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对联》

第二章

对联美学特点全校任选课《中华对联》课程代码:R11067课时:30学分:1.5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页

概括对联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些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四大特点: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页§2-1形式对称——建筑美

对称,指上下联句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一项主要修辞方法,是对联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对称。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页

“对仗”一词起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个修辞方式利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示相关或相反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论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佳句,两汉以后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学,唐代以后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步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换修辞方式。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4页

对仗,是汉语文学一大特征。中国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生命力。

对联中对仗是在对联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概念或相正确概念放在相对应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对称美。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5页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主要,它是对联艺术精华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谜语,这么写着:

两姊妹,普通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特点。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6页对仗形式产生,起源于客观世界原来含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现象,是一切事物存在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理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应充满复杂矛盾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辩证思维,更加好地揭示事物本质。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7页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标准。《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基本法则,强调“有没有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以后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而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以下: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8页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9页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奇,然而仔细分析,它同当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是动词,死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含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含较抽象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观赏对联很有帮助。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0页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1页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2页

名词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主要,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并列结构属对。比如,能够选取“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正确弊病。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3页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4页

以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白发”不是“归”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倒装句,对句“扁舟”则是“入”直接宾语。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5页另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示何种感情,你所选择词是否合乎事物常理,你所选择意象是否到达你所表示艺术效果。所以,二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艺术就是提炼艺术。写作过程即是提炼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6页§2-2内容相关——对称美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主要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假如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事物,二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7页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论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不能共同表示一个完整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普通春联句,二者没有相互联络。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8页对联联络形式各种多样。有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19页

有对联即使不用关联词,但能够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联络是很缜密。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0页

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到达了一个完美契合。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1页

不论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专心。而下联“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立意初衷。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2页§2-3文字精练——语言美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主要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输,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表现力,这不但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相关,更主要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使其到达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三要素,只要把要说意思用最洗练、简捷语言表示清楚即可.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3页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4页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锦绣河山描绘如此壮美,假如作者没有提炼语言能力,是绝对做不到。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5页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辽阔空间和深邃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难度是很大,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轻易。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6页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大、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放矢,防止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到此皆洁身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醒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7页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不然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

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8页§2-4节奏鲜明——节律美关于对联节奏,将在相关章节里详细叙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不一样之处于外在形式上。即对联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全部对联字总数必须是偶数。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29页

对联节奏是比较灵活,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到大约平仄交织就能够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不论怎样,在不因辞害义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么,可提升我们属对水平。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0页

有些人把对联特点编成口诀,方便于记忆:上下联句须相同,字词失对理不通。联句有机成一体,最忌孤立各西东。杂乱冗长生大错,意象完美见句工。节奏轻重分扬抑,一吟三叹韵无穷。

下面谈一谈对联中几个格式: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1页一、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同。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2页郑板桥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照这种对仗手法。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3页再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一样(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假如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4页二、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宽对与工对无显著界限,普通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对仗就能够了。如厦门太平岩联:

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但结构不一样,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5页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区别所在。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6页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提出了“不以辞害意”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当然主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能够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7页三、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能够处理在一些词语求对时碰到困难,而且可使对联,尤其是较长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音律效果。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8页

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将军报国”不但对下联“庙拓明朔”,而且还与本句“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也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39页四、单句对有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要求,自然可认为用。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40页五、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甲义,又借用它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甲义相正确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乙义相对。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41页

有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清”与“紫”相对。有还能够借结构相同词语来相对。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42页

如湖南桃花源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第43页六、正对

正对,也称并列对,即上下联内容基本相同,相互关联,互为补充,说明是一个方面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于统一意境中。如陈素风诗句联:

千门竹影联春色

一段和风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