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项目施工方案【实用文档】doc_第1页
物联网项目施工方案【实用文档】doc_第2页
物联网项目施工方案【实用文档】doc_第3页
物联网项目施工方案【实用文档】doc_第4页
物联网项目施工方案【实用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联网项目施工方案【实用文档】doc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

物联网项目施工方案物联网项目施工方案【实用文档】doc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工程概况及施工条件一、编制说明根据物联网项目设计内容特制定本《施工方案》。此《施工方案》包含项目中传感器安装、调试等施工内容,是规范和指导该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综合性技术文件。为使工程项目的施工科学有序,合理组织各种资源和劳动力的供应,协调各工种之间的关系,保证施工正常顺利进行,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望各施工部门严格执行本《施工方案》。二、应用范围本《施工方案》适用于物联网项目传感器安装、调试等工作内容三、施工组织部署1、施工组织管理机构:设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等管理人员。2、主要施工管理人员职责1)项目经理对公司经理负责:对项目部所承建的工程质量负责。贯彻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全面履行工程承包合同;组织制定工程进度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计划,分别报公司有关职能部门审查,批准物资采购计划。2)项目技术负责人职责:主管项目内工程技术和质量工作,并对项目技术、质量工作和工程符合性负责;编制项目质量保证计划,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并上报技术部门审核、公司总工批准,处理施工方案更改问题;负责管理质量记录,组织有关人员收集整理工程竣工资料,上交公司技术部门审核和存档;负责项目的检验和试验的把关,保证未经检验和试验的物资、半成品、成品不得进货、使用和安装;负责处理对外委托检验和试验问题。组织有关人员或参与搞好工序、分项、分部及单位工程检验评定。3)施工员职责:对项目施工工序管理负责,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和工序管理制度,负责向班组作技术、安全、质量交底;制定施工过程控制计划,明确关键过程、特殊过程,并对特殊过程进行连续监控.负责例外放行卡的填写、报批、标识记录工作。负责处理施工方案更改事宜;负责向项目班组下达施工任务并检查施工任务、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填写施工日志;认真填写施工过程各种记录,并收集、整理、填写编目,送交审核。四、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我司施工经验,如我司中标,我司拟在50天内完成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项目内容。(详见进度表)施工进度计划管理整个进度计划,包括甲方提供的整套施工图纸资料的提供,材料、机具进场时间,劳动力部署等每一个环节,每一分项工程的完成均围绕这一总的目标进行。为确保这一目标,构成一个自上而下,从总体到细部完整的计划体系。五、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1)认真学习施工图纸,了解设计意图,配合业主绘制施工图大样,消除错、漏、碰、缺等问题,解决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之间的矛盾。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兼顾全面、突出重点、以施工图,施工规范,质量标准,操作规程作为组织施工的指导文件。3)计算分项工程的工程量,疏通材料供应渠道,分析劳动力和技术力量,建立施工技术管理机构,组织质量安全体系以及施工计划。2、施工条件准备为了充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避免开工后造成不必要的停工窝工等现场,应具备以下条件:1)由我司供应的材料及时定货并有条件按进度要求陆续进场;2)材料需加工订货的成品,半成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逐项落实;六、工程项目施工内容1、隧道内监控隧道内监控的施工内容包括:膨胀螺栓固定传感器、布线、架设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每个断面计算)2、边坡监控边坡监控施工内容包括:埋设位移观测桩、固定传感器、布线、架设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和工程防雷.首先预制位移观测桩,尺寸10Cm×10Cm×80cm,数量比传感器个数多出3-5个。然后在监测点挖出40cm×40cm×40cm的位移桩埋设坑,把位移观测桩埋设在坑内,先用土或沙石填埋25cm,土方碾压密实度90%。离地面15cm处用砂浆填实。3—5天后即可固定传感器。传感器防雷,安装防雷器,防雷器与接地体连接,接地体为6平方毫米的多股铜线,,防雷器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欧姆。七、主要传感器安装方法激光位移传感器固定方式:膨胀螺栓固定安装方法:先在被监测点埋设位移观测桩,埋设深度30cm-50cm调试方法:安装完毕后先连接调试用的掌上电脑,掌上电脑开机后,选择调试功能,输入传感器物理地址,查看掌上电脑的数据。这时用手搬动一下传感器的测头,看掌上电脑数据是否有变化.如数据正常则拆下掌上电脑,该传感器调试完毕后。如数据不正常,查看数据线是否连接正确,数据线连接正确数据仍不正常则拆下传感器返厂维修检查.2、温湿度传感器:固定方式:膨胀螺栓固定安装方法:先利用厂家提供的钻模,在桥梁的相应位置打2个膨胀螺栓固定孔.然后用膨胀螺栓把传感器固定在相应位置。调试方法:安装完毕后先连接调试用的掌上电脑,掌上电脑开机后,选择调试功能,输入传感器物理地址,查看掌上电脑的数据.如数据正常则拆下掌上电脑,该传感器调试完毕后。如数据不正常,查看数据线是否连接正确,数据线连接正确数据仍不正常则拆下传感器返厂维修检查。3、分层沉降计:2法兰沉降板杆3锚板法兰沉降板31单点沉降计2法兰沉降板杆3锚板法兰沉降板31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附图一1、安装前根据分层层数,将多个单点沉降计串联起来。2、采用钻孔引孔埋设,孔径Φ108或Φ127,见附图。3、钻孔垂直,孔深应与沉降计总长一致,孔口平整。4、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1。5、安装时,底端锚板1在下,法兰沉降板2在上。6、同时要用拉绳保护防止元件自行掉落。7、用杆3将沉降计底端锚板1压至设计深度。8、用细沙或细土先填满至第一层连接法兰板2处。9、在第一层连接法兰板2处灌浆。10、继续填土至第二层连接法兰板3处。11、在第二层连接法兰板3处灌浆。12、依次类推至最上一层法兰沉降板3。13、位移计引出线套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14、埋设完工后3,5天调试沉降计测试至零点。4、多点柔性位移传感器(拉钢丝)固定方式:膨胀螺栓固定安装方法:先在被监测点埋设位移观测桩,埋设深度30cm-50cm,周边先用沙土填实后用砂浆浇注。三天后,用厂家提供的钻模固定专用滑轮,然后用0.5mm直径钢丝绳缠绕被测点,最后在钢丝绳末端挂上10kg调试方法:安装完毕后先连接调试用的掌上电脑,掌上电脑开机后,选择调试功能,输入传感器物理地址,查看掌上电脑的数据。如数据正常则拆下掌上电脑,该传感器调试完毕后。如数据不正常,查看数据线是否连接正确,数据线连接正确数据仍不正常则拆下传感器返厂维修检查。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根据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关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1年,展望期至2021年。一、发展背景和现状(一)产业界定与特点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现阶段,其应用主要为传感网。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我省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二)发展背景与趋势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物联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美国将物联网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其经济刺激方案将投资110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及相关项目;欧盟2021年6月制定并公布了涵盖标准化、研究项目、试点工程、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物联网领域十四点行动计划。(三)发展现状与挑战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标准与国际基本同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企业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进行了科研和产业化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一定话语权。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其他省市已初步展开。我省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标准、市场应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优势。一是在技术和标准方面,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单位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广等工作,在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传感器、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2021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为300亿元。三是在物联网软硬件、系统集成等环节拥有中电科技十四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美新半导体、南瑞集团、三宝科技、熊猫电子、双桥传感器等一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能力较强。四是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省内部分地区先后启动了工业、农业、环保、电力等领域的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开始提供电力、交通、农业、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运营与服务,市场应用正在逐步培育。此外,我省的科教资源优势、开放优势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经验优势也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同时应当看到,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关键技术、网络架构、行业应用等许多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与国内兄弟省市相比,我省虽有一定先发优势,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标准缺乏,创新体系不完善,应用领域不广、层次偏低,运营模式不成熟等。面对激烈竞争,我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资源集聚,大力推广示范应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才能确保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个产业核心区、两个产业支撑区、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的思路,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以抢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为目标,突出无锡核心区建设,打造辐射全国的传感信息中心;突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引领产业方向的核心技术;突出创新园区建设,构筑集聚发展的产业基地;突出示范工程建设,确立应用牵引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抢抓战略机遇,使物联网产业尽快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二)主要目标力争通过三到六年左右的时间,将无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导省,引领物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1.产业规模至2021年,完成物联网特色化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全省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00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孵化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上市企业10家以上。至2021年,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2.产业竞争力至2021年,新引进和设立国家级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10家以上,掌握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受理超过200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000项,并在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中发挥关键作用。至2021年,形成完备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体系。3.人才队伍加快物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至2021年,引进和培养物联网领军人才100名,初步显现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联动效应。至2021年,聚集技术和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将我省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物联网人才高地。4.示范应用至2021年,以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和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环保、智能交通等十大示范工程。至2021年,在全省大规模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将我省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先行区。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一)重点领域通过政府推动、应用牵引和创新驱动,重点攻克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核心产业,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1.重点技术领域攻克一批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应用创新及产业化。(1)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技术重点加强超高频射频识别、各类新型传感器、低功耗传感节点、中高速传感网系统设备及节点专用操作系统等技术研发。(2)物联网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重点加强网络体系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传感节点间通信与组网及协同感知与处理等技术研发。(3)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加强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集成及智能控制、系统级软件或中间件等技术研发。(4)物联网应用抽象及标准化技术重点加强关键技术协议与规范、平台软件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核心框架及中间件构造等技术研发。(5)共性支撑技术重点加强可编程、系统测试、情境感知、稳私保护等共性技术研发及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先进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应用。2.重点产业领域物联网产业具有爆发力强、关联度大、渗透性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按照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核心产业,鼓励发展支撑产业,以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1)物联网核心产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领域。着力打造传感器与传感节点、射频识别设备、物联网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网络与内容服务、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产业。(2)物联网支撑产业。支持发展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计算机及软件等相关支撑产业。(3)物联网带动产业。利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对传统产业的重大变革,重点推进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二)主要任务抢抓发展机遇,加快科教资源、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引进集聚,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示范应用工程,抢占技术、产业、应用、人才制高点。1.加快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采取引进、合作、培育等方式,快速集聚一批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力量和研发机构,建立健全技术和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自主创新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1)建设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机构。在重点建设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同时,加快集聚国内外物联网创新资源,建设多形式、高水平的物联网研发机构,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形成以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与运营商联合开展物联网与TD—SCDMA等3G网络融合的技术研发、行业应用与商业运营。(2)建设技术和中介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测试、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优势,积极引进中介服务组织,提供投融资担保、成果转化、信息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交易、人才流动等服务。(3)建设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加快推进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制定。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开展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4)建设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在省内高校加快物联网发展所需学科专业建设,扩大物联网及相关领域学位点布局和研究生培养规模,建设传感网大学科技园,促进优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汇聚。加大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力度,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2.加快形成产业规划布局,着力提升载体建设水平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和布局状况,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以无锡为产业核心区,苏州、南京为产业支撑区,构筑布局合理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并面向全省建设应用示范先行区。(1)全力打造无锡产业核心区举全省之力,聚焦无锡,以建成“感知中国”中心为目标,加快形成完整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重点建设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和信息服务园,使无锡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基地。传感网创新园重点打造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加快开发国际领先的物联网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推进产业联盟建立、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及产业公共技术、设备的服务平台建设和物联网人才培养。传感网产业园重点承接创新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引进和培育,迅速做强做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化园区。传感网信息服务园重点汇聚物联网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中介机构,通过应用示范,形成行业和公众应用产业集群,为物联网全面应用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2)重点建设苏州和南京两个产业支撑区苏州、南京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苏州发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优势,加强与全省的产业发展协同。支持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传感器材料、设计、微纳制造工艺及封装等技术,大力发展适合物联网应用的各类低功耗、高性能、低成本及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新型传感器产品;发挥苏州工业园区集成电路与IP融合通信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微纳器件、网络通信和无线通信产品;依托苏州高新区、吴江、常熟等地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南京发挥软件、无线通信等方面的优势,以“中国软件名城”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物联网嵌入式软件、专用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及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南京“无线谷”为载体,拉长和做强无线通信产业链,形成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无线通信产品集群。(3)培育其他区域特色化应用与服务能力省内其他区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形成特色化产品与服务,为全省物联网产业提供服务与配套,在省内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面向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特别是在装备制造、农业、物流、环保、电力、交通等重点领域,各地应有重点地推动特色化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共同打造全国领先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3.加快形成企业创新集群,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优化人才、资本、政策和服务环境,大力培育企业创新集群。(1)做强做大本土龙头企业。推动组建物联网产业投资实体,通过项目承接、资本运作、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着力培育物联网标杆企业;选择一批优势明显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使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加快引进省外优势企业。引进一批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物联网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省内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使之成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3)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人才、技术、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围绕“专、精、特、新”目标,打造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动力强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4.加快推进应用示范,着力提升市场服务能力面向重点领域,分期分批建设十大示范应用工程,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推动应用的工程化,由点到面、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推动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1)建设经济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管理和节能减排为目的,推动物联网在工业、农业、物流、电力等行业中的应用创新,重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电网等示范工程。(2)建设公共管理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为目的,围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响应、重点区域环境监测等领域,重点建设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和智能灾害防控等示范工程。(3)建设公众服务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物联网与TD—SCDMA等3G网络融合应用为突破口,推动面向公众领域的应用创新,建设智能医护和智能家居等示范工程。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省与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加强部省合作,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合作机制,将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二)注重规划引导。加强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重点地区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订本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三)强化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落实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对责任单位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和跟踪监测。(四)加大政策扶持。研究制订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行优先认定,将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各地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五)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政策规划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为物联网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拓宽投融资服务渠道,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附件:1.示范工程2.关键技术3.服务平台4.任务分工

附件1:示范工程工程名称重大示范应用项目简介智能工业流程工业智能控制系统推广项目在冶金、石化企业建立全流程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系统,实施生产过程、检验检测等环节的智能控制和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生产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智能装备产品升级推广项目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在产品中集成物联网技术,带动装备升级,提升相关行业智能化水平。智能环保太湖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及预警平台建设项目建立太湖水质监测物联网平台,实时获取太湖水质并完成分布式协同处理与信息综合,对水质恶化及时报警并快速采取应对措施。生态城市大气环境智能监测平台建设项目在城市市区和重要工业区建立大气质量监测系统,为管理机构评估环境、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重点排污企业智能化远程监控平台建设项目针对重点排污企业建立排放物监测物联网系统,实时获取企业排污信息。城市智能交通交通流量与违规监测网络及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城市地面交通智能管理平台,包括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实时监测与动态诱导系统、机动车定点测速系统、闯禁车辆智能抓拍系统和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等子项目。智能停车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停车场智能诱导和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查询、车位预约和自动收费功能。智能灾害防控建立水文智能监测系统,对洪涝灾害及时预警,与水利、气象部门和城市应急指挥系统联网。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建设监测云、水、露点、冰厚、雷电等的高密度气象探测物联网,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平台。智能灾害防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和有效应急处理。智能农业数字大棚物联网系统推广平台建设蔬菜大棚环境监测、生产管理和防盗监控系统,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推动蔬菜大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农业服务、管理和远程监测平台建设农田服务、管理和远程监测平台,完成数据采集和环境控制,为生产全过程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和决策服务。智能公共安全重点区域周界防入侵示范项目在机场、基地等重要区域的周界建设基于多种物联信息、低误报率的入侵检测系统,接入城市公共安全物联网平台。城市公共安全大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城市热点地区远程监控系统,具备异常事件自动发现和智能预警功能,覆盖主要商业区、娱乐区、主要交通路口和治安事件多发区,与消防、公安、急救等部门联动,实现实时监控、应急指挥和事后评估。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平台建设项目在新建的桥梁、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中铺设物联网,对设施结构进行实时监测,避免重大事故。智能医护个人健康实时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个人实时健康监测和服务平台,面向老年市民、离退休干部等开展小规模试点。智能重症监护病房示范平台建设项目建设重症监护病房智能系统,对病人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智能物流危险品运输车辆智能调度及监控系统建设项目推动危险品运输车辆加装位置感知和泄露监测设备,建设危险品运输状态监测平台,与路政、交警和消防等部门联动。集装箱智能物流调度系统及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港口感知调度与通关示范平台,通过堆场内的物联网,实现人员、货柜车和集装箱定位跟踪与智能调度,提升港口调度效率,加快货物通关速度。智能物流食品及药品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建立基于RFID(射频识别)、二维条码等技术的物联网食品及药品追溯系统,实现各类农产品、药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到销售过程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提高产品安全和质量。智能电网电网电力设施智能监测网络及平台建设项目以电力设施状态监测和高空塔架应急抢险等应用为切入点,推广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智能电网物联网,保障电网可靠、安全、经济、高效地运行,为工业生产提供健康的能源环境。智能化远程抄表系统及网络升级项目建立电力远程抄表平台,实现全远程抄表和缴费,提升基础设施精细管理和自动化运营能力。智能家居智能小区示范项目鼓励在住宅小区引入物联网技术,建设联入城市公共安全平台的小区安防系统以及基于通信网络的家庭环境监控、电子支付等智能控制平台。基于物联网的节能建筑示范项目在政府机关、科研院校和商业区写字楼铺设物联网,实时收集水、电等资源使用信息,根据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空调、电灯和水源等。

附件2:关键技术类别技术领域描述节点技术1.新型传感器应用新理论、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研发各类新型传感器,提升传感器功能与性能,降低成本。2.低功耗传感网核心芯片及片上系统针对低功耗传感网节点设备的低成本、低功耗、小型化、高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研制低速无线传感网核心芯片,以及集射频、基带处理于一体,具备通信、处理、组网和感知能力的低功耗片上系统等;针对物联网行业应用,研制系列节点产品。3.中高速传感网节点基带、射频芯片针对中高速传感网需求,综合考虑传感网节点低成本、小型化、高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研制集射频、基带、协议、处理于一体,具备多种传感器接口的中高速传感网核心系统芯片;针对物联网行业应用,研制系列节点产品。4.专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基于专用操作系统的节点级系统软件。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1.网络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体系构架及协议栈。2.自治组网技术研究传播信道模型、异构网络融合、通信协议等体制和关键技术。3.协同感知技术研究分布式协同组织结构、协同资源管理、任务分配、信息传递关键技术,以及面向任务的动态信息协同融合、多模态协同感知模型、跨层协同感知、协同感知物联网基础体系与平台。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4.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物联网网络安全模型,开发安全协议、容侵容错、密钥分配与管理等关键技术。系统集成技术1.应用优化技术面向具体应用,突破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集成,加快智能控制技术开发,优化应用解决方案。2.支持多物联网应用的中间件平台研发针对物联网不同应用需求和共性底层平台软件的特点,研究、设计系列中间件产品及标准,以满足物联网在混合组网、异构环境下的高效运行,形成完整的物联网软件系统架构。应用抽象及标准化技术物联网应用抽象及标准化重点突破设备软件系统级抽象,核心框架及中间件构造、模块封装应用技术、应用开发环境设计技术,应用服务抽象与标准化的上层接口设计技术,面向系统自身的跨层管理模块化设计技术,应用描述及服务数据结构规范化、上下层接口标准化设计技术。共性支撑技术1.可编程技术研究研究可编程传感网模型、可编程协议设计、虚拟机和移动代理设计、情境感知等可编程技术。2.测试技术研究建立物联网国家标准化体系框架及参考模型,研究针对组网、传输、信息处理、测试、接口等关键技术的标准测试技术;面向应用,研究典型应用子集标准。3.基础支撑技术应用于物联网的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软件等基础支撑技术。

附件3:服务平台分类名称领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新潮科技股份技术中心集成电路封装南瑞集团技术中心电力自动化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技术中心光通信技术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南瑞集团国家电力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自动化熊猫电子集团国家移动卫星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卫星移动通信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交通管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无线通信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结构(器件)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技术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南瑞集团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系统控制及经济运行工程研究中心电力自动化省级物联网产业研发机构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江苏省交通运输安全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江苏恒宝股份江苏省智能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卡其他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顶层设计、网络架构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计算其他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标准研究、检测认证、监督检验、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在建)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在建)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技术推广中心(在建)中国电信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建)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开发机构(在建)中国联通物联网研究开发机构(在建)中电科技中国传感网创新研发中心(在建)南京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在建)南京邮电大学无锡传感网研究中心(在建)东南大学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中心(在建)南京理工大学无锡传感网应用开发中心(在建)清华大学无锡智能传感网研究中心(在建)北京邮电大学无锡研究院(在建)

附件4:任务分工序号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参与单位1总体目标实现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统计局等2扶持政策制定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3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4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和标准制订、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质监局5拓宽投融资渠道省财政厅省金融办、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有关商业银行6高校学科资源、研究机构调整和新设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经济和信息化委7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省财政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8落实税收政策省财政厅9高端人才引进及培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经济和信息化委10示范工程实施省农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环保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公安厅、卫生厅等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根据温家宝总理考察无锡时对加快我国传感网产业发展,在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21年到2年。结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年)》,将本规划实施期限划分为近期(2021年-2021年)、中期(2021年-2021年)和远期(2021年-2年)三个阶段。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的背景及意义传感网是以感知为目的的物物互联网络。随着各国基于传感网“U社会”计划的推出,特别是美国“智慧地球”计划的提出,传感网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据Forrester等权威机构预测,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将是传感网产业,到2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传感网将对微电子、软件等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力和辐射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战略意义。(二)国际传感网现状及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美、日、韩、欧等主要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传感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美国将传感网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美国已将基于传感网的“智慧地球”计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其中仅2021年4月公布的40亿美元智能电网技术投资计划,这一项将在未来20年内产生800亿美元节约收益;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国也纷纷加入传感网的研究,欧盟将传感网技术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于2021年初正式成立欧洲微纳制造技术平台(MINAM),致力于推动全欧洲传感网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三)国内传感网现状及趋势我国传感网络及其应用研究是中国科技领域少数位于世界前列的方向之一,与国际相比具有启动较早、水平相当、国际同步、部分领先的特点。早在1999年,中科院启动传感器网络研究,由其提出的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器网络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已被ISO/IEC国际标准认可,使我国成为国际标准主导国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年)》明确在重大专项、优先主题、前沿技术三个层面列入传感器网络的内容,使传感网成为国家03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传感网络研究已形成以应用为驱动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规模和应用与服务等方面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使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占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成为可能。二、无锡市发展传感网的基础和优势(一)无锡市电子信息及传感网相关产业现状电子信息产业是支撑我市传感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2021年3月无锡市被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2021年全市653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2167.86亿元,其中70家规模以上集成电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6.95亿元,占全省46.5%。在IC设计领域拥有华润矽科、美新半导体、硅动力等70家设计公司,2021年设计业销售收入超过31亿元;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拥有无锡海力士-恒亿半导体、华润等一批微电子重点骨干企业;在集成电路封测领域拥有长电科技、华润安盛、英飞凌、东芝半导体等一批知名企业,掌握BGA、MCM、CSP等先进封装技术,提供从芯片测试到成品测试的专业服务,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在国内均名列前茅。在国家公布鼓励的集成电路企业名单中,无锡占据17席,占江苏省的46%,占全国总数的12%。2021年,无锡507家软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软件出口及信息技术外包5.4亿美元,并且在电力、电信、安全、智能交通和城市管理、教育等应用领域已形成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软件产品集群。(二)无锡市发展传感网产业的比较优势1、产业优势。无锡的IC产能、制造技术位居全国第一,IC设计产业列全国第四位,在传感网产业上下游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是产业集群优势。无锡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源地和重要产业基地,拥有中电58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华润微电子、海力士、美新半导体等多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微电子研发机构和企业,现有IC产业链主要环节及配套企业160多家,从业人员约3万人,拥有15条4寸——12寸晶圆生产线和完善的“材料-设备-工艺-检测封装-器件-系统应用”的微电子产业链,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人才储备,在重点发展微纳传感器件产业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微纳传感器件结构设计优势。无锡具备从事微纳传感器设计的企业包括中电58所、美新半导体、纳微电子和麦哲科技等。其中58所具有集成电路设计、掩模制版、工艺加工、测试、封装、可靠性检测等能力;美新半导体主要从事基于CMOS的微纳级系统芯片设计生产,研发能力保持国际一流。当前无锡正围绕中电58所,建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强化无锡地区的微纳研发能力。三是微纳传感器制造优势。在加工方面,无锡美新半导体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标准CMOS工艺、单芯片上集成混合信号处理的热对流微纳惯性传感器制造商,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万片/月,加速度计产品500万片/月;在代工方面,无锡华润微电子是微纳代工能力很强的国内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1条月产能超过6万片的8英寸生产线、1条月产能超过11万片的6英寸生产线、2条5英寸生产线和2条4英寸生产线,建有0.35微米(以上)工艺水平的CMOS、BCDMOS、微纳等标准工艺平台;在封装方面,拥有长电科技、东芝半导体、英飞凌科技和华润安盛科技等实力企业。在全球十大微纳封测企业中,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是国内仅有的两家独立封测企业之一。2、技术优势。无锡在传感网产业的上下游具有与国际同步,国内先发的技术优势。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含分站)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共性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行业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二是在网络构架方面,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国内外有先发优势、主导优势和话语权。江苏省无线电研究所、江南计算机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研究所等在锡部省属研究所也已在各自领域开展网络架构的实践。三是在器件生产方面,国内mems龙头企业无锡美新半导体,已成功开发了20多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热对流技术加速度传感器。无锡尚诣纳米技术开发的纳米发电机、无锡沃浦光电传感科技公司开发的痕量气体传感器、无锡爱睿芯电子开发的数字射频芯片、无锡康森斯克半导体开发的电荷式机械气压传感器等也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器件设计方面,拥有华润矽科、硅动力、中科芯、紫芯等70家IC设计公司,器件开发设计基础良好。五是在软件开发方面,近几年引进、培育了江苏省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清华紫光、永中科技、环宇软件和航天金穗等大量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企业,完全具备传感网下游增值业务软件的开发能力。3、人才优势。无锡是江苏省第一批“人才特区”试点城市。近几年来,无锡以“530”计划为依托,大量引进各类专业性技术人才,其中“双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与传感网产业相关技术人才近500人,为传感网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无锡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丰富。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研发团队,在传感网系统总体、节点设备开发制造、软件研发力量上都居于国内前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的全国首个“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基地”4、平台优势。在支撑传感网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无锡具有成功实践经验。无锡超级计算中心是全国最早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功能齐全的高端计算基础平台,拥有“神威2000A”高性能计算机(现正升级为每秒100万亿次),还配置了多种计算分析软件,自2006年11月投入运行以来,已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半导体、IC设计、动漫、新材料、汽车设计等研究提供了大规模运算以及海量存储等服务,充分发挥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作用。世界软件巨头IBM与无锡共建的“中国云计算中心”已于2021年在太科园正式落户。该中心是IBM公司的最新技术——“云计算”在全球最先投入商业运营的项目之一,也是IBM为中国客户搭建的世界上第一个虚拟计算环境,实现了软硬件资源在不同客户之间的共享,每个用户都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享受“云计算”提供的“按需供给”服务。无锡超级计算中心、“中国云计算中心”、SUN开源技术中心、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设在无锡的两大顶级数据中心都将为无锡传感网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5、市场优势。随着传统电信业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电信服务业向信息服务大行业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增值电信业务正日益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新亮点。2021年我市城乡本地固定用户267.93万户,移动用户达到587.5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85.06万户。大量的用户群带来了新的信息服务需求,为传感网产业提供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容量。6、应用优势。M2M(机器对机器)运营管理平台被称为传感网的导入期业务。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以该平台在同业中的领先优势作为强大支撑,根据无锡实际,在环保、电力、交通等行业,制订了太湖水文及排污监测、电力系统环境监控、远程抄表、智能公交等应用领域的M2M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对过程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为实现工作生活的智能化、远程化、实时化和自动化提供了便捷服务。目前无锡全市已拥有M2M业务用户近5万户。7、产学研联合优势。与清华、北大、南大、东南、交大、复旦、同济和中科院七校一院即“7+1”模式的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加速了无锡与科研院校由单一的项目合作向人才交流培训、共建研发平台、创新载体等多目标合作的转变;与南邮、北邮等共建政产学研基地,将继续扩大我市产学研联合优势;与中科院微系统所联合中兴、华为、贝尔、Cisco、Nokia、中国移动、民航、航天、清华大学等全国产学研用80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发起并积极推动成立全国传感网产学研用联盟(筹备中),将确立我国传感网产业在国际标准化中的主导地位,助推传感网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成果,以自主创新实现“传感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制高点,引领我国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为我国科技未来发展、国家长期竞争力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二)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创新创业,培育骨干企业,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市区各级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传感网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第二,坚持国家和地方科技资源有机组合的原则。结合我市创新型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中科院的创新资源,利用我市现有微电子产业的良好基础,通过有机组合专业资源与现有空间,确定整体架构和节点,系统打造完整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产业集聚。第三,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同时,积极与国际传感网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和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提升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第四,坚持集成示范与辐射带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鼓励集成创新,重点推进对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示范作用的应用工程项目,并通过示范应用,辐射带动传感网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力争通过十二年的时间,培育若干传感网产业发展集团,将无锡打造成中国传感网技术创新的核心区、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聚集区、大规模应用的先导区、信息服务的中央区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传感网产业示范园用地23.4平方公里,到2年,完成总投资20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000亿元,新增从业人员达15万人。2、具体目标(1)产业规模近期至2021年,全市传感网产业实现总投资3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500亿元,完成面积5平方公里的中国传感网产业示范园建设,新增从业人员4万人。中期至2021年,全市传感网产业实现总投资8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800亿元,完成面积10.8平方公里的中国传感网产业示范园建设,新增从业人员8万人。远期至2年,全市传感网产业实现总投资20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000亿元,完成面积23.4平方公里的中国传感网产业示范园建设,新增从业人员15万人。(2)技术水平建成引领我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基本建成较完备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能够为实现产业化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初步掌握传感网与TD移动通信网络三阶段融合的核心技术和商业运营模式。集聚各类相关科研机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至2021年达40家,至2021年达70家。至2年达100家;主导国际标准,牵头国家标准,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前制定各类标准15项,2年制定各类标准达30项,使我国在传感网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具备重要话语权;攻克自治组网、信息融合、协同计算、样本库等关键技术,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至2021年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达100项,争取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超过550项,至2021年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达到150项,争取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超过1300项,至2年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达到250项,争取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超过2200项,引领国内外的传感网技术发展方向。(3)人才队伍以“530”计划和“7+1”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依托,加快传感网技术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为传感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2021年前,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3000名;至2021年,拥有高级人才6000名;至2年,拥有高级人才10000名。(4)应用示范结合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相对成熟的传感网应用为切入点,2021年前构建无线TD传感网、周界防入侵传感网、公共安全传感网、智能交通传感网、智能电网传感网、医疗监护传感网、工业智能传感网等七大应用示范工程;至2021年率先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首个“智慧之市”;至2年使无锡成为带动周边、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的感知中心。四、主要任务及重点发展领域根据规划总体目标要求,近期的主要任务及重点发展领域为:(一)围绕传感网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加快“感知中国”中心建设,抢占智慧之巅1、成立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建立引领全球传感网技术和标准的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研究院由中科院、江苏省联合建设,地点设在我市,首期投资五亿元。研究院将按照国际国内标准,开展传感网领域重大技术攻关,展开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国际国内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产业集群公共技术、设备服务平台建设,确保“感知中国”中心在全球传感网技术和标准上的领先地位,抢占技术、标准、产业和应用的制高点。2、建设和引进各类传感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与国内外产、学、研、用相关企事业合作建设或引进、汇聚各类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组建联合实验室和联合开发团队,合作推进传感网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与中科院电子所合作成立中科院电子所无锡传感网系统集成研发中心,共同推进环境监测和医疗监护领域的规模应用;与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合作,共同推进传感网与TD等3G移动通信网的融合;与民航合作,推动传感网在机场防入侵等行业领域的规模应用;与Nokia等大型制造商合作,推动大规模产业化。3、主导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抓住传感网产业化前期的难得机遇,利用已具备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分行业标准化的先发优势,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化工作,由我市牵头并主导产业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掌握传感网领域的顶层技术主导权,积极推动成立全国传感网产学研用联盟,为传感网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提供有利保障。4、加快构建产业公共平台。根据传感网产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特点,结合我市实际,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以传感网共性技术研究为重点,建设涵盖设计研发、中试、测试、小批量生产以及各类资源服务,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传感网公共平台。重点建设传感网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投资融资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5、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及博士(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传感网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在全市传感网企业中建设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加快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品牌培育。在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重点增值环节上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传感网的规模产业化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二)围绕产业合理布局,加快传感网产业集聚,建设智慧之园整合全市资源,优化传感网产业空间结构,形成一核多点的传感网产业示范园布局,即以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为核心,新区(南区)和滨湖区(北区)为重点,一体两翼、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其中新区(南区)以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传感网创新园、传感网产业园和传感网信息服务园(一院三园)为主体,滨湖区(北区)以中科院电子所无锡传感网系统集成研发中心、传感网产业滨湖园(一中心一园)为主体,共同推进“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科学、系统、完整地打造传感网产业链,形成涵盖产、学、研、生活配套的合理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总面积23.4平方公里,先期启动10.8平方公里。1、建设传感网创新园。规划面积0.8平方公里,开发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引进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开发国际领先的传感网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积极推进产业联盟建立、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及产业集群公共技术、设备的平台服务,建成传感网人才培养基地。2、建设传感网产业园。新区(南区)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开发建设规模约350万平方米,重点承接传感网信息创新园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整合无锡集成电路企业,通过引进和培育规模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滨湖区(北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重点承接中科院电子所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企业,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产业化园区。3、建设传感网信息服务园。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开发建设规模约18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无锡(国家)软件园嵌入式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信息服务的优势,与中国移动等国内大型运营商深度合作的基础,进一步汇聚传感网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中介机构,通过重点工程的应用示范,形成行业和公众产业应用子集集群,为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提供完善解决方案。(三)围绕传感网产业化需求,加快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创建智慧之市加快传感网应用子集的应用和推广,先期建设7大标志性示范工程,具体在硕放(国际)机场、市民中心、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江阴保税区物流中心、无锡新区综合保税区、锡山区现代农业博览园、新区先期启动实施7个应用项目,示范成功后在全省逐步推广。1、无线TD传感网。与中国移动集团联合推进传感网和TD-SCDMA在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商业运营等方面的结合,加快传感网与TD移动通信网两网融合的三步走路线及其方案实施,探索传感网走向大规模公众服务的商业模式,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可运营商用的传感网体系与产业。一是建设无锡平安家居传感网系统,接入中国移动TD网络,形成物物互联与TD相结合的平安家居应用系统,实现人与家居的和谐融合。二是建立太湖环境监测传感网系统,实时获取太湖水质相关信息并完成分布式协同处理与信息综合,通过中国移动TD网络,实现在环境监测中心整体态势信息显示和在终端信息发布。2、周界防入侵传感网。以机场、政府机关、基地等重要区域的周界防入侵系统作为应用切入点,采用中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防入侵成熟技术,在无锡机场、无锡市民中心、无锡警备区基地等重要部门和重点区域建设周界防入侵系统,达到全天候全天时、低漏警率和低虚警率的周界安全防范要求。3、公共安全传感网。应用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先进多媒体传感网产品,在我市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大平台,特别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反恐传感网示范工程,在站台、车厢、出入口、通风管道等重要部位,采用对爆炸物、有毒有害气体、核辐射等入侵危害的监控技术,实现对突发事件、事故灾难、重要场所的实时全程监控、应急指挥、事后评估等,并逐步在全省推广,为打造平安无锡及和谐江苏提供新型技术支持。4、智能交通传感网。在我市推进智能交通传感网建设,重点加强在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实时监测与动态诱导系统、机动车定点测速系统、公交车专用车道智能信号系统、闯禁车辆智能抓拍系统、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停车场智能诱导和管理系统等领域的推广应用。5、智能电网传感网。以电力设施状态监测、高空塔架应急抢险、电表数据采集等应用为切入点,首先在重要电力设施的状态监测、高空塔架应急抢修监控、居民户、农村地区电表数据采集等领域,开展智能电网传感网的应用示范,并逐步加以推广。6、医疗监护传感网。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和分析等应用为切入点,首先在医院建设无线医疗监护系统,对病人生理参数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和分析,用比较低廉的成本实现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功能,通过开展医疗监护传感网的应用示范及推广,加快传感网的医疗监护技术应用,降低医疗费用成本,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从而实现集中医疗模式向分布式医疗模式的转变。7、工业智能传感网。以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为切入点,首先在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建立全流程实时监测系统,通过获取重要的工业过程参数,实施生产过程、检验检测等环节的智能控制和传感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提升生产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工业的集约生产、优化发展。(四)围绕产业集团培育,加快发展重点领域,壮大智慧之业加快建设无锡传感网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充分发挥传感网产业研究院的智力资源和“530”计划人才资源在传感网产业化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无锡国联集团在市场开拓、资本运作及融资平台的金融优势,积极开展微纳产业园基础设施、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招商引资、产业投资、与各行业应用领域结合组建行业项目子公司等工作,以传感网络节点(传感器)、网络构架和信息处理系统三大产业领域为重点,加快形成社会化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1、传感网络节点(传感器)重点培育和发展机械类、磁学类、热学类、化学类、生物学类等微纳传感器产品,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结构设计、加工和封装三大技术。在无锡重点培育和扶持从事微纳传感器加工、代工和封装的美新半导体、纳微电子、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使现有代工生产线快速形成微纳传感器加工、代工和封装产能;培育和扶持中电58所、华润矽科、美新半导体、硅动力、尚诣纳米技术等IC设计企业开发设计微纳传感器;培育和扶持无锡爱睿芯电子等射频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培育和引进柔性线路板生产制造企业;培育和扶持达思网络科技等从事微纳传感器节点模块研发、设计、制造的企业和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和扶持从事相关材料制造的中微掩膜、惠利合成材料等企业。2、网络构架重点发展体系构架、标准化、协议栈、组网、协同处理、传输、多种传感器及阵列等技术标准和产品,通过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在微纳传感网络构架方面的技术优势,推动应用标准制定,推进成果转化;支持中科院电子所无锡传感网系统集成研发中心、江苏省无线电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开展网络架构方面研究开发,培育和扶持一批成果转化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增值服务运营商,引领产业发展。3、信息处理系统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处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超级计算机、、PDA、移动终端等设备制造,重点培育和扶持无锡清华同方、江南计算机研究所、无锡超级计算中心等单位;重点培育和扶持生产智能电表、水表等仪器仪表的恒通电器、无锡电度表厂、长仪集团等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电力电器设备制造企业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用于智能电网的相关设备;重点培育、扶持和引进从事家庭智能网关等公众应用终端设备的厂商。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和应用业务软件,在嵌入式软件方面,重点培育江苏省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耐特机电、环宇软件等企业;在应用业务软件方面,重点扶持无锡(国家)软件园(iPark)内的清华紫光、亚联开源、海辉、大展、浪潮、中软国际、万宝盛华、NIIT、NTTDATA、美国福瑞博德、Zensar、金算盘等世界500强、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及研发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创新型企业582家,引导企业加大应用业务软件开发投入。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产业发展的指导、组织和协调,研究制定年度目标,组织拟定政策措施,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召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市各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主动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作为综合协调和日常工作机构,尽快建立健全传感网产业的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和评价制度。建立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和专人负责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对重大项目推进实施的跟踪服务。(二)注重规划引导。切实加强传感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劲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确保重大项目的有效实施。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三)加大政策扶持。在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现有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传感网产业发展的土地、税收和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财政资金安排上,市设立10亿的产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各市(县)、区也应安排专项资金给予配套,用于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相关人才培养、微机电技术基础性研发工作。在符合国家、省用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重点项目用地。对全省重点企业的土地和房屋使用税实行适当减免,并用足用好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四)推进重大项目。以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为技术依托,以无锡传感网产业投资集团公司为运作载体,推进全国传感网产业联盟建设,组织实施一批传感网应用示范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完善管理部门的项目联系制度、例会制度、通报制度、督查制度、分级协调制度;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推行企业项目实施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竣工验收等制度;完善传感网产业投资数据平台,实现投资信息资源共享;统筹规划,按照“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搞好重点项目的策划、招商、储备,加快项目储备库建设。(五)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四高”(海内外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型高层次创业人才、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高级管理人才、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工程,紧紧围绕引才、育才和用才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530”计划,制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所需的掌握关键技术、熟悉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领军人才不受地域、户口限制,实行重点招聘,优先引进。充分利用我市“7+1”产学研合作平台,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支持高层次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打造一批在重点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高技能人才。以“感知中国”中心和重大项目为载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载体支撑和发展空间。(六)优化服务环境。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跟踪分析,切实加大跨部门协调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服务工作流程,大力宣传政策规划,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传感网产学研用联盟(筹备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积极搭建产业发展与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方案(2021-2021年)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21〕66号),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智慧城市试点和重点领域应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物联网的普及应用,促进物联网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扶持物联网行业做大做强,带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智慧广东建设。(二)发展目标。到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智慧广东架构基本形成。物联网技术在生产、生活、公共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发明专利受理量和技术标准发布量超过1000项,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1000万台。到2021年,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和网络、M2M和嵌入式系统等重点设备制造领域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建成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系统集成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网络运营服务企业,集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端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物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智慧广东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二、主要任务(一)推进重点区域应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目标:加快智慧城市发展,打造智慧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推进智慧广州、智慧佛山、智慧云浮、智慧东莞等试点建设并取得实质突破。物联网技术在试点示范城市(镇)的主要经济社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城市管理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形成智慧广东的基本框架。措施:1、建设智慧广州,探索中心城市物联网综合应用新模式。实施“天云计划”,加快建设新一代通信网络、光纤到户、无线城市等重点工程。推动物联网在示范应用、核心产业、关键技术以及公共平台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加快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政府、智能城管、智能家居等重点智慧工程,改善城市运行管理效率,提升居民生活智慧化程度。建设智慧广州(天河)示范区,大力发展新兴智慧型产业,加快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基地建设,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核心区和天云计算基地。依托中心商业区,开展智慧商务应用示范,建立快捷智能的商务体系。率先实现社会保障卡、市民网页和居民健康档案等应用覆盖全体居民,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面向未来生活的智能家庭、智能楼宇和智能社区。启动南沙智慧岛建设,重点推进智慧岛中心基础设施、技术中心、智慧创新园、国际智能港口、航运服务中心等建设,带动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着力建成CEPA(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到2021年,力争使广州物联网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达到300亿元,物联网服务业规模达到200亿元,2021将广州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市。2、建设智慧佛山,实现“四化融合”模式创新。通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四化融合”,探索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新模式。抓紧实施物联网和智慧产业工程、佛山无线网络(U-佛山)建设工程、智能城市-东平新城示范工程、智能生活工程等8大重点工程,提升城市生产生活及公共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依托禅城区广东省RFID产业(佛山)基地、世纪互联云计算南中国总部基地、华南智慧新城以及南海区云计算中心,建设物联网和云计算应用示范基地。以行业应用为切入点,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家电、服装、建材等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绿色制造在佛山应用,选择3个居民小区开展智慧家居应用试点。到2021年,规模以上的物联网和云计算企业达到50家以上,实现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21年,智能化城市的示范工程基本建成,“智慧佛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3、建设智慧云浮,实现“三网融合”创新突破。加快推进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云浮三网融合基地建设,支持云浮建设“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区,探索有云浮特色的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之路。基于“三网融合”积极开展物联网、移动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应用业务。支持畜牧养殖物联网应用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建立基于“三网融合”的企业云计算服务平台。加快“三网融合”业务进家庭步伐,推动双向互动数字电视应用,到2021年,实现全市60万户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4、建设智慧东莞,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新突破。充分利用省市共建物联网产业基地契机,启动“智慧产业”工程,培育一批物联网龙头企业,夯实物联网产业基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推进无线城市示范应用。推进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云计算产业链。部署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商贸流通业的试点应用,推动虎门港“智慧港口”建设,提升物流、仓储和通关的全程智能化,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挥东莞石龙镇作为“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镇”的建设优势,探索以信息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产业与城市转型升级的智慧城镇建设新路,打造数字城镇(e-Town)品牌。加快推动智慧城镇新一代网络建设,探索物联网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层次应用,开展包括民生、环保、市政、医疗、公共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