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导读教学-课件剖析_第1页
《礼记》导读教学-课件剖析_第2页
《礼记》导读教学-课件剖析_第3页
《礼记》导读教学-课件剖析_第4页
《礼记》导读教学-课件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记》导读提纲二、《礼记》的作者、成书年月及列入经书的时间四、礼的精神与礼仪的意义一、《礼记》的概况三、《礼记》的主要思想内容一、《礼记》的概况今本《礼记》,也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礼记》的性质《礼记》中的“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实际上,《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二、《礼记》的作者、成书年月及列入经书的时间关于《礼记》一书的作者,历来盛行的说法是此书乃西汉戴圣所辑。《礼记》的作者戴圣,字次君。西汉梁人,是戴德兄长之子,世称小戴,西汉宣帝时为博士,官至九江大守,曾以博士身份讲论《五经》于石渠阁,为当时著名儒臣。戴德,字延君,世称大戴,为信都太傅。〔见《汉书·儒林传》。〕可以确定,它是“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七十子后学”所记,是一部出自于从先秦至汉代诸儒之手的著作,广泛集合了争论礼学、传讲礼经的诸多儒者的思想观点或主见,这一点毋庸置疑。三、《礼记》的主要思想内容〔一〕阐述儒家的政治抱负及以礼治世的政治主见〔二〕遵守中道的人生哲学与修身治国的政治抱负〔三〕尊师重教的教育理论及以乐教化的文艺思想〔四〕礼的精神与礼仪的意义〔一〕阐述儒家的政治抱负及以礼治世的政治主见1.人类社会的“大同”与“小康”2.礼为纲纪

1.人类社会的“大同”与“小康”儒家的学说历来以乐观入世、匡扶天下为己任,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之意,是深感于尧舜、文武之君贤能与圣明之道而发出的旨在力主当世君王遵循先圣之典范的倡言。“大同”孔子所倡言的臻治社会,是“大同”的抱负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大同”,是“上古”时代的抱负社会。孔子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进展,这种“大同”也仅仅是社会抱负而已,他主见用三代时期贤明圣王禹、汤、文武时代的治国之略来建立当世的小康社会,即“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礼运》〕,以礼义为纲纪,慎重地实行礼制,以此来彰明道义,成就信用,明察是非,提倡仁爱、谦让、礼貌之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既有差异,又有和同,从而构建一个差异有等、礼义有序而又融洽和谐的社会,此即为“小康”。“小康”在儒家所构建的小康社会中,政治抱负的核心就是其一贯提倡的“仁”与“德”。其仁,是以人为本:“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意谓行政在于获得人才,猎取人才要靠身正,而修正自身要靠道德修养,修养道德就要靠仁义。仁义从家庭伦理上来说是爱自己的亲人,从社会关系来说就是敬重贤人,亲亲、尊贤乃是仁义的具体表现。 标准人们的道德观念来移风易俗,做到赡养老人而使全社会尊老敬老,敬重贤德之人而使人们更加崇尚道德,摈弃无德之行使得人们摒除邪恶,最终构建一个没有荒废的土地,没有无业的游民,人人安居乐业、勤奋努力的抱负小康社会但是对于矜寡、孤独者,即那些穷苦而无处可求告之人,也应当有常常性的粮食救济而使得他们能够生存,还有那些“瘖〔哑〕、聋、跛、躄〔瘸〕、断〔四肢残缺〕者、侏儒、百工”等,则“各以其器〔能〕食之”,就是用各自的技能来供官役,养活自己。在此,儒家勾画了一个封建农业的“小康”社会,其“仁”、“德”的观点和主见完全融入了政治统治范畴,反映了以“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政治主见。2.礼为纲纪先秦儒家自孔子始即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政治、思想、文化体系,而“礼”是这一体系中至为重要的纲纪。“礼”礼的意义就是为人们的言行制定一整套的所应遵循的标准和准则,其本质在于“行修、言道”,即行为要有修养,语言符合道义。儒家认为,“礼”乃人与禽兽区分的重要所在:“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有圣人消失,“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可见,“礼”为纲纪,实乃为人的最根本准则。孔子主见“复礼”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乐观主见“复礼”,这种“礼”即为儒家赞美颂扬的周礼。西周王朝建立后,周公制礼作乐,以礼来标准社会,治理天下。礼的重要作用1.礼在治理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哀公问》〕“爱人”即为“仁”,为政爱人,是为仁政,仁政就是以礼治来统帅社会治理和教化并教化得以实施《礼运》〕“礼”,成为国君持有的治国的重要手段,能够用来治理国政、安定君位。2.礼在治理人心和维系天下秩序中的作用“礼”在儒家看来还是人伦纲常,维系着人们的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乃至行为准则。由于治理社会首要的是治理人心而人心则有“七情”,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已,治理人心即是治情。儒家糊涂地生疏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行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运》〕人们最根本的欲望和厌恶之情是饮食、男女之情以及死亡、贫苦,此情隐藏在心中,难以测度,唯有以礼为准则来衡量。其次是人们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即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等,假设能以“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运》〕为礼义纲纪,则人类社会就能崇尚辞让,讲信修睦,舍弃争夺掠杀,天下就会大治;但假设舍弃家庭伦常和社会关系之礼,天下就会消失大患。这就是礼对于治理人心和维系天下秩序所具有的重要作用。3.礼在“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中的作用在儒家看来,礼的作用还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曲礼上》〕,礼能够用来确定人们的亲疏远近,决断嫌疑,区分同异,明辨是非,礼即为家庭伦常及社会关系、善恶曲直的纲纪,它成为社会的道德仁义准则,教化民风民俗,区分争议是非,乃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与名分均靠礼来确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孔子尤倡以礼教化民众,且礼治与德治并重:“礼”不但成为社会安定的重要根底,而且能使富贵者因喜好礼而去骄奢淫逸,贫贱者因喜好礼而不再生怯乏志。总之,儒家提倡以礼治世,竭力推崇礼教修德化民之功,旨在努力为世人创立一个上下有序、和谐有度的抱负化的社会形态。固然,这也是对封建统治者提出的政治主见。〔二〕遵守中道的人生哲学与修身治国的政治抱负

1.“中庸”之道2.修身治国1.“中庸”之道

《中庸》据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之义“中庸”之义:中,即适中,不偏不倚,遵守中道,无过无不及;庸,是常的意思。中庸,即中为常道,也就是说要常守中道。儒家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性、道、教是人生所必不行缺少的要素。性,是天与自然所赐予的,即是天性;道,是人循性之所行,即行为准则;教,是修养人之道,就是教养人之行为符合道。儒家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到达“中和”的境地,天地间的万物才能各得其位,万物也才能够化育生长。这便是中道至和的极高境地,由人自身而及自然万物。2.修身治国《大学》是记“博学可以为政”之篇,其提倡广博地学习并通过不懈地努力而致于“为政”。修身广博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彰明人生之初所秉赋于天的内心最美善的德性,使人不断地自明其德并得以自新,从而能够使人终至于最美善的道德境地,这便是“大学”所要致力于心治至德至善的目标。儒家据此提出八条目来明确人生所应具有的远大志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是万民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所谓修身即是端正自己的内心,对于与生俱来的诸如人情之忿怒、恐惊、喜好、忧患等,皆通过修养自身而到达“端正”,使“心不在焉”,即不为外界环境和事物扰乱内心。修身的重要性修身治国就是要以身作则,以修养的己身之德来标准自己的行为,作为民众的表率。儒家认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中庸》与《大学》均以人的内心修养为中心,追求遵守常道,遵循礼的行为标准,建立一种修养自身与外在治平到达统一的人生观和政治追求。这种强调主观意识修养、以己达人进而治国、平天下的主见,力图终及一个抱负的人生目标而使天下归于至善至德,可谓是表达了儒家的世界观。〔三〕尊师重教的教育理论及以乐教化的文艺思想

1.尊师重教,教学相长2.以乐教化

1.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儒家创立之始便重视教育,孔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私家讲学授徒之第一人。孔子是一位宏大的教育家,他把承受教育的权利由贵族专有变成广而及之于民众,从今,儒家渐渐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教育理论,《学记》一篇说明白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学说。办学兴教儒家说明白办学兴教对于化民成俗的重要意义。“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教育与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儒家在教育理论中,阐述了有关的教学原则,讲明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反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2.以乐教化

儒家从治理人心的角度动身,推崇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儒家认为,音乐产生于人心,人的情感由心而发,所以表现为心之声,心之声变成曲调,就叫做音乐儒家提倡以乐来教化民众人们听了《雅》《颂》的音乐,心境就会变得宽广;学会了俯仰身躯、屈伸肢体等舞姿,人们的容貌就变得庄重了;依据舞蹈的行列行进,并依据音乐的节奏,人们就知道行列需要整齐与进退保持全都。音乐的政治和道德伦理内涵《乐记》谈到“音声”时,认为“音”之所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的产生,是人对自然、社会等等外界于身的东西所感悟而产生的,它因此而具有感染人心的力气,“乐由中〔内心〕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乐记》〕。音乐的雅正与曲邪之别

“奸声感人”,就会有“淫乐兴”,淫声害于德;“正声感人”,就会是“和乐兴”〔《乐记》〕,和乐有利于天下。故言:“生民之道,乐为大焉。”儒家因此大力推崇雅正之音的兴教,提倡歌颂雅正之乐。所以,历来君王重视雅正文化确实立及教化。〔五〕礼的精神与礼仪的意义1.礼以效法天地为宗2.阐释礼仪的意义

3.立中制节的礼仪制度

1.礼以效法天地为宗《中庸》云:“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天地乃为万物得以覆载的所在。孔子还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天即是四时行、百物生的客观自然。“礼”的产生

原始荒蛮时期,人们就开头留意观看和思考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与自然的抗争是特别困难的,人们的生存常常受到自然的威逼,天灾人祸,诸如火山爆发、洪水干旱、虫灾以及疾病、饥饿等等无时不在威逼人们的生命。那样的年月,“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礼运》〕。就是在如此低劣的条件下,人们为了感谢天地赐予的万物和培育之恩,“事神致福”,礼拜天地自然的仪式,已经消失。2.阐释礼仪的意义

儒家以礼为人类社会的纲常,故而将礼推及人伦和社会关系,乃至人们的行为标准,其意义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冠义》〕,由于容貌庄重,体态端正,在不同场合神情得当,言辞和顺,也就是具备了礼仪,就能够“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冠义》〕,就建立起人与人相互和谐的关系,这样就是真正确立了礼义。《礼记》有假设干篇具体论及了冠、婚、丧、祭、射、御、朝、聘之礼,重在阐释“八礼”即礼仪的深远意义:“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以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义》〕冠礼

冠礼,是古代男子二十岁所进展的加冠礼,也即成人礼,礼仪中所表达的在阼阶上进展的加冠礼,意义在于说明父子世代相传的意义,即“以著代也”〔《冠义》〕。三次加冠的仪式,与母亲、兄弟进展的拜礼等,意在明示冠者已经成人,同他须行成人礼。而示其成人的意义,是从今将要以成人之礼要求他,使之担负起“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的责任与义务,这样才能“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冠义》〕,只有具备了孝敬父母、敬重兄长、忠于国君、服从长上的德行才可以成为“人”;而唯有具备了人的品德,才能够去治理人。这便是冠礼的意义所在。所以冠礼为众礼之始,其具有使人之所以成人的礼义。婚礼

婚礼的意义,则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昏义》〕,旨在说明婚礼为敬重、慎重及敬重的正礼。儒家认为,唯有对婚礼敬重、慎重及敬重,才能有夫妇之间的相互敬重与亲爱;夫妇相互亲爱,才能确立夫妇之间的道义如此以来,从夫妇的家庭到君臣的社会,便建立起一个和谐有序,家人相互亲爱、君良臣忠的社会体系。丧礼

正由于具有了夫妇有义、父子有亲的家庭伦理道德,所以,丧礼的意义就在于表达了“仁义礼知〔智〕”做人的道义,而此道义表达为亲情〔恩〕、理义、节度〔节〕、权变〔权〕等四项原则。因而“为父斩衰三年”,服三年之丧,就是表达了报恩尊亲的原则;“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孝子哀痛苦痛,但不行危及生命,就是表达了节哀顺便、不以死者损害生者的“义”与“抑制”的原则;而服丧期间种种转变礼节的行为,则可视为“权变”之宜,并非强调一味遵守礼仪而不能有所逾越。祭礼祭礼的意义主要在于敬奉父母而行孝道:“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祭义》〕故君子有“终身之丧”。父母在世时,要敬重地瞻养;父母死后,要敬重的祭祀,做到终身都不行使父母的声名受到辱没。而这种心念,要陪伴终身,终不敢遗忘父母的忌日。所以,孝立为三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祭义》〕即大孝是使双亲受人敬重,其次是不辱没双亲的声名,最下等的孝则是仅能赡养父母。“孝”涉及的社会行为《礼记》中的“孝”还涉及到广泛的社会行为:“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祭义》〕因而孝子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社会中,都要慎重用事,从诸多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坚持庄敬、忠诚、敬业、尽职、诚信和勇敢的道德信念,这也是孝子为父母尽孝而不使其蒙羞受辱甚至患病灾难所必需坚持的原则,这就使得祭礼因而具有了广泛而深刻的礼义。射义《射义》记述了古老的射箭之礼。在诸侯进展射礼时,必先进展燕礼;乡大夫、士进展射礼,则必先进展乡饮酒礼。射礼的意义,在于天子用以选择贤能之士,乃至考核诸侯才德。儒家认为:“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义》〕即射箭表达了仁之道。由于射箭时要求端正己身,己身端正了然后才能放射,假设没有射中,不要埋怨赛过自己的人,而是要反省自身,找出自己的缺乏与毛病,这便是通过射箭培育了仁的德行,君子的风度。以此而论,天子可以通过射箭来观看、选择有道之诸侯,有德之士。燕礼《燕义》则阐释《燕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