出现,第二代在89月间发生。幼虫在玫瑰枝条上到处爬寻食处,23天后便固定下来,口针刺入枝条的皮层组织中吸取玫瑰的营养,并且虫体很快长出介壳。 (3)防治技术 这种害虫的发生先后不齐,虫体背部有蜡质介壳覆盖,因此往往防治不容易彻底,应抓紧在玫瑰休眠期中进行防治。在秋冬季节,玫瑰落叶后喷洒1次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玫瑰萌芽后,要在越冬雌虫产小介壳虫盛期进行喷药,这样效果比较好,可用50%杀螟松乳剂0.5千克,加清水500750千克喷雾防治。12.玫瑰跳甲(Altica

50、sp.) 属鞘翅木,叶甲科。 (1)识别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6毫米,体宽2毫米;雄虫体长5毫米,体宽2毫米;全体蓝黑色,带有金属光泽;足3对;触角丝状,黑色,共11节。卵。橙黄色,锥形或长椭圆形,长1毫米、宽0.5毫米。幼虫。初孵化时体色枯黄色,后渐渐变为黑色;头褐黑色,胸足3对;各体节上着生两排小黑瘤,乌黑发亮,瘤上着生白色短毛;老熟的幼虫体长78毫米,腹部棕褐色。幼虫蜕皮2次,从幼虫孵化到第一次蜕皮,约21天;幼虫刚蜕皮时体色橘黄色,后渐渐变黑色。蛹。长45毫米,黄褐色,椭圆形,体背上有稀疏的黄白色短毛,尾部有2根黑色的刚毛。 (2)发生规律 兰州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植株附近土隙中

51、、枯草丛及落叶中越冬,翌年春季4月中下旬,玫瑰抽梢时出蜇活动。成虫早晚栖息在叶腋内或枝杈处,上午10点下午4点成虫十分活跃,寻偶交配,食叶补充营养,将叶片食成缺刻状。5月上旬开始产卵,至8月下旬仍有成虫产卵。1次产6粒,卵产于叶背或叶面,呈不规则排列。平均卵期为10.5天。卵期的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5月、6月、卵期为1113天;7月气温高,卵期为710天。玫瑰跳甲在5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幼虫分散在叶片上危害,将叶片啃成网状。幼虫期28天左右。6月中旬至9月上旬,老熟幼虫落地在土中化蛹,蛹7天。6月下旬开始羽化为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是羽化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相继死亡。成虫有跳跃性和假死性,触之跳逃或坠落,还有短距离飞行能力。10月成虫入土蛰伏越冬。 (3)防治技术 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杀。13.山楂红蜘蛛( 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 属于螨蜱木,叶螨科。 (1)识别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0.53毫米,宽0.32毫米;体卵圆形,体背共有刚毛26根,分成6排;足淡黄色,较体长为短,爪间突分裂成3对几乎相同的刺毛,无背刺毛。雌成虫分为冬、夏型。冬型为朱红色,有绢丝光泽;夏型次成虫初蜕变为红色,取食后变为暗红色,体背两侧第二对足附近开始向体后方显露出不规则黑色斑纹。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