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 讲解课件_第1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 讲解课件_第2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 讲解课件_第3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 讲解课件_第4页
三国演义-诸葛亮 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国演义导读罗贯中诸葛亮诸葛亮孔明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 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鹤氅皂绦。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挥泪斩马谡 借东风 空城计 三气周瑜 智取汉中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号: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是“千古良相”的典范。谥为“忠武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便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

2、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

3、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对诸葛亮总评的一副对联“收二川”:收取东川与西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排八阵”:著名的八阵图夷陵之战,诸葛亮料定刘备必败,就设下石兵八阵,差点把陆逊困死其中,多亏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延带路,才勉强逃出;“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

4、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自知身体不好不久于人世,就设下四十九盏明灯的法阵,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四十九盏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一心只为酬三顾 ”:酬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取西蜀,定南蛮”指取得西川,定都成都和征南,平定孟获叛乱,使蛮人臣服;“东和北拒”是指的诸葛亮坚持的东面和孙权结盟,共同抗击北方的曹操这一“联吴抗曹”政策;“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精通五行术数,能运筹帷幄;“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诸葛亮献计施行的赤壁之战,在长江上火烧曹营,使八十三万

5、曹军灰飞烟灭。出场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6、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三十九回(初出茅庐)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因“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问计于刘备,刘备让他问诸葛亮,诸葛亮借故推托。到

7、了第二天,刘琦又两次请求诸葛亮给他出主意,又遭到了拒绝。于是刘琦对诸葛亮有一古书请他一观。乃引孔明登一小楼,孔明曰:“书在何处?”琦泣拜见求他相救,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又见刘琦连哭带跪,甚至还“掣剑欲自刎”,只好让他效仿“重耳在外而安”的例子,“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

8、,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四十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

9、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

10、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诸葛亮三气周瑜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在南郡与曹仁大战中了毒箭,诸葛亮趁机占领南郡等地,周瑜火气攻心,箭伤破裂。(五十一)二气:周瑜与孙权

11、设下美人计,准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病发。(五十四、五十五) 三气:周瑜想用“假途灭”来向刘备讨还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死。(五十六) 八十五回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刘备新亡,曹丕乘机联络辽西羌兵、南蛮王孟获、孙权等五路大军攻打蜀国,蜀国上下惶惶不安,孔明却推病不上朝,数日闭门不出,分析每一个对手的特点,只是派出了几股疑兵,写了几封书信,就各个击破敌人。孔明并未与敌军真正交手,就退去了五路大军。 九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三城 南安、安定和天水三城互为依靠, 于是孔明一面对南

12、安围而不打, 一面派出两名将士化装成南安的守将, 出使安定、天水二城求援。安定守将 崔谅中计投降,随后他前往南安借劝 说太守杨陵投降之名与杨陵合谋诈降 生擒孔明,孔明识破他们的诈降计, 拿下南安。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空城计) 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恐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马谡拒谏失街亭后,诸葛亮作了那几件事情表明了他能够明正军法

13、,奖罚分明?欲赠金五十斤给赵云,赏绢一万匹给赵云的部卒,来表彰赵云在街亭之战中不折一人一骑,不丢辎重的功劳。虽有蒋琬等人的劝阻,仍将自己平日一贯倚重且关系甚好的马谡斩首,以明军令。上表刘禅,承认用人之失,要求自贬三等。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 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

14、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孔明五出祁山,因缺粮引兵至陇上割麦,司马懿率军到各郡麦田守护。孔明令姜维、魏延、马岱三人装扮成自己模样,端坐四轮车上,左右二十四人披发仗剑,前面一人手执皂幡,隐似天神。司马懿不知来者是人是神,闭门不出。孔明的精兵将陇上小麦割尽运走。 一百二回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兵屯渭水,两军相拒,蜀军粮草接济不便,诸葛亮在上方谷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派兵夺得木牛流马,命营中工匠依样仿造,也用于搬运粮草,不料中计,被蜀军劫去,司马懿大怒,率兵追杀,却遭蜀军埋伏,险些丧命。 诸葛亮采取何计收服姜维?答:离间计。(1)、令

15、魏延诈取姜维母所在的冀县,待姜维来攻时,先放他进城。(2)、令赵云攻上邽,再放梁虔入城。至此,分马遵、梁虔和姜维于三处,为使离间计创造条件。(3)、借夏侯楙之口,散布姜维已降蜀一事,又令士卒假扮姜维,谴责马遵失约。并攻打天水城,使马遵对姜维降蜀一事信以为真。(4)、与此同时,又令张翼、王平夹攻姜维,逼他退走天水、上邽,而马遵、梁虔以为姜维已降,乱箭齐射姜维,姜维走投无路之时降蜀。第104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

16、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 孔明一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让人觉得他似乎是神而非人。“秋风吹面,彻骨生寒”,将一位大病的老者形象凸显而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是先主的知遇之恩让他不能不日理万机;朝中无人,又不得不让他事事俱到。“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对天长叹,多少遗憾尽在心底。武侯弹琴退仲达是利用了司马懿的“疑”;“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则是抓住了司马懿的“惧”。正因为心中恐惧,才会见大旗而失色,见木人而失魂。“我有头否?”问得多滑稽!诸葛之才无人能敌。其他情节:1、隆中对: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分析天下形势,提出正确战略:占领荆州、益州,北拒曹操,东和孙

17、权,鼎足而立。2、借荆州:赤壁之战,东吴是主力,出力最多,战后荆州理应归东吴。刘备、诸葛亮却用计夺取了荆州。东吴的鲁肃前来索取,刘备、诸葛亮与他订立了先借荆州,等取了益州再还的协议,名为“借”,实是不想还。3、计杀魏延:孔明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必反,而“无大将”的蜀国已经没有人是魏延的对手,于是对马岱授予密计。孔明死后,魏延果然造反,并且拉马岱入伙。马岱假意迎合,骗取了魏延的信任后,等到了一个机会将魏延斩落。4、七擒孟获:蜀汉建兴,诸葛亮为伐魏,想先解决南蛮以解除后患。马谡认为南蛮地处偏僻,即使武力攻下,也很难真正征服。不如以军事为辅、政治为主,以攻心达到武力不能解决的目的。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

18、毛,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他心悦诚服,从此,南蛮纳入蜀国版图,诸葛亮得以从容北伐。 蜀相 唐代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考考你?(一)歇后语把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万事俱备三个臭皮匠诸葛亮用空城计鲁肃上了孔明船孔明草船借箭只欠东风赛过(顶个)诸葛亮情非得已糊里糊涂 有借无还(二)简要回答问题1.三国演义把蜀国的 、 、 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2.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卧龙先生”和“凤雏先生”的分别是哪两位? 3.七擒七纵是孔明用在谁身上的? 刘备、诸葛亮、关羽 孔明 庞统孟获 4.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三绝”,即 、 、 。 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