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_第1页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_第2页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_第3页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_第4页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二一年三月三十日目 录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1.1 路基1.2 桥涵1.3 隧道1.4 过渡段1.5 高边坡的位移与变形监测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1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2.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路堤代表性监测断面土质路堑代表性监测断面2.3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2.3.1 观测元件的选取2.3.2 观测元件的埋设2.4 沉降观测频次与精度要求3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3.1 一般要求3.2 桥涵变形控制标准3.3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4 桥涵水准路线观测技术要求3.5 观测精度要求3.6 观测频次要求3.7 梁体徐

2、变量计算4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4.1 一般要求4.2 观测断面的布设5 过渡段沉降观测6 高边坡的监测6.1 观测桩6.2 高边坡深部位移监测6.3 高边坡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监测7 沉降变形测量7.1 一般要求7.2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7.3 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7.4 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8 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8.1 路基8.2 桥涵8.3 隧道8.4 过渡段8.5 区段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综合评定9 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的审定10 评估报告的汇编11 各单位职责及要求12 其它说明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区间正线部分均为无砟轨道,无砟轨

3、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各种类型的路基工点、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砟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为统一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保证沉降变形监测工作统一性与规范性,特制定本实施细则。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1.1 路基:根据不

4、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 路基面的沉降监测 路基基底沉降监测 路堤本体的沉降监测1.2 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1.3 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1.4 过渡段:桥路、隧路、涵路、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1.5 高边坡的位移与变形监测。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1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

5、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按设计要求适当加密观测断面。监测剖面的布设应先定好路基两端过渡段的监测剖面,再根据相应原则布设非过渡段路基的监测剖面。 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6、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2.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间距、元件布设行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2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板12个/断面50100m地基面横坡大于1:5时,每个断面埋设2个。3路堤基底全断面沉降观测剖面沉降管1个/断面200m一般地段和各类过渡段路基25的剖面埋设剖面沉降管作校核剖面,校核剖面基底同时布置沉降板与剖面沉降管。4改

7、良土填土沉降观测单点沉降计1个/断面100m根据改良土工点、土质等具体情况,且改良土路堤填高大于5m时适当增设。2.2.1 路堤代表性监测断面示意图如下:2.2.1.1 A-1型监测剖面1、AA-1型监测剖面适用于涵洞中心处,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沉降监测。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2 B-1型监测剖面进1、B-1型监测剖面适用于一般路堤地段的变形监测,于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地基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于路堤坡脚外2m设置边桩进行坡脚位移监测。监测剖面的设置间距为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3

8、B-2型监测剖面一般每4处B-1型剖面选择一处进行地基沉降监测校核监测,剖面形式改为B-2型,于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同时埋设单点沉降计及沉降板,其它元件埋设同B-1型。过渡段范围设置不少于1处校核剖面。.4 B-4型监测剖面 上述区段路堤填高超过8米时,必要时每200m设置1处B-4型监测剖面,增加进行填料沉降监测。 土质路堑代表性监测断面.1 E-1型监测剖面土质路堑(含基岩全风化层)路堑地段基底除石质地基外,一般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监测剖面布置形式见E-1型,于路基面中心及两侧中心线以外3.2m处埋设沉降监测桩断面间距50m。.2 E-2型监测剖面红黏土、膨胀土地段土质路堑,不仅路基面要进行

9、沉降监测,且应对地基沉降或隆起进行监测,于线路中心换填底面埋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基底沉降监测,监测剖面布置形式见E-2型。基岩埋深15m时,单点沉降计应锚固至基岩无压缩层,当覆盖土层厚15m,单点沉降计锚固深度为15m。2.3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2.3.1 观测元件的选取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路基面采用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和电测元件相结合进行观测。对于剖面沉降管、单点沉降计等电测元件及检测仪器的选配,应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好的仪器;仪器企业厂家应具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质量等证明文件,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业绩和信誉评价。2.3.

10、2 观测元件的埋设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2.3.2.1沉降观测桩(点)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 m处。埋设规格见附图.1,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路基面沉降观测点设置参考图(单位:mm)2.3.2.2 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 cm;具体按设计图样焊接组装。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

11、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2.3.2.3 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108或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

12、到硬质稳定层(基岩强弱风化层),孔口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每个单点沉降计埋设前需核对各组件,其埋设步骤如下: 钻孔根据本线的地层情况,埋设沉降计的钻孔孔深必须至强风化岩层,钻探完成后钻孔需清孔。含砂量较大时,须干钻。 组装沉降计根据孔深组装沉降计测杆和锚头,锚头朝下放入孔内。 注浆沉降计放入孔内后,注浆机或钻机往孔内注水泥浆,锚固沉降计底部锚头。注浆深度约孔深的1/2。 安装法兰盘注浆完成后,安装法兰盘。同时,用仪器进行读数测试,确认沉降计能正常工作。 灌砂待钻孔内水泥浆液基本初凝(约23个小时)后,方可对

13、钻孔进行灌砂。 保护沉降计埋设完成后,上部用中粗砂覆盖,捣实。同时用钢丝波纹管保护好导线,引到观测箱。埋设标志,防止人为因素破坏。 清零埋深完成后,将单点沉降计清零,然后按要求进行定期监测测试。 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30m时,应采用直径14mm的不锈钢测杆,埋设深度30m时,应采用直径20mm的不锈钢测杆。2.3.2.4 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槽内,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起始端管口标高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再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求出不同位置处地基的沉降量。剖面沉降管在褥垫

14、层顶面开槽埋设,槽底中粗砂找平,表面回填5cm中粗砂并与褥垫层相平,两端部应进行有效保护。2.3.2.5 元件埋设的其它相关注意事项所有测试元件的导线必须保护后才能引出路基外,防止在施工过程中机械碾压对导线的破坏。导线的保护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钢丝波纹管、塑料软管、PVC管等,要做到有效、合理。导线引到路基坡脚时,要在导线引出地方设置醒目标识,如采用撒石灰、油漆标识等有效方式,以免在修理边坡时机械、人工造成对导线的损坏。在坡脚处,按元件的类别、位置等归类,统一用PVC管保护,并使PVC管成排排列整齐,并对其进行编号,填写元件考证表作为记录。然后PVC管外再套钢丝波纹管,这样可有效防止人员、车辆对

15、元件导线的损坏。所有导线都统一引到相应的观测测试箱内,做好防水、防盗设施。2.4 沉降观测频次与精度要求2.4.1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10天3个月以后1次/2周6个月以后1次/月无碴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相关原则由设计、施工、监理方在现场核查确定。并填写工点沉降观测断面

16、、点布置表,见沉降观测01表。2.4.2 沉降变形的水准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管的测量精度为8mm/30m;单点沉降计观测精度为测量值的1,灵敏度为0.01mm。3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3.1 一般要求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

17、,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3.1.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3.2 桥涵变形控制标准梁部梁部变形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轨道铺设后,无砟桥面梁的徐变上拱值不宜大于10mm。桥梁墩台对于城际时速200km无砟轨道铁路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墩台基础的沉降量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20mm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5mm对于城际时速200km无砟轨道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

18、影响往往偏差很大。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框构、涵洞框构、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3.3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城际圈铁路武汉至孝感城际桥梁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石及鄂州至黄冈城际桥梁隔墩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观测点的设置原则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连续梁的一联根据联长的大小设置1828个观测标;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置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19、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1梁体观测标(1)梁体观测标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2)观测点布置每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设置在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三孔一联设置1828个观测标,四孔一联设置32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跨中及1/4跨中附近设置;特

20、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置观测标。(3)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位置。(4)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2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3墩身观测标(1)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位于墩身两侧。 (2)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21、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1: 图1 墩身与承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4桥台观测标观测点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2:图2 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5涵洞观测标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涵洞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3:图3 涵洞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3.

22、3.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梁体沉降变形观测标观测标采用20mm的不锈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观测标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见下图4所示:图4 梁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2墩身沉降变形观测标 采用14mm不锈钢螺栓。见下图5所示:图5 墩身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3桥台、承台及涵洞变形观测标桥台观测标、承台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可参考以上梁部及墩身观测标设置。3.4 桥涵水准路线观测技术要求3.4.1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6所示。其中测点1、2

23、、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所有观测线路在行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图6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3.4.2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7所示:图7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3.4.3沉降观测安排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一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

24、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3.5观测精度要求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3.6观测频次要求3.6.1梁体徐变变形观测自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砟轨道铺设前,应系统观测梁体的竖向变形。预应力张拉前为变形起始点,变形观测的阶段及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梁体徐变观测频次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张拉期间张拉前、后各1次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安装前、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无砟轨

25、道铺设期间每天1次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墩台沉降观测每个墩台从承台施工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以后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观测频率为1次/天,连续2次;然后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周。涵洞沉降观测涵洞施工完成后,应系统观测涵洞的沉降。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观测频率为1次/天,连续2次;然后1次/3天,连续3次

26、;以后1次/周。3.7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4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4.1 一般要求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4.1.3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4.1.4

27、隧道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4.2 观测断面的布设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4.2.3 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4.2.4 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4.2.5 隧道洞口里程、隧线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

28、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参照下图埋设,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隧道变形观测点表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5 过渡段沉降观测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5.1 桥路过渡段距桥台尾1m处、10m处、3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5.2 涵路过渡段,在横向构筑物中心、边墙外1m,级配碎石外5m各设一个观

29、测断面。5.3 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5.4 隧路过渡段沉降观测,隧道洞口至隧线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距隧线分界起点15m处,510m处,3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具体参照附图E-1型与B-2型设置。5.5 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路基段沉降观测频次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6 高边坡的监测类似与武黄城际何刘至新店及鄂州至黄石段丘陵区局部路堑边坡较高,且存在顺层等不利结构面,在各种外界不利环境作用下容易造成边坡失稳,施工过程中需加

30、强高边坡位移监测,根据边坡变形情况及时采取相当措施,具体说明如下:路堑高边坡变形监测示意图6.1 观测桩:建立射线网法观测网。边坡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m设置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分别于桩(墙)顶平台、边坡平台及堑顶外5.0、10m设置观测桩。各工点分别于边坡可能破坏的范围外30m设照准点和置镜点。采用经纬仪测量,监测边坡状态,指导施工。位移计:选择代表性工点,特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高边坡(如黄石北站)或不良地质边坡(如何刘段顺层高边坡)进行;该边坡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m设置监测断面,分别于路堑边坡的桩(墙)顶平台(第一级边坡平台)、最高级边坡平台设置多点位移计,边坡成型后,钻孔成孔埋置(孔深应至

31、稳定地层一定深度内)。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2个监测点。6.2 高边坡深部位移监测:软质岩路堑边坡高超过25m(存在顺层、滑面等不利结构面时为20m以上),进行深部位移变形监测;边坡成型后,在边坡平台钻孔成孔埋置(尽量为竖直孔,孔深应至稳定地层一定深度内),安装采用智能数码多点位移计,精确地测量岩土层内部水平位移或变形。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12个监测孔。6.3 高边坡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监测:当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时,选择代表性工点进行预应力锚索的锚固力监测,选择各工点代表性位置锚索孔, 安装锚索计,约按工点锚索总孔数的5%计,且不少于2孔。7 沉

32、降变形测量7.1 一般要求7.1.1 沉降变形观测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按三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水准测量采用二等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7.1.2 应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沉降变形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7.1.3 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7.

33、1.4 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妥善保存。7.1.5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7.2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7.2.1 观测水准基点的布设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离不大于1km增设水准基点,水准基点应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7.2.2 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布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采用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

34、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7.2.3 观测网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7.3 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7.3.1 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三等1.00.3DS05或DS1型仪器,按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7.3.2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观测方法

35、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二等±0.5±0.3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7.3.3 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在任一测点上前后视距差累计(m)视线高度(下丝读数)(m)一等DSZ05、DS05300.51.50.5二等DS1、DS05DS150,DS05601.03.00.37.4 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7.4.1 一般要求7.4.1.1 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细则要求。7.4.1.2 人工测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观测资料及

36、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7.4.1.3 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按有关规定整编成册。7.4.2 资料整理7.4.2.1 沉降观测资料表1)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 沉降观测012)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23)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34)单点沉降计测试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45)剖面沉降管测试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56)绘制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时间沉降曲线 沉降观测03附17)绘制路基面沉降时间沉降曲线 沉降观测03附28)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

37、69)涵洞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710)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811)隧道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9注:对于预压地段,在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表的表头中可增加有关预压土情况(预压高度、预压时间等)。7.4.2.2 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及控制点与观测量7.4.2.3 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7.4.2.4 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7.4.2.5 观测记录本(簿)7.4.2.6 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7.4.3 提交资料在路基面观测第二、三、四、五、六个月末及无碴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每个断面(点)的路基面、地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38、报送评估单位。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对路基地基变形观测,施工单位应每7天就将观测以数据库电子文件形式及时报给分析评估单位;路基填筑完毕,路基面观测桩开始监测后则每半个月将观测以数据库电子文件形式及时报给分析评估单位,以便进行过程中的沉降发展情况分析,并提出建议。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 沉降观测01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施工标段: 施工单位:观测工点里程:至 编号:序号观测断面里程断面距离(m)断面类型观测点及埋设元器件类型、数量说明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单点沉降计路面观测桩制表: 复核: 设计单位签字: 监理签字: 年 月 日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 沉降观测02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施工标段: 施工单位:观

39、测断面里程: 所在断面位置:路基填筑总高度: 填料种类: 地基土类型及地基处理方法: 编号:观测日期(年、月、日)相隔天数填土顶面标高(m)累计填土高度(m)管顶面标高(m)本次沉降量(mm)累计沉降量(mm)接管前标高接管后标高制表: 复核: 技术负责人: 监理签字: 年 月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 沉降观测03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施工标段: 施工单位:观测断面里程: 路堤填(挖)总高度:地基土种类: 地基处理方法:预加载高度: 卸载时间 编号:观测时间(年、月、日)相隔天数左侧路肩路基中心右侧路肩标高(mm)本次沉降量(mm)累计沉降量(mm)标高(mm)本次沉降量(mm)累计沉降量(mm

40、)标高(mm)本次沉降量(mm)累计沉降量(mm) 填表: 复核: 技术负责人: 监理签字: 年 月 日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 沉降观测03附1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h时间t沉降s曲线格式观测断面里程: 编号: 路堤填筑高度h(m)98765432 1 2 3 4 5 6 7 8 9 时间t (月) 1 0102030405060708090100沉降s(mm)制表: 复核: 技术负责人: 年 月 日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 沉降观测03附2路基面沉降时间t沉降s曲线格式观测断面里程 : 编号:年 年9月10月11月12月1月2月3月 沉降s(mm)制表: 复核: 技术负责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 沉降观测04单点沉降计观测资料汇总表施工标段: 施工单位: 观测断面里程: 所在断面位置:填筑总高度及填料种类: 地基土类型及地基处理方法: 单点沉降计规格型号: 单点沉降计观测编号: 单点沉降计锚头标高: 单点沉降计锚板标高: 编号观测日期(年、月、日)相隔天数填土顶面标高(m)累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