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健康与锻炼心理学_第1页
运动健康与锻炼心理学_第2页
运动健康与锻炼心理学_第3页
运动健康与锻炼心理学_第4页
运动健康与锻炼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动成瘾”的案例分析课程名称:健康行为与健康心理课程论文:“运动成瘾”的案例分析姓名学号:李佳奇(3130101182)院系班级:经济学院 财政系1301任课老师:司琦老师“运动成瘾”的案例分析摘要:运动健身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提倡,运动健身可以给健康带来好处,但也有的人因为过度运动,生活和身体反而出现了一定的危害。20世纪50年代,运动成瘾现象最早出现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目前在中国,运动成瘾也逐渐获得更多的关注。本文将在阶段变化模型的框架下,结合具体案例,尝试探讨运动成瘾的触发机制和干预措施。关键字:运动成瘾 阶段变化模型 EAS-21模型 一、 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运动成瘾(E

2、xercise Addiction)是行为成瘾的一种,是因为过度且无节制的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产生耐受和依赖,使得自身的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受到损害的现象。国外学者Veale认为你运动成瘾是用来描述个人所从事的运动变成的一种强迫性行为,具有运动成瘾倾向或症状的个体会将运动计划视为生命最重要的事,若是阻碍了运动计划,将会引发个体的焦虑、不安或者沮丧,使给人体逐渐忽略了人际社会互动,忽略了家庭责任。 Veale DMW. Exercise dependence J. British Journal of addiction, 1987Hassembles和Symons对运动成瘾的概念进行

3、了如下界定:运动成瘾是一种参与业余体育活动的渴望,并导致无法控制的过度的锻炼行为,并伴随出现一定的生理(如忍受/断瘾)或心理(如焦虑和沮丧)症状。 Hauseenblas, Symons DS. Exercise depen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J. Psychology of Sport& Exercise, 2002 还有其他学者用类似于诊断物质性和行为性成瘾的标准来界定运动成瘾,但是目前人们对于运动成瘾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科学而准确的界定,这可能与运动成瘾形成的生理、神经及心理、社会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有密切关系。(二)、运动成瘾的性质根据致瘾源

4、和现象学分类,成瘾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成瘾和精神成瘾两大类。而运动成瘾既是物质成瘾,又是精神成瘾。首先、运动过程中没从外界输入像酒精、尼古丁之类的精神活性物质,但运动本身导致了体内啡肽、多巴胺等精神物质的产生,所以运动成瘾具有物质成瘾的特征。研究发现,因为运动能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使人兴奋;可以促进在人体内扮演着愉快信使角色的内啡肽产生,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同时,跑步等有氧运动还能促进一种开启大脑奖励系统的化学物质的分泌,从而使人有愉快的感觉,这个就像吃巧克力、喝咖啡、喝酒产生的

5、效果一样。 颜军,金其贯,顾晓明运动训练对慢性应激大鼠体内啡肤分泌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但是运动成瘾又和喝酒、抽烟有很大的不同。运动成瘾的形成虽然和体内精神物质的产生有关,但运动给人带来的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舒适感受也是导致运动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和精神成瘾相似。 王洪燕锻炼成瘾问题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三)、运动成瘾的行为特征国外学者对运动成瘾的症状表现进行可广泛研究,有的甚至把运动成瘾的表现特征上升为判别标准。如Morgan研究认为,过度依赖健身运动会造成日常生活的失调,如果中断健身运动会产生诸如肚子不舒服、便秘、失眠、焦虑、沮丧、坐立不安、疲劳、食欲下降及精神无法集

6、中等生理或心理症状。 Morgan WP. Negative addiction in runners J.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 1979,7.Veale认为运动成瘾主要具有以下的八个特征:运动形式单一,导致每天身体活动有了固定的时间表;锻炼者为了保证运动,渐渐把锻炼放在了优先于其他事务的突出地位;锻炼者逐渐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加;有规律的运动一旦停止,则出现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而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 锻炼者主观意识到自己非运动不可;不管医务人员、家人、朋友、同事的告诫;运动会引起、加重或拖延身体的不良状况而继续从事体育活动;为提高运动

7、成绩而减体重,并以节食的方式而进行。 Veale DWM. In J.Annett, B. Exercise Addiction;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M.1995.从各类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运动成瘾的特征基本符合医学成瘾的标准:具有耐受性、具有戒断反应、重新接触致瘾物质后戒断反应消失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症状是否属于运动成瘾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二、 案例介绍小Z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他觉得户外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亲近自然,所以一有时间就会约上几个朋友去爬山露营,一去往往就是一个多星期。每次回家虽然很开心,但是

8、总感觉累得不行,要休息好几天才能恢复过来。有一次去爬山,由于几天的长途跋涉,在途中身体不支差点从山上摔下来。虽然每次人都会弄得筋疲力尽,而且家人也都劝告小Z减少户外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但小Z还是乐此不疲,并且参加的频率更加频繁。按照最新的运动成瘾量表分析模型(EAS-21)(详见附录一), 向彪. EAS-21模型应用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5-01运动学家对小Z从忍耐、脱瘾、目的影响、缺乏控制、时间、其他活动的减少、持续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测量,并认为小Z这种情况就属于运动成瘾。现在痴迷于这种户外运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虽然年轻人身体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身体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超过

9、了这个限度,对人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过量运动时,由于人体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为防止能量进一步消耗而出现机能抑制,这时人们会感觉极度疲劳,浑身无力,大脑反应减慢。如果长期进行过量运动,机体的“保护性抑制”机能敏感性下降,使大脑机能受损,其表现的症状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等等,长此以往将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伤害。三、 模型引入与解决措施(一)、阶段变化模型(MMT)阶段变化模型(Trans theoretical Model)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模型,重点集中在行为的改变方面,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系统地研究个体行为改变的方法。 Prochaska,J O System

10、s of psychotherapy: A transtheoreticalanalysisM Homewood,Ill: Dorsey Press,1979该模型的理论依据: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做出行为改变的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通过影响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心理因素对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解释、说明和预测,并通过行为干预措施的实施促进人们从锻炼不关心、产生兴趣、准备开始锻炼、实施锻炼到坚持持续性锻炼一步步的转变。 司琦 锻炼心理学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阶段变化模型由变化阶段(Stages of change)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均衡决策(Decisional b

11、alance),变化过程(Processes of change)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等四个因素组成。基于此理论模型,本文将对小Z的运动成瘾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建议。 Biddle SJH,Nigg C Theories of exercise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 变化阶段、变化过程与运动成瘾的联系个体的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人们真正在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发展。在锻炼领域内,锻炼行为总是存在坚持与不坚持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包括“我

12、不可能”,我“不会”阶段、“我可能”阶段、“我会”阶段、“我是”阶段、“我已经”阶段和终极阶段。 马勇占,王高锋,王东升 体育锻炼领域跨理论模型研究述评J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就行为阶段的转变而言,绝大多数的转变过程是逐阶段的,但并非一定是逐级发生。“内啡肽假说”认为身体锻炼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类咖啡作用(消痛并出现欣快感) 的化学物质,导致有的健身者出于身体生理的需求,不断参加体育锻炼获取内啡肽的来满足自己的愉悦感,以此来减少不安的心情,抗拒生理机能的衰退,从而导致自己运动成瘾的不断积累。对于小Z,起初的户外运动锻炼降低了他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它不良情绪的程度,使他获得兴奋、愉悦的情绪

13、体验。逐渐地,小Z以为坚持户外运动,自己仍旧能获得预期的愉悦的身心体验,所以锻炼阶段逐渐地从“我不可能”、我“不会”阶段发展到“我可能”阶段、“我会”阶段。而这之后,小Z户外锻炼带来成瘾的反复刺激,促使运动成瘾的形成。即使最后小Z像许多运动成瘾者一样,在坚持健身行为后减退或失去了兴奋感,但其运动成瘾的习惯依旧不会放弃。这样锻炼阶段逐渐地从“我会”阶段、“我是”阶段过渡到“我已经”阶段和终极阶段。从阶段变化模型的角度来看,运动成瘾的产生也是经历了相当的时间,所以治疗成瘾者必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吕慧. 大众健身人群“运动成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2. 自我效能、平衡决策与

14、运动成瘾的联系决策平衡在阶段变化模型中主要反映的是对采取行为的代价和获益的评价。阶段变化模型认为在行为阶段发生转变的过程中,个体认为执行行为转变的获益大于弊端,就会执行该行为;而如果认为执行行为转变的弊端越大于获益,就不愿意执行该行为。 尹博 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J Chinese MentalHealth Journal, 2007最早的体育运动都来之于生活本身,人们从小养成了参与劳动的习惯。随着生活和习惯的产生,参加体育锻炼已成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问题。自我效能的增加同运动行为的增加成正比,表明运动本身就有一定的成瘾性,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也就是从事一些会给自己带来最大奖励和遭受

15、最小危害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像小Z这样,习惯性的体育锻炼一旦经历,就会体会到体育给人带来的身心舒畅感觉,也增添了自身的自信。而这种经历的尝试,就会让人产生欲望,而不断的健身、运动加大了这种欲望的追求程度。循序渐进,运动时间和强度都得到了加强,在这种环境和欲望中运动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锻炼方式、运动负荷、自我保护等状况,就必然会形成运动成瘾现象。 很不幸,小Z就没有控制好自己的锻炼时间与锻炼方式,陷入了“运动成瘾”的怪圈。虽然户外运动使小Z每次回家后都筋疲力尽,但是运动参与过程中个人效能的收获弥补了他身体疲劳带来的损失。而且在平衡决策的过程中,小Z认为继续坚持户外锻炼的收益

16、大于弊端,所以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锻炼方式,并且乐此不疲。 谢松林,李薇运动成瘾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7(4)125- 1283. 治疗运动成瘾的建议对于小Z,我们首先要改变阶段变化模型下运动成瘾带来的反复成瘾刺激。所以小Z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运动项目来调节原有的习惯,不老依赖一种形式来参加体育锻炼;选择一些技术和难度很高,需要一定时间和努力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选择一些具有竞争性、团体性的运动项目等方法来减低运动成瘾现象的发生;或者在两次运动之间安排合理的休息期,以避免心理和身体的疲劳。其次,对于小Z,可以适当减弱其户外锻炼带来的自我效能,而将这个效能向更宽广的领域辐射。譬如,多参与心理和社会的活动以减低焦虑和提升自尊,或者尝试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放松、瑜伽、太极或者冥想等。 马申,王白山,李静芝 跨理论模式的应用一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研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除了上述的建议之外,还可以积极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要解决运动成瘾者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问题,使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